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魂唐風1987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隱《夕陽樓》

    李商隱的〝黃昏情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日照黃昏和〝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的月照黃昏兩個唯美意象構成。或許夕陽西下時的蒼茫暮色,總是會與一種夢幻無垠的詩意麵面相覷,一抹醉了紅顏、迷了風塵的薄媚,總會讓詩人或詞人在留戀與感嘆中唏噓不已。夕陽的餘暉不再朗曜,消逝在天際的黃昏,如同逝去的人事再也無法挽回,也如同整個晚唐時代的落幕劇終……

    李商隱一生未能在仕途上,迎來山重水複之後的〝柳暗花明〞,曾有調侃揶揄李商隱,別人筆下都是〝柳暗花明〞,偏偏到了他的筆下卻是〝花明柳暗〞,先明後暗,所以他的仕途必然暗淡無光,晦滯不前,他所有的希望都被絕望慢慢消耗掉了,只能用曲筆隱晦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他的詩作才會充滿朦朧與晦澀。

    〝柳暗花明〞,最早出自王維的《早朝》〝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武元衡筆下〝柳暗花明池上山〞,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等等。有人說〝日落黃昏〞情結,太陽正了又斜,所以此處當然是花明柳暗了,其實李商隱此處的〝花明柳暗〞,只是為了順應格律的要求罷了。李商隱的〝日照黃昏〞,充滿了〝花明柳暗〞的撲朔迷離與萬劫不復,同時充滿了〝柳暗花明〞的翹首以盼與指日可待。

    〝上盡重城更上樓〞,李商隱的詩作中,經常出現〝重城〞、〝樓〞、〝迢遞〞等字樣,例如:〝相思迢遞隔重城〞,〝迢遞高城百尺樓〞,〝樓上黃昏慾望休〞等等。夕陽西下時的〝樓上黃昏〞的繞天愁思,將〝黃昏情結〞抒發得更加曠遠綿緲,緩緩沉下的夕陽,似乎有將離愁別緒重新勾起,李商隱到底為何而愁?為感情、為仕途、還是為再也回不到當初的昔日友情?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隱將自己比成一隻漫無目的飛向天際的孤鴻,問茫茫宇宙,自己應該何去何從?這與他另一首詩《春雨》〝萬里雲羅一雁飛〞的意境何其相似,也與魚玄機筆下〝鴛鴦一隻失群飛〞的意境一脈相通。肆意蔓延的蜚短流長伸展著天際孤鴻生命的姿態,夕陽西下時斑駁蕭瑟的一腔悲壯還在蔥蘢著光陰的故事……

    〝孤鴻〞這個意象,隱喻了蒼茫天地間踽踽獨行的生命個體的形單影隻,王禹偁《點絳唇》〝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蘇軾《卜算子》〝誰念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蔣捷《虞美人·聽雨》〝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等等。李商隱筆下的〝日照黃昏〞與〝天際孤鴻〞,是家國命運與個人命運的真實寫照。隱喻他所處的晚唐時代,已由盛唐的蒸蒸日上轉向江河日下,國勢傾頹,朝不慮夕。

    李商隱在晚唐星空足以丈量和點數一個星系的燦爛,但是他偏離了執行軌道,以致於〝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袍未曾開〞。開成二年(公元837年),令狐楚這隻鸞鳥仙去,李商隱已成了一隻羽毛已禿的天際孤鴻。這一年也是他人生的一道大分水嶺,從前的日子只剩下令狐父子長江般的浩蕩恩遇,往後的日子只剩下牛李黨爭黃河般的九曲蜿蜒。

    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他入了李黨成員王茂元的幕府,在牛黨成員看來,李商隱就是以背叛的姿態屹立在牛李黨爭的罅隙,這也是昔日好友令狐綯對他的一腔熱愛最後泯滅的時刻。昔時友情已然漸行漸遠,令狐綯時常對李商隱發出如烏鴉一般掩口而笑的叫聲,此後,李商隱就像一隻難以自陳身世的天際孤鴻,一生都在細數牛李黨爭的鬼魅色影。

