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舍私塾

    分享幾個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看完後我眼睛都紅了~

    1、

    晚上吃過晚餐

    孩子依舊沒有睡意

    為了讓孩子睡前有個好心情

    媽媽和孩子一起跳起了網紅舞

    嘻嘻哈哈,快快樂樂

    此時的媽媽彷彿也回到了童年時代

    2、

    為了配合孩子錄抖音影片

    外婆站在孩子身後認真的學著每個動作

    一家人的互動讓孩子臉上始終掛著笑意

    3、

    在一次兒童平衡車比賽上

    跑在自己前面的小朋友不慎摔倒

    後面的小朋友趕上後

    並沒有趁機超越,也沒有置之不理

    而是伸出自己的手

    把小夥伴拉了起來

    4、

    吃飯的時候,媽媽想給孩子一個“考驗”

    故意把孩子碗裡的香腸夾了過來

    本想著孩子會不願意

    但她的反應卻讓無數人淚奔

    孩子把自己碗裡的香腸全都給了媽媽!

    5、

    爸爸帶著女兒在地鐵站等車

    本來小女孩左蹦右跳十分活潑

    但看到爸爸一動不動

    安靜地站在黃線內的時候

    小傢伙也默默地回到了爸爸身後排隊

    整個過程爸爸沒說一句話

    卻用以身作則給了孩子最好的示範

    6、

    活動結束後地面留下好多垃圾

    爸爸主動蹲下收拾的時候

    孩子也自覺加入了撿垃圾的隊伍

    他的小手或許拿不下那麼多東西

    但他依然繼續努力的樣子

    卻感動了無數人

    7、

    孩子總是喜歡看電視到很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爸媽想到了一個超級大招

    用手機在電視機上投屏

    當孩子開啟電視卻發現

    “XXX,你該睡覺了”

    幾個大字在螢幕上閃爍的時候

    自己就主動跑去睡覺了

    8、

    孩子總是迷戀“吃雞”遊戲

    聰明的爸爸沒有打罵孩子

    也沒有奪走孩子的手機

    而是叫來孩子來一場“真人吃雞”

    爸爸躲在石堆後面“開槍”的情景

    多麼像一個老小孩呀

    9、

    媽媽給孩子做了他最愛吃的大蝦

    但是要想吃到蝦仁寶寶必須自己剝殼

    本想孩子會哇哇大哭不肯動手

    令媽媽沒想到的是

    寶寶一絲不苟的剝起了大蝦

    還把蝦殼整齊的放進小碟子

    吃到自己剝開的大蝦

    寶寶笑得那麼開心

    或許是自己動手,大蝦更加香甜吧

    10、

    一位年僅六歲的小姑娘

    頭戴廚師帽,身披圍裙

    面前擺著各式各樣的食材

    在鏡頭前舉止大方,毫不羞澀

    她用抖音錄製的教大家做飯的影片

    11、

    父親節,在一家商場的角落裡

    爸爸正在“陪”著孩子玩

    一位大哥哥採訪她

    “今天是父親節,你想對爸爸說什麼?”

    孩子難過的說

    “他不是我爸爸,他是手機的爸爸”

    聽完孩子的話

    爸爸侷促的把手機塞回了兜裡

    “閨女,爸爸錯了,原諒爸爸吧……”

    12、

    孩子特別喜歡坐搖搖車

    為了滿足女兒的心願

    爸爸當起了“人肉搖搖車”

    “嘀嘀,請投幣……”

    “爸爸的爸爸叫什麼~~”

    當熟悉的音樂響起

    孩子笑得是那麼的甜

    爸爸,你會一直做我的搖搖車嗎?

  • 2 # 蕭越xiaoyue

    女兒內向不愛說話,家庭聚會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太老實了。我其實也是內向型的母親,人多不願意表達,意識到這種現象後,我領孩子參加聚會時,我就刻意的去說一些迎合各種場合的言辭,然後和女兒探討自己的做法和表現。開學了,女兒非常自律,不看手機和電腦,但對一些感興趣的電視劇,卻總讓我看後給她講,然後我會特別認真的把電視劇的每一集做筆記給她講,有時候,她自己看了我記的梗概,就不用我再講了,我覺得,我對孩子交代的事情認真完成,反過來她也會認真完成,我交代她的事情,很多事情的處理是需要對等和公平的。

  • 3 # 陽光dsc

    我的孩子九歲了,從小到大我不特意教育她,都在生活中採取無意識的教育,這樣孩子輕鬆愉悅的學到東西了,效果非常好!

