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妖呀妖
宗廟是中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庶人不準設廟。同時宗廟是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帝王設七廟供奉祖先,太祖廟位居正中,其左右各為三昭三穆。所以,後世以“七廟”作為王朝的代稱。
“天子七廟”這個論斷可能也有不少人聽過,其實這也是歷代規定天子宗廟數量的一個核心準則。可是,所謂的天子七廟到底是怎樣一個構成呢?由此便產生了眾多的學說,又由這些學說,派生出天子“五廟”、“九廟”的組合。
前面我們已經在提到“親親”原則時講過,按漢人的文化心理,一般情況下把五服以內的“四親”作為最大的親緣界限。天子至尊,那麼“四親”全部立廟就成了天子之廟的基本數字,這是沒有疑問的。
在四親之上,一般來說,還保留了一點點尊尊的影子,那就是儘管其他遠祖都可以不管了,可天子家族的“始祖”因為太尊貴所以也是“惹不起”的,到底還是要立上一廟。
如此:一祖+四親=五廟,似乎就是天子廟數的最基本的數字。
可是,天子做了天子,似乎就總是要和“常理”不一樣一點兒,才顯得人家是天子。“五廟”之制素來多被當作諸侯王的禮儀限制,用來給天下的共主天子享用未免規格低了些,至少先秦時代的儒生們就信誓旦旦地在三禮裡面告訴我們,“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的道理。
-
3 # 村裡的演員
七廟:原指的是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根據《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簡單的講就是,開國得前七位皇帝。
這個問題講起來其實蠻複雜的 據小編查閱的資料所講,《禮記》曰:“天子七廟”,每一位君主死後就會給他造一座廟,那麼七代之後,宗廟就越建越多,這顯然是不行的。所以有一個制度叫“祧廟”,即太祖之廟以降,依次毀去較早祖先的廟,使宗廟保持一個穩定的總數。
有一個例外,祖宗中有大功德者,雖六代已盡,也可以單獨立廟,稱為“永世不祧”。而廟號,正是為了奉祀這些“不祧之宗”所用。自商、周、兩漢,皇帝廟號極為稀罕,只有功高德勳之主才有資格得到廟號。
太祖:是宗廟中的始祖,萬世不祧,主要授予開基肇業的皇帝。所以他們都算作開創基業的太祖,即所謂“經營王業,始封於國,故為太祖。高祖:除太祖之外最重要的祖先,主要授予開基立業或功高蓋世僅次於太祖的皇帝。但是宗廟本身是一個為政治服務的制度,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遵循古禮,曹魏的宗廟制度就多次改動,曹操獲封魏公時“自以諸侯禮立五廟也。後雖進爵為王,無所改易。”但曹操所立的五廟和《禮記》中的諸侯五廟又是有本質區別的。
魏晉以後,廟號逐漸氾濫,基本上是個皇帝都有廟號司。馬懿掌權之後於洛陽立廟,此時立廟之制不可考。司馬炎建國後,依王肅之學說建七廟,西晉的七廟僅上溯到六世祖司馬鈞,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景帝與文帝為同輩,而這一舉動同樣也是不符合昭穆異世的古禮。
從東漢明帝起延續,泰始二年有人提議七廟七室,武帝認為工程繁重,權立一廟;太康六年由於宗廟塌陷,又有人提出這個建議,這次武帝直接表示:“古雖七廟 , 自近代以來皆一廟七室 , 於禮無廢 , 於情為敘 , 亦隨時之宜也。”此後兩晉南北朝皆沿用此制度。
回覆列表
對,也不對,這個分不同時期的,漢朝以前都是七廟,(提個問題,配圖中的有什麼漏洞?)
周朝的制度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古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雖萬世世不軼毀。”《史記》
所以也就有了“七廟”代指天下,社稷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也就不一樣了。
“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秦漢亦七廟;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親盡則祧遷。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