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悅心張悅

    看了你的描述,感覺你和你的男友兩個人,確實是像你說的那樣。就像兩個小孩子。互相都想讓對方做自己的大人。可是誰也做不到。又讓人感覺是在寒風中的兩個小人。互相依偎著靠體溫取暖。

    我想問:你們走到一起是不是因為相同的幼年經歷,讓你們覺得同病相憐?還是被對方的人格所吸引?覺得對方就是自己所要找的那個對的人?

    我還想問一下:你是否談過其他的男朋友?你跟別的男孩在一起是不是也比較不會溝通?還有就是,你的童年曾經發生過什麼,讓你願意,處在這樣一段關係當中?把這些問題搞清楚,我們接下來再談,雙方的溝通問題。

  • 2 # 2909337665044福海

    親密的人?無非是自己的愛人(配偶)罷了。我找物件的時候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參軍探家媒人就搓和成了。妻子當時瞞了歲數,說是大我兩歲,其實是大四歲。她屬豬我屬兔,當時我年齡尚小,好象十九歲嘛。就那麼懵懂迷糊中成就了這妝姻緣。平日裡大事我做主,小事聽她的,也是在性格各異中磨合過來的。有大事大非的事,從大局出發我是一定要拍板定奪的。或者是初發點不同,原意都是好的,好多事老婆也是硬當家,很固執的。溝通不了了,也是急,吵過急過,過後消完氣還是該怎樣是怎樣,都要服從大局。後來幾十年過去,彼此想想一路走來,磕磕絆絆榮辱共渡,夫妻支撐起一個家,攜手人生實屬不易,人世間冷暖共識,早以從愛情化做親情。彼此間水乳交融,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聲嘆息一聲念叼都知道對方的意境。柴米油鹽中彼此是依靠是寄託是相擁,面對未知未來,兵來將擋水來土埯,任何事情的溝通,前題是隻要是為對方好,為大局想,都不會有障礙的。我的經驗就是這麼過來的,願與大家分享!

  • 3 # 心理諮詢師阿樹

    這是一個很建設性的問題,我們都渴望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那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很好的溝通呢?下面,分享四點建議:

    溝通前,多多傾聽自己的內心,努力明確真正在乎的是什麼。當明確了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你才更容易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與對方進行真誠良好的溝通。這裡向大家推薦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的溝通的四面模型:a.先客觀地陳述具體事實 b.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c.再講述對對方和關係的態度和想法 d.最後心平氣和地提出自己的訴求。(此方法多實踐還是有效的)處理分歧時,注意強化連線感。雖然我們的想法可能與對方不一致,但注意兩人並不是為了辯論去說服對方,不可將兩人放在對立的位置上,因為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從關係的角度出發的,所以表達分歧要注意彼此的連線感,而避免造成割裂。堅持自己的想法時,也需要允許對方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積極聆聽,明白對方的真實意圖,更有利於彼此的認識,也有利於問題的調整和解決。最終,我們需要明白,堅持在愛情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有時難免會帶來矛盾,而這些矛盾可能是眼前的、暫時的,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它能夠帶來更清晰地相互理解、雙方更深入的自我覺察、更美好深刻的愛和更持久的關係。願我們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 4 # 七月阿三

    有時我們感到憤怒、憎恨或焦慮,我們或許發現自己正在進行反向抱怨、數怨並訴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行為。伴侶間如何避免這些溝通陷阱呢?這要根據情境而定,我們或許需要表達更為清楚、不太有火藥味的資訊,更好地傾聽,保持冷靜和禮貌,有時這三條都需要做好。

    1. 精確表述

    那些批評伴侶人格和品德的抱怨會貶低伴侶,往往是小題大做,把小問題看成嚴重、不容易解決的難題。(想想我們對伴侶的那些苛刻的抱怨,無怪乎他們有時會採取防衛行為。)儘可能清楚明白、詳細具體地指出惹怒我們的特定行為,伴侶間的溝通就會變得更為明智、準確。這種方法就是行為描述( behavior description)),這樣不僅能告訴伴侶自己的想法,還能把談話重點集中在可處理的、單獨的某個行為上,而行為比人格更容易改變。

    正確的行為描述專指某一特定事件,不會涉及普遍性;因而,在溝通中指出問題時不應該使用總是或從不這樣的詞語。“你總是打斷我!從不讓我把話說完!”,這樣的表達不是正確的行為描述。

    我們還應該使用第一人稱陳述(I- statements)來明確說明自己的感受。第一人稱陳述的句子以"我”打頭,然後描述清楚明白的情感反應。這種句式能驅使我們認識自己的情感,這對伴侶雙方都有好處,也有助於我們“擁有”並承認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把關注全部放在伴侶身上。因而我們應該說“我現在感到非常生氣”,而不要說“你真氣死我了”。

    把行為描述和第一人稱陳述結合起來的簡單方法是把它們整合成XYZ陳述( XYZ statement),從而更清楚準確地進行溝通。XYZ陳述格式如下,“當你在Y情境下做X的時候”(標準的行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稱陳述)。下一次聽聽你自己對伴侶的抱怨,你是在說:

    “你怎麼這麼不為我著想!從來不讓我把話說完!”

