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140769451

    關於魏武卒缺乏足夠資料,無法評價。但從春秋戰國各國軍隊普遍的軍制看,中國兵種配置更為豐富,作戰編組更靈活機動,能適應不同地形的作戰需要。而馬其頓方陣最大問題就是對地形的適應能力差、機動能力差,對弓矢部隊的防禦能力差,騎兵的武器不及中國騎兵的武器更有效。

    事實上所謂的馬其頓方陣就是它的重步兵方陣,王友騎兵和使用投擲短矛的輕步兵並不屬於方陣範疇。

    亞歷山大喜歡使用更小規模的16×16人的馬其頓重步兵方陣,方陣從外向裡的六排使用不同長度的長矛,從第一排的兩米長矛到第六排的七米長矛,逐排增長一米,這樣就在方陣前面形成一面密集的矛頭牆,正面衝擊的能力很強大。但由於後排長矛過長,單憑後排士兵操作很吃力,前排士兵還需要協助後排士兵操作,他們中間不可能插入其他兵種,也沒有多餘的手來使用盾牌,甚至為了減輕負擔,他們也不穿厚重的盔甲,這導致雖然正面衝擊力強,但對弓矢、投矛的防禦能力幾乎為零,唯一補救的方法就是在手臂上掛一面很小的盾牌保護要害;為了保持方陣的陣形,方陣步兵只能在寬闊、平坦,足以容納整個方陣的地形作戰,一旦進入丘陵、山地等地形破碎的戰場,整個方陣就難以保持隊伍,而四分五裂,過長的長矛也導致他們缺乏近身搏鬥的能力。後來羅馬人就是利用這一缺點,將馬其頓人引入丘陵、山地,近身搏鬥擊垮馬其頓方陣。面對中國軍隊的強弓、勁弩,密集箭雨,這個方陣的存活能力堪憂。

    馬其頓騎兵的主要武器據說有長劍、幾支長矛和幾支投擲短矛。首先就當時歐洲的冶煉技術而言,長劍的說法不可信,青銅短劍的可能性更高。而在沒有發明馬鞍、馬蹬,還在勒馬脖子的時代,這支騎兵的衝擊能力很可疑,所謂騎兵更多是騎馬機動的步兵,在馬上使用短劍、長矛的機會很小。衝擊力無法與中國的重型戰車相提並論,更不是使用弩箭的中國騎兵的對手。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軍隊的戰術編組小到五人一組,一般為兩名持劍和盾的劍盾手、兩名持矛或戟的矛戟手和一名弓弩手,遠、中、近攻防結合,即可以五人戰鬥小組為基本作戰單位,又可以與其他小組組成單一兵種的密集方陣,機動、靈活,便於在各種地形投入戰鬥;中國軍隊的戰車兵也不像西方或西亞、北非的戰車使用的方式,它們的戰車部隊往往是獨立使用,缺少其他兵種的保護、支援。而中國往往都是配合步兵和騎兵使用,戰車也更重,衝擊力更強,乘員達到三人,也是遠、中、近攻防結合。諸兵種密切配合,是同時代歐洲軍隊無法做到的。

    從考古發現來看,同時代的中國士兵身高體能更強壯,希臘人、馬其頓人、羅馬人反而更矮小。同樣使用長達七米的長武器,馬其頓人還需要前面方陣中使用不同長度的矛的同伴幫助操作,而秦軍士兵都是使用等長的鈹,單人操作。馬其頓方陣如果和秦軍的鈹兵方陣相遇,馬其頓人的矛還沒有刺到秦軍,自己已經被洞穿五個人,成了秦軍的“羊肉串”。

    而王友騎兵還沒法攻擊時,中國騎兵的弩箭雨已經下來了。而中國戰車更可怕的衝擊力和完善的防護能力,隨車步兵的保護,就是古代的步坦協同,不是馬其頓軍隊可以抗衡的,戰馬不是印度人容易受驚的戰象。衝擊馬其頓方陣時,戰車並不需要直衝,而是陣前橫向掠過,車右的長矛戈有比方陣伸出一米多的長矛更大的殺傷半徑,車左的弓箭手可以居高臨下,攻擊更遠距離的馬其頓長矛手。而如果直接衝擊,車左可以在接觸前,首先就實施遠端攻擊,在馬其頓方陣中製造缺口,打亂其陣形,而隨車步兵可以從缺口攻入方陣,近身消滅沒有近身搏鬥能力的方陣長矛手。而如果衝擊騎兵,那些騎馬的步兵更加不堪一擊,他們如果分散,也難逃中國騎兵的弓弩和隨車步兵的長戟,諸兵種的配合作戰,令他們無處可逃。騎兵的機動能力不僅需要和中國騎兵的機動能力比誰跑的快,還要和中國騎兵的弓箭比速度,顯然他們不會比弓箭跑的快。

    能與秦軍作戰,奪取秦國河西之地的魏武卒,恐怕不是馬其頓人能抗衡的。

  • 2 # 亮珠

    嗯,傳說中,馬其頓五萬人,十多年從希臘打到印度!平均每天行軍30裡,佔領了這麼多地方!不用補給,不用維穩!就是這麼牛逼!佔領地不鬧事,而且全是陸路,沒有水路!反正二戰時期機械化推進的納粹和日本都沒能解決的兵源,後勤,運輸,佔領地維穩等問題,馬其頓通通搞定!真心特麼的是牛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過年越來越近了,單身的你準備好迎接三姑六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