    每一段記憶都有與之配套的密碼索引,經常會被複制、貼上、或剪下,只要時間,地點,人物組合正確,無論被塵封多久,堆積的遺忘與遙想永遠都會被重拾。李商隱的隱疼與暗痛,在〝恩師〞與〝岳父〞溫暖潮溼的環境下,任憑東滋西長。唯有那鈍刀磨鈍的晚唐文字,依舊在晚唐泛黃的紙張上,詮釋一片茫然的陷落。

    塵世的風華總是佈滿滄海桑田的印跡,生命不能重新被編劇,岳父王茂元只是向李商隱伸出一隻手而已,卻又不知該如何表達。我們不知道令狐綯是不是一次又一次把復仇的聖歌唱錯。蟄伏多年的往事頻頻回首之間黯然神傷,登樓臨遠,不勝寒涼。夕陽之下,天際孤鴻斑駁的光影沒有助力的屏障,沒有規劃地隨波逐流,最終自己被迷失得遍體鱗傷……

  • 2 # 故鄉當歸時

    又名《登鄭州夕陽樓》

    唐·李商隱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這是李商隱的作品中,不多的手法淺白,但意味深遂的一首詩。

    詩人的一生重重坎坷風雨。形容春天裡的花明柳暗並不是春光明媚,亦不是引申意義上的撥開雲霧見月來,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困惑,讓人平添無限愁苦。

    世事維艱!就像竭盡全力攀上高樓了,驀然發現,還有更高的樓屹立在前,心裡唯有一片悲愴。

    無語仰望天空,清寒寂寥,只有一隻孤雁在斜陽裡孑然飛去。

    看到此情此景,忽然才醒悟,現在的自己,原來也和這孤雁一樣孑然無助,悽苦伶仃。

    此詩寫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李商隱的知己蕭澣被貶,李商隱深受蕭的器重與厚遇,所以題注稱蕭為“所知”。後蕭澣被貶到遠州。詩人登夕陽樓,觸景傷情,感慨無端,寫下這首情深深愁濛濛的小詩。

    李商隱出身比較寒微,特別重視“知己”的理解和幫助。一年前,非常賞識和栽培他的崔戎在兗海觀察使任上溘然長逝;現在,另一位對他厚遇的知己蕭澣又被貶遠去,這就使詩人越發感到自己的孤獨無助。

    而他兩次應試不第,也無疑更加重了李商隱懷材不遇的悲慨。再加上當時朝庭中黨爭紛亂,大環境與個人際遇的濃重陰影,使得這位敏感而重情的詩人尤為悽苦彷徨。

    “繞天愁”,形容了詩人內心愁緒的錯綜複雜,而且與登高望遠的特定情境切合。一、二兩句,按實際生活次序,應是先登城上樓,後觸景生情。

    而這樣調換次序,一方面是為了要強調詩人登高望遠愁更愁的意境,另一方面也為了使登城上樓的敘述帶上濃郁的抒情色彩,顯出曲折頓挫之意境。古人無論喜怒哀樂,都愛登高上山或是上樓抒發情懷,這彷彿是一種常態。

    且從“上盡”、“更上”這種強調的語氣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不堪承受登高望遠所帶來的心理重壓。

     一個同情別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識到他自己原來正是亟須人們同情的不幸者;而當他一旦忽然意識到這一點時,竟然發現連給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詩人正是感覺到了這一點,最後才以欲問孤鴻,不知身世………二句來比擬、刻畫自己的現狀:沒有最苦,只有更苦!

  • 3 # 孤獨的人209381559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李義山(李商隱字義山)的詩,總是籠罩著哀愁憂鬱的氣氛,他的這首《夕陽樓》也不例外。和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柳暗花明的春日,並沒有給李義山帶來歡快的感覺。在他的眼中,這片一直延伸到天際的明媚的春光,分明是圍繞著天地的無邊哀愁。詩人自己已經盡了十二分的努力了,但是卻總是有著一層又一層的險關在恭候著他。“一山方過一山欄,上盡重城更上樓”。在苦苦的煎熬中,詩人已經感到心力交瘁、身心俱疲了。滿懷憂傷的詩人,看見了一隻孤獨的鴻雁,正在天空中寂寞的飛著——此情此景,引起了詩人的無限哀傷:“這隻和我一樣漂泊無定的鴻雁,它將要飛到哪個地方去呢?它的前途和希望的所在,與我一樣,是沒有明確的地方的!哎,我的身世前途真是太迷茫了,往事和前途,就像那不停的流水一樣,不絕而悠悠!”有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心情,如果總是保持著長期的憂鬱,那麼,他憂鬱的心情就會導致他的身體出現病症。這樣的心情一直長期的延續下去,這個人的生命就會縮短。”孤獨的人在這裡也不去評說這位心理學家這番話的對錯,但李義山由於長期的憂鬱,終於導致了他的早逝,這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

