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書畫

    玩過vr嗎?帶上vr眼鏡,你就會被360度無死角的影片包圍,周圍的環境隨你而動,你在vr遊戲裡飾演一個角色,你覺得角色就是你,你就是角色。實際上什麼都沒有。人生也類似vr,無我,就是明白一切像都是幻象,包括你的肉身。

  • 2 # 昕愫

    無我,也是無我心。一切事都是一切為人民服務,為他人而活。愛情,親情友情都是無我。沒有自私自利。大事情為國,小事情為父母。沒有為自己的心。

  • 3 # 智慧575

    我對"無我"的認識,

    無我不是沒有了身體,也不是沒有了自我,沒有身體和自我的存在就沒有了生命的存在。

    無我是一種境界,無我的境界是有不同層次的,

    1,忘記自己的名利,為了人民的利益,一心向善。

    2,連善念也不執著,把握生命本質真理即解開了生命奧秘之謎實現生命永恆存在的人的境界。這種無我的境界只有親證了生命本質真理即解開了生命奧秘之謎實現了生命永恆存在的自在的目的的人才能體會到的。

  • 4 # 心物辯證

    無我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都是有自我的執念的,我執是我性即人性所表現為各種慾望與追求,包括自私,貪婪,奉獻,仁愛等。自私與貪婪不說了。奉獻與仁愛需要看你什麼心境即是有為還是無為。如果是有為之心驅使下的奉獻、仁愛行為,那麼這種奉獻與仁愛是為了換取些什麼?多半是名聲,又或者是表演給上級領導看的。老子反對仁愛就是反對這種有為之心的仁愛,自古帝王不就是喜歡錶演這個玩意。無我是一種境界,無為就是無我境界所表現出來的心念與行為即無為之心無為之行,無為之心無為之行前提下的奉獻是無私的、仁愛是無偏頗的,既不是求受施者的讚譽也不是為了領導的歡心。

    什麼是無我呢?無我不是沒有個體,而是沒有個體性,個體的場性與宇宙整體場性相融合一。這就是天人合一。

  • 5 #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看起來輕飄飄的,實際上非常宏大。

    儒家

    先秦儒家學派的中心思想是“仁”。他的理想社會是人人守“仁”,則天下大治。原始儒家學派是以修身為準則,用道德來對每一個人進行約束,以達到友愛互助的烏托邦。孔子曰仁,孟子曰義。“義”和“仁”有些不同,多了社會之間與人之間的互相約束,不止要修身,還要互義。“仁”是以“我”為基礎的,而“義”是以對方為要求的。到了後期的儒家,更是要求“存天道,滅人倫”,在對君王大道的追求下,將小“我”壓縮到零。這也是儒生死君最多的時候,氣節固然可贊,但是這是違揹人倫的。

    所以,儒家中的“無我”,實際上是講“大我”,棄“小我”。為了整個社會、集體的利益,犧牲個人的利益。這在今天,雖然值得讚揚,但並不可取。因為我們現在知道,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有價值的。再小的“我”,也是獨立的、有權益的“我”。

    道家

    老子說過:“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有了這個身體,才有這些俗世拖累,到我的身形歸於大道,我還有什麼值得擔憂的呢?很多人就把這裡理解為道家的“無我”。

    其實道家一直提倡的是“天地大道,眾生平等”,修行也只是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講究的是思想上的“逍遙遊”,擺脫身體的桎梏,但是並沒有一個普遍的“無我”的概念。“道”存於萬物,自然也存在於“我”,我最終會歸於大道,但不代表無我。而莊子的《逍遙遊》中也提到過: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裡面的這個“無己”,就是無我。這個“無我”並非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是認識到自己和萬物並無區別,與大自然渾然一體,而感覺不到“我”的特殊性。這也叫“忘我”,並非忘掉自我,而是忘掉物我之間的區別。

    佛家

    佛教中人講“無我”就比較多了,特別是盛行中華的禪宗一派。“三法印”,即《雜阿含經》中的“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也就是原始佛教“苦集滅道”四真諦的另外一種表述。其認識邏輯是,由於“無常”而“空”,由於“無我”亦“空”,而成佛就是明白這些道理後的“涅槃寂靜”。基於龍樹的中論,這種“空”並非指萬物皆空,而是指萬物的本性都一致,也就是萬物是沒有自性的,如果有,這種“自性”也只能是“空性”,也就是“佛性”。

