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5047338372
-
2 # 展翔的天馬
要說到秦國可以統一天下,那是絕對離不開商鞅變法的。因為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還是西陲的一個小國,別說是統一天下了,還很有可能會被其他的強國兼併,正是因為商鞅變法使秦國逐步由弱變強,不僅擺脫了被消滅的命運,而且還成為了最有實力可以統一天下的國家。
所以說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變化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說是居功至偉,但為什麼他最後沒有得到英雄般的禮遇呢?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商鞅變法的實質商鞅變法的實際其實是很簡單的,它其實就是改變了既得利益者的主體,就是使貴族本來擁有的一些特權基本上被取消,使這個利益轉到了君王的身上。
因為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將土地分給了人民,本來的秦國的土地就是有限的,那麼哪來這麼多土地分給人民呢?那當然是沒收貴族的土地,然後再將它們分給人民。讓您獲得了土地,當然生產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但不要以為這是對人民比較好的一件事情,它還有一項比較關鍵的步驟,那就是稅收,這個稅收是國君到底想要徵多少就徵多少,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最終的利益獲得者就是國君,換一句話說就是強化了君權。
君權雖然被強化了,但是那些貴族們的利益受損非常嚴重,那到底是誰讓他們的利益受損這麼嚴重呢?這個人就是實行變法的商鞅唄!所以秦國的貴族早就已經恨透商鞅了。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史記·商君列傳》
只不過是商鞅與秦孝公的君臣之間形成的一種默契,是那些貴族們那些對商鞅下手,所以他們就只能等待時機。
變法需要流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
譚嗣同已經很明白的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變法需要流血,其實放在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也是適用的。
不過商鞅在實行變法的過程中,留的基本上都不是變法者的血,而是被變法改造群體的血。
到了秦孝公去世之後,秦惠王即位,這位秦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曾經以身試法,當時是商鞅勝了,但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是秦惠王與商鞅之間已經形成了比較深厚的怨恨。
雖然商鞅變法強化的是君權,秦惠王應該說是一個既得利益者,但這並不代表他需要感謝商鞅。反而是這種變法已經使得秦國的那些貴族積怨極深,只要商鞅還存在,就無法平息那些貴族的怨恨。
當然秦惠王不會平白無故地去找商鞅的麻煩,正好可以利用商鞅在秦國所確立的法律來懲治商鞅。只要他們君臣之間出現了嫌隙,就會有一些小人出來打小報告,那到底打什麼報告呢?其實就是挑撥進城之間的關係,說在秦國說商鞅非常像一個國君,而作為國君的秦惠王倒像是一位臣子。
其實這個目的很明顯嘛,就是想要誣告商鞅謀反,商鞅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就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秦惠王已經相信了這種說法,以至於要定商鞅的罪。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史記·商君列傳》
因此,商鞅最終也成為了商鞅變法的流血者,這說起來有點諷刺,但事實就是這麼殘酷。
結束語商鞅雖然用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但變法歷來都會得罪別人,因為這個觸動的本來就是利益。別人的利益受損,商鞅最終也成為了犧牲品,根本就談不上會有英雄般的禮遇。
-
3 # 尋根拜祖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其實歷史上不光只有商鞅,其他不能得到正確評價的歷史人物比比皆是。究其根源,與特定環境下的歷史觀有關。
涉及到商鞅,他不僅沒得到“英雄禮遇”,還落得車裂的下場!除了商鞅改革觸及了權貴利益外,還與法家思想的特性有關。最重要的是,中國古代史,是一部儒家士族歷史,法家代表商鞅註定不會封神!
商鞅變法觸動了老秦貴族的根本利益商鞅變法的背景,其實是對西周封建架構的一次推翻和重建。周公創造的“宗法制”,是中國第一部建立了社會秩序的制度,對中國的歷史影響非常重大。
不過,到了戰國時期,宗法制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處於崩潰邊緣,時代需要構建一個新的社會秩序。這就是百家爭鳴產生的背景,也是商鞅所代表的法家能顯赫一時的原因。
變革的核心其實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商鞅變法就是強化中央集權,削弱舊貴族的勢力,促使政權走向王權獨裁。
因而,他的變法必然遭到老秦貴族的抵制。這種變革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好在商鞅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援,這就是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最重要保障。
隨著秦孝公的離世,商鞅失去了政治依靠,被壓抑已久的舊勢力看到了反彈的希望。新上臺的秦惠文王,根基遠不如秦孝公堅實,他能做的就是,在不傷及王權根本的同時,選擇與舊貴族的妥協。
商鞅就是秦惠文王與舊貴族妥協的禮物!商鞅變法成功後,他的歷史使命已然結束,精神財物被保留,生命個體已經不重要!所以,秦惠文王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商鞅。
這就是商鞅的悲劇!
