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看你讀研是為了什麼目的吧,如果真的熱愛學術,想走學術道路,讀研可以讓你在自己的細分領域裡更加精進,可以接觸到更多專業性的知識,觀察人文社會的執行規律。
不過當前是一個科技興國的時代,數字經濟發達,社會需要的是大量的科技型人才,對人文社科的人才需求量確實相對來說更少。
做文科的學術研究,有時候會有種自說自話、自圓其說的感覺,難有現實來檢驗學術研究的成果,有時候會自我懷疑。
而且文科學術研究的薪酬回報遠低於理工科學術研究,看到身邊有那麼多高薪行業,常常會心生浮躁。
有些人讀研是想著以後能在大學當個老師,讀完研之後發現,當大學老師最低也要博士文憑,碩士畢業文憑處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許多碩士畢業生最後幹著跟本科生差不多的工作,當然這跟碩士畢業生自身的能力也有很大關係,能力不強的跟本科生可能拉不開多少差距。
♂️Part 2
文科生讀研倒也不是什麼好處都沒有,很多文科的東西,在學校裡,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可能當時並沒有理解,但是這顆種子卻真真實實的種在心裡了。
畢業以後,工作上遇到困難,知道該找什麼書看,能夠覺得自己的問題,至少有個方向,不至於束手無策。
另外,讀研帶給文科生的,我覺得更重要的不是學校裡學的那些知識,研究生學的知識是大方向裡的細分領域,是更專了同時面也更窄了的,那些知識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是用不上的。
但是研究生這種自學的能力,吸收知識的能力,閱讀習慣的養成,我覺得如果在研究生階段能夠養成,未來工作中是受益無窮的。
比如學文學的研究生,在學校裡接觸到的是純文學領域裡的知識,這個面太窄了太純粹了,導致自己的思考面也很侷限。
而很多現實的成果往往是在不同學科的交叉領域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在研究生階段養成的這些能力和習慣用在工作中,並在工作中學習另一個學科的知識,文學+財經、文學+管理、文學+Vlog、文學+電商、文學+其他技能等,把兩種技能同時疊加在自己身上,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具備難以替代性。
♂️Part 3
再一個呢,有人覺得理科務實,文科務虛,其實這是片面的看法。理科學的是某一項技能,某一個方面,某一個區域性或細節,文科更多學的是全域性思維,宏觀思維。
這種宏觀思維很多人是缺乏的,往往遇到事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幹了再說,而文科生偏向於先想,想清楚了再動手,避免盲目,這是非常難得的思維品質。
最後,個人認為其實人文社科,也是一種科學,蒸汽機時代以來,自然科學發展非常迅速,成果顯著,但人文社科的發展程序緩慢。
但你仔細去想,人類社會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是講不清道不明的,就單個人而言,一個人每天每年要接觸多少事情,萬事萬物就像大雁飛過湖面一樣,都透過人的感官投射到腦子裡,心裡,你不知道這些記憶儲存在哪裡,可是這些東西就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你,把你塑造成了當下的你自己。
生物科學只能用看得見的試驗來證明人的神經、人的微量分泌物的存在,可是這些記憶、感悟、想法、想象是怎麼生髮、形成的,沒有人知道,也許它就是無法用科學實驗證明的。
但是有文學家把這些奇妙的心裡感受寫出來,很多人都有共鳴,說明在很多人心裡都發生過,也就是說這些文學家的描述某種程度上有其合理性。
這些自然科學無法證明的東西,卻透過人文科學描述出來了,透過人的理論假設,讓人們得以窺見一二,這其實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就人類群體性行為而言,也是如此,為什麼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社會趨勢變化呢,為什麼社會上的人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群體性行為,這跟人的社會心理有很大關係,在自然科學尚不能達到的思維、意識領域,人文社科卻可以以它特有的方式進行探索。
毛澤東是文科出身,馬雲也是文科出身吧,中國從古到今,從帝王到縣丞有無數的官員都是文科生呢,堅定自己的信念,加油