    比如,毛毛時去公園玩,告訴她花草的顏色啊,花名啊!坐車時告訴她沿路的站名,教她認路邊的字。在外玩,叫她不能亂扔垃圾,上車排隊,人多地方不要大聲說話等等。

    長時間堅持,生活中循序漸進的教育,位元意教育要好得。現在孩子大了,感覺比同齡孩子懂事,生存能力,社交能力也強些。

  • 4 # 四川自學考試直屬站點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懲罰方式

    1、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係,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如果父母決定使用這種處罰方式,那麼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然而,有時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先知先覺,那該怎麼辦呢?合理的反應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必須針對這個行為想出一個適度的處罰結果,然後馬上執行,決不能緩行。

    2、失去某些特別待遇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歡的一些特別待遇呢?比如看哪一個動畫片,玩某個玩具,或者想晚上9點*睡覺而不是8點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而不是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過三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4、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有的父母把獎勵方法和畫3個笑臉的方法結合起來了:他們先把一些獎勵品放在盒子裡,如果一天下來三個笑臉全都被畫了叉,就拿走一個獎勵品。目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為使所有獎勵品都完整無缺。總而言之,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5、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務活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於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絡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

    7、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 5 # 學習強大

    言傳身教,孩子的學習能力強,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拿個最簡單的例子,你隨身扔個垃圾,被孩子看到了,孩子下次也會隨手扔。

  • 6 # 柔美時光

    好的方式讓孩子、父母自然平靜,不會一驚一嚇,給孩子留下恐懼和陰影。

    在《積極教養》這本書看到一個外國媽媽的案例—吃沙子的美國娃,作者看到一個美麗可愛的一歲多的小女孩和爸爸媽媽在海灘玩,父母在日光浴並沒有盯著孩子,小女孩自己一個人在挖沙,挖著挖著,她把沙子一把一把往嘴裡送,吐出又換一把塞進嘴裡。作者看到後,感到擔憂就提醒孩子的媽媽,這位母親表示謝意後,沒有出現慌亂和不安,只是淡定地拿了包薯片對孩子說,吃零食了!然後幫助孩子漱口,清理乾淨嘴裡的沙子,孩子和媽媽平淡的處理,接著孩子自己吃薯片,媽媽繼續日光浴,整個過程平常且安靜。

    父母處理孩子事情時,有時候孩子本身沒有不適與不安,反而是父母焦慮讓孩子受到驚嚇,使孩子對某件事留下不好的印象。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情緒也會傳染給他們,淡定樂觀的處事之道,讓孩子面對問題時,不會驚慌失措,不會害怕。

  • 7 # 張智理科0990

    童年時期,要多說多示範,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Sunny心態。童年孩子還沒有自主意識,需要父母的說教才能懂得一些道理,父母的思想也潛移默化的傳遞給了孩子。

    青春期階段,要多做少說,遇到事情要平等溝通,找到思想的癥結在哪裡,以理服人。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識,有了自己的思想想法,小事可以放手讓孩子多嘗試,原則性問題則堅決不能讓步。

    最關鍵,是對孩子要平等相待,無論年齡大小,人格是平等的,不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和孩子溝通就有居高臨下的想法。

  • 8 # 老妖出馬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2、和孩子們做朋友

    3、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

    4、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5、給孩子嘗試的獨立空間

    6、孩子沒有“好”“壞”之分

    7、要過程不要結果

    8、不要太在意成績本身

  • 9 # 獵鷹追風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教育孩子沒有範本,沒有標準,只有用心。

    抽屜懷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成了父母生活中的快樂和責任,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如何教育和培養出優秀自信上進的兒女,也成了每位家長的必修課,我們不僅僅是孩子的父母,導師也是孩子的朋友,可是該如何才能走進孩子的心中呢?我們要用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覺得,快樂高興,也讓他們能學到東西呢?

    首先第一點,我們切記不能用攻擊性的語言侮辱孩子。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有時有些淘氣撒嬌哭道也是不可避免的,可能會讓父母無計可施,更甚者會讓父母動怒。父母在被氣急了的情況下,可能會口不擇言,說出一些過激的話雨來,比如說再不聽話就給我有多遠滾多遠,看你把東西都弄壞了,真是個敗家的孩子,隨你爹,我有一位朋友在看到孩子頑皮淘氣,使總會特別生氣,總是愛說給我滾出去,永遠再也不要回來了,其實這句話也是無心之失,但是卻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等到了十幾歲的時候,他的孩子真的滾出去了,離家出走三年未歸,父母千方百計的打聽到孩子的夏洛,孩子也表示不再想回家了,也不肯說為什麼不,想回家設定把家裡的鑰匙都給丟了,著實讓我的朋友苦惱了很多年,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他們最信任,最值得依靠的人,如果說經常說一些有損孩子自尊的話,時間久了,孩子會真的覺得父母想讓自己滾,覺得自己真的很敗家,到那個時候在孩子心裡頭家也就再也不是溫暖的地方了。