    所以佛家的“無我”,更多地是透過修行來認識到修行者本身已有的佛性,所謂“明心見性”,就是透過不斷地修行來擺脫人世間各種雜念對佛性顯現的干擾。所以,在佛教中,進入“無我”之境,就是“見性”之時,也就是開悟進入“涅槃寂靜”的必須過程。

    詩詞

    詩詞創作中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是來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的闡述: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有我之境”,是指在作品裡以作者的視角來觀察,客觀景物和詩人自己都是作者觀察的物件。要寫出了作者的參與,所以描寫出來的客觀景物和詩人自己,都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體現的是作者的觀感。

    這個詩詞創作的“有我”、“無我”,前面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論述,這裡就不再重複。

    儒家思想指導了官場生活,道家、佛家思想指導了日常生活,而詩詞創作表現了古人的精神生活。從以上這幾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應該算是比較完備了的。

    古人在生活中幾千年下來在以上幾個大的方向對“無我”的追求,大致如此。當然,其中又分門別類,花開幾枝,那就不是一篇問答能說清楚了的。

  • 6 # 靜靜思考的風

    主觀達到極致,又突破主觀侷限,最終直指萬事萬物本源的境界,就是無我。

    我是一種侷限

    每個人一出生對外界的認知基本為零,這時候的所有行為都是靠本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透過父母老師的教授以及其它方式,逐漸對外界有了認識。

    開始的時候,我們的認知侷限在一定範圍和水平,基本是人云亦云。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開始對這個世界有的自己的認識,雖然很大程度上依然非常依賴以前的得到的認知,但這時候“我”的概念已經開始形成。

    這時候我們的對世界的看法,基本與周邊人對世界的看法沒什麼太大差異,最多也就是因人而異。

    後來一部分人開始逐漸獨立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對世界的看法,這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生活經歷以及受到的教育不同加大這種差異。

    同樣受制於這些,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有很大的侷限性,這也就是“我”的侷限性。

    無我是不斷自我超越和完善極致後的質變

    一個人不斷吸取前人經驗,然後自我總結,知識積累越來越多對外界的看法越來越客觀,智慧越來越高就越能遮蔽外界的干擾,就越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這是一個不間斷無限的過程,最終做到對萬事萬物本源瞭然於心,這時候“我”的侷限已經被打破,也就無我之境。

    不斷的積累強化自我,最後又突破自我的限制,達到直指萬事萬物本源的境界,就是無我。

  • 7 # 小仔她爹

    無我就是觀音等級的菩薩果位!

    再給吃瓜透露點,無我就是指我們內在靈魂的外幾層靈性功能已經被壓制(其實被更內層控制),而更深靈性功能被喚醒,此功能是"無我"的功能體,在祂眼裡只有慈悲而基本不存在慾望自我的需求。故,有凡夫吡吡什麼我們要修無我或做到無我,那是你們頭腦意識的自以為是吡吡。是無智慧的愚蠢!

  • 8 # 國病

    談談。

    無我出自佛教,不過儒釋道皆有類似表述。

    我的理解,無我既是一種自然規律機制,也是一種人文情懷。比如儒家講求揚大我而棄小我。意思是胸懷天下比只是心懷人生有意義,有的人心中是裝著一個世界的,是對世界有藍圖的,而有的人只是裝著自己的人生。並不是說只想著自己的人生成敗是錯的,而是人人如果只裝著自己的得失,不顧及群體規則的合理和諧,社會會變得很可怕,天下和社會將難以為繼。當你胸懷天下的安危時,你的個人得失必然就會往後放一放了。否則對那些捨身取義的英雄就難以理解了。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人,任何人也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這種大我之下的無我境界就會被所有的社會所推崇。崔永元之所以讓大家敬佩,不就是因為他是一個懷揣著大我境界,心中裝著天下並願意為之作為的人嗎?當災難來臨,需要有反著人群逃離方向逆向而行的人;當惡霸橫行,需要武松、魯智深行俠仗義;當侵略者到來,需要岳飛、需要張自忠、需要郭靖,需要千千萬萬流淌著熱血的人。只有這種懷揣大我的人多了才能撐起天下。

