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子人民藝術家
-
2 # 鳳凰花兒開
都是竹簡鬧得。竹簡是長條,所以,古人豎著寫。竹簡成捆卷著,如果從左向右寫,還成卷的那部分竹簡就在右手邊,寫起來很不方便。於是,竹簡就向左開啟,書寫就從右向左。後來發明了紙,按說可以改變書寫習慣了,比如,橫著寫。問題是那時的文人喜歡裝逼,不把紙放在桌子上寫,喜歡捲成卷拿在手裡寫。當然,另外一個原因呢是桌子太矮 趴在桌子上寫不舒服。宋代開始出現高桌高凳,但從右向左的習慣已經成了規則。
-
3 # 博古齋-郭連合
在古代,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另外,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用刀刻在竹簡上乃金克木,自然是由西而東由右而左。另外,古代統治者大多由西而東遷移並征服,自然西為貴。八卦中西北為乾東南為坤,亦是由右貴而至左。
-
4 # 手寫咖
當然這就與古代的文化息息相關了,大概有以下5點原因所致:
1、古代人最早是在竹簡上寫字古人之說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du)上面寫字的,竹木簡牘都是細長的竹木片,用繩字穿起來可捲成冊,“冊”其實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冊,左手展開比較方便,所以寫字也就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古代的簡牘都是先寫好,再裝訂起來的。
2、漢字的特點和人的書寫習慣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一個字的書寫筆順應該是從上至下,從左到右更為方便,如果從右往左寫,寫到一半毛筆勢必擋住右邊字形,不便於結構安排,影響美觀度,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在中下或者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開始接下一字的起筆,豎著寫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3、古人以右為尊漢字書寫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在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有一個成語“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
4、這個跟在石頭上刻字相關阿拉伯文、希伯來文都是從右往左書寫的,據說這與古代人在石頭上刻字有關,對於一般人來說,左手拿釺子,右手拿錘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從右往左。
5、為了方便人的左腦主管語言邏輯,而腦與肢體是交叉對應的,所以多數人右手寫字比較自在,古時候寫字與大家知道的是一樣的 ,左手持簡,右手持筆,右手寫一行字,左手就放一點,竹簡垂下一點,正好晾乾剛寫的字,所以,古人從右往左寫字,是為了方便。
這應該就是中國古代為何寫字,從右往左的原因所在了。
回覆列表
一開始,中國的文字是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的,前者叫做甲骨文,後者叫做金文。
甲骨文:
金文:
這兩者材料都太珍貴,所以通常都是上層的少數人掌握,很不利於傳播。不是人人都可以鐘鳴鼎食,為了方便基層行文,就要找普遍的,當時可用作書寫的材料。
人們發現了這個:
大家都知道,這個做成竹簡,就是周代到秦漢之前最主要的文字載體了。
也發現了這個:
木片,睡虎地秦簡出土的秦代書信,是驚和黑夫的家信,就是用木片寫成的。起初,人們需要刻字,但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種顏料,可以不用費勁去刻,直接用毛沾著寫上即可,這就是“墨”與“毛筆”:
竹簡自然是豎著的,所以文字自然從上往下寫。
但這解釋不通。
因為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豎著寫的啊!甲骨和金鼎用不著豎著寫啊。
事實上,這裡反倒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因為“竹簡”和甲骨、鐘鼎出現的順序,並非是“甲骨→鐘鼎→竹簡”,而是一種並列關係。其實想一想也都知道,木片與竹簡是地球上最常見的材料,怎麼可能比鐘鼎出現還要晚?
證據:
據陳夢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的研究,西周的冊命之制,是先將王命寫在簡冊上,當庭宣讀,然後再鑄到銅器上。其時王左右有兩史,一執簡冊,一讀冊命之文。所以,銅器上的王命就是預先寫在簡冊上的冊命的迻錄。所以,不是先金文後竹簡,而是先竹簡後金文。這就很好理解了,竹簡的書寫順序,養成了後來的文字書寫順序。而竹簡的書寫方法,通常不是鋪開寫,而是左手持簡,右手執筆,每寫一列,寫過的內容就垂下去。
類似這種:
同樣的,如果是從左往右豎著寫,就得右手持簡,左手寫字,那很不便。日積月累,千年的習慣,也就傳承下來了。
另外你所說的“袖口染墨”,這是穿著問題,日常都是收緊的袖口,即便是廣袖,也可以用案几擋住,露臂而已。大家也都知道,寫毛筆字需要懸腕。懸腕很累,所以又有這種東西:
臂擱。
好啦,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字為何從上往下,從右往左寫的原因了。
最後,還是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