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愛分享
-
2 # 夕媽育女
我覺得身教重於言教,任何言語上讓孩子學會感恩的話都不如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好的示範。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務。可以讓孩子長期負責家裡的一項家務,體會勞動的辛苦。久之,則會學會感恩擁有的一切。
-
3 # 錢志亮工作室
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無數“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精忠報國、反哺之情的動人故事。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以身殉國、回報社會、頤養父母的感恩故事。要引導孩子看這方面的圖書,瞭解這方面的故事,知道做人的基本準則。
讓孩子明白感恩的“互酬”道理
教孩子理解“投桃報李”與“忘恩負義”、“逆子”等詞語的意思,讓他們懂得只有感恩的人,才會有人氣,才會“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
指導孩子找尋感恩點
可以從家庭開始,由近及遠,讓孩子回憶生病時、遇到困難時等曾經得到誰的關心和幫助;當時感謝親友了沒有,回報了沒有;自己有沒有幫助過他人,有沒有受到別人感謝,體會當時的感受,從而受到自我教育。
用自己的言行帶來示範效應
啟發孩子進行感恩的實踐體驗
-
4 # 壹父母
讓孩子懂得去感恩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是需要付出愛的。對於孩子感恩方面的教育不應該流於形式,而是真正要培養出孩子的愛心,只有懂得付出自己的愛、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得到他人更多的支援和幫助,在今後成長的道路上,也就會越走越順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感受到來自外界的很多的愛,不管是來自父母家人的愛還是來自朋友的愛,都會讓孩子十分開心。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去付出自己的愛,要告訴孩子,如果他想要讓更多的人愛自己,那麼就要真心地去愛別人,因為愛是相互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與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 不要對孩子保護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覺得這是父母應該做的,那樣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其所做的一切。
2. 千萬不要讓孩子吃“獨食”。從小讓孩子吃“獨食”並不是一個好習慣,這會讓孩子覺得他吃好東西、擁有好東西是理所應當的,如果孩子習慣了被給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難在以後的生活中去考慮別人,這樣會讓孩子變得很自我。對於一個不懂得關愛別人的人,怎麼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愛呢?要避免孩子吃“獨食”,讓孩子從小學會分享,然後漸漸地學會付出自己的愛。
3. 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不要讓孩子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孩子如果向父母提出要求,應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夠合理,父母則需要堅決拒絕,並且認真地告訴孩子為什麼是不合理的,給孩子一些經受挫折的機會。當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所需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在父母的愛和保護下是幸福的。同時,也不要預先對孩子承諾太多,以免孩子覺得這是自己應該得到的。
4. 經常給孩子講一講工作的艱辛。每個家長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回家後都會盡量給孩子一張笑臉,給孩子一些超脫的環境,因為父母始終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快樂的,害怕艱難的現實會給孩子帶來生活的壓力。其實,如果父母能偶爾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惱,孩子能夠慢慢學會體諒父母,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樣也就學會了付出自己的愛給父母。
5. 為孩子做出榜樣。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言教,父母要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漸漸地,孩子也就會按照父母的所作所為來行事,自然也就明白怎麼樣來付出自己的愛。
給孩子“回報”的空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給他們創造“回報”的機會,適當的讓孩子為父母做一些付出,讓孩子懂得並且敢於去付出自己的愛。當孩子懂得付出與回報,他才會懂得珍惜、體諒別人。
-
5 # 琪宇飛翔167705415
我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一直從感恩的角度教育著我的孩子。
現在經常會看見窮人的孩子被養成了的富二代,而土豪的孩子還是很有節制的在消費,其實這個,我也發現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小時候沒有的東西想給還孩子更好的,就像王寶強給女兒的一切,他當時就是這樣說的,我原來也是這樣,但是現在我需要給孩子買的東西絕對不會少,但是不應該買的我絕對不會妥協,不管我們大人對他們做什麼,都需要她們的謝謝!我們在家裡一直都是這樣,孩子們幫忙了我也會說聲謝謝,對不起,同樣的孩子們也一樣。學會感恩,感恩現在的一切,感恩父母給我們的一切!
