-
1 # 珥陵三菱
-
2 # 歷史來揭示
多爾袞在清朝皇族中絕對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另類,他奠定了清朝二百年基業的基礎,同時也算揹負了兩百年的罵名,到底清朝的皇帝們對這位難以蓋棺定論的睿親王怎麼評價呢?請看此文。
有清一代諸帝,乾隆算是對多爾袞評價最高最公正的了。在他以後,嘉慶帝沒有什麼動作,道光皇帝曾在繼位初出關拜祭祖陵的時候,追念多爾袞功高,賞賜他的後人當時的睿親王禧恩三眼花翎。這是很高的榮譽,然而表面上禧恩是因為祖宗有功承惠恩澤,實際上是嘉慶帝暴卒於避暑山莊,變起倉促,又一時找不到嘉慶帝隨身帶的裝有傳位密旨的金盒子,禧恩當時是內務府總管,他見機甚快,在所有隨扈大臣中率先擁立道光,後來禧恩舉薦的秀女全嬪即後來的孝全皇后咸豐的生母極得道光的寵愛,因著這兩件大功,才得以酬庸,當然道光表面上不能以此為賞,算在老祖宗頭上倒顯得恰當。
以後的清帝一代不如一代,內憂外患,哪裡還顧得了這許多,不過在辛酉政變後商量恭親王位號的時候倒是很傷了一番腦筋,因為顯然不能用攝政王這個名號,一用就想起多爾袞的下場,實在犯忌諱,再說實際的皇權歸兩宮,也就是慈禧,這個女人也不願意小叔子代天攝政,所以用了議政王這個名號。
到了宣統登基,苟延殘喘的慈禧再不願意也只得讓小皇帝的生父當攝政王,總領政務,但又明令他要奉隆裕皇太后的懿旨,這就似乎回到了清初順治初年的格局,偏偏這個攝政王志小才疏,這個皇太后處處要學姑姑,卻平庸無知的很,到三年後清帝遜位,清朝遺老們想起這一朝以攝政始,又以攝政終,莫非天意,想起老祖宗多爾袞領兵入關,八旗子弟橫掃中原的風光不在,不禁唏噓。(宣統年間,革命黨人曾經公佈了清初各位親王的奉祿,攝政王三萬兩,輔政王一萬五千兩,和碩親王一萬兩不等,清廷非常惱火,認為是大不敬。)
晚清時候的清代名人碑林傳中為睿忠親王多爾袞立的傳裡,有八字考語“聰睿多智,謀略絕人”。
多爾袞即便是被平反了,後來的清帝們畢竟不是他的直系子孫,在他們的眼中,他雖然是叔祖輩,但實際上還算是臣子的身份,大肆歌功頌德就沒有必要,而多爾袞的開國定基之功當然就算在順治的頭上,他的孝陵裡的神聖功德輩就一一記載瞭如何開一國之基業,而他的後人累進諡號直到二十二個字。
-
3 # 東貝士
清朝的歷史不是很熟,只知道多爾袞在滿清入關出力頗多,網路發表言論還得注意民族問題,這個你懂的,不便展開。與後來的孝莊太后有一腿,哈,這個也少兒不宜。歷史貢獻嘛,可以說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
-
4 # 紅雨說歷史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作為攝政王,帶領清軍入關,輔佐順治入主中原,一統天下,作出了重大貢獻。
多爾袞在皇太極統治時期多次建功。他多次奉命進攻山西,河北,山東,征戰察哈爾,北韓,攻佔錦州,松山陣地,戰功赫赫。出色的戰績使得多爾袞深受皇太極器重,慢慢的,成為後金軍隊的重要統帥,並被皇太極封為和碩睿親王。
順治登基初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多爾袞抓住這個時機向關內進軍,他與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相互勾結,共同打敗了李自成。打敗李自成以後,多爾袞率軍入京城,並且迎立順治帝在北京即位,宣佈了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多爾袞迎立順治帝並攝政。他攝政期間,效仿明朝政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體制,維護滿人的同時又選賢任能,任用漢官。但是他為了滿族貴族權力設定的剃髮令,逃人法等造成了社會動盪。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他又採取“議政王大臣會議”,使得大權集於自己一人之手。這也是多爾袞後來在清王朝統治階級內部名聲不好,並被剝奪爵位的重要原因。
順治七年,多滾到郊外狩獵的時候,摔下馬後不治而亡,當時只有39歲,被尊為“誠敬義皇帝。”第二年被順治皇帝剝奪爵位,並且墓被開掘,直到乾隆朝才得以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
-
5 # 橘子陳皮
多爾袞——一個靠譜的官二代
多爾袞出生皇族,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殊不知生在皇族要當家更早,雖然多爾袞的父親努爾哈赤一生沒有稱帝,但他的地位完全不亞於一個皇帝。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沒有一點能力是無法過的好的,所以多爾袞從小就能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素質。
多爾袞在八歲的時候他母親被努爾哈赤立為大福晉,借母親的身份被立為和碩額真,參與國家政事的商議。在這麼小就參與這些國家大事,參與黨派之間的爭鬥,可以說多爾袞是在爭鬥中長大的,自然手腕能力也逐步提高。
十五歲時,努爾哈赤病逝,多爾袞的母親被逼殉葬,多爾袞的哥哥皇太極接替了努爾哈赤的位置,多爾袞開始隨著哥哥皇太極南征北戰,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在這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多爾袞顯示出了他的才能,逐步取得了他哥哥皇太極的信任。讓他統攝掌管官員任免的吏部,在這期間又充分鍛鍊了多爾袞政治方面的能力,為之後他的攝政打下了基礎。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成為皇位的強力競爭者,但皇太極長子豪格也是實力極為強大,由於種種阻力多爾袞的皇位眼看是肯定坐不成了,多爾袞做了一個最為明智的決定,擁立皇太極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即位,這樣既避免了八旗內部的爭鬥,又保全了自身,多爾袞可以說是做了一個最最聰明的決定,如果多爾袞選擇了強行爭奪皇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內亂,那麼清軍入關也就不再那麼容易了。
清軍入主關中後,多爾袞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先是攝政王,後來加封為皇叔父攝政王,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後來多爾袞見了順治都不需要行禮,多爾袞與順治的差距越來越小,最後又被加封為皇父攝政王,真正的權勢滔天。