法家思想的工具特性,註定它只能階段性輝煌有人認為,法家是諸子百家中唯一“管用”的思想。我不這麼認為,法家其實從來獨立成功過,否則大秦帝國也不會二世而亡,更不會被後世拋棄。
法家思想最大的問題,就是其簡單粗暴的“工具特性”,堅硬而且冰冷,上升不到“道”的層次。雖然能解決問題,卻形成不了強大的“文化基因”。
我們可以看到,商鞅變法在將舊貴族的特權,分配給普通老百姓後,秦國迸發了勃勃生機。但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社會關係完全架構在赤裸裸的利益基礎上,法律嚴苛,人們往往得益於新法,也受害於新法。
比如,為了獲得爵位,老百姓積極從軍,奮勇殺敵,軍隊的戰鬥力爆表。但獲得爵位的秦人,回到現實生活中,卻很難逃脫嚴刑峻法的牢籠,靠搏命獲得的回報,往往很快被剝奪。這時,老百姓才發現,商鞅變法留給他們的,只是一個虛幻的誘惑!
也就是說,法家思想就像雙刃劍,讓秦人有了創造個人幸福生活的利器,同時又反過來傷害到自己!
連始作俑者商鞅,自己都嚐到了這份苦澀。得知秦惠王要對他下手的訊息,商鞅開始自救。跑到魏國,魏國害怕秦國的報復不敢收留。回到秦國,因為秦法的苛嚴,連旅店都不敢給他提供食宿!
商鞅感慨:想不到變法竟然到如此地步,真是作繭自縛吶!
所以,不要因為商鞅變法改變了歷史程序,就將法將思想奉為皋臬,更沒必要漫無邊際地拔高商鞅變法的成果。客觀地講,商鞅變法只是在那個特定歷史階段,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短期內發揮了巨大價值,改變了歷史程序,但絕不是中國歷史問題的萬能鑰匙!
儒家主導的歷史,容不下法家異端真正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只有儒家思想。今天很多人說儒家思想“不管用”,喜歡將儒家思想說的一無是處,借用道家思想反駁一下:“無用”即為大用!
百家爭鳴時期,打得最熱火朝天的就是“儒法之爭”!秦朝滅亡後,由法家思想,創立的吏治結構崩潰。經過長期的演變,儒家思想在董仲舒的包裝下,重出江湖,慢慢走向“獨尊”的地位。
從此,法家思想逐步式微,連配角的地位都不如!
法家思想催生的是,法務型專業人才佔據高位,國家是“吏治”結構。儒家思想催生的卻是一群思想家,佔據國家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某個專業技能,更不是某個人。打個比方,法家思想下的國家,是“工程師治國”,儒家思想下的國家,才是“文化思想治國”!
所以,儒法像油水,永遠無法相容!佔據統治地位,並書寫歷史的他們,怎麼可能認可“膚淺”的法家思想?
因而,商鞅必然被打入中華思想史的另冊!
-
4 # 墓人陷陳99
秦國的形象一直都在那 ,商君沒到秦國時,秦國在諸侯國中就是“強秦”。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但同時觸犯了秦國上層的利益,商鞅變法在某種程度上過於苛刻,這樣就引發了下層階級和上層社會的集體對抗,過之還會引起王權更迭,所以被車裂也算是一種安撫浮躁的秦國,至於英雄就別談了。
-
5 # 小楊品史
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後,秦國快速強大,按理來說應該受到英雄般的禮遇,事實上,支援他的秦孝公去世不久後,就被新君處死,百姓也不同情;後世的名聲也不太好。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
商鞅為人過於剛直、刻薄商鞅和後世的張居正一樣,都是“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典範。
為了讓新法順利執行,商鞅剛正、嚴肅,不徇私情,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貌,不但得罪了秦國的貴族,也傷害了百姓的感情。
太子犯法,商鞅毫不客氣地處罰了他的老師;公子虔犯法,商鞅直接割了他的鼻子(《史記》記在,割鼻子與太子犯法無關);百姓到國都反映新法害民,商鞅狠狠地處罰了他們;百姓到國都歌頌新法的益處,商鞅直接把他們發配到邊疆。
上面的這些事,使秦人覺得商鞅刻薄、寡恩,以至於被秦惠文王處死時,不管是政府高層,還是民間百姓,都不怎麼同情他。
商鞅變法過於苛刻秦法很苛刻,商鞅的目的就是要把百姓牢牢地困死在土地上,不許反對,不許歌頌,要像木頭一樣,政府說什麼,百姓就做什麼。
從行政效率上講,這樣做效果很好;但是,弊端也很明顯,決策者聽不到百姓的心聲,政策脫離實際。比方說,客棧盤查法,直到商鞅自己倒黴後,才意識到這一條是多麼的不近人情!
那還有更多商鞅接觸不到的地方,違反了實際民情,百姓又敢怒不敢言,只得默默忍受,百姓又怎麼會同情他呢?
商鞅對百姓很苛刻,對自己卻很不錯。《史記》記載:商鞅出行時,威風凜凜,儀仗隊、保衛隊全部到位後,才開始出行;商鞅的法令暢通無阻,百姓對之的畏懼甚於對國君命令的畏懼!
在秦人看來,這就是僭越,商鞅在壓榨百姓,自己作威作福,還有什麼理由同情他?