    其次第二點,我們切記一定不要重男輕女,偏心。

    曾經有一位父母生了一對雙胞胎嬰兒,與很是可愛,可是這位母親重男輕女的觀念有些偏重,有好吃的都給兒子留著,女兒也就只能看著和兒子一張床睡覺,病在床上和自己的兒子嘻哈打鬧,讓女兒獨自自己睡,也許是媽媽和弟弟嬉笑的聲音刺痛了女兒的心,久而久之,女兒失去的遠離了,媽媽也輸了dd,後來爸爸不經意看到女兒的日記,上面寫的全是我,感覺我不是媽媽親生的,他從來沒有抱過我,他只愛弟弟,長大後我要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親口叫他們一聲爸媽等如此之類的話語真的讓爸爸嚇了一大跳。

    孩子心靈是無暇的,脆弱的,當自己沒有犯錯而最信任的父母,卻在有意的疏遠自己時,自尊心會受到很大的傷害的,所以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改正自己的行為,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自信的童年。

    最後一個,我們切記,不要打罵自己的孩子

    孩子都是我們自己的心頭肉,心肝寶貝還忍心打罵的父母,恐怕也是很少了,但部分性格給錢稍有耐心的父母反而會覺得打罵是支付孩子最簡單的方法

    我曾經見過一位粗心的母親,因為女兒偷錢氣得不行,沒有問及原因就動手打了他,然而嚇得跑出家門一夜未歸,後來才知道女兒學校看見同學們都買一些好吃的,自己也蟬就回家向母親伸手要錢,被無情的拒絕後便想到了偷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先深入孩子的內心,知道他在想什麼,瞭解她需要什麼?等腹部讀懂了孩子的心,也就會覺得孩子的一些無知的舉動,也是情理之之中無可厚非的,孩子不會刻意惹父母生氣,讓父母傷心,他們的一切舉動其實都是天性

    教育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孩子的淘氣和頑皮並不是由新想讓父母生氣,而是孩子本身的天性,這種天性雖然可能會讓父母很煩很生氣,但是儘量不要用太過惡劣的語言攻擊,更不要任意打罵,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如你所願,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了,恐怕到那時候父母就真的要擔心了。

    培養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還要有真正用對方法,只有和孩子們成為朋友,才能真正懂得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才能用更正確的方式去教育我們的孩子。

  • 10 # 河小象

    綜藝《圓桌派》有一期的主題是談家庭教育中偏激的溝通方式。李玫瑾教授,作家收藏家馬未都,蔣方舟分別分享了他們的教育理念,讓我覺得那才是最好的父母教育。

    教育的順序是由緊到松

    李玫瑾教授談到一個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過度恐懼棍棒教育,又過分緊張高考,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硬管。具體表現就是小時候全家寵愛,慣壞的毛病。等到青春叛逆期,正好遇上中高考,父母想管卻無能為力了。

    最好的教育是,從小該管就管,給孩子立規矩,適當懲罰,雷聲大雨點小,讓他內心有敬畏之心,有好習慣。青春期後父母則要採取另一種迂迴平等的教育方式了。

    尊重信任,把孩子當作一個大人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心智和生理機能的發育,激素增加決定了他們敏感易怒,趨向成人化的心智發展決定了他們這一時期急於擺脫大人的束縛。所以點爆青春期的孩子只需要一招:管著他們,把他們看作小孩。這也是大部分家長一直在做的。

    作家收藏家馬未都說,和青春期的孩子說事,首先要先把自己和他站同一邊。不要一開始就指責對錯,那孩子會覺得你不信任他,馬上關閉溝通通道,這時候父母再想了解什麼就難了。其次肯定他,然後適當的設身處地給出建議,讓他自己思考結果。

    這樣的教育方法,讓我看到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是被相信可以對自己負責的。

  • 11 # 趣事分享家

    教育孩子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當我們為人父母以後,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我們希望孩子有一個很好的未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每一次教育都非常的重要。我們從小到大接受過許多的教育,我覺得家庭教育非常的重要,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決定了我們長大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雖然我們在學校呆的時間比較久,但是我們跟父母朝夕相處,他們的教育方式會極大的影響我們人生的走向。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並沒有多高明,他們遵循傳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我非常不贊同這種做法。不過我也見到過一些非常讓人驚豔的教育方式,有些孩子努力的去做一件事情,儘管最後的結果不太好,但是他的父母對他卻非常的寬容。

    他會耐心的告訴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像這次一樣用盡全力,只要你用盡全力你就不會後悔,只要用盡全力你就對得起自己,這個時候結果就不太重要了。我非常欣賞這種教育方式,因為在我小的時候,不管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只要結果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會狠狠的訓斥我,這導致我內心一直比較自卑。

    長大以後我非常羨慕那些自信的人,我覺得這些自信的人小時候一定是因為有這樣開明的家長,所以才讓他們特別的有自信,我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樟5-10公分樹幹不直請問有什麼辦法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