天有不測風雲,年僅三十九歲的多爾袞在打獵時墜馬摔傷後逝世,多爾袞逝世後他的政敵開始攻擊他,導致他死後兩個月便從名譽的頂峰跌落谷底,一直到乾隆年間才得以翻案。
多爾袞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是十分的出色,如果沒有他清軍入關的道路或許更加久遠,入關後清朝的統治也不會那麼快就穩固下來。他為大清所做出的貢獻無法被磨滅,同樣他是一個理性的人,一直都被沒有權勢矇蔽雙眼,雖然他也很想當皇帝,但他的理智戰勝了他的慾望,最終造就了一個強盛的大清帝國。
-
6 # 未央宮主
一直喜歡多爾袞。覺得他這一輩子都特冤。最初的皇位被皇太極搶了,後來的皇位讓給了自己心愛女人的兒子,征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卻英年早逝,連一個兒子都沒有留下,自己最愛的女人一輩子也未能擁有,死後還被沒良心的順治帝秋後算賬。
好像他這輩子都是為了別人活著,他就是一個冤大頭其實,歷史上的多爾袞,就如同他最早的封號一樣,睿親王,絕對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凡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他們兄弟都還小,根基不穩,皇帝讓皇太極去幹好了,我們只管征戰沙場,積累戰功。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成了皇帝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可是又竄出一個豪格來擋路,做為皇太極的長子好像天經地義,擁護者無數。如果鷸蚌相爭,唯恐兩敗俱傷,動搖剛剛打下的基業,於是,權衡利弊,立馬改弦更張,擁立年幼的福林做皇帝,條件是自己必須是首輔大臣。於是,一切矛盾瞬間化解,多爾袞雖然退了一步,卻免除了雙方刀兵相見的互相殘殺,自己還擁有實打實的權力。然後一步步實施自己的宏偉大業。
多爾袞執政期間辦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我都不記得了,卻不能忘了他的幾個錯誤政策。臭名昭著的圈地,剃髮,屠城。只是正幾項就會被遺臭萬年了,多少百姓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又有多少漢人男兒留髮不留頭,幾萬顆腦袋因為幾縷頭髮被砍掉,只要不歸降,只要有反抗的地方,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統統屠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屠等等殺戮不計其數,民怨沸騰,民不聊生,漢族民眾反抗之聲一浪高過一浪。
所以,他一生也沒有看到全國統一,沒有看到他希望的那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祥和景象。真正的多爾袞到底是一個政客,一個靠別人的鮮血打江山的戰爭製造者。我終是小瞧了他,一個在馬背上長大,在死人堆裡摸爬滾打的蠻夷漢子怎麼可能鐵血柔情,兒女情長呢。
-
7 # 微信淘氣小號
多爾袞對於清朝的意義,就相當於總設計師對於新中國的意義。努爾哈赤雖然說建立了後金,但是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還非常落後,這個國家的性質類似於加強版的部落聯盟。真正把後金,也就是後來的大清轉變成封建國家的,是皇太極。此時的多爾袞就是皇太極手裡的一把刀。皇太極在多爾袞的幫助下,成功地把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的手裡,還仿照明朝,建立六部,初步搭建了封建國家的框架。而此時,大清只不過是佔據了滿蒙的封建割據政權,還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原王朝。此時,雖然清朝有顛覆明朝的計劃,但是這個計劃才執行了一小半,皇太極就死了,而繼位的福臨年紀又太小,真正推動這個計劃執行的,是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趁李闖和吳三桂鬧翻的時機,策反了當時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順利打進了北京城。此後,多爾袞派軍逐一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和南明軍,初步統一了中國。但是,初步統一了中國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在這長久地統治下去。顯然,多爾袞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他的努力之下,清朝有選擇地繼承了明朝的政治體制,重用漢臣,促使清王朝向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轉變。應該說,沒有多爾袞,清朝不可能成為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然而他制定的剃髮易服政策和圈地佔田政策,極大地激化了滿漢矛盾,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原本已經接受清朝統治計程車紳拿起武器反抗清朝,以至於出現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慘案,間接的負面影響就是民間的反抗勢力容易以民族矛盾為口號發動起義。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就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的。應該說,這是多爾袞政治生涯的汙點。
-
8 #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這是乾隆皇帝對多爾袞的評價。我認為,是非常合理且中肯的
但如果站在個人角度去看待多爾袞的一生,是帶有很多遺憾的。他的一生可謂是成功與失敗的結合體。從國家民族層面他居功至偉,從個人發展來說他一敗塗地
畢竟,無法躋身為清朝十二帝的圈子,成為他這一生中莫大的遺憾!
