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欲進則退

    絕句是無人能及的句子,對仗更能顯現句中意境之工整。從此可以看出絕句的對仗並非一般人所能及。

    詩詞,文章都是國之雲粹。而絕句才是國之精華。首先要有寬廣容世的胸懷,也要有才華橫溢的品學,更要有為民愛國,大公無私的豪傑之氣。總之絕句之對仗,是從平淡到華麗的轉變。幾字簡句便襯托出人間之大美,曠野之雲翠,四海之滂沱。沒有超人之能力又談何為絕句。

    絕句從眾多錦繡裡脫穎而出,更顯現出至高,至上,至美,至廣的境界。再者多數人都是生活在平淡無奇的世界裡,以生存,養家為己任。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探討,也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和傳承。因而激一時之情幽然而生。這就是少數人絕句對仗的真理所在。

  • 2 # 聖恆標

    《好詩有人仄》

    人仄知曉無絕句;

    好詩為何寫不了?

    不依人仄去寫詩,

    而是好詩自人仄。

  • 3 # 漢子詩人

    (漢子~*夜詩*七首 )

    《荷塘月色》

    署氣

    跌月水

    夜風

    醺入睡

    浮萍

    粼粼枕

    荷紅

    挑蓋翠

    〈李恭覺~2019年6月27日*五月廿六日*夜賞一一北京頤和園夜色荷塘……〉

    《虯梅化作一柱香》

    虯梅化作      一柱香

    彎月婷婷      懸一旁

    嫋煙渺渺      繚繞上

    嵌入銀河      成淚霜

    〈李恭覺~2019年4月13日*三月初九日*6時16分於北京〉

    《夜山》

    夜尋桃梨 泥中棲

    輕吹懸月 忍淚啼

    山中金雲 滿頭擠

    銀河斕星 吹殘笛

    〈李恭覺~2019年5月1日*三月初廿七日*夜於北京密雲大月山〉

    《大運河之夜》

    殘月疏 枝停

    夜闌風 寂靜

    舟綽岸 孤影

    夢飄運 河中

    〈李恭覺~2019年4月21日*三月初十七日*3時17分夜宿好友北京通州*月亮河*寓中賦〉

    《夏夜》

    花花隱蕾紅,啾啾棲林中。

    星星浩渺燈,月月淡天空。

    沉沉山入夢,疏疏枝綽影。

    寂寂夜無聲,淅淅雨剪風。

    〈李恭覺~2019年7月17日*農曆六月十五日夜*2時17分於北京延慶松山~友之墅舍~賦……〉

    《中秋夜》

    皓月照千秋,玉盤舉夜空。

    誰呼外鄉人,不敢抬頭應。

    《北京大覺寺之夜》

    悠悶鐘聲 寺抖動

    疏煙氤氳 升夜空

    四野山風 似泣嬰

    圓月墜入 八絕中

  • 4 # 書檯賞雪

    吃啥飯,當啥心。

    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陳康肅射箭精準。

    賣油翁瀝油奇巧。

    賣油翁的話:吾亦無他,惟手熟爾。

  • 5 # 徐地本

    絕句對仗無好詩。為什麼?絕句四句只有四句,正好起承轉合,內在聯絡。對仗違背了這個內在規律。絕句的一二起承兩句,是為了三四轉合兩句。尤其是第三句最是關鍵,因為轉就在這第三句。這就是為什麼絕句流傳下來的全是第三四句。第三句轉向高潮,第四句是自然收尾。如果真想把第三四句寫成對仗句,必須滿足一個條件,一二句必須是設問開始。意思再好,但畢竟失去了起承轉合的一氣呵成,沒有美感。我作過一首,試看一一

    走向人生萬里程,有何方便有何門?瓊漿玉液口中水,妙藥靈丹心上人!

    如果兩個對仗,那就更是失敗。

  • 6 # 無名草2020

    不管什麼詩,對仗就顯得工整,嚴謹。

    能做到句句對仗,那他功夫了得。但

    絕棄牽強,為了對仗而對仗,會弄巧

    成拙的!特此警示。

  • 7 # 桃之夭夭老牛

    絕句原不講究對仗,但也不排除對仗,看詩人高興否。

    有的詩是首聯對仗,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首句中“日暮”點明時刻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情緒。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天寒白屋貧”: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日暮”對“天寒”,“蒼山”對“白屋”,“遠”對“貧”,極其工整。

    有的是下聯對仗。如宋志南和尚《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後兩句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把自然景色與人緊密結合起來,反映詩人的精神面貌。“沾衣”與“吹面”對,動賓,“欲溼”與“不寒”對,偏正,了“杏花雨”對“楊柳風”,也是工對。

    當然,四句兩聯都對仗的也有。五絕有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聯工對,顏色對顏色,數字對數字。

    還有李嶠《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能願動詞“解”、“能”相對,時令“三秋”與“二月”相對,數量詞“千尺”與“萬竿”相對。

    還有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一眼就明瞭了,不解釋。

    七絕也有句句都對仗的,舉杜甫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兩個”對“一行 ”“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 “窗”對“門”“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里船” 。何其工整。

    還有一首“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這首大家都很熟悉,“阮生朱老”已經是成語了。就不解釋了。

    絕句對仗不是格律要求,可對了不對,全憑詩人愛好和詩的意境需要,僅此而已。沒有別的門道。

  • 8 # ThuyKimLuu劉金水

    看我自己作的是否句句對仗?

