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幼師寶媽說育兒
-
2 # 程諾生活日記
三歲的孩子是樹立規則意識的重要時期。現在教育孩子都提倡不打罵,不動手,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但是我們應該想一想,什麼樣的打罵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呢?無緣無故地打罵,家長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氣,又或者家長酗酒,這樣才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俗話說,三歲看長,七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如果6歲前的孩子出現這幾個毛病,千萬不能慣著,該管教就要管教。一、打罵老人這樣的孩子在現實中很常見,老人對孫子、孫女隔輩親,捨不得管,更捨不得打罵,有時候孩子打老人,老人還覺得這是孩子的本事,覺得孩子厲害,將來在學校不吃虧。如果孩子打罵老人,一定不能慣著,要及時糾正,孩子連感恩都不懂,還能指望孩子以後孝順嗎?二、撒謊很多孩子都會撒謊,幾乎是處於本能,但是往往也是無意識的,但是家長要及時察覺,幫助孩子糾正,不能聽之任之,將來孩子長大後總喜歡撒謊,沒有人喜歡跟撒謊的人做朋友,因為撒謊,孩子可能錯過很多人生中的機會。三、達不到目的就威脅商場看到喜歡的東西,非要買,如果不買,就躺倒地上撒潑打滾,或者達到目的就威脅家長:你要是不給我買,我就不學習了!你要不給買,我就把家裡的玩具都弄壞!這樣的孩子真的會很令人頭疼,其實只要父母狠下心管一次,下次孩子就不會再這樣了,怕的就是父母捨不得難為孩子,一次次滿足孩子,讓孩子變本加厲。四、沒有規矩是的,小孩子也要講規矩,並不是說因為孩子小就能一再觸碰一些規矩。我們常常看到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的孩子,家長都會打著這樣的旗號:我家孩子還小呢,你難道要跟一個小孩子一樣嗎?上次去星巴克遇見一對父子,兒子把吧檯上的杯子碰掉了,爸爸立刻罰孩子撿起來,並讓孩子道歉,完了孩子讓孩子罰站。旁邊同樣帶著女兒來的一位媽媽不斷說:哎呀,孩子還小嘛,這點小事兒至於嗎?其實旁邊的媽媽的女兒也把杯子碰掉了,而她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那位爸爸說:我這樣教育孩子,是為了不讓孩子成為跟你一樣的人。讓家長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並不是說提倡孩子不管犯了什麼錯都應該打一頓,而是孩子出現一些原則性問題的時候,應該管教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下次不能出現這樣的問題。並且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打你,不是因為不愛你,也不是因為你不優秀,而是希望你能成為一個走上社會有教養的人,不管什麼時候,爸爸媽媽都是最愛你的。
-
3 # 智寶寶
無論幾個孩子,首先要確定一下目標。我家也是倆寶貝,我們的教育觀點是培養孩子的性格,習慣和價值觀。
1,性格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需要家長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每個孩子的性格就是活動中的一點一滴的表現,也有父母,特別是陪伴者的影子。關注孩子的同時,不要忘了,那一雙雙小眼睛也在觀察著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行。
2,習慣
孩子早期的習慣是和大人的習慣息息相關的。想要孩子有一個好的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身體力行為孩子樹立個榜樣。不然。孩子大了一定會問你,你怎麼可以?我怎麼不行呢?如何回答呢。
3,價值觀
在價值觀上的培養,我們是實行的勞動有償制度,錢財自己管理。例如,我們家的家務都是由倆孩子承包了,刷碗,掃地,清理餐桌等。每個人每星期發5元工資,工資每星期一發。由他們自己掌管,買文具,買零食等等自己決定。
-
4 # 嘿呦喂哦
轉自網路:如何做到愛孩子,但不嬌慣?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許多家長把握不好度,把愛變成了嬌慣。如何能做到愛孩子,但不嬌慣呢?家長可以從下面5個方面入手。
1.立好規矩並嚴格執行。美國塔爾沙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王濤曾指出,立規矩要從嬰兒期開始。家長要制定並堅持原則,教會孩子面對挫折,長期堅持,孩子也可從明確的界限中獲得安全感。2. 控制保護欲。家長要控制自己的保護慾望,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自信。比如孩子摔倒時,父母不妨“冷眼旁觀”,讓孩子自己爬起來。若孩子哭鬧著不肯起身,不妨拉他起來,但“晾”一會,然後告訴孩子凡事要靠自己。
3. 別幫孩子逃脫責任。責任感的養成要從小開始。比如孩子上學忘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此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去學校跟老師解釋清楚,讓孩子自己回家拿作業。然後告訴孩子,家長去學校解釋,是出於愛你,但沒帶作業是你的錯,被老師懲罰也是應該的。
4. 不要馬上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曾做過一項經典的發展心理學試驗:他找來數十名兒童,給他們一些糖果,並告訴孩子,可以馬上吃掉糖果,也可以等15分鐘並多得一顆作為獎勵。最終,有1/3的孩子成功剋制了慾望,等到了獎勵。幾十年後,米歇爾又跟蹤調查了這些孩子的現狀,結果發現,能剋制慾望的那些孩子更健康,也更成功。因此,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以按照需求分等級。像買玩具、吃炸雞之類的要求,不要馬上滿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5. 從家務勞動中學到責任。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研究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做家務。首先要讓孩子明確,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注意不要說“你幫我乾點活”,也不要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幹活。更重要的是,不要用勞動來懲罰孩子,會使孩子對勞動產生厭惡感。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
-
5 # 樂陪娃
愛孩子但又不想慣著孩子,怎麼平衡?