    抑或,力求簡明而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意圖:

    “你剛剛打斷我講話的時候,我感到很生氣。”

    兩者的效果差別很大。其中一個陳述有可能得到伴侶體貼的、表達歉意的迴應,但另一個則可能適得其反。

    2. 積極傾聽

    在溝通中當我們接受到他人的資訊時,有兩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第一是要準確地理解對方話語所表達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對方傳達關注和理解,讓他知道我們對他的話是在意的。這兩個任務都可以透過複述( paraphrasing)接受到的資訊而完成,即用自己的話重複對方的意思,讓資訊的傳遞者有機會肯定那就是他要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人們在談話中用到複述時,並不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理解了對方的話並馬上給予答覆。相反,他們會複述對方的話並向對方重複地說出,從而花些時間來檢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這看起來會使溝通不太流暢,但它確實是個避免爭吵和衝突的非常好的方法,不這樣做就容易引起誤解和錯誤。無論談話在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過熱,複述都可以使之免於失控。看看下面的對話錯在哪裡:

    丈夫:(發怒)我媽怎麼了?你總是拿她說事,你真是個忘恩負義的賤人。

    也許丈夫在冒火之前,做一點複述就能緩和關係。

    丈夫:(發怒)你是說你不喜歡她來咱們家?

    丈夫:(鬆了口氣)哦!

    另一個有價值的傾聽技巧是知覺檢驗( perception checking),它與讀心術恰恰相反。在進行知覺檢驗時,人們要求伴侶闡述自己說過的話,澄清某些說辭,從而能評價自己對伴侶的感受所作的推斷是否準確。這表達了自己的專注和興趣,也鼓勵了伴侶更加開放:“你好像對我說的話感到很不安,對嗎?”

    人們在談話中能夠複述和檢驗自己的知覺,積極主動地努力理解自己的伴侶,這種關心和體貼往往能得到伴侶極大的賞識。積極的傾聽也有助於緩解任何人際關係都不可避免的困境。的確,比起那些僅僅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理解伴侶話語意思的人來,能運用這些溝通技巧的伴侶一般有著更幸福的婚姻( Markman et al.,1994)。

    3. 守禮而鎮定

    不過,如果我們在談話時經常大發脾氣或者充滿敵意,即使資訊的傳遞和接收都非常準確也可能沒多少裨益。如果我們遭遇他人的蔑視和敵視,心態就很難保持溫和和放鬆。嘲弄和鄙夷伴侶的人反過來也受到伴侶暴躁、憤怒的對待。幸福的伴侶偶爾也有這樣的行為——大多數的親密關係中都可能會發生尖酸刻薄的蔑視——但是他們比起不幸福的伴侶能更快地擺脫這些惡性迴圈( Burman et al.,1993)。

    雖然XYZ陳述和積極的傾聽技能都有助於伴侶避免憤怒敵對的溝通,但研究者發現,一旦人們開始變得憤怒,頭腦里根本想不到運用這些技巧( Gottman et al.,2000)。當你處在“痛恨伴侶,想要報復,感到心被刺痛而想反擊”的心理狀態時,要想做出第一人稱陳述非常困難,甚至根本不可能(Wile,1995,p.2)。

    因而,在被伴侶激怒的時候能保持清醒,在開始生氣的時候能冷靜下來,都是非常可貴的技能。如果把憤怒詮釋為只是思考問題的另一種方式,你的溝通會更好。如果認為他人強詞奪理、有失公允而造成本可避免的悲痛和不幸,這種認知就會引起人的憤怒反應。更有適應價值的想法是,“哈,摯愛我的人持反對意見。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而不應該這樣想“她/他沒有權利這樣子數落我!”