    道家的真我與佛教的無我更多是講述自然規律機制下的一種狀態。佛教說人人心中有佛,我的理解是人人知美醜、懂是非,那些壞事做盡的人其實也能夠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個判斷力就是內心的那個真我或佛在起作用了。差別是,有的人做壞事時不眨眼,有的人會惶恐不安。這就說明個體之間有善惡程度的差異,很複雜。我很多時候都奉勸那些壞不到家、壞不徹底的人不要隨波逐流,因為你做不到別人的厚顏心黑程度,你必然會是受害者之一。《厚黑學》這本書原本是揭露那些歷史梟雄的本質嘴臉的,然而最後成了大眾學習厚黑學的書。但是你覺得你能做得到嗎?你能把厚顏心黑做的超過那些大奸大惡嗎?如果你做不到,你也不反轉立場,無非是成為眾多受害者中的一員罷了。我這個說法還不是站在道德層面希望你人心向善,而是給你分析你的本質如此,你的血質基因甚至是靈魂如此,你做不到他們的心黑不要臉,你還盲目站隊壞人,給他們輔助,必然會為之所害。你就不具備做大奸大惡的素質,你還蹦達個什麼呢?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本意是,人的自私心是維繫你這個生命存在的基本原理。遇到猛獸、歹徒你會與之搏鬥,餓了你會去爭搶食物。維繫你生命延續的自私心並沒有錯。但是生命是一群群的,是物種。父輩扶助幼子,種群保護幼崽會勃發社會關愛,會激發良善。男女也一樣,只有雙方激發好感了有了情感紐帶才能更好地合作生育和養育。當吃飽穿暖,各種慾望滿足之後,社會又會萌發愛心氾濫。都市人到農村看到殺豬宰羊,莫名感到殘忍。但那只是因為你吃飽穿暖了而已,有真人秀節目去到馬拉加西,當地白天搞牛車賽跑,晚上為了款待客人宰了牛,於是明星們就覺得受不了了。你說誰錯了呢?有愛心沒錯,基於生存的屠宰就有錯嗎?古人兇悍到可以吃人肉,因為當基本生存很艱難時,人就會變得很兇悍。但這並不是說他們不善良。比如在對待自己族群和友人方面,那些落後地區的人和兇悍的古人很可能會比表面愛心氾濫的現代人要善良很多。這也是一種無我和體內的佛在起作用。只不過側重點和標準有差異。

    人體很複雜,人的意識中樞並不是一元的,而是兩元以上。就是說人至少有兩套獨立的意識中樞。一個是可控的主觀思維,一個是不可控的潛意識中樞。我們可以讓主觀思維去漫天想象,去遨遊,但卻無法控制自己心情和情感。強顏歡笑不就是兩個意識中樞同時作用下表現的心口不一了。內心的感受,或開心、或失落,大多數時候並不是自己主觀製造的,而是內心的渴望和失望在獲得與失去時自己達成的。心情突然就失落了,突然就掩飾不住喜悅了。主觀意識與潛意識似乎只能互相影響和對抗,卻不能互相控制。這兩個意識中樞就是兩個獨立且統一的我,所謂道家的真我、佛家的無我和佛就是指潛意識中樞為主。

    潛意識中樞才具有審美能力,所以藝術並不是靠理解分析,而是靠內心感受,所謂直擊心靈。主觀意識不具備審美能力,因為它需要去對感受以外的事物認知、計算和分析,如果具備審美能力就會出現適應性問題。比如女性的美麗與平凡,如果主觀思維不透過理性對現實認知增加適應性,人就難以接收自己審美標準以外的女性了。主觀思維不能控制內心感受,但他能影響讓內心審美做調整去適應。有的人對藝術很敏感,很興奮,而有的人很木納。有的人天生就有藝術氣息,有的人天生就粗枝大葉。其實人體的複雜就是因為不會存在絕對完美的人,你某一功能很強,那你另外的方面的就可能不行。但是藝術薰陶,比如從自己有感覺的流行歌曲開始去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律動,慢慢地你的藝術感受力也會敏感起來。這就說明潛意識與主觀思維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知識、理解記憶知識,透過主觀動腦達成,這是所謂的智商。感受藝術、感受音容笑貌,外在情緒控制和應對,這是情商。情商就是潛意識能力。情商高的人,他的音容笑貌、表情會很豐富,而情商低的人很可能情緒表情表現地很單一。我們華人不注重藝術薰陶,不懂得學知識以外培養鍛鍊孩子的情緒控制、精神注入。為什麼要進行挫折鍛鍊,就是培養內在的情感應對能力。為何我說我們沒有教育,只是培訓班而已。就是因為只注重知識灌輸,沒有育人這一項,沒有靈魂塑造這一板塊。