  • 4 # 風物長宜放眼量3436

    夕陽樓,始建北魏,曾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為唐宋八大名樓之一,今已毀跡。據考古發現,原址在河南鄭州。

    自古以來,名川大山,名樓名閣,從來都是詩人才子佳人的文思激發之處。千古年間,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太多的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畢竟面對美景佳境,人人都有一種欲說還休的創作慾望和激情,那怕是現代人,不會作詩填詞,也會情不自禁的振臂高呼:”哇,好美“

    而面對如此的名樓,作為晚唐著名的詩人,有著”小李牧“之稱的李商隱自是詩意大發,文思泉湧了。可作者一生命運多舛,坎坷重重,雖然面對著名樓美景,感受的不是恢宏和雄偉,壯麗與激情,而是面對著秋色沉沉,秋菊暗暗,柳枝枯孤的殘秋景象,免不了感懷身世,觸景傷情的。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樓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花明柳暗,作者登樓正值秋風瑟瑟,殘陽如血的季節,光禿禿的柳枝在秋風中自然只剩殘枝敗葉,盡顯孤獨,毫無生機。對於自感身世飄零,命運不順的詩人而言,面對這樣的情景,自然是沒有心思賞花看景了。反而是更增幾份憂苦之情。所以愁緒纏天繞地,千絲萬縷,不絕不休。一如這高樓,上完一層還有一層,上層更比一層高,一層更比一層難。在這高高的城樓之上,看看樓外天空裡獨自飛翔的鴻鳥,自然有一股同病相憐的感覺。在憐惜鴻鳥孤苦無依之時,想到自己的身世,甚至覺得自已的身世更憂傷無依。孤鴻尚且還能得到自己的憐惜,可自己連一個同情者都沒有呢,反襯一生的可悲之境。全詞四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柳暗花明,高樓獨立,孤鴻切切,愁情繞天,身世悠悠,莫名的讓人感受到無比的傷感和蕭殺,渲染出一股悲涼的氣氛。把詩人那種內心世界的完美的融進了景象之中。手法高明,感人至深。

  • 5 # 茶香燉魚

    夕陽樓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滎陽日作矣。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隱此詩作一般認為約作於公元835年,即大和九年。

    公元833年,李德裕借文宗欲抑朋黨之機,排除異己,蕭浣被視為黨魁之一,被貶鄭州刺史,

    至公元835年九月,再貶為遂州司馬,不久死於貶所。

    此年,亦是甘露事變暴發前期,政治氣氛十分險惡與壓抑,李商隱曾得蕭浣引薦,入崔戎幕,對其深為感激,遂引以為知己。

    對於蕭浣的被貶,聯絡自已的處境與當時的政治局勢,作者登蕭在任時所建之夕陽樓,如今已是人去樓空,詩人觸景傷情,內心沉鬱,發而為詩。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此二句為倒裝,倒裝句式在唐詩中常被用到,意在突出作者最精警的感受。

    如杜甫《登樓》詩首二句“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觸目皆春趣,繁花似錦的春天引來的是作者傷感情緒,老杜來不及交代地點,便把最觸動內心的感受擺出來。

    杜牧《泊秦淮》起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亦然,作者內心悽楚感傷,乃至於秦淮夜色的旖旎靡豔都感受不到。

    這種倒置句最具力量感,如果是正敘的手法則減輕了這種富於內心衝擊力的感受。

    因此,起句精警最能讓人為之一振,或一下讓人陷入某種情緒體驗當中。

    李商隱此詩起句效果也是如此,花明柳暗為眼前所見之秋景,色彩明麗濃郁。後三字“繞天愁”寫景亦寫情,愁指詩人當時的心境,而天愁,則比喻天空陰雲密佈,暗無天日。作者將景物人格化,又打入了主觀的情緒,天之無際,愁亦無涯,最是動人魂魄。