    當然,人在被激怒的時候很難保持平靜鎮定的思維。所以只要有可能就應該事先允諾與伴侶彼此以禮相待,這也是(試著)減少使人憤怒的事件的好方法(Gottman,1994b)。你或許願意和伴侶定期地會談,雙方(禮貌地)表達各自的不滿;如果你知道伴侶會設法解決你提出的問題,你在這周的其他時間裡就都能輕鬆愉快地和伴侶相處( Markman et al.,1994)。在任何情況下,雙方都不應該彼此來回反覆地侮辱和譏諷。如果你發現自己處在這樣一種消極情感相互作用的狀況,可以暫停一下以打斷這個惡性迴圈。要求休息片刻——“親愛的,我太生氣了,想不清楚。給我10分鐘讓我冷靜一下”——等你不再那麼激動的時候,再回來討論剛才的問題( Markman et al.,1994)。獨自一人待著,每分鐘最多做6個深長的呼吸,你就能更快地平靜下來(Tavs,1989)。

    4. 尊重和確認的力量

    良好的溝通包括很多構成要素:有意識地努力傳遞清晰、直接的資訊,認真傾聽,即使出現爭執仍保持禮貌和剋制等等。但最關鍵的要素卻是明確地表示出我們對伴侶觀點的關心和尊重。我們也期望能從親密伴侶那裡得到這樣的關心和尊重。如果認為伴侶不尊重自己,就會滋生苦惱和憎恨(Reis& Patrick,1996)。

    所以,對伴侶的確認( validation),即承認他們觀點的合理性,表達對他們立場的尊重,一直是親密交往中值得擁有的目標。確認並不需要你一定與別人觀點一致。即使與伴侶的觀點相左,你也能對其觀點表示適當的尊重和認可。請思考以下三種對抱怨的迴應:

    反向抱怨

    丈夫:我討厭你那樣做。

    妻子:我討厭你和你朋友喝醉酒。

    贊同

    妻子:好吧,你說的對,我不會那樣做了。

    認可

    妻子:是的,我明白你的感受。你說的有道理。但我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感受。

    只有最後一個迴應既承認了巴尼觀點的合理性,又表達了貝蒂自己的情感,從而能開啟坦誠、誠懇的對話。即使我們與伴侶持有不同的意見,也不需要虛假或謙卑地屈從伴侶的意見。

    的確,對伴侶的確認常使意見不合變得更能讓人容忍。我們這裡提到的所有溝通技能可以構築起反應靈敏、充滿關心和關注氛圍的溝通環境,從而減少伴侶之間爭執的強度和影響( Verhofstadt et al.,2005)。透過練習這些技能,並保證即使出現困難彼此也要保持禮貌和尊重,你甚至能讓陷入絕境的親密關係起死回生( Stanley,Bradbury,& Markman, 2000)。

  • 5 # 悟道菜

    很好的問題!

    我回答網友在戀愛婚姻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時,總是安慰他們說,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應該理解包容,保持有效的溝通。

    事實雖然是這樣,大道理都懂,但在面對具體問題是,究竟怎樣的溝通是好的溝通?是有效的溝通?其實是很難回答的,難在每個人的境遇不同,雙方處理問題的角度不同。

    愛意是前提,拋棄情緒,直白表述問題

    你今天能這樣問說明你是愛對方的,只是在親密關係中遇到了相處的瓶頸,用這種積極的方式尋求一種雙贏的解決辦法。

    其實很多相處過程中的痛苦,大多是因為自己造成的,往往都是自己先有了負面情緒,接著又臆想另一半的過錯,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買單。比如你的另一半很晚回家,你首先是想到他是不是跟誰去鬼混,然後見到他就開始質問:去哪裡了,這麼晚才回來。如果換成:加班這麼晚?吃飯了嗎?是不是更好?

    你想要對的,還是快樂的

    親密關係的相處過程中,我們總是試圖說服對方,以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時候往往會使矛盾最大化,雙方都很痛苦,即便你贏了,你知道你並不快樂,同時另一半失去的同樣不比你少。

    那麼如果你選擇快樂,結果就不同了,你多半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沒有了爭吵,自然就達到了雙贏。比如我老婆開始嘮叨說: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洗臉盆和洗腳盆盆不要放到一起!原來我會不以為然的回他一句:有什麼關係!事情真多!我這樣說了她會非常生氣,我也同樣好過不到哪去。我就想這不是我想要的,應該改變。所以現在我會說:哎呀,不好意思老婆,我又忘了你的規定了,下次不會了。她也沒生氣,我也很舒服。

