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釉稚J箐檈

    有心理問題的話,一般都是心病,外傷容易治,心病可不容易治。

    要治療一個人的心病,需要抓住他害怕什麼,心病的原因是什麼,並找到克服的辦法。

    最好透過一系列的事情,和一系列的故事,來開導這個人,我以前也學過心理科,要開導一個人,你要把自己化作他的知己一樣,瞭解他的事情,不要為他所做的事情而覺得困惑,要想到她是一個心病患者(和他交談的時候,最好不要把它當做心病患者,把他當做正常人就好了)

    還要注意不要刺激心病患者​,知道了,他的原因就不要火上澆油了,好好的待他,好好的開導他,做他的朋友,他會把你當做知己一樣對你,你很快就可以開導他了。❤❤❤❤

  • 2 # 心理專家Bill粟超

    最重要的是科普,讓對方發現心理問題人人都會有,有心理問題並不是對某人人格的侮辱和否定。而是一種人格或者性格的提高,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最佳化。就好像每個人從小要接受義務教育,長大還會參加各種培訓一樣,只是讓自己更好。

    其次是我們需要知道,對方出現心理問題本身很有可能是同時讓自己得到好處的。比如一個人有心理問題導致自己覺得自己不能去高考,於是就能逃避高考帶來的某些焦慮和失敗後受到的打擊。這時候這個人很有可能潛意識不希望自己心理問題好起來。

  • 3 # 流離不流離

    先不說你認為的『心理出問題』到底是不是真的出問題了,假設你判斷正確好了。

    有些『心理問題』只會給旁人痛苦,當事人自己不痛苦——這樣他們是沒有求助動機的。如果他們危害到他人生命安全,可以強制送醫。

    如果當事人痛苦,那還比較好辦。畢竟有個求助的動機。有些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問題,或者對問題進行外在的歸因,或者不信任心理治療、心理諮詢。而每個當事人的情況都略有不同,具體怎麼勸或者說應不應該勸,都是因人而異的。

    一般來說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①讓當事人瞭解到心理問題並不代表人格或道德上的缺陷。只要他並沒有傷害別人。心理問題跟生理疾病一樣,並不是完全由人的意識控制的。雖然心理問題明顯的作用於人的意識,也的確可以透過人的意識去改善。可是這道理跟人體有免疫力,生病了依舊需要吃藥是一個道理。人不會為了免疫力低下而羞恥,那也不必為了『心理素質』不好而羞恥。

    ②尋求心理治療師、諮詢師的幫助,並不等於完全交出了自己的主動權。而是去求助本身,就是一種積極主動地行為。治療師的作用,——排除掉非常嚴重、強烈精神病傾向的情況——更像是一根柺杖,腳受傷的時候用用,可是走路還是得自己使勁的。心理治療、諮詢裡,很注重當事人的求助動機和自主能力,往往避免提出建議和命令,就是為了不阻礙當事人的主動性。

    ③適當的普及一些心理疾病、障礙、問題的知識。你可以找些診斷標準給他看,如果當事人還有自我認知能力還沒有嚴重障礙,一般能意識到自己遇見的麻煩。這個其實也有點危險,畢竟非專業人士往往容易對診斷標準有錯誤理解。當事人如果非常排斥承認,看了也是沒用的。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4 # 鵜鶘心理陳小康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會出現心理問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一般來說,人在被疾病困擾時,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比如一個人當被告知患有癌症時,有些人會產生焦慮、緊張、害怕等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反過來也會影響他們的病情發展。

    對於一個不認為自己心理有問題的人來說,想要說服他去看心理醫生會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如果想要讓他去看心理醫生,那麼首先你可以先觀察一下,你認為他有心理問題的地方,是否對他的工作、學習或生活方面已經造成了一些影響,比如他的人際關係、情緒狀態、學習或工作效率等等,然後將你觀察到的問題或者狀況告知他,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已經對正常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也許他會願意為了讓生活重回正常水平而去關心自己的心理問題。