秦國強大起來後,就開始侵略他國秦國強大後,就開始侵略他國。
更壞的影響在於,商鞅變法前,秦國只是西部的一個鄙弱小國,在中原諸侯看來,與蠻夷之地也沒什麼區別;商鞅變法後,秦國快速強大,趁著魏國與趙、韓、齊爭霸之際,發動了幾次偷襲戰,都取得了大勝,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東出崤函,頻頻侵略弱小國家。
人們向來有同情弱者的心態,再進一步追究,就把責任歸到了商鞅頭上。
綜上所述,商鞅由余自身嚴苛、剛直、寡恩,再加上人們的誤解,被後任秦君處死,不但秦人不同情他,後世也沒落下好名聲,悲哉!
-
6 # 大秦鐵鷹劍士
人類社會有一種現象,被稱為“名與實不符”,人們歌誦的人與事並不能給人們帶來實質上的名利,給人們帶來實質好處的人與事並不能得到榮譽和稱讚。比如人們都歌誦道德高遠美好,但是絕大部分君子都是偽君子,善人都是偽善人;人們都深惡痛絕嚴刑竣法,然則給他們保護的恰恰是嚴刑竣法。人們都希望有功得賞,卻十分討厭有過必罰,殊不知現在的惡少鉅貪都是曾經的功勳後代。人們喜歡別人犯法受重罪,自己犯法卻得到赦免,一旦自己受到法律制裁,他就會說這是惡法奸吏。
商鞅變法,依法行事,無私人愛好,無私人感情,依法殺人不為暴,依法賞賜不為仁。那些去拍商鞅馬屁的人,不就是想交好商鞅,以謀求私利嗎?商鞅將媚上之人視為亂化之民,全部遷至邊界戍邊。雄主聖君難免會喜歡聽歌頌之詞,對一個人有好感後,就會選擇性執法,這就是媚上之人謀取私利的原理。媚上之人之人到處稱讚官員好,別人就會認為他跟上級關係好,進而對他處處照顧。如果到處稱讚別人,被別人嚴懲了,那麼媚上之人就會到處說壞話,詆譭一個人的聲譽。
商鞅的歷史功勞擺在那裡,談中國歷史無法避開秦朝,談秦朝歷史無法避開商鞅。既然無法否定商鞅的功勞,那麼就詆譭商鞅的名譽,讓他成為奸臣權臣的代表,讓懵懂無知的百姓罵商鞅。司馬遷充分肯定了商鞅的歷史功勞,但是他對商鞅進行了人身攻擊,對商鞅的評價是“刻薄寡恩”!如果商鞅執法有選擇性的執法,比如對有話語權的貴族網開一面,對沒有話語權的百姓嚴格執法,那麼後世就不會對商鞅有“刻薄寡恩”的評價,畢竟歷史記載的都是帝王將相,誰會去記載百姓的聲音呢?
商鞅將儒家、俠客、商賈視為社會的蛀蟲,將軍人、農民當成國家的支柱。儒家一直掌握著話語權,俠客則受百姓喜愛,軍人與農民是沒有話語權的。儒家千百年來不斷地強化商鞅酷吏奸臣的形象,俠客又成為行俠丈義的代名詞,那麼後世百姓自然就會認為商鞅是惡人,都是惡人了,自然不可能成為英雄!百姓們忘們他們原本是奴隸,是商鞅將他們升為平民的;百姓們也忘了,儒士還在剝削他們,俠客還在為了名利濫殺無辜。名與實往往不可能高度一致!
人們喜歡技術精湛的工匠,認為他們巧奪天工,卻看不起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木匠、鐵匠、石匠。殊不知墨子三年造飛鳶,百姓根本用不上飛鳶;老子、孔子道德高深,萬中無一的百姓能達到那樣的高度。追求不切實際的名利,忽視現實的名利,這是人的本性!就好比Sunny無言,卻人人離不得;但是人們還是會指責Sunny太熱曬傷了他們的面板。
-
7 # 劉聲90883005
商鞅有一本書叫做巜商君書》,商鞅是一個有主義有理念的人。在秦國的歷史上,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秦國,甚至於可以武斷地說,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後來的秦帝國,就沒有中國的大一統。商鞅在中國的歷史上無疑是留下了濃重的豐功偉績。我素來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法家的思想是閃爍著璀燦的光芒。
回覆列表
商鞅為秦立下了不滅的功勳,他的主張雖利於國家卻傷害了不少其他人尤其是士大夫利益,作為君王偷著樂-商鞅為他出了個好主意。但秦皇也知道大家因此仇視商鞅,為日後的鞏固埋下了禍端。商鞅對國家對君主是忠心的,卻不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為了攏絡人心,君王只能拿大家的仇人商鞅開刀了,這一刀讓天下有志之士和忠臣們寒心,同時為奸詐別有用心的人開了方便之門。另,秦統治者卻不知道人世間冥冥之中的潛規則-有的人的命與他的江山是捆綁了的,他在江山在,他倒黴江山自然不安。不明白,當時怎麼就沒有攔著君主呢?至少沒有看到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