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暖花開221772776
-
2 # 果際說
我看過一個故事:在一趟旅行中,所有人都非常疲憊,突然“我”發現一個人從行囊中拿出了煮茶的器具,開始慢悠悠地煮茶,然後邀請人品嚐。“我”對他說,“先生,怎麼現在煮茶”,他說習慣了;“我”好心提醒:旅行已經很讓人疲憊了,這段時間不如放下這一愛好吧”,那人答道,“旅行也是生活啊”。
我想,如果想要孩子在旅遊中學到一些東西,也應該要明白“旅行,也是生活”,大人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教孩子,在旅遊中讓孩子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然,這只是理論層面。
另外,旅行可以讓孩子參與到準備行李等過程中來,培養他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可以全面思考,說不定他可以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呢。
當然,觀光是很費腳力的,很累人。帶孩子旅行可以鼓勵他,讓他學會堅持,不那麼嬌氣。
-
3 # 坨坨和憨憨的媽咪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節假日的時候,安排一些符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旅行是很有必要的。
最近帶著我家的寶貝去了一趟動物園,以前他知道大象的鼻子最長可能是從動畫片裡學到的又或者是家長和老師告訴他的。當他見到真正的大象後,回到家裡他跟奶奶描述說:“大象的鼻子真長啊,站著的大象鼻子可以碰到地面,大象很高的,都快有我們家房子那麼高了。”這些都是寶貝的真實感受,是動畫片裡和家長老師的嘴裡教不了的一些東西。
當他在動物園見到斑馬後,他突然發問:“媽媽,過馬路的斑馬線之所以叫斑馬線,是不是因為它和斑馬長得很像啊。”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心裡湧現出滿滿的自豪感,我家的寶貝真是聰明,善於觀察和總結。旅行會讓我們走更多的路、觀更多的景、有更多不一樣的體會。讓寶貝在旅行中學會自己去看、去聽、去想,會讓他有更多色彩斑斕的童年記憶。
-
4 # 紫百合的育兒筆記
我們都知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書的確能增長見識,但旅行不僅能增長見識,而且還能開拓人的視野。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那是讀死書,死讀書,社會是多元化的,不需要書呆子。
現在的爸爸媽媽們都非常的注重的全面教育,也很願意花時間去教育孩子,每逢節假日,寒暑假,全國各地都能看到家長們帶孩子出去玩的身影。
每到一個地方,在出門前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點功課,上網檢視所到之處的介紹,風土人情等等,等到目的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互動。讓孩子感受每到一處都有不同的收穫,“在旅行中學,在玩樂中增長見識”。同時旅行也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讓旅行變有意義,讓孩子走出家門,成長的道路上變得更充實。
-
5 # 戶外教育網
這可能也是需要一次次的具體旅行來歷練吧
若小孩子方向感不好,可以提前給孩子講述一些辨識方向的知識,如根據Sunny判斷等;再在實地去感受、操作,還是很有效果的。
若是孩子對環保沒有了解、缺乏認知,一次正規的露營之旅的無痕旅遊原則會讓孩子在實地操練中感受垃圾對大自然的傷害的。
我們的孩子若是把殘餘食物隨意丟在自然界,那麼就會直接影響自然界的生物鏈迴圈的,小動物也可能會因吃人類的食物,而受到傷害。
若是孩子渴望認知人文地理知識,是不是實地的旅行、考察,更能讓他們熟識百科、牢記心頭?
是的,書本上的“二維平面”知識即便形象,也不立體、直觀。孩子們若是“身陷”其中,無以倫比的體驗感會產生強烈的身體記憶。
獲得成長,有時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情,但有些時候更是一群人共同相處的事情。
孩子在旅行中,結交夥伴、認知社交,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學會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同樣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環。
如何在旅行中成長?
擁抱一種戶外真實、一種勇敢的探索精神,都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成長。
-
6 # 育兒網
旅行不僅能開拓孩子的視野,同時還能放鬆孩子的心情。因此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帶寶寶出去旅行,但遊玩下來,有家長髮現寶寶在旅途中哭鬧得不行,原本的計劃根本沒有辦法實行,只能提早帶寶寶回來。那麼,到底寶寶幾歲出去旅行好呢?這期間又該注意哪些呢?
孩子太早出去旅行容易出問題
1.不喜歡陌生的環境
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下比較自在,可以隨心所欲的做玩耍,但如果是到了陌生環境中,那麼孩子會感覺到壓力,變得束手無策。
孩子越小,越喜歡待在熟悉的環境中,等到孩子長大一點,他們開始回去嘗試冒險,這時候再帶孩子去旅行。
2.易出現生病表現
大人到了新環境都容易生病感冒,更不要說寶寶了。寶寶免疫力不像大人那樣完善,可以儘快適應新的環境,而且外出遊玩的地方人多密集,寶寶接觸的細菌非常多,一不小心寶寶就會出現生病的表現。
3.容易變得焦躁
帶寶寶出去大多是乘坐火車或是飛機。在旅途中,大人可以看雜誌或是聽音樂來打發時間,但寶寶可沒那麼多娛樂活動,時間久了,寶寶就會變得煩躁繼而哭鬧,難以安撫。
帶寶寶旅行的最佳年齡段是何時?
