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心理學阿偉

    你在和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是否存在有以下幾種外在的表現。

    第一個表現是迴避溝通。你除非是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否則不會跟父母開口,而且,在面對父母主動發起的對話時,你會感到非常痛苦。比如說,每次面對父母的來電就感到心煩,不想接聽。

    第二個表現是在溝通時容易“翻舊賬”。也就是說,在和父母對話的過程中,你會不斷想起以前類似的場景,比如想到自己小時候就是因為這麼說捱過打,或者是上次爸媽也是這樣不理解我。而且這可能會導致你因此情緒激動、無法繼續冷靜地溝通。

    那第三個表現,是在溝透過程中,一旦有矛盾的苗頭出現,你就想迅速切斷對話。不論是直接表示不想繼續談話,還是刻意迎合對方的話語,核心的目的都是為了想讓對話快點結束。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況和上面的表述很像,那很有可能,你和你父母的溝通已經陷入了這種「習得性無助」的模式裡了。

    那該如何更好的進行溝通呢?

    那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記得要以“成年人對成年人”的方式與父母進行溝通。在每一次溝通前,記得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情緒。這是因為,如果你依然把自己擺在孩子的位置上,希望他們能給你“優待”,照顧你的情緒,那麼他們也就會依然用過去的模式對待你。

    你可以試著回想一下,自己平時是如何理性、平靜、成熟地和客戶或工作夥伴進行溝通的,然後可以把相同的態度、語氣和技巧運用在和父母的談話上。這可能會讓父母意識到,你已經和過去那個孩子不一樣了。現在,你已經是一個有足夠力量、需要他們去尊重對待的成年人了。

    但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雖然一方面,你需要反覆用言語及行動向父母表明,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你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並耐心地告訴他們你具體的感受和思考。但是另一方面,你不能期待他們一下子就立刻能夠了解你的感受和想法。如果他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反應過激,那麼,你可以選擇暫停這一次的溝通,然後在下一次溝通時,繼續堅定地表達你的想法,而不是以情緒爆發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因為一旦你情緒爆發,那麼,你就又回到小孩子的位置了。

    其次,你還需要檢查和糾正自己的歸因模式。“歸因”說的是,我們對於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所作出的解釋和推斷。有研究表明,陷入習得性無助的人,很容易會用「向內歸因」的方式來解釋壞的結果。比如說,當自己和父母的某一次溝通失敗時,「向內歸因」的人會認為“問題就在於我和他們說不通”或者是“父母性格太固執”。但向外歸因的人,卻可能會覺得只是“話題不對”、“時機不好”、或者是“今天兩個人心情不好”等等。

    那你可以對照著看看,自己是習慣於向內歸因呢,還是向外歸因?如果一味地向內歸因,那麼就會很容易讓自己深陷在「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但事實上,你需要更多地看到外在的解釋因素,這會有利於你看到改變溝通困境的可能性。

    當然了,這不會是一個很快的轉變。那麼對你來說,每一次溝通都會是一次重要的練習。那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應對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你也可以試著找朋友一起做角色扮演,提前模擬可能發生的情景和障礙,並學習如何去應對和調整。

    除此之外,你還需要學會把關注的視角從“情緒導向”調整為“目標導向”,學會注重談話成果,而不是著眼於「情緒的發洩」。也就是說,你需要在談話前想清楚,“我到底想透過這次談話得到什麼結果”。這個結果必須是清晰、明確、符合實際的。那麼,一旦你想明白了溝通的結果,在之後談話的過程中,你就需要堅持你的談話主題,避免被父母帶離目標。

    那在溝通結束後,你也需要給自己一些關心,多做一些積極的自我對話。比如說,不論對話有沒有達到你想要的結果,對父母開口都證明自己很勇敢,等等。你也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聊聊這件事情,表達自己的情緒、尋求支援。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現在關於與父母溝通的問題,確實有不少人會感到悲觀、消極,所以他們常常會選擇躲避,來維持表面上的和平關係。但是,如果你遇到了這個問題,我還是希望你可以試著去打破這個局面。因為如果放任它的話,它將永遠是攔在你跟父母之間的一道鴻溝,而你也將永遠是那個無助徘徊的小孩兒。

  • 2 # 天天美食的雲自由7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靜聽

    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不易,竭盡全力養大我們,難道是缺人和他們叫板嗎?

    懷揣一顆感恩的心陪伴父母吧。他們給了我們十分的關愛與呵護,做兒女送不出一分的孝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樓上的孩子總是跑,白天跑,晚上也到十一點左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