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尺井

    攝影與作畫往往有異曲同工之處。好作品每每以實寫虛,匠心獨到。命題作畫也罷,命題攝影也罷,妙趣常在虛實之間。以“笛”為實,“月”則虛也。或問“月”之虛而何以化,答曰“月”化以“影”。善運“影”之用,則知以實化虛以虛寫實之妙矣。落人影而思月,落樹影而思暉。

  • 2 # 孤影旅拍

    這兩句詩重點在於,怎樣構圖,安排場景!

    吹笛的男子安排在鄉間小院,夕陽時刻,男子從房中移步來到院門外,男子一身白衫,金色的腰帶,5站在大門外,微微抬頭,靜靜地看著遠方。

    斜坡一片竹林,透出一縷縷Sunny,照在男子的腳旁!此時的男子,用隨身攜帶的玉笛,輕輕放在嘴唇邊。想了想,空中緩緩聽到的笛聲!

    笛聲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彷彿在訴說,漸漸月亮聽懂了!慢慢的往下落!

  • 3 # 默玄吟雷

    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吹著橫笛,悠然而行,山坡夕照漸蒼茫。

    一聲吃飯了,牧童月下疏影裡,走進農家燈火茅屋。

  • 4 # 半支香菸一壺烈酒

    句中已經限定了拍攝的時間、道具和場景,笛子、樹林、夕陽。選擇黃昏十分,日落之前一個小時,模特身穿白色漢服,手持竹笛,漫步在黃昏下的山林之中。逆光拍攝。

  • 5 # 小丫5988

    玉笛尋常吹落月,疏林容易下斜暉

    上述詩句出自清代徽州女性詩人汪韞玉的《送外之蘭陵》,原文是:“綠遍郊原草正肥,垂楊千縷思依依。已憐春去客兼去,那更帆飛花又飛。玉笛尋常吹落月,疏林容易下斜暉。勸君別後休吟苦,白雪天涯和者稀。”詩的本意是:春天來了,漫山遍野的青草綠油油地充滿著生機,河邊垂柳像我的長髮,(看到這些)使我更加思念自己的丈夫金潮。離人已遠去,春去花翻飛。寂寞的我經常拿著長笛,把思夫之曲吹奏給孤月,吹到次日天明。一抹朝霞光芒斜穿樹木,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勸告那些思念丈夫的人,不要總談離別之苦,你就是熬到滿頭白髮,走遍天涯海角,能長相廝守一生一世的也沒幾個。

    汪韞玉生於1743年,卒於1778年,她是安徽休寧縣城東竹林人,她的丈夫金潮外出謀生,長期在外,二人過著“十年夫妻九年空”的分居生活。她是個很有才華的女人,可惜紅顏命短,僅活了35週歲就香消玉殞,一命嗚呼。她的詩既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又有女中丈夫的豪邁。所以,把她的兩句詩:“玉笛尋常吹落月,疏林容易下斜暉”用鏡頭表達出來,僅僅拍攝窗前落月、橫笛沉思還遠遠不夠。

    在表達上述意境中,作為被拍攝的背景,以窗前落月、依稀的山林、朝陽初現作為主要背景,比較準確。天空中,殘月色淡,留戀於上空;朝陽初起,幾道柔光斜射進開啟的窗戶,照在端坐於桌前的女詩人。被拍攝的主體,女詩人身著紅妝、髮髻高挑,雖貌美如花,但卻“略顯憔悴”,她將家書放置在胸口、目光仰望殘月,似乎在思考家書的內容,又似乎思念遠在他鄉的丈夫,桌上放置著她吹奏了一宿的長笛,女詩人就是鏡頭的焦點。當然,“略顯憔悴”不能是一幅面如菜色、頭髮凌亂、目光呆滯的病態,拒絕槓精。這裡的“女詩人”應當有林黛玉“病不掠美”、“瑕不掩瑜”的氣質才對,能不能達到這個要求,就要看化妝師的水平了。書桌上,紅色的殘燭垂淚,溢滿燭臺,即將燃盡。女詩人左側,有一茶爐,爐上坐著砂鍋,鍋中熬著藥。爐中火已熄滅,砂鍋毫無熱氣。假如沒有這一劑湯藥,恐怕女詩人欠安之病體很難熬過這慢慢長夜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侶間的哪些行為,會讓對方瞬間喪失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