-
6 # 33教育
讓孩子學會感恩是現在社會最為緊迫的一件事情,因為經常看到,小孩子對人蠻橫霸道、出口傷人,沒有一點禮貌,讓人看了非常的難受,所以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是家長和教師緊迫任務。怎樣教孩子學會感恩呢?
2、教育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
辛,父母愛我們那是他的義務,我們尊敬孝順父母是我們的責任。父母每日的勞動是辛苦的,如果我們還不知感恩他們,那我們難道還不如動物嗎?所以讓孩子孝順父母是教育孩子感恩的重中之重,讓學生互相監督不孝順父母的行為,把這些行為說到班裡,讓大家批評議論。
3、教育學生懂得感恩社會、感恩國家、感恩人民。經常向學生講述國家、社會、人民給以我們的資助,現在我們享受著這些資助,但我們要知道這是誰給的,應該感恩誰。
-
7 # 遠洋職校李老師
教育孩子感恩,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最直觀的方式就是用實際行動來向孩子傳遞那份感恩之心。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尚且明白感恩,孩子也可以在父母的影響下懂得感恩。以我個人為例,父輩們兄弟姐妹眾多,對待老人的方式我們都看在眼裡,父輩們都是很講孝心的人,所以我們這一輩也是有樣學樣,學會去尊重他們,愛護他們。誠如一句話所說,老人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家人,兒媳婦對年邁的婆婆惡語相向,而且唆使自己的丈夫對老母親不聞不問,不管死活。幾歲的兒子都看在眼裡,有一天,兒媳婦又對老母親拳打腳踢,還不給飯吃,孩子小小年紀實在看不下去,就跑去跟自己媽媽說,媽媽,你不怕我長大了,你老了,我也這樣對你嗎? 婦女聽到感覺一陣驚愕,她愣住了,不知所措。這就是“榜樣”的作用。好的榜樣,可以讓孩子直接去效仿,不好的行為舉止,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三觀。
所以,綜上所述,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自律,言傳身教,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
8 # 吳叔滇遊記
確實,雲南小學生的這一鞠躬,成為這個春天裡最暖心的互動。作為一個孩子家長,願意在這和大家一起談談“感恩教育”的話題。
答主認為,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中一是以身作則,二是杜絕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行,學會識恩、知恩,三是對孩子感恩、報恩、施恩的行為及時給予正面激勵。
感恩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感恩教育中尤其如此。父母對家國、對周邊的一切,都能報著隨和、感恩的心去看待的話,一定是個正能量的人,也會有個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氛圍中的孩子,除了健康、快樂,一定懂得感恩。
可見,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父母首先就得是一個心懷感恩之心的人。
杜絕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行,學會識恩、知恩
現在特殊的家庭結構、氛圍,孩子真的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很多不良的言行和思維方式,父母要及時發現、即時糾正。
讓孩子認識到別人對他所做的是愛的行為,而不是必須要做的、要盡到的責任,這是一種恩情,需要感謝和回報。
對孩子感恩、報恩、施恩的行為及時給予正面激勵
及時的、恰當的正面激勵,很是有利於孩子形成感恩的行為習慣,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總之,一句感恩的話,一個感恩的小小舉動,會讓寒冬瞬間變為春天,願每個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
-
9 # 宋少衛
感恩的原文意思是“感謝、讚賞、欣賞”的意思。羅伯特·埃蒙斯是研究感恩最專業的學者,他對感恩的定義是:內心對現在生活的驚喜、知足和欣賞,對現在生活的滿足,知道今天來之不易。
