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包辦型父母可能會養出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因為這樣家庭長大的小孩,自我力量感早早地就屈服在了父母的權威和控制之下。

    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要從一個實驗說起。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一個著名試驗。

    試驗第一輪:把狗關在籠子裡反覆電擊,狗上躥下跳都無法逃離。

    試驗第二輪:把籠子開啟。這時再開始電擊。然而,還沒電到,狗就自動倒地了。

    它顯然已經學會了放棄並忍受,而不是站起來反抗,甚至門開啟後,狗也不選擇逃離。結果證明,習得性無助效應在人身上同樣有效。經歷反覆打擊之後,人也趨向變得消極、無助,並有更多的不作為表現。

    這個試驗的可怕在於,它所瓦解的是一個人存活於世最基本的信念:要感到身邊的這個世界是可控的;我是有能力掌控的。這樣,他才能有信心活下去。當一個人反覆被打擊,被傷害,“我能夠掌控我的生活”這一信念就會一點點崩潰,隨之而來的是無助感,無助感進一步還會導致屈辱和羞恥。

    自我力量缺失

    父母包辦溺愛,還很容易製造出一個依賴的孩子,他沒有機會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沒有責任感,也就很容易在面臨真正挑戰之時繳械,或坐等父母救援,更有甚者會被生活小事羈絆,比如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也許只會考試,但是連剝個雞蛋都需要父母動手。此外,一個人有選擇才會讓自己感覺是活著的,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力,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做選擇的權利,很容易抑鬱,向內攻擊自己,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用,就像傀儡或機器一樣活著。

    所以,作為父母,不要事事都幫孩子辦,需要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第一,要給選擇權,從小事做起,逐步學會放手,比如今天想吃什麼,想穿什麼,可以由孩子自己決定;第二,要適當示弱,父母太強,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弱,父母要把握時機,適當讓孩子體會到自我的力量。

  • 2 # 種月亮家庭教育

    這個就是“專制型”家長教育方式,它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家長都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另外一個特點是這樣的家長都是“高冷範”,很少和孩子交流和互動,換句話說就是缺少對孩子的關愛。

    小孩子從小到大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要像一個的橡膠“實心球”,從小到大慢慢的自己長起來,這樣這個球才結實,內心也強大,才能禁得起外部環境的摔打和磕碰。而這個“實心球”要以孩子為主體來生長,家長起的作用是不斷地在旁邊引導和鼓勵孩子。這種“專制型”教育方式,就像是在吹一個氣球,氣球吹多大,都是父母說了算,孩子說了不算!氣球很容易吹得比實心球大,外面上光鮮亮麗,讓別人的家長羨慕不已,小時候都還好,但是一旦離開了父母的吹氣,遇到外部環境的磕碰,氣球的氣就漏掉了。這也可以合理的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現象。

    也不怕大家笑話,我就是在“專制型”家庭教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原來成績不差,就是自我萌發晚一點,我是高三開始萌發的,結果大學沒考好,在大學裡更是頹廢,一蹶不振,掛科無算,整整五年的時間,就像活在地溝裡,直到畢業以後才重新找回自我,再次振作起來。望子成龍的“專制型”家長,希望以我為戒。對了,再告訴大家一點逆反的孩子一般都早戀噢,沒有例外,因為在家裡缺少愛,至少是父母很少直接向孩子表達這種愛。

    “專制型”家長還有什麼其他的行為和思想表現呢?從行為上看,這些家長都讓孩子以家長的意願來行事,凡事都是家長說了算:你要每天學習多長時間,報什麼輔導班,考多少分等等。

    而且給孩子定方向和目標的時候,通常不和孩子進行溝通,也不解釋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便是解釋也是一堆要讓你成才,讓你考上個好大學等大道理。

    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家長透過體罰或者是叫喊,也包括辱罵來管理孩子的行為,這條就不多解釋了。

    看下一條,這些家長更關心的是孩子現在的狀況,比如,考了多少分了,透過多少級了,等等。怎麼樣看到這裡,有多少家長中槍了,看看這上面的黑體字,這些裡面有兩條以上被不幸說中,你就是一個“專制型”家長。

    “專制型”家長通常還有這樣的思想:自古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沒有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把孩子當成成年人看,認為孩子做不好是故意的;認為孩子就要受到一些挫折教育,而這種挫折教育要從家裡開始。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需要從思想上做根本的改變才可以。

  • 3 # 壹父母

    從小到大事事都被父母包辦的孩子,真的很可憐,因為這種看似“疼愛”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人生。

    孩子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更有意義和價值的生活,可是,事事包辦的家庭,等於斬斷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甚至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離開了家庭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了。