    深水藏龍五千年

    高空飛騰動九天

    吐氣可將乾坤轉

    揚眉能把日月連

    兩岸人民同血脈

    四海僑胞共祖先

    促進統一無分裂

    中華兒女大團圓

  • 9 # 老街味道

    問題:為什麼有人的絕句,句句對仗?

    前言

    絕句只有四句,有律絕句和古絕句,是否對仗並非絕句的必要條件,不過有很多人偏偏喜歡對仗。

    有人稱絕句是律詩截斷下來的一部分,稱為截句,其實絕句在格律詩定型以前就有了,和截斷律詩沒有什麼關係。

    一、最早的古絕句 並不對仗

    徐陵(507~583)是南朝陳的文學家,他的《玉臺新詠》中記錄了最早的4首絕句,都不是格律詩,也都不對仗。

    藁砧今何在,山上覆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日暮秋雲陰,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格律詩完全成熟的唐朝也有很多完全不對仗的絕句,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二、前兩句對仗的絕句

    前兩句對仗起,是絕句常見的一種寫法,例如五言絕句: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囉嗊曲六首之一》李白《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 其一》也是前兩句對仗:潮水還歸海,流人卻到吳。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

    杜甫的七絕《戲作寄上漢中王二首 》前兩句都對仗:

    雲裡不聞雙雁過,掌中貪見一珠新。秋風嫋嫋吹江漢,只在他鄉何處人。謝安舟楫風還起,梁苑池臺雪欲飛。杳杳東山攜漢妓,泠泠修竹待王歸。

    第二首的後兩句,也可以看作寬對。

    三、後兩句對仗

    白居易《禁中夜作書與元九》:

    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五聲宮漏初鳴後,一點殘燈欲滅時。”

    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六》: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後兩句對仗的話,容易讓人覺得詩還沒有寫完。五七律對仗都是中間二聯,因此讀過結尾兩句對仗的絕句,總會有讀了一半的感覺。

    4、四句都對仗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句句對仗的五絕: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七絕的首句押韻是常見格式,所以首句和次句都是平收。李白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一》:

    雷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尋陽。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因為首句押韻,所以首兩句平仄不完全相對。但是這種也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對仗。例如杜甫的《登高》被認為八句皆對,其前兩句也是這種對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完全平仄相對的七絕,例如杜甫的這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的這首絕句比較有名,除了這首外,其實四句對仗的七絕也不少,例如唐朝詩人柳中庸的《徵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結束語

    四句對仗的絕句相對來說比較少見,四句對仗往往顯得不太自然,給人留下雕刻的痕跡。

    優秀的詩人寫四句對仗的絕句,如果讓人讀完以後沒有感覺到對仗為上品。

  • 10 # 亦有所思

    因為這是一種挑戰。

    對仗如辣椒,你做菜時可以放,也可以不放。

    但是有一個區別

    全是對仗的絕句更為難寫,至少小可這樣認為。

    詩聖杜甫在浣花草堂時,曾要用大量時間來實驗各種詩才的容量。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有那幾首不大出名的五絕,今列如下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鑿井交棕葉,開渠斷竹根。扁舟輕嫋纜,小徑曲通村。

    急雨捎溪足,斜暉轉樹腰。隔巢黃鳥並,翻藻白魚跳。

    舍下筍穿壁,庭中藤刺簷。地晴絲冉冉,江白草纖纖。

    江動月移石,溪虛雲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

    我們讀過很多絕句,如數家珍。但深刻印在我們美好之中的那些絕句很少有句句對仗的,不是每個愛好詩詞的人都打心眼裡喜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儘管這首詩出名到爆。

    那麼,句句對仗為什麼很難寫出效果。就是因為詩的結構所決定的,透過起承轉合四個流程來表現出藝術效果。所以前兩句對仗很容易,第三句第四句要組成對仗的話,“轉”的意味就很低,“合”的效果也不明顯。

    如果是副詞組合還好一些。比如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杜甫《武侯廟》)

    承,是一種遞進關係。所以透過對仗來實現很容易,比如當年和現在,遠處和眼前,寬泛和具體。

    轉,是一種轉折關係,是為了突出結句的餘味。那麼對仗要如何表達?