寶寶四歲以後身體各項素質都提高很多,對外界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想要探索周圍的一切,這時候帶寶寶去也很容易適應。
帶寶寶出去旅行是件好事,但要在寶寶合適的年紀才行。寶寶年齡過小在旅行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意外情況,大人玩得不開心,寶寶也累,是不是?
-
7 # 貝殼娃遊記
我娃現在2歲多點,從她幾個月開始,我們基本上每個週末都在外面遊玩(主要是近郊),遠的外地行程也安排過幾次。這裡談一些我的感受。
如何“讓”孩子在旅遊中成長?
我覺得“讓”這個詞目的性太強了,其實,只要把孩子帶到旅行的路上,她/他自會成長。
孩子1-2歲,世界對她是如此之新,一塊草地、一個水坑,或是幾隻螞蟻就能讓她玩很久。這時候安排旅行,更多是考慮大人的需求。因為孩子還缺少自理能力,家長多數時候要扮演照料者的角色,如果精力全用在照顧孩子上,勢必會影響旅行的質量。這時候推薦的:1)近處的出行;2)如果選遠方,建議定點,比如海邊的親子酒店,玩玩沙灘,酒店遊樂場。大人也可以體驗海邊度假。
孩子3-6歲,已經有了部分的自理能力,約上親友,和小夥伴結伴旅行是我個人比較推崇的。大人,在孩子的眼裡是“你們”,只有孩子在孩子的眼裡才是“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無形中增強了社交的能力。
再大一些的孩子,無論是和大人一起旅行,還是自己參加夏令營之類的,都是個小大人了。放寬你的心,相信孩子。
所以在孩子旅行這個問題上,作為家長,要解決幾個問題
1.哪裡旅行。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需求,選擇合適的地方,做好準備工作。
2.與誰旅行。無論是家長還是小朋友,夥伴決定了旅行的質量。
3.如何旅行。
家長與孩子同行時,並不需要與平時有什麼特別的不同。你們平時的相處模式,就是旅行時的模式。因為成長,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的。而旅行,只是額外多出來的發現世界,發現自我的機會。
附幾張帶孩子出去玩時的照片——是的,旅行怎麼能少的了拍照呢,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記錄噢。
-
8 # 孟母與十郎
孩子從三四個月開始就可以旅行了,這個時候的成長主要是和家人建立信任關係,在家庭環境以外建立安全感和適應感,並且同時可以感受一個更大的世界。
前提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況非常清楚,吃喝拉睡的習慣已經養好,並且能夠得到其它親友的幫助,百步無輕擔,我們三四個月的時候去日本泡過溫泉,去香港購物,去上海迪士尼,都是比較適合三四個月的嬰兒的地方,除了香港購物以外都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幫助。這個時候孩子主要還是和父母,兄弟姐妹,大家庭成員建立連結。
孩子到一歲左右就可以去一些大型的兒童樂園遊玩,在美國的時候我們會去樂高樂園,海洋公園,也會帶去黃石公園和優勝美地,樂園比較適合一兩歲的小朋友,她在那裡可以遇到許許多多的同齡人,並且是在遊玩的場景下,很容易建立社交關係,並且會開始模仿一些大孩子學習走路,學習用杯子喝水等等。這個時候主要是和同齡人一起玩耍比較重要。
孩子三到五歲學齡前要儘量多的去旅行,一來他們有很多時間,二來也不需要花時間學習太多學術類的課題,所以三到五歲的時候,我們去爬了長城,故宮,去過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另外在國內的時候也會帶著去逛商場,水族館,所有她可以接受的事務我們都會在學齡前讓她體驗,一來發現她的興趣愛好與特長,二來讓他擁有足夠豐富的視野。這個時候的旅行注重內容的吸收,你看到了什麼,學會了什麼,為什麼喜歡等等。
孩子上小學以後,旅行的時間就變得很少了,節假日的話去周邊走走,能出國的也只有寒暑假了,這個時候的旅行目的性會很強,比如孩子在課本上學到了什麼,多會帶著去體驗一下,或者去某個國家遊學一下,學習一點深度的知識。這個時候的旅行要帶有很強的目的性,這樣才能成長,比如讓孩子一起參與到旅行的設計裡,我們去哪裡,為什麼,怎麼去,去了做什麼,並且能夠帶回一些有意義的project這樣會很好。
孩子上了中學以後,就應該變得獨立了,自主意識也很強了,可以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旅行管理,和預算管理,讓孩子提前做schedule,列出來想去的地方,做日常安排與預算安排,獨立的做,做完之後和父母來商量去哪裡玩,父母給出意見,一起商量決定,這是很好的平衡教育與支援教育,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責任。
中學結束,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基本結束了,孩子們自己成人了,有了自己的夥伴,開始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對他的教育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回覆列表
如何讓孩子在旅行中成長!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很困惑!孩子剛七歲,喜歡沙,海和各種兒童樂園!有這些的地方就挪不動腳!他心中的旅行就是換個地方玩水換個玩沙換個地方玩兒童樂園,其他的都不感興趣!我該怎樣引導呢?求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