    "繞"字點出了詩人目力所極,花明柳暗的景緻被放置在了一個闊大陰沉的背景下,觸目之景美則美矣,卻是綴在陰雲密佈的天際之下,不覺黯然失色。

    次句點出觀察的視角——夕陽樓的最高處,居高臨下,視線由地面延伸至遠天。

    此句用了兩個“上”字,暗示了詩人內心裡的波動,似乎要突破某種氛圍,尋找照進心靈的一線光明或一抹亮色,以抒解積鬱的愁煩。詩人雖身處樓之最高處,而天又在更高處,這滿天的愁雲壓頂而來,頓使花柳變色,世界一片黯然,籠罩著一層凝重肅穆的氣息。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第三句望中所見,又發自內心一問,儼然鴻亦成了作者交流的物件。鴻之孤,則失群失偶。古詩中用孤鴻意象表達情緒與心境最有名的莫過於阮藉與蘇軾

    阮藉《詠懷》詩第一篇: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阮藉處於曹魏集團與司馬氏集團的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不願違背心志,又不能從中解脫,內心憂愁焦慮,時生窮途末路之悲,只能用猖狂的舉動來發表無聲的抗議,做詩”“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故其詩有“阮旨遙深”一說。實是殘酷的現實中不能自由地發表真實感言與想法。阮藉此詩用孤鴻在夜中的哀號以襯托自己內心的孤獨苦悶無處言說的沉鬱之情。

    蘇軾有詞《卜算子》中有句”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其內心的孤寂,處境的艱難,與詞中孤鴻形成照應,孤鴻的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引發的驚恐,與無人理解的苦況,揀盡寒枝落宿荒洲的幽恨與悲涼,正是蘇軾現實處境的真實寫照。

    李商隱《夕陽樓》末二句一寫友人,末寫自身。

    孤鴻當喻指視為知己的蕭浣,其一貶再貶的遭遇,如今雖身向遂州,然前途渺茫。

    朋黨之爭造成的惡劣政治環境,讓許多有志之士已不知如何自處,要如何做,該如何做才可善有始終?

    詩人應是藉著對孤鴻去向的一問,道出對朋友的憐惜與難過之情。

    李商隱此詩中的孤鴻意象應是受戴叔倫詩《孤鴻篇》的影響(李商隱《錦瑟》詩句“藍田日暖玉生煙”即化用自戴叔倫的詩歌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由此可見,戴叔倫對李商隱的詩歌創作是有影響的。)而戴叔倫《孤鴻篇》一詩或可做李商隱此詩中所抒之情的註腳。

    戴詩中言孤鴻得遇孤鵷,“共欣相知遇,畢志同棲遲”,惺惺相惜的二禽,遭遇“野田鴟鴞鳥,相妒復相疑”。但最終二禽奮翼起高飛,“焉隨腐鼠欲,負此雲霄期”,詩歌末句情采飛動,表現出了蔑視小人的傲岸態度。

    但李商隱的處境更為艱難,作者《安定城樓》一詩有句雲“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道出了懷才遭妒的現實,也可見到戴叔倫《孤鴻篇》末句的影響,詩中李商隱自比鵷,照應《夕陽樓》一詩中的孤鴻,或言自己與蕭浣不能伴飛同翔,而自己身世遭遇亦不可預期,無力於把握自己的命運與前途,更惶論能助力友人。

    因此末二句才發出此問,更轉而想到了自己,處境也不過如此啊,前途一片黯淡。除了苦笑與自嘲,自傷與自憐,其餘竟無可奈何了。

    悠悠二字,使詩人的情緒綿延無端,更顯深切悽傷。

  • 6 # 趣味疏談

    夕陽樓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滎陽一帶,屬名勝古蹟,也是歷代文人駭客雅士傾注筆墨的唐宋八大名樓之一。

    李商隱(約813年-858年),字義山,祖籍河南,出生於鄭州滎陽,唐代著名詩人,其詩歌文學價值很高,但仕途卻不得志。

    公元835年9月,李商隱經過滎陽,聞知交蕭侍郎被貶,便獨自登上夕陽樓,賦詩追憶,仍有孤鴻零落,前途未卜之感。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唐代/李商隱《夕陽樓》

    這首七言律詩構思巧妙,花明柳暗、綠水青山,在不斷的登高,再登高,上盡最高重時,才盡收眼底。然而,越往高處,越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精神負擔,使得繞天愁愁上更愁,更加悠長紛亂。再放眼遼闊天空,一點孤鴻飛翔,雲朵悠悠。欲問孤鴻何意,飛往何方?但是,孤鴻雖不知何去,卻能自由飛翔。此時,詩人想到知交與自己被貶,感嘆自身被一種無形枷鎖禁錮著,身不由已,孑然無助,前路渺茫,不知身世自悠悠!