三次與皇位失之交臂——多爾袞你後悔了嗎?第一次,是努爾哈赤駕崩之時。原本多爾袞是極有可能成為繼任大汗的,只可惜皇太極技高一籌,在關鍵時刻拉攏代善成功擠掉了多爾袞,這一次他敗給了自己的年少無知。畢竟此時他尚且年幼,雖然父親早已安排好一切,讓代善來輔佐多爾袞兄弟成為新的大汗繼承人,但由於其母與代善之間的緋聞關係,在加上皇太極的遊說,最終多爾袞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皇太極成為新的大汗
第二次,是皇太極駕崩之時,此時的多爾袞已經從無知少年成長為一代英豪,無論是謀略還是武功都是八旗之中的佼佼者,縱使此時兩黃旗加正藍旗都支援皇太極子嗣繼位,如果多爾袞能夠摒棄一切利害關係,去爭取這個帝位,最終他將有很大的機會戰勝保皇一派,成功接手滿清的盤子
第三次,是入主中原以後,由於多爾袞在清朝發展中扮演了主導者的角色,在加上成功幹掉另外一位攝政王,已經權傾朝野的多爾袞完全有能力和實力取代福臨自立。只是他仍舊沒有邁出這一步,自叔父攝政王開始,他一步步加冕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甚至都把帝王印璽搬到睿親王府使用,儼然是清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可他自始至終卻未曾染指帝王寶座直至北狩中意外死去
豐功偉績只任後人評說——皇父攝政王空前絕後皇太極死後,他放棄與豪格的爭奪,立九子福臨為帝並擔任攝政王,其後在清朝入關中,多爾袞數次決策,導致原本入關難度極大的後金很快便入主中原,逐一擊敗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小政權,成功建立少數民族中央政權
如果不是多爾袞知人善任,就不會有范文程這樣的四朝老臣拼死效力,如果不是多爾袞明事理、知民心,就不會有大量明朝降軍甘願充當滿清的馬前卒。總之,多爾袞此時的地位,堪比皇太極、努爾哈赤,是滿清統治階級的中流砥柱,絕對的領袖
雖然入關之後他頒佈的六大政策,大大延長了統一全國的時間,以致於其死前仍未見到全國統一,但這並不能掩蓋其對於清朝建立的卓越貢獻。政治上,力排眾議遷都北京;制度上,他主導滿漢分任,重用漢官,廢除諸王貝勒議事制度;軍事上,他滅大順、平大西、攻南明;經濟發展上他輕徭薄賦、革除積弊;這一系列的舉措都為清朝的穩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他是當之無愧的睿親王、攝政王,自然也無愧於成為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皇父攝政王以及死後追封的清成宗(時間有點短,倆月)
一部《孝莊秘史》的背後——這段兒女情長究竟是真是假?雖然正史中毫無孝莊皇太后和攝政王多爾袞不正當關係的記載,但野史中卻是大肆氾濫,細節之精彩堪稱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再加上那部當紅電視劇的帶動,讓人不禁浮想聯翩,多爾袞和大玉兒的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關於二人的關係,一般分為兩派,一派堅稱倆人清清白白,沒有任何緋聞;而另一派則篤定二人有一腿,兩派都有自己所謂的“鐵證”,雖然這鐵證貌似也不太鐵。否定派的出發點是正史,所以記載就顯得極為重要,而且透過倫理關係推論,是不可能事件
肯定派的論據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少數民族中迎娶寡嫂本來就是一種習俗,而且早在很久以前,不僅是寡嫂,連父親爺爺的遺孀(非直系生養)都可以繼承,所以多爾袞娶孝莊沒問題啊
而且,皇父攝政王的稱號,彷彿就是以迎娶孝莊為前提才加以封賞的。甚至有人提出觀點,根據南明詩人所著長詩記載,太后下嫁在當時都是公開事件,而且全部記錄在案,只是到了乾隆年間紀曉嵐在整理文件時覺得此處不妥,影響聲譽,因而將全部資料銷燬
真相到底是什麼?恕我直言,誰也不知道,但我個人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的。畢竟當年大玉兒和多爾袞認識的時候年齡相仿不說,只有十三四歲;而且綜合多爾袞入關後沒廢掉福臨自立,好像也有點愛屋及烏的意思
或許是馬景濤飾演的多爾袞太過於深入人心,所以讓這個清朝建立之初的最強政客擁有如此之高的人氣和魅力
按照其功績來說,的確是滿清入關貢獻最大的人,而依照他的功績,死後追封為皇帝也絲毫不為過。或許是因為他生前對於福臨的壓制有些過火,也或許是因為他跟孝莊皇太后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狩獵途中病發死去的多爾袞,終於達成了他生前的最大心願——稱帝,只可惜是死後追封,但僅僅兩月之後他便遭到清算,被掘墳戮屍虢奪一切,直至乾隆年間才平反
無論他有何種理由何種苦衷,未能在有生之年穿上那身黃袍,對於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失敗吧!
-
9 # 有得觀史
古代皇帝及王公大臣死後都有諡號,諡號屬於蓋棺定論,大都比較客觀公正。多爾袞的諡號是忠睿親王。
先說多爾袞的忠。
皇太極駕崩,順治繼位。順治年幼,多爾袞當攝政王,成為大清朝的實際統治者。他當皇帝只差個身份認證。而且,他當皇帝條件非常成熟。
他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而且是親王,本身就具備當皇帝的資格,這是其一。其二,多爾袞和他的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三個人控制著八旗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還控制著歸順大清的漢軍部隊。槍桿子裡出政權,有了這些軍事力量,多爾袞要當皇帝,沒人能阻止得了。一個人有絕對把握當皇帝卻不當,不是忠是啥?有人說多爾袞沒有後代,當了皇帝也傳不下去,所以才不當。其實這邏輯不成立,不能往下傳,當皇帝過把癮也好啊!
再看多爾袞的睿。
多爾袞被封睿親王,睿是睿智的意思,多爾袞的聰明很小就表現出來,努爾哈赤認為多爾袞是可塑之才,生前就把他列為汗位繼承人,當時多爾袞才只有14歲。
公元1643年,多爾袞當攝政王,轉過年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吊死煤山。這是清軍入關的最佳時機,多爾袞審時度勢,抓住機會,以幫助大明王朝對付李自成為名,爭取吳三桂投降,讓吳三桂幫助自己打天下。這棋下得高明。因此才有清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統一中原。假如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當皇帝,這種戰略意圖是達不成的。
多爾袞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就沒有一統天下的大清朝。沒有多爾袞中國歷史走向將會在這裡發生轉變。
多爾袞是偉大的,他的偉大就在於他做事勝於做官。在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皇位時,他看到了入主中原的絕佳機會,為了實現問鼎中原的夢想,他可以退讓一步,不當皇帝,避免內鬥。這一點我十分佩服他。
皇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古往今來,為了得到皇位弒父殺兄屠弟者比比皆是,連李世民這樣的千古明君都難以避免。
古代周公輔佐他的侄子坐天下,一日三吐哺,美名傳揚幾千年。多爾袞輔佐順治,其心可鑑,他和周公有啥區別。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10 # 西府趙王爺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王朝歷史上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
論功,他是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如果沒有他,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統治華夏大地近300年的大清王朝!
論過,他逾越皇權之上,稱皇父攝政王。“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其“六大弊政”,剃髮、易服、圈地、占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使民眾怨聲載道。
這是他的歷史評價!
如果拋開歷史功過不談,單對於其人,個人倒是頗為欣賞,可以說是文武雙全,頗有智計,堪稱一代梟雄!
首先在皇太極時期,他皇太極最為信任的大將!破蒙古擊明軍,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在皇太極死後,統管軍政大權的多爾袞,又南下入關,入主中原,完成了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兩代帝王之心願,這可是定國開基之功勞,如何都抹殺不了。
在政治方面,多爾袞也是頗有心計,面對皇位爭奪,他擁立順治皇帝 ,避免了與豪格的正面衝突,防止了八旗的內亂,為日後清軍入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後他又透過各種權謀手段,將軍政大權拿到手中,成為攝政王,說明其權謀也是一等一的存在。
其實多爾袞有點像漢朝霍光,於國家居功至偉,於皇帝功高蓋主,所以最終下場並不好!