♂️Part 1
看你讀研是為了什麼目的吧,如果真的熱愛學術,想走學術道路,讀研可以讓你在自己的細分領域裡更加精進,可以接觸到更多專業性的知識,觀察人文社會的執行規律。
不過當前是一個科技興國的時代,數字經濟發達,社會需要的是大量的科技型人才,對人文社科的人才需求量確實相對來說更少。
做文科的學術研究,有時候會有種自說自話、自圓其說的感覺,難有現實來檢驗學術研究的成果,有時候會自我懷疑。
而且文科學術研究的薪酬回報遠低於理工科學術研究,看到身邊有那麼多高薪行業,常常會心生浮躁。
有些人讀研是想著以後能在大學當個老師,讀完研之後發現,當大學老師最低也要博士文憑,碩士畢業文憑處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許多碩士畢業生最後幹著跟本科生差不多的工作,當然這跟碩士畢業生自身的能力也有很大關係,能力不強的跟本科生可能拉不開多少差距。
♂️Part 2
文科生讀研倒也不是什麼好處都沒有,很多文科的東西,在學校裡,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可能當時並沒有理解,但是這顆種子卻真真實實的種在心裡了。
畢業以後,工作上遇到困難,知道該找什麼書看,能夠覺得自己的問題,至少有個方向,不至於束手無策。
另外,讀研帶給文科生的,我覺得更重要的不是學校裡學的那些知識,研究生學的知識是大方向裡的細分領域,是更專了同時面也更窄了的,那些知識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是用不上的。
但是研究生這種自學的能力,吸收知識的能力,閱讀習慣的養成,我覺得如果在研究生階段能夠養成,未來工作中是受益無窮的。
比如學文學的研究生,在學校裡接觸到的是純文學領域裡的知識,這個面太窄了太純粹了,導致自己的思考面也很侷限。
而很多現實的成果往往是在不同學科的交叉領域產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在研究生階段養成的這些能力和習慣用在工作中,並在工作中學習另一個學科的知識,文學+財經、文學+管理、文學+Vlog、文學+電商、文學+其他技能等,把兩種技能同時疊加在自己身上,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具備難以替代性。
♂️Part 3
再一個呢,有人覺得理科務實,文科務虛,其實這是片面的看法。理科學的是某一項技能,某一個方面,某一個區域性或細節,文科更多學的是全域性思維,宏觀思維。
這種宏觀思維很多人是缺乏的,往往遇到事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幹了再說,而文科生偏向於先想,想清楚了再動手,避免盲目,這是非常難得的思維品質。
最後,個人認為其實人文社科,也是一種科學,蒸汽機時代以來,自然科學發展非常迅速,成果顯著,但人文社科的發展程序緩慢。
但你仔細去想,人類社會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是講不清道不明的,就單個人而言,一個人每天每年要接觸多少事情,萬事萬物就像大雁飛過湖面一樣,都透過人的感官投射到腦子裡,心裡,你不知道這些記憶儲存在哪裡,可是這些東西就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你,把你塑造成了當下的你自己。
生物科學只能用看得見的試驗來證明人的神經、人的微量分泌物的存在,可是這些記憶、感悟、想法、想象是怎麼生髮、形成的,沒有人知道,也許它就是無法用科學實驗證明的。
但是有文學家把這些奇妙的心裡感受寫出來,很多人都有共鳴,說明在很多人心裡都發生過,也就是說這些文學家的描述某種程度上有其合理性。
這些自然科學無法證明的東西,卻透過人文科學描述出來了,透過人的理論假設,讓人們得以窺見一二,這其實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就人類群體性行為而言,也是如此,為什麼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社會趨勢變化呢,為什麼社會上的人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群體性行為,這跟人的社會心理有很大關係,在自然科學尚不能達到的思維、意識領域,人文社科卻可以以它特有的方式進行探索。
毛澤東是文科出身,馬雲也是文科出身吧,中國從古到今,從帝王到縣丞有無數的官員都是文科生呢,堅定自己的信念,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