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寰宇光科技
-
2 # 詩碌碌
我是專門研究海洋生物行為能力的,透過我多年的研究,這種行為有幾種解釋!第一個是群居魚類的眼睛廣角比較廣,甚至可以達到180度,所以任何小微細的活動都可以第一時間發覺,並一起響應。第二個是魚類游泳並不是漫無目的的雜亂無章,而且帶有Celesta Elantra的跳動,整體有個節奏感,運動曲線都是一定路線的,且在每個活動結束後都為下一個活動向量做好準備,時刻迸發,整齊劃一。第三也是受洋流影響,整體有個水壓變化,也能起到知道作用。第四個是隨著進化,魚類智商提高了,聽野狼dico聽的,身體會不自覺擺動,第五個我編不出來了。。。
-
3 # 純野生科學家
大洋之中,處於食物鏈底層的小型魚類常會叢集行動,以求自保。數萬尾魚步調幾乎完全相同,要麼圍繞同一個點轉圈,要麼同步行動,宛如一個巨型生物,令人歎為觀止。
魚群是如何做到統一行動的呢身處魚群中的某一個個體是不可能觀察到魚群整體的,它只能看到離自己最近的6到10條魚。叢集魚類的大腦中自帶一種演算法:它以自己身體為中心,將周圍的空間分成了距自己一個身長、兩個身長、三個身長這三個圈層,大概就是下圖這個意思↓在一個身長層內如果有兩條魚,它們必然向相反方向移動,以避免擁擠缺氧;互相處於兩個身長層內的數條魚會同步移動,保持完整的隊形;如果離其它成員三個身長或以上的話,它們則會互相靠近,保持隊形緊密,或組合成更大的群體。
在這一過程中,①觸發相互靠近動作主要靠視覺(夜晚是嗅覺)訊號。②觸發相互排斥動作則是靠側線感受的水壓、流速變化。③它們的側線不光能判斷身邊同伴的距離,還可以感知整個魚群的動向。有這三個前提,跟隨動作就很容易了,“鄰居幹啥我幹啥”便是,無需思慮定奪。由於魚類的反應十分迅速,所以我們覺得它們的動作是完全同步的。魚群裡每條魚的行為都遵照同樣的規則,所以它們總能保持步調一致。處於最外層的魚會臨時充當指揮者的角色,它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按照上述過程被完美複製到魚群的另一側。圖:按相同規則“傳導”動作
魚類叢集同步的好處與壞處先說好處,首先叢集同步可以顯著提高每個個體的存活機率,令天敵迷惑,甚至畏懼。想從一個緊密的魚群中挑出某一條魚做目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捕食者都會先想辦法衝散分割魚群。其次,叢集習性在繁殖期可以更好地讓魚們完成交配。第三,叢集同步可以給自己身後的成員製造渦流,減少它們的遊動阻力。
叢集也有它的壞處。面對少量鯊魚、海豚時或旗魚時,叢集同步確實可以給個體一定的保護。可對手如果是須鯨、鯨鯊(或人類的漁網)一類的巨型掠食者,叢集策略就變成送命策略了。這些動物的嘴巴太大了,密集的魚群正好為它們進食提供了方便,座頭鯨一口下去,幾千條魚就進嘴裡了。圖:鯨捕食魚群。這口收穫不大呀
即使只有海豚、鯊魚和空中的鰹鳥,如果獵手數量足夠,也是可以把巨大的沙丁魚群吃幹抹淨的。平時見面就打的鯊魚和海豚會合力對付沙丁魚群,它們在魚群內高速穿插,將巨大的魚群分割成若干小群,再分別消滅。兩種海洋獵手從底下進攻,阻止魚群逃回深海,鰹鳥則從水面進攻,阻止魚群重新聚集。一小時後,龐大的魚群便只剩下沉向海底的殘渣了。
回覆列表
這跟傳遞資訊沒有關係,是流體力學原理作用,類似於大雁高空飛行軌跡的規律性。循跡魚貫而行是最省力,不自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