    總之吧,以愛為前提,快樂和諧為行為準則,再面對親密關係中的困惑時就不會很無力,很痛苦,反而會達到雙贏的結果。

  • 6 # 成都小龍

    現代意義上的親密關係:夫妻關係,尊重,信任與溝通是前提!現代社會當中,生活節奏太快,以至於很多夫妻都沒有經過好好的理解和認知就從短暫的戀愛到結婚生子,從而在婚後的生活當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婚前婚後的心裡身裡巨大的反差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以至於離婚率是年年大幅攀升!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才能降低或解決這個問題呢?個人認為:首先是尊重!這個是最重要的前提。夫妻雙方由於家庭環境不同,生長環境差異,教育差別,或多或少雙方都有對方不知道,不理解的地方。雙方不能因為個體的不同從而嘲笑,從心底裡看不起對方。要有一個健康的家庭框架結構,夫妻雙方就必須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互敬互愛的基礎之上。比如:在外面一定要考慮到雙方的顏面,為對方著想,搞好鄰里關係!從心底的尊重對方!其次是信任,信任是夫妻美好生活的前提。現代複雜交錯的社會,受外界的誘惑太多太多,從而使兩個人的的心裡變得脆弱,家庭也危機重重。每個人都會有過去,不要因為她他有過前男女朋友,時時刻刻懷疑對方還有出軌的跡象。偷偷的查對方的簡訊或者資訊。其實,從你看這一刻起,你們的信任危機就難以解決。一旦對方發現你這樣的行為,都會變得反感厭倦,嚴重者難免婚姻走進末路。所以,個人認為應該完全的相信對方,用心的去付出和關愛,讓對方體會到你對他的這份完全的信賴。當然,你自己本身要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的魅力,有價值,在愛的人面前大膽的體現出來,這樣對方才會覺得你值得去愛!溝通!夫妻之間難免會出現很多問題和危機,此時及時溝通才是最好的方法,大家開啟心結,坦誠相待!用心聆聽對方的心理訴求,及時的找出你們之間矛盾問題,一個一個的擊破解決掉!相信這樣以來,就言了那句老話:床頭打架床尾合!所以,尊重,信任,溝通吧,幸福是大家一起堅守的!

  • 7 # 才財女

    我覺得親密關係中最主要的溝通是兩人想清楚,你要的是對錯?還是幸福(也就是兩人之間的愉悅的氛圍和心情)?

    現實中往往你贏了口角之爭,卻輸了感情 這不划算。相信也不是我們想要的。面對日益瑣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究竟該怎麼辦呢?

    一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往往比事物本身重要 ,我們的看法和對待事物的態度才是決定事物走向的關鍵!這就是著名的“ABC”原理。

    二是信任包容,積極傾聽。所有的事情耐心聽對方說完,理解尊重對方的感受很重要。我們往往帶著主觀意識在還不知事情的來龍去脈時就武斷地發表意見和抱怨 ,因為是親密關係,說起話來的語氣語調都很傷人,毫無客氣而言。有時儘管是表達的愛 ,卻讓對方感受不到愛。

    三是不要帶情緒,不要有評判,要客觀的闡述事實,要有誠意的去溝通,不要敷衍。

    四是日常中儘量避免批評抱怨對方、避免嘲笑對方、避免嘮嘮叨叨、避免盤根問底,避免討價還價。日常中沒有這麼多上綱上線的事,凡事能以調侃的方式,輕鬆幽默地處理最好。相信我們每人都有反思的能力。

    總之,由於兩個人的成長環境和人生經歷都不同,一定要透過溝通,才能發現你們之間的差異,為了能夠和諧的在一起,就要求同存異,學會包容和愛 學會用愛的語言去表達,不必在意誰對誰錯。

  • 8 # 陳再中

    首先要弄清楚親密之間的程度,還要弄清楚是誰的親密關係,要從側面問問親密三者有關事宜,其次就是和親密心與心的對白,分享給好友的自己美麗的心情,目前的生活狀態,工作順利,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積極的心態和親密溝通有關於冰雪消融的世界,或者雙方協商一致對外開放的理性消費觀念等等。

  • 9 # 翟鄉平

    第1段:在傾聽對方的基礎上,理解對方的感受及需要。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如果只站在自己這一方,會陷在自己的感受中,很容易受傷或攻擊對方,如果只理解自己,而不考慮對方,就沒有和對方連線,就容易造成溝而不通,換位思考一下,對方那麼說那麼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在溝通中和對方共情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體會對方的言行背後的感受是什麼?她的需要又是什麼?當對方感到被理解時,它的耳朵就張開了,心也隨之開啟,願意聽你後面的話,如果對方感到被指責不被理解,他一定會保護自己,為自己辯解。

    第2段,運用我資訊的方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即造成這種感受的原因-未被滿足的需要。

    結構:事件/行為+我的感受+未滿足的需要。

    句式:“……事,讓我覺得……,因為……”

    例句:

    甲:昨晚你沒來讓我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這組對比中,甲只表達了感受而為表達需要,看起來我的感受是由別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則表達了感受又表達了需要,看起來我感到失望是因為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引起的,乙的表達沒有讓別人為我的感受承擔責任,而且能夠讓對方深刻的理解,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我”資訊的好處在於,(1)矛頭不指向對方,只是陳述我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沒有被指責的感覺。(2)將人與問題分開,強調對方的行為語言帶給我的感受,而不是這個人帶給我的感受,為自己的感受負責感受的根源不在對方身上,而在於我們自身的深層需要,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別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第3段:事已至此,該怎麼辦?提出具體請求或提出合理化建議,問對方是否同意,雙方共同尋找能取得共識的解決辦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什麼時候會堅定不移地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