    此外,一個人是否有心理健康的問題需要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進行判斷,如果你認為對方有心理問題,那麼最好是事先諮詢一些專業人士或是閱讀一些專業書籍之後再下結論。因為每個人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不一樣,如何判斷他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否達到需要治療的地步,最好是遵循專家的意見。你可以帶他先參加一些心理講座、或是將他的問題代為諮詢專業醫生和諮詢師,並諮詢一些更有針對性的說服方法。

  • 5 # 弧靈兒

    要說服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去看心理醫生,在我們國家來說,這相對還是件很難的事情,我這麼說主要有兩方面的觀點:

    第一,中國大眾對心理醫生這個職業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很多醫院也沒有配備專門的心理醫生,由其是在中國的農村地區,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根本不瞭解心理醫生是幹嘛的,幾乎也沒有人去看過心理醫生,即使知道有心理醫生這個職業的人,也會覺得去看心理醫生,彷彿是件很丟人的事情,會覺得只有精神有問題的人才需要看心理醫生,這樣在別人看來就會覺得自己是個異類,是個精神不正常的人。所以,心理醫生這個職業在中國要想得到普遍的認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話也說回來了,隨著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大,也使人的心裡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大,這就導致了很多人的心理出現了問題,經常也會看到有很多由於心理壓力過大而自殺的人,如果這些人能得到很好的心理疏導,那麼也不至於走上一條絕路,所以讓心理醫在未來能被普遍大眾所認可,是很有必要的。讓人們知道,不僅是頭疼腦熱了需要看病,心理想不開了,也需要去看心理醫生。

    第二,不知道有沒有去看過心理醫生的人,那些專門的心理諮詢機構,往往收費也是比較高的,這也導致了去做心理諮詢的人沒有那麼多。另外一點就是,真正的心理疾病,治療起來也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不像發燒感冒一樣,吃點藥就能見效,漫長的治療過程,也會讓人放棄治療的想法。

    綜上所述,如果想說服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去看心理醫生,還是比較困難的,建議還是先由家人和朋友對其進行耐心的開導。

  • 6 # 青音約

    首先,要說服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去看心理醫生,前提是,他真的有心理問題。那麼既然他有心理問題又沒去看醫生,你是怎麼知道他確實是有心理問題呢?這就是兩個問題,什麼叫心理上的問題,怎麼判斷心理上的問題。

    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叫心理病理學,也就是精神障礙,還有一個名字,叫變態心理學。什麼是變態呢?就是正常的是常態,和正常不一樣,就是變態。從這可以看出來,其實精神障礙和正常沒有特別本質的區別。比如抑鬱症,抑鬱專狀態都有,比如消極失落,但是抑鬱症不是誰都會得。你因為考試考不好,消極失落,是抑鬱狀態,持續幾天就好了;抑鬱症患者沒有什麼事,就消極低沉,意志力低下。這就是程度和持續時間的不一樣。所以不是你看到一個人是不太正常,就是心理問題,得看持續的時間和程度,最主要的還是由醫生來判斷。

    那麼就到了第二個問題,怎麼知道一個人是不是該看醫生呢?對於精神障礙,兩個標準。一是主觀感到痛苦,二是功能受損。得病了肯定主觀有痛苦,如果主觀沒痛苦,但是影響功能了,比如躁狂,自己感覺好,但是思維奔逸,什麼事都幹不了,或者精神分裂,有幻覺讓他跳樓,影響功能危機生命。這兩個標準符合一個,就該去看醫生了。對於精神障礙,既要謹慎,也不要過於主觀。

  • 7 #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首先,你必須得能夠辨別,這個人是否確實是有心理問題。所謂的心理有問題,是相對於心理健康而言。但是心理有問題並不代表心理不正常,這也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所謂的心理問題,是在心理正常情況下的心理不夠健康。心理異常的人,會有主客觀不統一,心理衝突屬於變形衝突,對心理問題自知力缺乏,包括較嚴重的神經質、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精神問題等。而心理正常的人,主客觀基本統一,對自己的問題富有自知力,但是卻有一定情緒問題,這些情緒都是客觀影響所致,對社會功能有一定的損害,但是沒有喪失。且情緒問題延續在半年之內,泛化度不高,心理衝突屬於常形衝突,就屬於心理正常情況下的心理不健康,適合看心理諮詢師。