-
11 # 羽書遲
多爾袞是清朝定鼎中原,統一中國的關健人物,是清朝創基人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對清朝內部而言,多爾袞放棄爭奪皇位,改立福臨為帝的做法,避免了內部的分裂內訌。他快速打擊了豪格,消除了內部潛在的分裂因素。他統治能力很強,很會把控時機,既凝聚了內部的力量,又把握了入關的機遇,並排除內部爭議,定都北京。隨後,在他指揮下,清軍西征、南下很快,奠定了統一的大勢。
但多爾袞在征服漢地的過程中,殺戳過甚,以及臭名昭著的"禿髮令",縱容滿足貴族將領圈地,都是構成他歷史上負面評價的方面。
總體而言,多爾袞政治軍事能力很強。
-
12 # 福蘊堂主
多爾袞愛江山。
帝位易取,江山難求,二者必擇其一,他選擇了後者。他的生命裡有太多的抉擇,小則關係到他和兄弟們的榮辱與身家性命,大則關係到整個滿洲族的興衰成敗。面對帝位,他仰天大笑:爾可惑我志哉?
皇太極走了,大志未競,那時多爾袞可以稱帝,但他退求其次擁立了年幼的福臨,自己為輔政王。他的箭只有射向敵人,不會為了帝位射向自己的親族,無他,他愛江山,不能使父兄的基業毀於一旦。於是降三桂、破山海、克北京,最後力排眾議,遷都北京,以圖進取,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的第一步。入主北京後他大刀闊斧地推行仁政:禮葬崇禎、招扶明臣、解放軍卒、廢除弊政、整頓吏治、祭拜孔子、開科取士……他小心翼翼地試圖駕馭漢族,像馴服他的烈馬一樣,他恩威並施地馴服了漢族。千秋功業比帝位來得更痛快、更實在,更能滿足他的抱負.
有人說皇太極死時他不稱帝是因為他的兩白旗不足與豪格抗衡,那麼入關後,八旗精銳盡在掌中,又以自己的同母兄阿濟格、弟多鐸為大將軍東征西戰,平定中原,此時稱帝對他來說易如反掌,借用乾隆的話,那時他是“因利乘便”、“何事不可為”?九五之尊唾手可得,誰不動心?!!他沒有理由不稱帝,俗人不理解,野史為了給多爾袞不稱帝找原因,胡扯出了孝莊下嫁,說他愛江山更愛美人。先別說孝莊根本不美,就算她有閉月羞花之容,又怎能令多爾袞因為一個女人而放棄帝位?!他沒有稱帝,是因為他心懷天下,滿洲整體的利益和清朝的統治與帝王這個虛名孰輕孰重,他能分清。作為統治者,這種胸襟實為罕見。他知道大清還沒有坐穩江山,如果急於名位造成族內分裂、內耗,從而給李自成等人可乘之機,必然引起社會動盪、人心不定、江山不穩,那麼他得了帝位又有何價值?他要“示人民有更始之慶,無亡國之慘耳”。當時清朝雖然佔據北京,但南有朱由崧,西有李自成,川有張獻忠,不算各地不斷出現的小範圍兵變,累加起來的兵力也有二,三百萬,而清軍傾全國之力也不超過二十萬,滿族總人口只佔全華人口的1%。這時的清朝統治極不穩定,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江山重於帝位,唯有齊心協力方能成就千古大業。反觀南明各個朱姓朝廷還在爭奪正統,為了殘破的政權打內戰,李自成、張獻忠之輩更不會想到聯合起來抗擊外族,他們的鄙俗在多爾袞浩瀚的胸懷面前無地自容,以致被清軍以風捲殘雲之勢逐個擊破最終統一了天下。多爾袞沒有稱帝,但他是愛新覺羅家族真正君臨天下的第一人!
當我們的地理課本自豪地寫上中國領土960萬平方公里的時候,不要忘記這片土地上有不小的一部分是清王朝開闢的疆土,更不要忘記清朝開國時的版圖是不可思議的1400萬平方公里!這片廣袤的土地就是多爾袞為之魂牽夢繞、心力交瘁的地方,無處不流淌著他的鮮血!
“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負吞吐天地之志”,這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對英雄的理解.
多爾袞愛美人
父汗努爾哈赤為他娶了第一位妻子,蒙古科爾沁一個臺吉的女兒博爾濟其特氏,那時他才12歲。這位長他兩歲的蒙古貴族,他的大福晉,與他榮辱與共25年,在他賓天的前一年,先他而去了。此外,他一生還娶了九個女人,除了滿蒙貴族,還有兩個北韓公主。這些女人沒有為他留下一點骨血,英雄一世,孑然來去,形單影孤。
無論正史野史都說他縱慾無度,荒淫好色,遍選美女充其下陳,甚至連孝莊也不放過,果如是乎?這要從滿族遺留的落後風俗說起,在滿族社會中女人與物件無大差別,女人地位之低從清朝的后妃、公主地位不及歷朝歷代中可見一斑。多爾袞時代的滿族,不僅存在著古老落後的承繼婚、交換婚制,而且還有掠奪婚的影子,父死子妻繼母,兄亡弟妻寡嫂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叔伯可以娶亡侄媳婦(豪格死後,他的福晉即被兩位叔叔多爾袞與阿濟格各納了一位)。女人可以做為戰利品輩份混亂地群娶過來,也可以出於某種目的輩份混亂地群嫁一家(皇太極的三個博爾濟其特氏後、妃,是姑侄關係;多爾袞是豪格的叔父,但從母親這邊論,豪格卻是多爾袞的表舅,因為豪格的母親是多爾袞母親的姑姑,換句話說,就是烏拉那拉氏姑侄同嫁一家,但卻是侄女嫁父親,姑姑嫁兒子;阿敏與他的一位岳父互為翁婿,即他的一個女兒嫁給了他這位岳父……),連愛新覺羅家的格格下嫁也經常行輩不同。這種混亂的婚嫁關係在清皇族高度文明以後還是漸有漸無地存在:順治的廢后和他的孝惠後是姑侄關係、咸豐朝葉赫那拉氏(慈禧)姐妹嫁兄弟(咸豐帝與其弟奕譞)、同治的孝哲後與珣妃也是姑侄……落後的殉葬制大多也是以女人為犧牲的(努爾哈赤死,三個后妃殉,其中包括多爾袞的生母大妃(即皇后)烏拉那拉氏阿巴亥;多爾袞死,卑女殉;多鐸死,兩福晉自請殉;嶽託死,福晉殉;順治帝死董妃之妹殉……),多爾袞生長在這樣婚嫁亂倫、女人地位極低的民族裡,女人在他心中是什麼呢?也許還不如他的寶馬雄鷹。所以,在他看來問蒙古、北韓要幾個女人與索貢品無異,那是顯強國霸氣,示主人威嚴。一個小節此處不能不提,明朝降臣吳惟華極盡所能地討好他,大概對這位攝政王的闢好亦有所聞,於是投其所好,從一些貧困的明朝勳舊家中選出“女子之有色者,得二十人以獻九王”。這二十個“有色”的漢家女子,對任何男人來說,都是莫大的誘惑,但“王愀然曰:‘不可,明之勳胄,猶我與若今日也,以我與若之子女,供他人婢妾可乎?’,悉遣出,令擇良家子嫁之”。吳惟華真小人也,既為二臣,猶不以為恥,不思明國何以傾頹,自視高明,復為弄臣,然江山易主,此君卻如此不識時務。多爾袞識大體地退了明朝勳舊的女子,覺其於禮不通,他又怎麼可能有悖天倫,娶自己的嫂子、天子的母親孝莊?!
