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個十四歲的男孩,他對自己從來是不捨的吃,不捨的穿。但是卻對周圍的親人朋友鄰居甚至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都很好,被別人稱為懂事,是家庭的教育太好還是經歷的事太多了?
5
回覆列表
  • 1 # 習而思得

    太懂事的孩子,往往讓人心疼!太懂事的孩子,用別人的期待約束自己,把體面給了別人,把委屈留給自己!承受著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成熟。

    都說撒嬌的孩子有糖吃。其實真的有太多孩子在本該任性自由的年紀,承受著不必要的負擔,這份“懂事”,讓他們壓抑著自己內心的情感。

    太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

    懂事體諒他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很多父母或許都忘了,這世上還有兩個詞,是“委屈”和“不快樂”。

    孩子,你可以對任何人生氣,要學會考慮自己的情緒,不必太“懂事”。在家這個最溫暖的地方,向父母真實的釋放自己的情感,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開朗、身心健康。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遇事不過度指責,不過度嚴厲。過度嚴厲的教育會像燒紅的烙鐵,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孩子!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越是嚴厲地指責,孩子越會不知所措。

    2.不要把孩子的體諒當做理所應當。每個孩子天然地體諒父母,但這種體諒背後是孩子的委屈和犧牲,不要把它當做必然。

    3.不要鼓勵孩子“懂事”,允許孩子有不同意見。

    4.適當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裡不是說所有孩子的要求都要滿足,而是偶爾在不那麼涉及原則的情況下滿足孩子的需要。

    5.大聲告訴孩子你愛他。不要吝嗇表達愛,多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只有你大聲說出來,孩子才會明白,而不是惴惴不安去猜。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對孩子說:你不必太懂事,你只需要善良、勇敢,做自己就可以了。

  • 2 # 疆妹兒侃聊靜聽

    首先我們應該先確定一下,懂事是怎樣一個範疇。我認為懂事的孩子最基本需要做到:1、懂得關愛體諒他人; 2、懂得分擔幫助他人。一、受到家人的關愛,讓我們感到溫暖。同樣對我們愛的人給與我們的關愛,我們愛的人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溫暖。

    愛是付出,愛的付出不一定需要回報,但你若有迴應,付出愛的人同時會感到快樂滿足。對於只接受愛不懂付出的人,不是因為年齡小不懂事,就是因為是個自私的人,看不到別人的付出,一切都覺理所應當。

    懂得給與付出愛的人一個迴應,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溫暖有愛的人,是一個能讀懂他人的人;會讓人覺得你很值得信賴,不免就會對你刮目相看,值得稱讚。

    二、關愛、體諒他人展現了一個人內在氣質。

    懂得關愛,懂得體諒他人的人,自身就是一個有愛的人,心中有愛才能關切到他人的需求。在別人需要得到自己的幫助時,慷慨出手,會得到別人的感激之情,也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親近關係。(當然這主要講的是對於懂得感激的人來說)

    關愛、體諒能讓人瞬間感覺你人格的高大,胸懷的廣闊,讓人願意與你親近。

    三、能主動去分擔、幫助他人的人,自身具備著很強的責任感。

    有責任感的人,做事都有分寸,明白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遇到迷茫的事,會再三考慮,權衡利弊,才做決定。與有責任感的人在一起,會讓人感到踏實。他身上會散發出一種成熟的氣質,對他會產生更多的信任感。

    不論是社會還是每個家庭,都需要有責任感的人。因為挑起大梁的人,只有有責任心的人才能挑起。對自己負責任,也是對他人負責任,更是對社會負責任。

    正能量的傳播即是如此。

    四、懂事的人即是思想成熟的體現。

    也許年齡尚小,不能用成熟來直接概括,但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年齡段穩重的表現。

    幼兒知道將好吃的送進關愛他的人的嘴裡;中小學生知道在家收拾家務,家裡來人幫著倒杯水;高中同學知道在校好好學習,提高成績,為將來做一個理想實際的規劃;大學掌握理論,實施規劃;步入社會,理論與實踐結合,尋找奮鬥自己理想人生。這一系列都是懂事孩子的表現。他們既做好了自己,也不多給他人新增麻煩;既計劃了將來,對眼前的生活又認真對待;待人和善,為人謙虛上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女子常畫的眉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