      反之,如果屬於心理異常的話,就需要看有精神科背景的心理醫生,或者精神科大夫了。那麼如何說服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去看心理諮詢師呢?那就要具備一些科學的心理知識才行。

    1、 當你瞭解到TA的問題,要和TA做一番溝通,進一步確認TA的問題是否屬於看心理諮詢師的範疇。你可以問TA,最近的這段比較低落或者其他糟糕的情緒,已經持續多久了?如果TA說1個月以內,這種情緒是由現實的刺激(比如職場或者婚戀)引發,還沒有泛化到其他事情上,且也沒有影響到工作。那麼這屬於一般心理問題,找一個心理諮詢師,做十個小時左右的諮詢,就能有一個成長和解決;

    2、 當你和TA溝通,發現TA的問題已經持續一個月到半年了,由現實刺激引起,但是已經有所泛化了,除了那件事情讓TA產生負面情緒,另一些類似的事情也讓TA產生負面情緒,且這件事情已經影響到了工作,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等,可以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那麼可能需要心理諮詢師透過20到30小時的諮詢,來給予解決。

    3、 當你和TA溝通,發現TA的問題已經持續半年到幾年,由現實刺激引發,但是已經充分泛化,他因此非常痛苦,且嚴重影響了睡眠、食慾、工作效率等,有時,不得不病休在家。且你也發現,TA的衝突有一點變形,比如,一個小的刺激,讓TA產生較大反應,比如莫名其妙的廣場恐懼、電梯恐懼等,TA會為了心裡的某些不現實的想法也感到難過和痛苦,那麼這就是神經症性心理問題,需要去找精神科,先做一個診斷,看是否需要服藥。然後在治療一段時間後的康復期,也可以找有神經症治療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和TA一起來工作。一般會工作30小時到50、60小時不等,視TA問題的輕重和康復的快慢而定。

      而當你發現,TA的問題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時間,且已經不是現實刺激引發(缺乏有現實意義的事件引發),是TA頭腦裡的幻覺妄想引起,產生了嚴重的主客觀不統一,比如聽到了一些聲音,看到了一些畫面,但實際上都不存在,且出現了很豐富的非現實性妄想,當你和TA試圖認知澄清的時候,TA拒絕且不能澄清。很固執。TA還不認為自己有多大問題,可能認為問題都是別人的,自己很無辜,自己是受害者。社會功能受損。這個可以診斷為精神病性的問題,需要找精神醫院開診斷證明,然後接受精神康復治療。這種病人一般只有在住院治療很長一段時間,其幻覺妄想已經消失,主客觀比較統一,能夠接受現實檢驗,成年人的覺知性自我開始恢復,理智稍微恢復了之後,才能進行相應的心理諮詢康復治療。

    我們的心理諮詢團隊,資深以及專家級諮詢師都是中科院心理所簽約心理諮詢師,臨床從業經驗8年以上,個案諮詢3000小時以上,接受督導和個人體驗500小時以上。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情感嘉賓,《父母必讀》《心探索》《時尚健康》雜誌資深撰稿人,出版著作《他的前女友》《婚戀自愈力:做強磁場的魅力愛人》等。

  • 8 # 黃崢博士

    如果家人或朋友真的可能需要心理諮詢,可參考如下幾點:

    1、找一個心平氣和的溝通時機。很多人,特別是家人,容易在發生衝突或爭吵時指出對方心理有問題、應該看心理醫生。爭執時的說法聽起來就不像是一種中肯的建議,更像是對對方的攻擊和指責,往往不會使對方“服軟”接受建議,而是會招致對方的反擊,使衝突升級。