    從後兩句,釋放出詩人內心異常的孤獨,卻又無可奈何之感嘆!

  • 7 # 妙哉書道

    李商隱這首《夕陽樓》寫出了夕陽樓的真實風景,同時也盡情傾訴了他的心事和渴望,看到美麗的景色有感而發,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下原詩:

    《夕陽樓》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全詩的大意為:花明柳暗,憂愁繞著天時轉。登上了城樓,又上高樓。想要問孤飛的鴻雁,你將飛向何方?卻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樣是悠悠茫茫!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描述了作者登上高樓時看到的景色,孤身一人看著花明柳暗,天邊的孤雁不知飛向何方,就像自己前途未卜的身世一樣迷茫。此時此景不禁讓人心生感嘆,聯想到被貶離而去、形單影隻的蕭澣,從內心深處湧出對蕭澣不幸遭際的同情和前途命運的關切。

    全詩從景色入手,以藝術的手法來詮釋心中的愁緒和感慨,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鬱真摯,在描寫自己登樓看到的景色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嘆。當自己為別人的不幸而感到同情時,卻突然發現原來自己才是那個需要被同情的人,有一種恍然大悟的複雜情緒。

  • 8 # 好玩的國學

    風格即人。

    性格決定命運!

    李商隱的一生絕對是個悲劇。

    李商隱的悲劇不僅僅是他懷才不遇的悲劇,也不僅僅是他陷入了牛李黨爭的悲劇,而是整個時代的和他個人性格悲劇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悲劇。

    在晚唐時代,原本是壯懷激烈的氣息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悲傷的消極的氛圍。如日出日落一樣,晚唐進入了日暮時期。特別敏感的李商隱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他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仍然是美的,但是已經沒有了日出東方時的壯闊,而是充滿了一個時代即將落幕的落寞與悲哀。

    李商隱的懷才不遇,在晚唐時代是個必然。李商隱深受令狐家族的關照,在李商隱身上是個偶然,而李商隱最終在牛李黨爭中左右受限,彷徨無措,又是他性格上的必然。總之,李商隱的悲劇,是晚唐時代那些出身並不高貴的普通的讀書人共同的命運,這是時代的悲劇,而李商隱不過是這個悲劇中的一個才華橫溢的主角而已。

    性格和時代的重壓,讓李商隱的文與人,具有了低沉傷感、纏綿悱惻的風格。我們縱觀李商隱的詩歌,何曾發現他開懷過?何曾發現他如李白那樣狂妄的大笑過,即使是開心的,他也是很朦朧的表達,屬於笑不露齒的那種。低沉、纏綿、沉重、傷感、回憶、愁雲慘霧,是他詩歌的總風格,也是他性格的總特點。

    而他的這首夕陽樓,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李商隱的性格特點——這是一個特別容易感傷的BOY!

    《夕陽樓》

    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滎陽日作矣。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陽,總是傷感的。李商隱曾經寫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樣傷感的句子,這一次登上夕陽樓,而且這個夕陽樓還是以前的知己加領導蕭侍郎建的,而自己的領導也正在和自己一樣,處在被壓制被貶謫的狀態。也就是說,李商隱和這個夕陽樓的主人,都是屬於在唐朝的官場上失意的人物,都是屬於在日落之際迷茫彷徨的人。所以,此情此景,李商隱免不了一番悲傷。他悲傷的是什麼?悲傷的是懷才不遇,悲傷的是英雄末路,也許他就沒有什麼明確的悲傷,因為他無始無終不是處在悲傷之中。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詩歌是意象的藝術,而意象的選擇,又和作者的情感有關。李商隱在登上夕陽樓的時候,看見遠山含愁,柳色含悲,所以說是花明柳暗。情感的色彩由明快轉向陰暗。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陸游的哲理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感和意象都是有陰暗走向積極明快。這就是悲觀的詩人與樂觀的詩人之間的區別。