多爾袞愛美人,然其真好色耶?!必也取之有道也!
一個小節此處不能不提,明朝降臣吳惟華極盡所能地討好他,大概對這位攝政王的闢好亦有所聞,於是投其所好,從一些貧困的明朝勳舊家中選出“女子之有色者,得二十人以獻九王”。這二十個“有色”的漢家女子,對任何男人來說,都是莫大的誘惑,但“王愀然曰:‘不可,明之勳胄,猶我與若今日也,以我與若之子女,供他人婢妾可乎?’,悉遣出,令擇良家子嫁之”。吳惟華真小人也,既為二臣,猶不以為恥,不思明國何以傾頹,自視高明,復為弄臣,然江山易主,此君卻如此不識時務。多爾袞識大體地退了明朝勳舊的女子,覺其於禮不通,他又怎麼可能有悖天倫,娶自己的嫂子、天子的母親孝莊?多爾袞愛美人,然其真好色耶?必也取之有道。
多爾袞愛賢才
帝王圖治,必勞於求賢。多爾袞熱愛漢文化,大概是他本民族沒什麼文化可愛,他從小熟讀漢文經典,皇太極說他“於眾昆弟中最為勤學”。他對漢臣也是頗為敬重,禮數有加。早在入關前,他就重用漢臣范文程和降將洪承疇,此二人也不負其所望,上書多爾袞,對滿洲入關的軍政大事盡舒所見,被多爾袞採納,終成霸業。入關後多爾袞更是求賢若渴,佔領北京後的第二個月,即派人祭孔,此後每年二、八月都派大學士致祭,成為整個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順治二年,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同年六月,他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順治三年,首次會試、殿試,他又親自命題。除了用科舉、招撫等各種手段盡力網羅名士參政外,他還經常讓漢官推舉賢才,使大批漢族賢士紛紛歸附。順治二年六月,清軍南下後,多爾袞讓大學士們舉薦江南賢才,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江南有甚好人物?” “地方廣大,定有賢才。” “非泛論地方賢才” “錢謙益是江南人望。” “如今在否?” “昨‘歸文冊’上有,現在” 漢臣中有才能者,皆受多爾袞重用。為了維護漢官已經受傷的尊嚴,他嚴禁滿洲貴族欺壓汙辱漢官,明令滿洲貴族不得干涉國政和限制漢官職權,禁止諸王同政府各機構官員私交往來,這個禁令等於剝奪了諸王、貝勒干預國家事務的權力,也使多爾袞樹敵不少,埋下了身後之禍。他給漢官足夠多的參政機會。原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國策的重要決策機構,多爾袞執政以後,限制了這個機構的作用,他把更多的權力賦於了多由漢人擔任大學士的內院。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準了大學士洪承疇、馮銓的建議,改變了內院過去對一些重大事務“不得與聞”的地位。二年三月,又進一步下令,“凡條陳政事,或外國機密,或奇物謀略,此等本章,俱赴內院轉”。使內院成了參與國家重大決策的重要機構。多爾袞還讓大學士“於國家事務,當不時條奏為是”。滿人一直壟斷著六部與都察院的全部正職,漢人只能擔任副手。順治五年,多爾袞又設立了六部漢尚書、都察院漢都御史,提高了漢官在這些重要機構中的地位和職權。
除了重用漢人,多爾袞對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也特別敬重,因為他看重湯若望的“新曆”。多爾袞觀看了湯測量研究日食的過程,命人記錄在冊。後來又因為湯在研究曆法上的成就,專門為他設宴慶賀,並將修訂新曆法的任務交給他,面對朝中人“祖宗之法不可違”的反對,多爾袞告誡大家不能因為湯是金髮碧眼就不承認事實,不能對外華人有偏見,就像進關時不對漢人存偏見一樣,誰對大清國有貢獻,誰就應該受到優待。他還嘲笑朝臣們不接受先進的新曆如同“抱殘守缺”一樣可笑。審議後第二天,多爾袞就親自將湯的新曆命名為“時憲曆”,予以推行。不久又向禮部下命令“欽天監印著湯若望掌管”。湯若望於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任欽天監監正的外華人。
多爾袞愛名節,位愈尊,愛愈甚。
入主紫禁城時,他完全可以廢帝自立,然而他沒有,他不能留下竄逆的千古罵名,他要作周公,他所做的是接順治帝進京以就大位。他貴為攝政王,挾開國之功,但君臣大禮他從不馬虎,這大概和他崇敬孔子不無關係。順治賜他一匹馬,他“跪受”,“叩首謝恩出”。後順治傳旨給他說“凡遇朝賀大典,朕受王禮,若此等小節,不必行此大禮”。對這位當時八歲的小皇帝的恩典,多爾袞很感動,卻沒有接受,他上奏說“上年幼衝,臣不敢違禮,俟上春秋鼎盛,凡有寵恩,自不敢辭”,意思是你越是年幼,我越不能以長違禮。後來他的身體實在不勝脆拜了(他患有嚴重的關節炎),群臣見狀才上疏順治,免了一些禮數。多爾袞嘗乘轎入朝,行至朝門,滿洲諸大臣皆跪,他發現後,即命轎伕抬他回家,不上朝了。事後,他對這些人說“予未有言,諸臣何故皆跪?今予乃入君之朝也,爾等即欲行禮,當於他處行之,乃行之朝門,予豈有經受之理!若予竟自前進,諸王亦如此行禮,予心何安?”他太清醒了,若與皇帝同享此大禮,豈不是大不敬?與謀逆何異?他意識到這是陷他於不義,況大清建國初始,這樣久之,必出獲亂。