    2、從對方的利益出發。建議不要直接說對方有心理問題,“有心理問題”聽起來像是一種批評、指責甚至攻擊。給朋友或家人建議時,不要用這種“扣帽子”的方法,而是要從對方實際利益出發,找到他可能也存在煩惱或困擾的一點(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人往往都會有自己的困擾和痛苦),比如“你睡眠一直不太好”、“我感覺你最近心情比較鬱悶”、“你已經好幾次在工作中控制不住脾氣,衝同事甚至領導發火,這樣下去可能會影響你的事業”……這類的開頭表明你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事情的,更容易被接受一些,也就是心理諮詢中“啟發諮詢動機”的最簡化形式。

    3、給出可選擇的建議。結合第2點,可這樣徵詢:“你最近睡眠一直不太好,感覺白天精力和心情也都受到了影響。你看要不要看看醫生、或者是找位心理老師聊聊,看看專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方法能改善下睡眠的?”——至於心理老師是不是真的給他調整睡眠,你就不用操心了,只要當事人願意去見專業工作者,醫生和諮詢師都會有自己的評估和干預辦法。通常給出“醫生”或“心理老師”這兩個選項,可以便於當事人根據自己的歸因傾向,選擇他最願意接受的方式。

    4、不要指望一次性說服。人們接受一些以往抗拒的事物,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對方一開始不接受,不要勉強。尋找下一次可溝通的時機,特別是他的困擾更進一步發展、矛盾再次顯現時,再嘗試進行溫和的建議。

  • 9 # 情感解憂樹洞

    首先,我們應該作為一個傾聽者,看他是不是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屬於病態了,還有他不願意看心理醫生的顧慮是什麼?

    如果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是一種病是很正常的,因為心理有問題的人通常不會承認自己是有病的,也不會承認自己有任何的問題,但是他們會陷入到某種苦惱中,認為自己某個問題解決不好,然後出現問題。那我們就得告訴他,心理問題不是性格的原因,這是醫學臨床上的一種病症,並且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是可以治好的。

    當他清楚了這一切,我們可以幫助他找一個心理醫生,陪同他去治療。要鼓勵他,讓他相信這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不要放棄自己,幫助他從泥潭中走出來。

  • 10 # 目前非這個

    好的案例是一個有效的說服方法。

    如果身邊的人去看心理醫生,並且獲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實事求是的講出來,就很容易達到說服的效果。

  • 11 # 中健心理李子

    首先,確定這個人是什麼型別的問題,心理問題分為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正常心理又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一般去心理諮詢機構,健康的心理問題主要解決一些成長和發展性的問題,比如子女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婚姻問題。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包括抑鬱、壓力、恐懼、焦慮、緊張、憤怒等。如果是異常心理,嚴重影響社會功能,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和學習,上升到精神類疾病和人格障礙範疇,那就是要看醫院裡的心理醫生,俗稱心理治療。其次,一個人願不願意看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要完全看他(她)自己。心理諮詢的原則之一就是“不求不幫”,必須當事人主動要求改變才有效果。倘若是礙於面子或需監護人監護,那就應該配同前往,打破心理隔閡。最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異常心理,建議強行去醫院作心理治療,當然,如果沒有危害到社會和他人的前提下,不去看就不去了吧。

  • 12 # 王心心的生活記

    有很多人會排斥看心理醫生,因為覺得心理有病比身體有病來的難以啟齒,原因在於看心理疾病的人會被認為和神經上的疾病有關聯,從而會被認為你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帶著神經質的病人,所以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排斥就是因為害怕那種眼神, 你想帶他去看,只有讓他覺得心理不健康和身體不健康是一樣的,都是生病的原理,無需害怕和擔心異樣的眼神,有病就得醫治,不接受治療那麼影響的不僅僅是你的身體還有你的工作和生活方面,影響太大,不接受治療就會讓你更加的遠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去溝通的能力,最好是你讓他和你一起去,先別說是他心理有問題,就說你有問題讓他陪你去,然後你把他的症狀說給醫生聽,當然不能說是他,你就說是你,醫生會給你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如果你找的心理醫生是個合格的醫生,一定會對症下說出你需要的治療方案和你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那些幫助,會有什麼成果,他在旁邊就會覺得對他有沒有用,如果正中他的病理,讓他覺得方子可行,那麼他就會自己去詢問醫生,自己主動接受治療了,那就會走出他人生的陰霾,回到一個健康人生的路上了,

  • 13 # 棒棒大能貓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別人對你說;“去看看心理醫生吧。”你是什麼感覺?