    李商隱在日暮之時登上夕陽樓,他的情感是低沉的悲哀的。這既是他的性格所致,也是晚唐的時代風氣所致。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登樓,盛唐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的時候,寫下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波瀾壯闊的偉大詩篇,這就是盛唐的氣象,他們是積極的,是昂揚的,是包容一切的,而到了晚唐的時候,李商隱就只有低沉纏綿的悲傷了。這是兩種境界的不同,是初唐和晚唐的不同,更是詩人的性格和風格的不同。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我們再次強調,詩歌的作者選擇什麼樣的意象和景色,都是由作者的主觀情感所決定的。開心的人,他看到的景色是開心的,悲傷的人,看到的景色是悲傷的。所以李商隱在下半段中,選擇了孤鴻這個意象,他在問孤鴻,你到底要到哪裡去?孤鴻,也是一個悲傷的意象。魏晉時代的著名詩人阮籍 《詠懷詩》中這樣寫孤鴻:"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蘇東坡在被貶到黃州的時候,在最孤獨的時候,寫下的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那首詞,也是自比是孤鴻:"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所以,李商隱去問孤鴻到底要漂泊到哪裡,其實這個與孤鴻就沒有一點關係,李商隱是用孤鴻來比自己,就像是杜甫在長期的漂泊流浪中,感覺自己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白鷗一樣。李商隱還能到哪裡去呢?他感覺到無路可走的悲哀。他和孤鴻一樣,同樣是失去了群體,失去了庇護,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前路。

    他茫茫然,就是一頭離群的孤鴻!

  • 9 # 隨手談詩

    《夕陽樓》是李商隱寫給知己好友蕭澣的一首小詩,這首詩寫得深情婉轉,從景入手,寫了花明柳暗、鴻雁孤飛、高樓孤立,這三景就可以感受到,詩人心中是充滿愁緒的,最後轉入內心的感慨,是觸景傷情,把讓悲情進入了更為深刻的境界。

    《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要徹底讀懂一首詩,必須要了解其創作背景,李商隱在詩前寫了一段小序,是對詩詞背景的一個簡單概括,序雲:

    “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滎陽日作矣”。

    滎陽在河南鄭州,遂寧就是今日四川遂寧。蕭侍郎就是蕭澣,他曾經在滎陽做過刺史,並修建了“夕陽樓”。

    李商隱作這首詩的時候,得到了蕭澣被貶遂寧刺史的訊息。當時,李商隱還很年輕,他投靠蕭澣當了個幕僚,因才華過人得到了賞識,敘中稱蕭澣為“所知”,就是懂我的人。

    後來在唐文宗大和九年,朝廷中的蠹蟲們又開始騷操作,蕭澣一路被貶,當年九月,李商隱路過滎陽,聽到蕭澣被貶的訊息,心中一酸,獨自走上夕陽樓,撫今追昔,故有此嘆。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花明柳暗是風景,應該在登樓之後才能看見,這兩句是倒裝句。重城是指高高的城樓,李商隱說自己“上盡”重樓,之後還要“更上”夕陽樓,按照我們對古詩詞的印象,“更上”一層樓的原因該是欲窮千里目,但李商隱內心是崩潰的,因為此時此景對他來說是一種精神壓力,但又無可奈何,必須要上去。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心情不好了,想去某處散散心,但在去的時候心中又很掙扎,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就覺得必須去這個地方看一下。這種狀態是非常煎熬的。

    李商隱登上樓後,先見到了花明柳暗,說明這是春色爛漫的時節,那應該是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啊,應該是峰迴路轉又一村啊,可李商隱看到的卻是繞天愁。人的心緒是怎樣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的,李商隱此時的愁,籠罩了整個天地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接著,他又看到了鴻雁孤飛,這首詩的結構非常巧妙。起句先是倒裝,這裡又是順敘。

    天際浩瀚,卻只有孤鴻一點,這大概是李商隱聯想到了被貶遠去、孤苦伶仃的蕭澣,是對他的同情和關懷,所以“欲問向何處”;但同時,也可能是對自己的一種同情,“欲問向何處”也是問自己。