    潛意識是可以訓練提高的,也就是說佛是可以修煉的。比如聽音樂感受律動、感受情懷,慢慢地你就提高了。比如增加是非判斷,增加理想信念,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搭建起來了。可以去看高山、大海、星空,人在壯麗的自然風景面前是會被震撼和洗滌的。追求純粹是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的東西。還可以去遠徒,去歷練自己的毅力,增加應對外界自然環境的韌勁。當然也可以打坐冥想調整心跳呼吸去全息感知世界。潛意識不可以學習,但可以被薰陶和鍛鍊,可以透過感受和接觸去增強能力。處亂不驚的能力、情緒管理的能力、面對艱難不屈的能力、感受音樂律動和圖畫影像的能力。有的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有的人還說在社會里情商高比智商高有用。有人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實情感高能與人心靈互動的人才會更多得到多助。柴大官人仗義疏財比宋江有過之,但人心卻在宋江一邊,可見宋江更懂交心,情商更高。生活中這種智商不咋地,但能用情商玩轉社會的人比比皆是,對於中國這麼一個交際型社會,你說培養孩子的情商不重要嗎?很多讀書不行的熊孩子後來更有作為,因為熊孩子很可能透過另外的方式鍛鍊的情商,鍛鍊了與社會的相處能力,所以後來他們更適應社會。而成績好的孩子,除非是絕對的高知,靠技術手藝生存,否則真不是熊孩子的競爭對手。

    我借這一題也想喚醒大眾的錯誤認知,讀書學知識很重要,但培養孩子的各種應對社會能力更重要。挫折鍛鍊是一方面,與夥伴們和社會各色人等的交往能力是一方面,待人接物的分寸和方式是一方面,早戀的戀愛鍛鍊同樣是,否則就缺失了與異性交往的能力,還會因為自己是戀愛白痴而在成年後遭受不住一次內心的重創。接收藝術薰陶、鍛鍊體魄增加堅韌力能讓孩子有脫胎換骨的變化,這些與學知識同等重要。你的孩子情商高,能與各色人等打交道,能獲取眾人喜歡。那他在我們這個交際型社會就不會太差。不說打造高尚靈魂,樹立大我人生觀,但提高情商和與社會相處的能力總可以吧。

  • 9 # 徐老二218703984

    什麼是無我?就是佛、道宗教修練修的是副原神,即副意識,人有主原神,即主意識,即明明白白的自已,副原神即副意識,人睡著以後就是副意識主宰自已的身體,修副識就是無我,修的是別人,佛、道的修練方法就是在廟裡、道觀修煉,其目的是強制失去對世俗的慾望,對利益的執著,對情的執著,然後心空了,能夠修煉了。經濟大潮只有佛家高層次上乘的性命雙修功法,才能在紅塵中修練,並且可以成家,因為修煉是規範自已的行為,約束自已那一顆心,去自已那一顆對名、利、情執著的心,去執著心,就是修心,最快、最捷經,返本歸真,迴歸天國世界永不受苦,能提升民眾的品質,促進社會進步,這是雙修功法的內涵,繁榮我大中華。

  • 10 # 穿越時空的行者

    諸法無我

    諸者,包羅之意。法者,修行的方法。無我者,諸法中不具備佛性(成佛的真種子)。

    諸法無我——所有的修行方法中,都不能找到“佛性”的存在。佛性者非是意識的“我”。佛者非意識的造作而成就的。佛性者人人本具,不增不減,不垢不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心者,性也,本性(佛性)就藏在那裡。明心見性,知道、明白佛性(種子)藏在哪裡,見到佛性。

    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我”的實體,一切法都是依因緣而生,彼此相互依存,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與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說“無我”。

    無我有“人無我”、“法無我”二種。因為一切法“無我”,所以“無自性”,無自性即“緣起性空”,無我係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所以要正確的瞭解佛法,必須徹知諸法無我。

  • 11 # 紫優曇

    可以嘗試一下,就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無我。

    比如,你特別想吃一個好吃的點心或者好喝的。但是你不要去吃,你要仔細的去看自己的這個想吃的念頭和感受。堅持十分鐘後,你就發現你並沒有多想吃了。多想喝。其實並不是你想吃,而是一個念頭和一個身體的生理反應。這裡面並沒有所謂的(你)。一切都是假象。

    所以所謂的我根本不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根據今年RNG的狀況,到月底,UZI還會不會和RNG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