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豆147278183
-
2 # 愛讀書的菲兒
首先你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點耍流氓!你會接受別人對你說不嗎?你會對別人說不嗎?
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
例如某一天,兩歲半的皮皮發現了一把縫紉剪刀。於是,他也學著媽媽的樣子,自己扳弄剪刀剪臺几上的碎布,剛巧從廚房裡出來的媽媽看到了,嚇得她衝過來,一下子搶過縫紉剪。魯魯見好玩的東西被搶走了,就哇哇大哭起來……
同樣的事情,爺爺奶奶說:“就是揍,讓他記著,看他下次再敢玩不!”
皮皮試圖拿剪刀剪布,表現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想從中獲得發現的樂趣。如果這種表現能夠得到父母的積極迴應,將會形成良性迴圈,促進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然而,如果父母出於安全、糾正偏差和“孩子還小”的考慮常常限制孩子活動,甚至嚇唬孩子,則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內心壓抑,使孩子過分依賴父母,遇事畏縮不前,缺乏主動性。
保護是必要的,但此時孩子更需要的是引導。父母應利用孩子的興奮點,提供必要的條件。如果孩子已經3歲了,就買一把安全剪做禮物,和他一起做剪紙遊戲,以便孩子儘早學會使用剪刀,這本身也是生活技能的訓練。
堅決對孩子說“不”
遊戲有遊戲規則,交通有交通規則,寶Bora到這個世界上,就要遵循不同的規則。孩子到了2歲,就已經可以明白一些簡單的規則了。他們違反規則大多數時候並非故意,而是不明白。這時做父母的需要堅定地說“不”,並給予正確的引導,如“紅燈停,綠燈行,不能闖紅燈”,“不能隨地便溺”,“亂扔垃圾不是好孩子”等。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應用規則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自覺遵守規則,明白世事的孰是孰非,這樣,不僅有利於其健康成長,整個社會也會變得更加文明、高尚。
阻止他這樣做的同時最好是先撫慰他的憤怒。握住他的手臂並且說類似的話:“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不要又踢又咬,你會弄傷人的!”你應該要他用吻或者道歉來解決。
孩子到了3歲,智力已經接近成人的60%、70%了,大腦發育基本成型,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每次看到喜歡的東西都要買,不管相似的自己已經擁有很多,吃過了三四支冰淇淋還想要吃,欲求無止境,類似的事情一定要讓他知道“這樣做是絕對不行的”。
兒童心理學家發現:很多孩子調皮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這個時候,就要求家長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只有瞭解了孩子內心的需求,知道孩子是因為渴望大人更多的愛,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父母不妨暫時回到童年,揣摩他的內心,寬容、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淘氣,引導他動腦筋自己解決問題。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該如何在說“不”的同時,給予他所需要的更多關注、更多愛。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孩子的一生中要經歷兩次心理反抗期,第一次在兩歲後就可能出現。父母對孩子要有原則,但2、3歲的孩子畢竟不是成人,過多的道理是不合適的,因為大腦發育沒到那個程度。母親可以利用孩子對她的依賴,用語言及非語言的表現讓孩子感覺到“拒絕”,例如“媽媽生氣了。”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我不喜歡。”心理健康要從0歲抓起,孩子的多種問題都跟父母有關,解決孩子的問題,重要的是解決父母問題。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有時候也很苦惱。感覺每次否定孩子的覺得都要大戰一場。但是即使如此我覺得還是要學會拒絕。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就是要堅決拒絕。即使她哭她鬧都要拒絕。不然以後更不好說不。有了第一次的拒絕孩子就會慢慢接受的。知道合理的會被接受。不合理的就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