多爾袞辦事公正、公平,從不厚此薄彼。宣府巡撫李鑑劾奏赤城道朱壽鍪貪酷不法,多爾袞下令議察。朱賄囑滿臣綽書泰求阿濟格說情,阿濟格率師南討途經宣府時,便派人脅迫李鑑釋其罪。多爾袞聞知,立刻降阿濟格為郡王,罰銀五千兩。阿濟格是多爾袞的同母兄,自生母被逼生殉努爾哈赤後,他們兄弟三人相依為命,阿濟格是多爾袞與多鐸最親近的長兄,戎馬一生,為大清立下赫赫戰功,多年來一直支援多爾袞,但這時,多爾袞卻如此不講情面(公事公辦,毫不講任何兄弟之情)。
多爾袞對諂媚也有天生的免疫力,對別人的奉承從不買帳。清朝初入關,明朝太監留用,這些太監政治上與朝官一起參與朝政,經濟上,把持原明朝皇荘錢糧,實力頗大。多爾袞逐步打擊太監勢力,使滿清近300年宦臣無法干政。當時大太監曹化淳多次上書多爾袞,意在搖尾取悅,但多爾袞從不理睬,後來此人不知身價,以老賣老,上書說自己“積勞成疾”,應選“年富力強”者,不想這位攝政王馬上准奏。多爾袞曾與降清的祖大壽談起自己進圍錦州時的兇險:“洪軍門於南山向北發炮,祖軍門從城頭向南發炮,神器實為兇險,我兵無存身之地。”,祖大壽張煌失錯言道:“果有此事,如彼時炮中王馬,為之奈何!”擒賊先擒王,兩軍交戰,誰不想擊斃對方主帥,多爾袞行伍出身,怎麼會不明白,他在攝政日記中嘲笑祖大壽的獻媚:“彼時兩仇相敵,唯恐不中,大壽言不由衷,誠為可笑”。他對奉承的警惕使漢官滿臣惴惴然不知所措,揣摩不透他的心思、他的好惡。誰想毀謗他的清廉勤政也實在無證可尋。
多爾袞愛鷹犬
據說他養犬3000條,畜鷹亦餘千隻。他愛這些動物,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更信賴他的鷹犬。孝莊曾感嘆說皇太極沒有他的這般閒情,他付之一笑:“他才是養鷹高手,他支使我們就像我支使這些鷹犬一樣”。一句話道出辛酸慘淡,他畜鷹養犬,卻一世為人鷹犬,披堅持銳,出生入死,憚精竭慮,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他僅僅惟願大清能在自己的手下永存)。 魂兮在否
他的一生太苦太累了,他倦了、厭了,向皇天后土交了他的權利,付了他的使命,昂首告別了他的江山。如果說天降大任於他,那麼他無愧亦無憾。他死於順治七年的最後一天,死在喀喇城,死在塞外的冰天雪地中。
順治六年他還兩次親征山西降而復反的姜鑲。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世,便開始關心鰲拜、索尼等人在朝野的勢力,降了鰲拜的爵位,輕重不同地處分了與鰲拜、索尼相善的一些人,他不願看到自己百年之後外姓掌權。去世前幾天他還在圍獵,以至暈厥墜馬摔傷,草草治療後,第二天他竟又跨馬出獵,他不願像一個懦夫一樣死在病床上,他捨不得他的馬,他的鷹還有他的犬,這世上還有什麼比這些靈透的生命更懂得他的孤獨?
他沒有戰死在沙場,沒有安臥於榮華,卻魂歸他鄉,以他自己的方式熄滅了勃勃生命之火。他在一個孤城裡孤獨地走了,也帶走了他的曠世孤獨。生前無知己,靈前無孝子,他才是孤家寡人。只有這樣的死才配得上他,我寧願他這樣在38歲時壯烈地倒下,也不願他像一個俗人一樣慢慢老去。
他註定孤獨,十三歲時,一夜之間失去了寵他的阿瑪和愛他的額娘。淚眼前是父母冰冷的棺槨和兄長們冷酷的面孔。旦夕之間,從天堂跌落地獄,一切都變得陌生了,這裡還是自己的家嗎?這些逼死額孃的人還是自己的兄長嗎?眼睜睜地看著親孃被人用弓弦勒死卻束手無策,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對一個男人來說,這又是多麼大的恥辱!生在帝王家,註定鬥爭,註定堅強,他擦乾眼淚,未滿十六歲就隨皇太極東征西戰,他總是身先士卒,多少次死裡逃生。十幾年來,他深藏鋒芒,人前少言寡語,軍前謀勇兼備,憑軍功與智慧,他小心翼翼地一步步積累自己的實力,至皇太極死,他的勢力已經能和豪格抗衡。豪格是皇長子,得天獨厚,而多爾袞從隨軍將領到三軍統帥到萬人之上的皇父攝政王卻是用血換來的。
他的靈柩運抵京師,順治率諸王、貝勒、文武百官“易縞服”出迎東直門2.5公里外,大放悲聲。眼淚,順治帝、諸王、貝勒、文武百官、公主、命婦“俱於道旁、門內跪哭”的眼淚,是攝於攝政王威嚴的眼淚。獅虎垂危,猶有餘威,權傾朝野的攝政王賓天,誰敢不哭?但多爾袞一定在笑,他在大笑,生前他嘲笑他人的獻媚,死後又怎麼會相信這空洞的哭聲,虛偽的眼淚?