作為父母首先我們能理解感恩的定義,才能夠向孩子傳達其內涵。很多父母會疑惑,從孩子出生開始盡其所能地給予孩子、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但是為什麼孩子對於父母卻不知道感恩,時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他人。透過羅伯特地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感恩的基礎是人本身的生活態度,做到感恩的前提是這個人擁有幸福感。因此感恩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其次,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給孩子樹立榜樣實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跟孩子說自己感謝他人的話,比如:“爸爸工作一天回到家中能吃到可口的飯菜,感謝媽媽的付出。”同時也要注意,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無私的,但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給與是愛,同樣孩子回報也是愛,我們需要的是愛與感謝而不是交換。
最後,孩子的自以為中心是沒有學會如何體會他人的感受,父母需要用移情的方式培養孩子體察他人的感受,學會換位思考。當孩子能夠明白時,父母一定要經常對孩子表示感謝。只有讓孩子親身感受什麼是被理解、被愛,他們才能學會給與迴應。
-
10 # 絲雨悠心
這套書屬於勵志類的,內容注重培養孩子的情商和學習習慣,一共有三季。我給孩子購買了全套,孩子挺喜歡的。內容圖文並茂,人物生動有趣,而且在每一章節後都有一篇胡小鬧寫的記錄日記,不僅讓孩子端正學習態度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寫作。值得推薦
對於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這需要家長朋友們從小的培養。
一、家長朋友們要做好榜樣示範工作,家長在待人接物時,對待長輩時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你的行為就會影響到孩子,家長可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二、多給孩子講一下些感恩的故事,感人的事情,或是讓孩子多看一些例如《胡小鬧日記》一類的書,讓孩子在思想上認識到做人要感恩,懂得會感恩的人才會更快樂幸福。
三、家長帶孩子多參加一些獻愛心捐贈活動,培養孩子擁有一顆善心、愛心。
四、利用一些節日,或是生日,培養孩子的感恩習慣。比如在母親節父親節,父母生日、爺爺奶奶生日等等。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讓孩子從小就懂得這些節日或是生日的意義所在。
五、家長要經常教育提醒孩子,告訴孩子要學會珍惜,學會感恩,不要認為他人對自己的好是理所當然的事,要懂得回報給他人,家長要多帶孩子去長輩家裡走動,讓孩子新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孝心。
-
11 # 會害羞的付小超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的影響有多重要了。
在平時作為父母,就要以身作則感恩自己的父母,這樣孩子長大了,也會效仿你們,感恩回饋。
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自己父母壞話,要說也是揹著說,不要影響孩子。要給自己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相信孩子從現在和睦的環境下成長,一定會懂得感恩的。
平時多給孩子講一講感恩的故事,平時生活中和朋友,同學,鄰居相處要注意禮貌,學會感謝,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
12 # 琉璃巧育兒
首先,孩子只知道一味索取,要看動畫片,買玩具,買零食。不同意就哭大鬧。這是因為孩子自制力差,意志較為薄弱,做事急躁,沒有耐心的表現。
其次,這個也是孩子還不懂控制自己,沒有耐心的表現。因為孩子的大腦中樞系統尚未發育好,無法控制情緒。這是正常的。
這個不是感恩不感恩的問題。而是父母沒有給孩子立規矩的問題。
三歲多了,孩子有了自主意識,也懂得了玩具好玩,零食好吃,動畫片特別好看。所以不會抵抗誘惑,玩完吃完還一直要。沒有耐心,等不了,也不願意妥協。成人的七情六慾也是如此不是嗎?
所以要給孩子立規矩,要給孩子延遲滿足,訓練孩子的忍耐性格。大一些了,慢慢地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那具體怎麼做?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1,提前立規矩,遵守規矩並且嚴格執行。
既然是規矩,就要提前立。平時在家裡要和孩子商量好。比如看動畫片,給他看之前,說好只能看一集,或者兩集,只能看20分鐘。答應了才給他看。不答應不給。哭鬧也沒用。看完了,還想繼續看,那就沒收手機。或者下次不能看了。哭鬧也一樣,不理。家長一定要嚴格執行這個規矩。
那這樣一來二去。孩子就明白了媽媽堅決的態度,是不容商量的。他自然也就學會遵守這個規定了。
沒辦法啊,不遵守,不聽媽媽的,下次就沒得看不是?