一、規矩和愛從來不是矛盾的。看過一本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其中有這樣的對話:
孩子:“如果我跟妹妹亂丟枕頭,把枕頭裡的羽毛弄得滿天飛,你還會愛我嗎?”媽媽:“我還會愛你,但你必須把所有的羽毛都撿回來。”孩子:“如果我把新買的顏料罐弄翻了,把妹妹的身上弄得紅一塊綠一塊,你還會愛我嗎?”媽媽:“我會永遠愛你的,可是你得給妹妹好好洗乾淨了。”孩子:“如果我忘了關冰箱門,妹妹把裡面所有的東西都弄出來,你還會愛我嗎?”媽媽:“我會永遠愛你的,可是下午我們就不能吃點心了。”這個故事,孩子一遍遍地追問,如果自己犯了錯誤,媽媽是否還會愛自己,媽媽也一遍一遍地向孩子保證:“我永遠愛你!但是你要承擔你犯的錯誤。”媽媽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說愛孩子,就是讓孩子有安全感,即使孩子做的再不好媽媽也是無條件地愛你。但“我愛你”之後,是在提醒孩子,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媽媽是有原則的,而不是因為愛你而縱容你。
無條件地愛孩子,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有原則地愛孩子,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二、給孩子立規矩三歲的孩子正是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該做,那些事不該做。
三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明白大人的想法,有時會故意和大人作對,可以這樣做
1. 有原則地讓步
當遇到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時,可以做一些讓步,比如孩子在玩過家家,想要讓你聽從他的指揮,那就不妨順著他。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很強了,有自己的主意,如果不是什麼原則問題,就讓孩子自己做主。
2. 原則問題,態度堅決
遇到一些原則問題,一定要守住原則,不退讓。比如讓買東西,不給買就耍賴,這種情況下不能退讓,如果一旦因為耍賴達到目標,下次還會以此為要挾手段,要態度堅決,不給他要挾的機會。
愛孩子,但不慣著孩子,這並不矛盾。愛孩子,讓孩子更自信,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更有責任。
-
6 # 老神仙161891519
老言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歲時要他養成很多的好習慣。
最主要的一條是要讓他明白必須聽大人的話。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回覆列表
針對這個問題,在上個月正好有個朋友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先來看看她家是怎麼處理的:
朋友家老大是閨女,老二是兒子,老大四周了,老二一週八個月啦,老二還沒有斷奶,兩個孩子一見到媽媽就搶,誰都想讓媽媽抱,家裡人觀念是讓老大讓著老二,原因就是老二還小。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帶著這樣的意識,結果敏感的老大表現出特別的不喜歡老二,把自己的玩具都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家裡所有人都不能碰,但是,外人來了就可以玩。
老二有時就故意的拿東西扔老大,但是卻沒有人制止,以至於老二才一週八個月,就知道欺負姐姐,老大甚至在沒有大人在身邊時,去打老二。
這也是家有兩個孩子大部分的做法和想法,老一輩的人,那時家裡的孩子都比較多,大的照顧小的是非常正常的事,大的讓著小的也是正常的事,家裡孩子多,父母也顧不上去照顧孩子們心裡的想法,所以出現原生態家庭中的生長陰影。
現在的我們要改點這些做法和想法,讓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發展,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批評公平不管是老大還是老二,都要做到公平,誰錯了就要批評誰,小的也不例外,犯錯和年齡沒有關係。
獎勵公平無論是買什麼東西,老大老二都要有,要買都買,要不買都不買,吃東西也是,老大沒有讓著老二的義務。
更偏愛老大一點老大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父母給老大的愛會很多,更獨愛,老二的出生,父母在老大身上的愛會減很多,照顧也會減少很多,這個時候父母就更要多關注一下老大,讓老大可以感覺到,有老二,父母對他的愛還是不會減少。
教會老大要幫父母去照顧老二要培養兩個孩子的感情,讓老大幫父母去照顧老二,讓孩子們知道,他們需要爸爸媽媽去愛他們,去照顧他們,但是弟弟妹妹需要哥哥姐姐去愛去照顧。
我感覺只要父母忘記誰是老大誰是老二,忘記他們誰大誰小,就能做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