    這樣的孩子,一邊依賴著父母生存,一邊也充滿了無力感和挫敗感,甚至連走出家門都感到害怕。很難想象,在競爭殘酷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的孩子如何能有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更重要的是,習慣於依賴的孩子,連思考的能力也會喪失。他被父母過度照顧,缺乏生活經驗,也幾乎沒有面對問題並嘗試找到解決方法的鍛鍊機會,他只是活在父母的人生裡,像個圈養的寵物,完全沒有自我。

    大多數事事包辦的父母,也很少會留意到孩子的心理及人格發展,他們只關心表象,也就是孩子是不是“享福”,而不是夠不夠“健康”。

    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含辛茹苦、當牛做馬、事事操心,就養育出一個要麼極度懦弱無能,除了啃老一無所長,要麼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河南一個23歲的小夥子,四肢健全、神志正常,卻在雙親亡故之後,被活活餓死。這事說來匪夷所思,但卻是真實發生的悲劇。

    村民說,小夥子小時候特別聰明伶俐,父母對他極其寵愛,甚至為了永遠留住孩子,就給孩子取名“鎖”。平時也是事事包辦,家裡並不富裕,但他從小到大都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什麼活都不幹,連學習都嫌太累,最後也不了了之。

    最後,當父母先後離開之後,他只能活活餓死。

    類似的事情網上一搜一大把,還有個37歲的男人,竟然因為母親過度溺愛,導致吃喝拉撒不能自理。乖乖,這些令人聞之毛骨悚然的真實事件,實在太嚇人。

    這些父母哪裡是愛孩子,分明是坑娃無下限。

    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真的真的不是“為你付出一切”,而是“幫你鍛煉出一對強而有力的翅膀,天高任飛”。

  • 4 # 潘大海影片

    長大後啥樣還是因為一個孩子的性格,如果爛泥扶不上牆你不幫他娶媳婦,買房子買車子哪就只有打光棍的命了,大多數這樣的孩子性格內向,比較老實,逆來順受的性格,不知道反抗,起小培養,才有希望

  • 5 # 百合媽媽讀心理

    事事包辦可能對孩子造成4種危害:

    1、歸屬感、價值感、責任感的缺失。

    簡·尼爾森曾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父母們因為忙於生計,或者不懂得讓孩子對家庭有所貢獻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常常忽視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作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然後卻反過來埋怨孩子,嫌他們沒有責任感。

    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用功讀書,不讓孩子承擔任何家務,認為只要孩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將來就能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一個好的前途,卻不知道,他們培養的是一個高分低能,沒有任何社會生存技能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很難有大的擔當的。

    2、不願付出、不懂合作。

    有的父母怕孩子受委屈,不捨得孩子吃一點兒苦,從小到大都是一味地為孩子付出,孩子便養成了接受的習慣,時間長了這種慣性思維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他會認為父母為他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甚至在父母因為工作忙,偶爾照顧不到他的時候,也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反而會埋怨父母。 這種孩子長大後,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都只顧自己的感受,只懂得滿足自己,而不願意付出,不懂得合作,很容易會遭遇事業與婚姻的失敗。

    3、過分依賴,缺乏進取心。

    被父母事事包辦的孩子,從小到大都順風順水,遇到什麼困難都有父母幫忙承擔,遇到什麼選擇,都由父母幫忙決定,所有的一切,包括上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都被父母安排好了,甚至找什麼樣的伴侶,都要參考父母的意見。 這種孩子不需要努力,就輕易地擁有了一切,所以並不懂得珍惜、感恩,凡事依賴父母,極其缺乏上進心與獨立進取精神,喪失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慾望。

    4、缺乏主見、優柔寡斷。

    孩子因為從小聽慣了父母的安排,沒有獲得獨立做事經驗的機會,一旦遇到事情讓他拿主意時,就會優柔寡斷、畏首畏尾,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猶豫徘徊之間,往往錯失了許多唾手可得的機會。對人生沒有規劃,對大事大非面前沒有判斷能力,也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這種限制阻礙了人生的無限可能,很難有大的成就。

  • 6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親子教育中心:包辦與放手

     

    重慶寸草心心理醫生提醒很多父母平常在家非常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害怕孩子被人欺負,所以遇到任何事情她都喜歡代替孩子做決定,幫孩子把事情做了。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六歲的孩子也一樣。他們遇到事情總喜歡自己去做,而家長卻從自己的角度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例如老師要求孩子畫一棵樹,孩子畫好後給樹幹圖上了綠色,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強行要求孩子把錯誤的顏色糾正過來,就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也同時可能會對畫畫失去了興趣。這個時候何不順著孩子的思維,鼓勵表揚,之後出門的時候再帶他去生活中告訴他樹幹的真正顏色。  

    面對平日裡喜歡一手包辦孩子事情的家長,重慶寸草心心理專家建議:可以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回顧自己今天的事情,然後羅列出來,在每一項替孩子包辦了的事情後打勾,提醒自己第二天在這個方面要多多注意。一天天循序漸進地慢慢改變,只有學會了適當放手,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當下你為什麼想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