    絕句有兩種結尾表達,一是收,二是放。收可以通俗地解釋為含蓄,通用的辦法是隻是描寫或者敘述,來增加一個無法描述的意境。比如杜甫那首神鬼莫測的《縛雞行》“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其曼妙神奇至今也無法解釋,讀懂的會感到美到鬼神眼紅,看不懂的人一頭霧水。

    如果選擇了收,那麼就意味著選擇描寫或敘述,那麼第一句第二句怎麼辦?抒情麼?前面抒情,後面要如何才華爆棚才能寫出更上一層樓的效果。如果也是敘述或描寫,豈不重複?

    放可以通俗地解釋為抒情,議論。放好理解,也好操作。但是操作成對仗的難度更是難於登天。

    絕句一共就四句,要在二十八個字甚至二十個字內講出一種層次感,所以抒情越少越含蓄,一旦對仗就佔用一半的比例。詩的效果就會特別薄,浮,虛,就像無病的呻吟。

    所以,基本上許多句句對仗的絕句都是以收為結尾,還要以對仗的方式。同時要形成“轉”和“合”,有多難,就像是一桌菜,主菜是白菜,最後一道菜也是白菜!必須是白菜!

    難死!

    所以,句句對仗的絕句是一種挑戰。一般人不敢嘗試,因為太難寫了!

  • 11 # 梧桐樹邊羽

    為什麼有人的絕句,句句對仗?

    首先我們確定一點,絕句是不強行要求對仗的,遵守平仄格律的律絕不要求對仗,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絕就更加隨意了。

    為什麼不要求對仗?因為對仗是一種修辭手法,適合大文體的鋪陳、排比。所以律詩的中二聯就要求對仗,甚至成為是否格律詩的判斷標準。這就是因為律詩的篇幅比絕句大,有足夠的文字空間去進行雕飾又不影響詩意的承續。我們看到一首律詩,如果頸聯不對仗,那就是出律,不在近體詩範疇之類了。還有排律,十句以上的格律詩,對仗要求更加嚴格,除了首尾二聯,其他的每一聯都要求對仗。

    這也是排律到如今已經基本上消失不見的原因。太難了。

    即使是律詩中二聯對仗也難倒了大部分人,所以律詩後來把這一要求放寬,頷聯不對仗就算了,只留下頸聯必須對仗。

    對仗是一種典型的文字遊戲,能起到修飾,增加美感的作用,能精細化詩意內容,但不一定能推進詩意。

    而絕句字數太少,沒有空間給對仗來發揮。所以,絕句不要求對仗。

    當然,詩人才華橫溢,願意對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對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後兩句對。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就是後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就是前對。也有四句都對仗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極品,非常少見。

    打個簡單的比方吧。絕句就像夏裝,律詩就像春秋裝,而排律就是冬裝。對仗就是奢侈品牌。大熱天的,咱們穿個汗衫短褲,遮蔽身體就夠了,你硬要穿國際品牌也可以,但是完全沒必要。而到了律詩這個春秋裝,身上有一兩樣大品牌就是必須的了,這是品味。到了大冬天,就有足夠的容量讓你展示自己的富貴了,你什麼奢侈品牌都可以往身上堆。

    那些絕句都句句對仗的人,就像內褲都要穿阿瑪尼的人,一個字——講究。

    問題是穿著好不好看。因為短褲背心發揮空間太小,再大的國際品牌也雕不出花來。

    除了極個別高手。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五絕就因為雕出花來了,被評為古今五絕第一,而且是沒有爭議的第一。我們看到前後兩聯都對仗,關鍵是他一二聯使用的是對仗中的“並肩對”,鋪陳了落日餘暉、大河奔騰的壯麗景色。而在三四聯他變換了手法,使用了對仗中的“流水對”,在說理之中暗合前後順序,避免了對仗最容易讓人產生的鋪滿擠漲感,順利地在景色中說出了人生哲理,拔高了整首詩的意境。

    我們再看另外一位高手全是對仗的絕句,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個寫景極為漂亮精緻,兩兩相對,自然切換,從來為天下讀詩之人所愛。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相比,杜老的詩雖然更精緻漂亮,在詩意上的起承轉合明顯要弱。因為他使用的是兩聯“並肩對”,除了讓你閉眼想象那四個景色,並不會讓讀者產生更多的感慨。

    這就是絕句使用對仗的弊端,無法在一首絕句中完整表達作者心中所想。

    這還是格律詩的詩聖才得如此,一般作者的四扇屏基本上就是垃圾詩了。

    我們在創作自己的絕句的時候,要儘量杜絕這種“四扇屏”的寫法。

    當然,並不是不能對仗,偶用對仗,能增加詩歌美感。但是詩歌更重要的是抒情表意,而非琢磨對仗工整。

    句句對仗,那是對聯乾的事。

    絕句是詩中最小的體裁,但畢竟還是詩,還是得以意境為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隋朝的歷史如此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