    蕭澣被貶,好歹還有自己這個好友,在夕陽樓上關懷他、同情他,可自己呢,連個關懷的人都沒有。好嘛,自己都不知道欲向何處,那可真是悠悠茫然了。

    最後一句中蘊含的悲哀悽涼,用清朝學者馮浩的話來說,四個字評語:

    “悽惋入神 ”。

    從欲問孤雁,到不知的感慨,李商隱的悽婉,就在這一轉折當中。

    題完這首《夕陽樓》後,李商隱科舉中進士,詩名也越來越大,眼看著自己這一生的好日子快來了,可他哪裡知道,這一切看似美好的東西,是噩夢來臨之前的幻覺而已。還有更多悽婉入神的事,講伴隨李商隱今後的一生。

    為之一嘆。

  • 10 # 煙花三月是隻貓

    這是二十二歲的李商隱寫的一首寄寓深遠的詩

    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李商隱二十二歲。詩歌中的夕陽樓在今鄭州,是曾任鄭州刺史的蕭浣所建。牛黨的蕭浣對李商隱有知遇之恩。李商隱家道中落,自己又是長子,早早就品嚐過無人幫助時的那份孤獨和愁苦,自然知道那份無人相助的孤愁,所以李商隱對幫助過自己的人非常看重,更加知道感恩,這是他的人生信念。

    生不逢時的李商隱,一生都在牛黨和李黨 的權利鬥爭中掙扎。兩黨都有過對自己恩重如山的人物,他的人生信念告訴他,對恩人只能知恩圖報。所以他的生活很糾結。

    鄭州,唐代叫滎陽,是李商隱的第二故鄉。寫這首詩時,賞識自己的蕭浣因為“牛李黨爭”被貶到遠州,詩人重登夕陽樓,觸景傷懷,無限感慨發乎胸中。當年呵護自己的友人如今自身難保,自己失去了羽翼也失去了知己,好友。加上已經兩次科舉考試落榜,年輕的李商隱感慨自己的身世像浮萍一般,仕途也難測,灰心喪氣,人生的百般滋味俱上心頭,於是提筆寫下這首寄寓深遠的作品,來抒發無法排遣的人生愁緒。

    雖然當時李商隱只有二十二歲,雖然寫的是春景,但是讀者讀出的卻是能讀出一股秋涼之氣,不禁讓人既讚歎於寫作者的高超的表達能力,有同情於寫詩的人的無奈和憂愁。寫景詩重在一個“情”字,景中自有真情,此詩堪為典範。

    《夕陽樓》賞析

    夕陽樓

    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滎陽日作矣。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首句“花明柳暗繞天愁”,李商隱點染一個“愁”字,是統領全篇之眼,是詩歌的“詩眼"。寫花,李商隱重在以“柳暗”襯托“花明”,突出花之美豔;用花開正好反襯心緒傷悲,起筆便抓住了讀者。最李商隱寫出自己那種“淚眼望花”的漫天愁苦。這些愁緒正如柳絮漫天一樣無處不在,互相纏繞,飛盡天涯,彷彿整個世界裡沒有一處是喜悅。

    一年前,一向賞識他又對他進行過長期培養的崔戎在兗海觀察使任上溘然離世;如今,另一個生命中的知己蕭浣又遠謫荒州,剩下他自己,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怎麼一個愁字了得”!更何況自己有過兩次應試不第的經歷,人生一波三折,懷才既遇,又高山別了流水,怎不自悼孤獨無依?尤其是朋黨之爭,朝廷裡小人當道,真正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真是前途無望,望洋興嘆。強烈的時代悲劇生髮出個人悲劇,而眼前偏偏正是大好春光,真叫人心有慼慼焉。所以,回頭來看“繞天愁”三字,字字是實,不僅寫出了愁緒之多之亂,更寫出了愁緒的無法排解,一上來就滿紙皆憂愁,何處覓行舟,愁之深之廣可見一斑。