他的死成全了那對孤兒寡母,這母子無恥至極,多爾袞生前他們不敢也無能撼動這位皇叔,死後猶不敢妄動,先慷慨地給予最高尊號----成宗義皇帝,以示天下“不是我不仁”,不到百日即因其棺內的八補龍袍奪其爵,毀其墓,天下有此大偽乎?既以帝號尊之,帝制葬之,卻以明黃龍袞置其罪,與追尊之號豈不矛盾?試問沒有多爾袞哪來順治的帝位,孝莊的尊位又從何談起?這母子竟恩將仇報,奈何!三百年以後,當我們這個曾經讓帝王將相永世不得翻身的社會承認了努爾哈赤的雄才大略,承認了康熙的文治武功,甚至承認了雍正的勤勞任事,為什麼對多爾袞還是這樣的求全責備?彷彿他只有和孝莊一起存在才有價值,這段荒謬的野史傳聞----孝莊下嫁,至今仍被大多數人信以為真,包括部分清史學家。對這位清朝的開國攝政王,人們總是毫不“吝嗇”:荒淫無度,把持朝政、獨斷專行……我們原諒了帝王的三宮六院,甚至津津樂道,為什麼對多爾袞的十房妻妾卻如此苛刻,斥之為荒淫無度?他是實際意義上的帝王,只少一個皇帝的虛名就另當別論?同樣是外族統治,人們厭惡多爾袞,怎麼到康熙坐江山就變成了好人?我們華人骨子裡的皇權至上使然!維護皇權的是英雄,背叛的是敗類。洪承疇、吳三桂永無翻身之日自不必說,那麼既然袁崇煥、史可法扶明抗清是英雄,為什麼食清奉祿的林則徐、鄧世昌之流,維護清帝皇位的康有為、梁啟超之輩也是英雄?孰是孰非?問題在於皇權從朱家接力到愛新覺羅家族,皇權永遠是正確的,皇權在哪裡,正義在哪裡!誰侵犯了皇權,誰就是罪人;誰敢對皇權說“不”,誰就是大不敬!遠到曹操,近到林彪,說重了是千古罪人,說輕了也是十惡不赦。順治對多爾袞削爵毀墓、康熙除鰲拜、毛澤東除林彪似乎都是英明絕頂、大快人心,是耶?非耶?假使多爾袞稱帝、鰲拜稱王,林副統帥修成正果,那麼歷史會給予怎樣的評價?王莽竄位不成遺臭萬年,趙匡胤奪了柴家天下卻流芳百世,是何道理?竄奪者大逆不道,然而一旦成事則名正言順。世人皆知的“勝者王,敗者寇”的道理還是鬥不過天賦皇權。多爾袞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他沒有稱帝,稱帝則大義,反之則大逆!
乾隆的良心還在,不惜否定他的曾祖,為這位含冤的叔祖翻了案:
“其時我世祖章皇帝(順治帝)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夫睿親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且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證,有是情理乎?”
長白山下,松花江畔,一片白山黑水,多爾袞騎馬擎蒼,笑著、看著,漸行漸遠……敢問智者何憂?!勇者何懼?!
-
13 # 北洋海軍炮手
他也是個苦命人,從小不被親爹喜歡,甚至地位還排在弟弟多鐸後面,連個旗主都沒混上,按照努爾哈齊的安排,多爾袞只能做一個旗內貝勒,而當不了旗主貝勒。還未成年老爹就沒了,然後唯一疼愛他的親孃也被逼殉葬,十幾歲就爹媽都沒了,在明爭暗鬥的王室當中,可以說悽苦異常。
但是,童年的種種苦難沒有把他打垮,反而鍛鍊了他堅忍的意志。他事事向皇太極靠攏,時時刻刻維護皇太極的權威,這個在電視劇《孝莊秘史》當中也有體現,而且在軍事上、行政下表現的也非常不錯,因此受到了皇太極的青睞,成為正白旗旗主貝勒,而且還躋身皇太極為了削弱代善等三大貝勒而搞出的四小貝勒當中,可見多爾袞的能力。
這一點倒是和他親哥皇太極很像,皇太極也是童年就沒了娘,而且他舅舅還是和他親爹不共戴天的葉赫貝勒,所以這也鍛鍊了皇太極堅忍的意志。而且皇太極事事表現的乖巧恭順,很得努爾哈齊歡心,否則他不可能獨領兩旗,併成為四大貝勒中一員。最後也成為努爾哈齊的接班人,為清朝入關打下基礎。皇太極稱帝之後,多爾袞受封睿親王,睿就是睿智、聰慧的意思,可見皇太極對他評價不低。
在皇太極昇天後,多爾袞審時度勢,放棄了爭奪皇位,而是擁立福臨稱帝,是為順治帝。擁立福臨為帝,壓根不是坊間傳說的他和孝莊有私情,而是因為福臨母家,也就是和莊妃的出身有關。科爾沁部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爾的後裔,黃金家族之後,莊妃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的公主,皇太極的皇后也是科爾沁的公主,還是莊妃的姑姑,清初同科爾沁結成了政治同盟,否則皇太極的五宮不會讓科爾沁的女人佔三個。所以為了讓這個聯盟更穩固,科爾沁的外甥福臨即位是必然的,畢竟這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並非坊間傳聞的那樣。
之後的多爾袞作為攝政王,尤其是在清朝入關定都北京之後,多爾袞已經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了,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作為一個男人,權力、地位、財富他都得到了,而且他還有享不盡得榮華富貴以及美女春色,他已經是有名無實的皇帝,就連順治也要尊他為皇父攝政王,按照清朝的規矩,皇父是皇子對皇帝的尊稱,足見此時的多爾袞權傾朝野。
但是,人生巔峰的多爾袞做了人生當中最錯誤的一個決定,那就是沒做周公。雖然他效仿周公輔佐成王,但是他卻在方方面面控制順治。雖然他是好心,但是順治未必會領情,畢竟順治首先是他的君主,其次才是他的侄子。舉個例子,他為了讓順治成為一名合格的滿洲巴圖魯,逼著他練習騎射武藝,限制他的文化課學習;京師天花瘟疫橫行,他強行帶著順治離京躲避瘟疫,卻沒有考慮順治的想法,也沒有向順治請示;他把持朝政,處理政務,只為了能讓侄子無憂無慮的成長,卻忽視了君主對於權力的慾望。
作為一個叔叔,他是合格的,他對他的侄子傾注了他全部的愛,雖然他的愛是強制的,雖然小輩可能不理解長輩對他的愛,但是他仍然義無反顧;但是作為一個臣子,他是不合格的,他沒有考慮到君主的感受,忽視了君主對於皇權的野心和慾望。也最終為他身後的悲劇種下了惡果。
他最終英年早逝,還政於順治,但是依然遭到了順治的清算,墳墓被毀,王爵被革,家產被抄沒,養子多爾博被遣回豫王脈下,屍首也被挫骨揚灰。
他長於苦難,身後也不安寧。直到一百多年之後,乾隆才給他平反,恢復名譽,恢復睿親王這一鐵帽子王,並從養子多爾博脈下挑選子弟繼承睿王爵位。
全文完
-
14 # 李一般般
多爾袞在清朝皇族中絕對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另類,他奠定了清朝二百年基業的基礎,同時也算揹負了兩百年的罵名,到底清朝的皇帝們對這位難以蓋棺定論的睿親王怎麼評價呢?請看此文。