但是剛開始總是很難的,孩子呼天搶地的,媽媽要是心軟,就沒法執行了,又陷入惡性迴圈。
特別是老人家,聽到孫子孫女哭得撕心裂肺的,心疼啊。私下要什麼給什麼了。所以為什麼那麼多孩子有蛀牙,就是大人給吃糖多吃的。為什麼那麼多孩子這麼早就近視,也是給看動畫片看多看的……
2,延遲滿足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比如去超市,買了孩子最喜歡吃的東西。買的時候商量好,讓他先拿著。回家再吃哦。答應了,那他就學會了等待,忍耐。而不是火燎火急地一下子吃掉。
最著名的延遲滿足的實驗是:一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做的實驗:他找來一批四歲孩子,給他們每人一塊糖,並告訴他們若能等他回來再吃這塊糖,就還能吃到第二塊糖。如果在他回來前吃了糖,則無法得到第二塊。戈爾曼在門外悄悄觀察,發現有的孩子只等了一會兒便不耐煩,迫不急待地把糖塞進了嘴裡;而有的孩子則很有耐心,而且想出做遊戲、講故事之類的種種方式來拖延時間,以分散自己對糖的注意力,最終堅持到他回來,得到了第二塊糖。
戈爾曼對這批孩子 14 歲時和進入工作崗位後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晚吃糖的孩子數學和語文成績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 120 分,而且意志堅強,經得起困難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3,父母的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天天回到家裡都拿著手機在刷刷刷,那孩子自然也會對手機,對電子產品發生興趣。如果父母回來陪孩子玩,哪怕是看看書,玩玩積木,或者玩玩具,玩玩小遊戲也好,全身心投入,好好享受親子時光,那麼對於三五歲孩子來說,還有比父母更有吸引力的遊戲或者動畫片嗎?
孩子最想要的就是陪伴。不是動畫片。
4,感恩需要言傳身教。
再說到感恩。這個需要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
-
13 # 花開夢在落
1,不忙的時侯父母可帶孩子去你工作的地方轉轉,給孩子講一些他易懂的小道理,使他能感覺到你工作的辛苦。
2,帶他到敬老院,父母為老人做些事情讓孩子看看,孩子一定有話問你,那你就慢慢地給孩子講些引導的話。
3,平常上街坐公交車,要給老人讓座,幫助須要幫助的人。
當然總的來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所作所為對孩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希望父母給孩子做個好的榜樣。
回覆列表
心理專家建議,父母可以無私,但不可以讓孩子自私。古語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修養,讓孩子學會關愛,讓孩子學會感恩,這有利於孩子好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無窮。
那麼,怎麼讓孩子學會感恩他人,關愛他人?總結了以下幾點,願對大家有幫助。
一.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 適當減少物質方面的滿足,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給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給他月亮,讓孩子懂得,並非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得到,應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不妨讓孩子透過勞動獲得,比如想買新書包,可以實行家務勞動積分,積分換取報酬,然後給孩子自由支配權。
二.父母不要給孩子“開小灶”,讓孩子學會分享。 應該是父母吃什麼,孩子也跟著吃什麼。除了一些孩子專用的營養品,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大家分享。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給老人送禮物,如果老人離得較遠,應該經常給老人打打電話,要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
三.一家人上街購物,不要只考慮孩子的需要。 比如說,孩子穿的鞋小了,要買一雙新的,而爸爸也需要買一件新襯衫,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況向孩子說明,比如說:“我們先去買爸爸要的襯衣,然後給你去挑鞋子,好嗎?”你甚至可以讓孩子幫著爸爸挑選衣服。
四.適當讓孩子承擔家務。 務必要讓孩子學會做家務,讓其承擔起身為家庭一員的責任。家長打掃衛生、洗衣服時,不妨主動要求孩子來幫忙,讓他體會勞動的辛苦。
五.不要替孩子做他分內的事。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為他做。比如兩三歲的孩子穿衣服,讓他自己來;學齡孩子收拾書包,不要代勞;學校組織春遊,需要帶什麼讓孩子自己計劃。
六.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艱辛。
每一位父母都是在工作中摸爬滾打走過來的,都很不容易。父母可以偶爾向孩子講一些自己所歷經的艱辛和勞苦,孩子會在體諒和感恩中漸漸長大。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會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自然也會懂得付出愛付出溫暖,他的人生也必然會充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