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咪愛科學

    光究竟是什麼?從十九世紀初人們就開始探討這個問題了。

    光具有粒子性是1887年赫茲在研究電磁波實驗中偶然發現的——光電效應

    隨後幾位科學家進行了實驗研究來證實這一現象——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能使金屬中的電子從表面溢位,我們將這種電子稱為光電子。

    他們將兩個電極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一極收到光照時能夠發射光電子,並且兩極之間的電壓大小,兩極的正負也能對調,這樣陽極的能吸收陰極發出的光電子,就能在電路形成光電流了。

    看完上述的我們應該知道了,光子是實體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2 # 52赫茲實驗室

    這個問題我來嘗試回答下

    對於光是什麼的問題可以追溯到牛頓的時代

    最開始牛頓認為光是一種微粒,牛頓在1666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就是光的色散實驗

    什麼是色散呢?很簡單就是把一個三稜鏡放在太Sunny底下,太Sunny照過來之後,那麼三稜鏡就會把Sunny分成七種顏色。他還可以吧三稜鏡再反過來匯聚成一種顏色

    他得到的結論是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並且發現了後來人叫牛頓環的東西,透過這個牛頓環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光是一個粒子。牛頓也因此就是後來的微粒說的代表人物

    微粒說可以解釋光的折射和反射。比如說光為什麼在介面上會發生反射,因為光是個粒子,它撞了介面以後就像檯球一樣就反射了

    到胡克,惠更斯他們認為光是一種波動,也就是說光是在以太中傳播的振動。其實就是把光和聲音類比起來了,聲音是在空氣介質中傳播的一種振動,也就是波動說的由來

    再到托馬斯楊的雙縫干涉實驗和菲涅爾證實的光的波動說

    什麼是干涉?就是兩列波一疊加,有的地方振動加強,有的地方振動減弱。兩列或幾列光波在空間相遇時相互疊加,在某些區域始終加強,在另一些區域則始終削弱,形成穩定的強弱分佈的現象。透過這個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光具有波動性

    以及麥克斯韋提出的電磁學理論,透過這個人們知道光是一種電磁波

    到這裡就可以知道光既是一種粒子,也是一種波

    那麼它是實體粒子?

    早在1900年,M.普朗克解釋黑體輻射能量分佈時作出量子假設,物質振子與輻射之間的能量交換是不連續的,一份一份的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光波本身就不是連續的而具有粒子性,愛因斯坦稱之為光量子;

    1923年A.H.康普頓成功地用光量子概念解釋了X光被物質散射時波長變化的康普頓效應,從而光量子概念被廣泛接受和應用,1926年正式命名為光子。

    他指出光子是由同樣大小的正電粒子和負電粒子所組成,正電粒子中心與負電粒子中心的距離為光子的半徑,正電粒子的直徑等於負電粒子的直徑等於光子的半徑,正電粒子的質量等於負電粒子的質量。

    光子是以光速運動的旋轉的電偶極子,旋轉軸的方向與光的運動方向垂直,光子是在電子運動的離心力最大的地方發射的,即發射的方向、受力的方向和旋轉軸的方向相互垂直。

    所以,得出結論光是實體粒子

  • 3 # 初始的自然

    無論是粒還是波都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判斷一種物質的存在形態要以其外在的能性顯象為基準!。個人以為,一切可以對外不斷散熱的量態模式皆可稱其為粒性物質。否則,便是實性根本無力外展的空性物質……一種常態下可以體現出波性的東西!。

  • 4 # 天外之天

    粒子本沒有路徑,是觀測者為粒子創造了路徑。粒子的路徑不是真實存在。粒子只按機率分佈,觀測到粒子在一個區域湧現,再在另一區域湧現時,粒子並沒有透過中間區域,因為,先後觀測到的兩個粒子並不是同一個粒子。

  • 5 # 金童希瑞

    光是金屬態氫離子的“磁力矩”切割磁力線釋放的電磁波。

    電磁波的傳播離不開金屬態氫離子“磁力矩”的震盪,具有波粒二相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辦一場以克蘇魯為主題的婚禮,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