    第二句“上盡重城更上樓”,按照常理,一、二句應該調換句序,先說登上城樓,再說放眼望去一片孤愁才好,而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上來即以憂愁籠攝全篇,使得詩歌中每一個字都浸染了難解的愁緒,如同影視作品中背景及格調的鋪陳,可謂之“先聲奪人”手法,突出詩人愁緒之濃之深,亦可見跌宕筆法,比起平鋪直敘更別有韻致。不但如此,作者重筆巧設“盡”“更”二字,一句之中兩處波折,層次頓挫之感全出。古人登高遠望常抒悲懷,大概是高處望去,天地悠悠,無限廣闊之天地中,人是如此渺小,故常言悲。此處,登上高城已經愁緒滿懷,再登更高的夕陽樓,豈不是上到了憂愁的最高點,怎不讓人愁上加愁?其不堪愁傷、欲說還休的心理躍然紙上。這一打破常規的句序的調換,起到了意外的表達效果,可謂構思獨到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三、四兩句與第一句一脈相承,皆為眼中所見:仰望蒼天,天地寥廓,夕陽之下,孤鴻哀鳴,漸行漸遠,不知要奔向何處,將來命運又會如何。第一句中的柳暗花明是近景,此句的孤鴻是遠景。比較而言,第一句只能算作一個背景,中心之景卻是“孤鴻”。

    最妙的是孤鴻遠飛這個意象,可以看作是比喻遠謫的蕭浣,一向要好的朋友一朝別離,天南地北不知命運如何,又何時可以重逢;也可以看做,那一點孤鴻,孑然無助,身世飄蓬一般,不正像前途叵測的自己嗎?還可以看作失去蕭浣的護佑的李商隱孤獨無助的形象。這是李商隱詩歌獨有的魅力。不但顯出詩歌的跌宕之姿,更將一、二句所言之孤愁推到極致,一個意象,讓人三嘆,回味無窮.

    除此之外,“欲問”與“不知”“悠悠”的配合,也能見出曲折來:欲問而不能問、不得問,欲知而不能知、不得知,更增進一層命運叵測之感,可謂一波三折,曲盡其致。這兩句詩,其中蘊含著關切、擔憂,也生髮出對人生命運的傷感,彷彿不單指孤雁、朋友的前路,也不僅僅指向作者自己的命運,從更深的層次理解,也正是人生的共同感傷。以此言之,李商隱的詩歌包含了人生悲情的典型因子,這就不是小家之愁可與比競的。

    結論

    李商隱的詩歌的魅力就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法,隱晦曲折,味道不單一,構思不單一,匠心獨運之外,獨顯李氏風致。這首寫景詩,寫景有主有次,主次相輔相成;歷代詩人以“孤鴻”入詩的不少,能將此意象用到厚重的不多。

  • 11 # 謝小樓

    《夕陽樓》是李商隱一首情致深婉的七言絕句,全詩如下:

    夕陽樓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兩悠悠。

    這首詩寫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李商隱自注說:“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郞牧滎陽日作者。”夕陽樓是蕭澣蕭侍郞任鄭州刺史時所建,後蕭被貶遂州。李商隱曾受蕭侍郞器重與厚遇,故李商隱登夕陽樓,觸景傷情,寫下此詩。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花明柳暗,本是美好的景物,但傷心人別有懷抱,在李商隱眼中,成了牽惹愁緒的景物。“繞天愁”,不但寫出了李商隱愁緒的修長與紛亂,還切合了詩中登高望遠的情境。

    一二句是倒裝,本來是先登高,才看到花明柳暗,才產生漫天的愁緒。李商隱這樣寫,不僅將內心的愁緒突顯了出來,更是使登城上樓的敘述帶上了濃郁的抒情意味,顯出曲折頓挫之致。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兩悠悠。

    李商隱登高遠望,但見孤鴻一點,她要飛向哪裡呢?這一隻孤鴻,自然使詩人聯想起被貶遠去的蕭侍郞,從內心湧起對蕭侍郎不幸遭遇的同情,對蕭侍郎前途命運的關切。

    在關切同情蕭侍郎的同時,李商隱忽而頓悟到,自己不也一樣嗎?蕭侍郎的際遇,尚有自己同情,而自己的人生遭遇,又有誰來同情呢?

    一個人同情別人的遭遇,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原來也是需要同情的人,當他忽然意識到這一點,就會發現自己連給予同情的人都沒有了,這最後兩句詩中,蘊含著一種深沉的悲哀,一種更深刻的悲劇 。

    馮浩《玉豀生詩集箋註》中評:“自慨慨蕭,皆在言中,悽惋入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為何還會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