    如果是我,我下意識的就會把這句話翻譯成:“你有病,快去治治吧!”那麼,算我我本來意識到了心理出現了問題,也會因為你催我,而故意不去。

    這種情況產生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心理健康行業起步較晚,社會上對心理矯正和心裡干預存在一定的誤解。比如神經病、心理扭曲等稱謂,本來就是帶有一定的歧視意味,如果改成心理障礙、心理疏導、情緒調節等稱謂,是不是聽起來就沒有那麼難以接受呢。

    二是人的拖延心理和逆反心理。最近有一個詞叫做“被動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本來我去看心理醫生的一隻腳已經邁出,然而你一催我,我就產生了從身體到心靈全方位的抗拒。這是人之常情,誰都不喜歡自己的缺點被別人指出,尤其是華人,特別在乎面子。

    既然如此,那究竟怎樣委婉而又有效的讓朋友去看心理醫生呢?

    如果是我,我會這樣說:“嗨,好久不見,你氣色不錯啊。我最近聽說一個好玩的事,就是大家在一起聊天做遊戲,向天黑請閉眼那種的,但是又不一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潛意識,不如這週末我們一起去見識見識?”

    這樣說,一是調動你朋友的積極性,二是勾起他的好奇心,三是給他留足面子,我想這樣他答應的機率就大大提高了。

  • 14 # 就這樣的晴天

    我實在忍不住了,我要說心理醫生這個職業太好混了,收入也不低,真的,我認為這類醫生一般都是馬後炮,基本沒啥作用,收費也不低,最後不了了之。

    人所有的情志都歸於心意,修心才是關鍵,你去跟那些醫生(其實他們壓根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談話,其實就是在舒緩心意,語為心之意。最好的心裡醫生是宗教,當然是好的宗教,不是那些個極端的宗教。它們的終極就是修心,心安而後靜,靜能生智慧,煩惱不攻自破。那些個心理醫生他們,唉。

    人之情無非喜怒憂思恐,對應心肝肺脾腎五個臟器,心理問題其實很多跟臟器異常有聯絡,一切一切的情緒都是本體發出來的,它不是憑空而來。

    找一個信賴且尊敬的人,而那個人又比較瞭解這個病人,且願意聽他的傾訴,並對他進行開導。但這個很多時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解鈴還須繫鈴人。

    再多說一句,情志問題(話說到這裡,我就不稱這類問題為心理問題了),大多數都是跟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小孩子哀而不傷,就是哭過就好了,這是他們本身的強大之處,但是,他們也跟成年人一樣有一個臨界點,只是比成年人要高,自我癒合要比成年人要快要好。但如果一旦突破這個臨界點,此時的他們正在發育,這個事件那就被‘燒錄’進身體,參與形成現在稱為‘情商’的東西了,屬於心理但也有身體的實質參與。所以說小孩的成長環境是可以決定這個社會以後的形態的,當然這又涉及到父母愛情婚姻狀況,這裡就不多談了。

    我就是看不起心理醫生這部分人,感覺他們這個職業純粹是來搞笑的,花個5毛1塊的還能理解,動不動就要幾百幾千,這就是搞笑了。

    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人生很苦,負重前行。

  • 15 # 嗨橖雖羙嘸萫

    看他是什麼心理疾病,能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慢慢說服吧。

    先告訴他的嚴重性,再告訴他心理醫生這個職業性質,你也可以給他先找一個醫生網上聊聊天,當朋友一樣,解決他不看醫生的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講相聲比起講段子抖機靈的高明之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