有清一代諸帝,乾隆算是對多爾袞評價最高最公正的了。在他以後,嘉慶帝沒有什麼動作,道光皇帝曾在繼位初出關拜祭祖陵的時候,追念多爾袞功高,賞賜他的後人當時的睿親王禧恩三眼花翎。這是很高的榮譽,然而表面上禧恩是因為祖宗有功承惠恩澤,實際上是嘉慶帝暴卒於避暑山莊,變起倉促,又一時找不到嘉慶帝隨身帶的裝有傳位密旨的金盒子,禧恩當時是內務府總管,他見機甚快,在所有隨扈大臣中率先擁立道光,後來禧恩舉薦的秀女全嬪即後來的孝全皇后咸豐的生母極得道光的寵愛,因著這兩件大功,才得以酬庸,當然道光表面上不能以此為賞,算在老祖宗頭上倒顯得恰當。
以後的清帝一代不如一代,內憂外患,哪裡還顧得了這許多,不過在辛酉政變後商量恭親王位號的時候倒是很傷了一番腦筋,因為顯然不能用攝政王這個名號,一用就想起多爾袞的下場,實在犯忌諱,再說實際的皇權歸兩宮,也就是慈禧,這個女人也不願意小叔子代天攝政,所以用了議政王這個名號。
到了宣統登基,苟延殘喘的慈禧再不願意也只得讓小皇帝的生父當攝政王,總領政務,但又明令他要奉隆裕皇太后的懿旨,這就似乎回到了清初順治初年的格局,偏偏這個攝政王志小才疏,這個皇太后處處要學姑姑,卻平庸無知的很,到三年後清帝遜位,清朝遺老們想起這一朝以攝政始,又以攝政終,莫非天意,想起老祖宗多爾袞領兵入關,八旗子弟橫掃中原的風光不在,不禁唏噓。(宣統年間,革命黨人曾經公佈了清初各位親王的奉祿,攝政王三萬兩,輔政王一萬五千兩,和碩親王一萬兩不等,清廷非常惱火,認為是大不敬。)
晚清時候的清代名人碑林傳中為睿忠親王多爾袞立的傳裡,有八字考語“聰睿多智,謀略絕人”。
多爾袞即便是被平反了,後來的清帝們畢竟不是他的直系子孫,在他們的眼中,他雖然是叔祖輩,但實際上還算是臣子的身份,大肆歌功頌德就沒有必要,而多爾袞的開國定基之功當然就算在順治的頭上,他的孝陵裡的神聖功德輩就一一記載瞭如何開一國之基業,而他的後人累進諡號直到二十二個字。
-
15 # 大風起兮偶飛揚
晚清時候的清代名人碑林傳中為睿忠親王多爾袞立的傳裡,有八字考語“聰睿多智,謀略絕人”。這個或許是對多爾袞比較公正的評價。多爾袞是清開國時期的一個有影響的重要人物,入關前他是太宗皇太極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建立許多戰功,成為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繼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遺願,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開國的第一大功臣。
在清朝開國史上,攝政王多爾袞無疑是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明清興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決策進關奪權;又在關鍵時刻,指揮關鍵的山海關決戰,一舉擊敗李自成,清朝順利進關;再決策,定鼎北京;國家初成一統!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的歷史意義。至於他為什麼沒有自己做皇帝,這裡就要提到孝莊皇太后了,她絕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對他一直牽制,使得他盡心盡力的輔佐著皇帝,至於他們之間是否有私情,這個還不好下定論。
後來,其在外出行獵時,不小心墜馬受傷,最後三十九歲時死亡。作為一個臣子,多爾袞已經做得夠好,但俗話就已說過,功高震主,就算他沒有真正的震到皇帝這個主,但畢竟觸犯到了其他人的利益,既然觸犯了利益,便會產生矛盾。所以,他享有的稱號是因為他自己的能力而來的,但也顯示出政治鬥爭的複雜性。
但是,無論如何,無論是古時候的為人臣子,還是我們現在的每個人,無論你是做什麼或者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都要在其位謀其事。縱觀多爾袞的一生,他功大於過,不失為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統一中國的問題上,他有著卓越的見識和膽量,是別人所不及的。多爾袞是個有爭議的人物,死後受到了嚴懲,開棺鞭屍,據說還將腦袋割了下來示眾。但是到了乾隆這卻給平了反。
回覆列表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多爾袞氏,亦稱鐸爾袞氏,滿語為Dorgun Hala,漢義“獾”,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愛湖和屯(今黑龍江愛琿)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多爾袞氏多冠漢姓為趙氏、納(那)氏、桓氏、多氏、杜氏等。 愛新覺羅·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一個妃子。多爾袞生於l6l2年,卒於l65O年的年末,年僅38歲。 多爾袞的一生是謎一樣的一生。他戰功顯赫,位至極尊,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權傾朝野。 歷史上的多爾袞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謎: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后的關係之謎……爭奪後金汗位失敗之謎…爭奪大清帝位失敗之謎……
評價:豪格曾評多爾袞是「有病無福」之人,多爾袞身材細瘦,素患風疾,壯年猝死,大抵跟縱慾有關。嗜色與嗜殺,是早期滿清貴族的特色。民間野史有“太后下嫁”一說,即多爾袞按照滿人入關前的妻寡嫂的風俗娶了皇太極永福宮莊妃,即順治母孝莊皇太后大玉兒,同時孝莊皇太后也為了穩住多爾袞,避免其權勢野心膨脹危及福臨的皇位。此一觀點在近代史學界裡雖有人正面認同,但更多學者認為此乃當時漢人為抹黑滿清而造的謠言。
多爾袞是滿人能統一中國的重要功臣之一,但一般認為他有“六大弊政”剃髮、易服、圈地、占房(侵佔房舍)、投充(搶掠漢人為奴隸)、逋逃(逃人法),延續時間最長的,是逃人法。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以兇悍殘暴著稱,終有清一朝,滿漢之間的矛盾始終無法根除,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仍是在高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