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常見“內味兒”,不過容易看成“肉味兒”,其實也不是我眼花,有文章寫著寫著就寫成了“肉味兒”。“內味兒”自然不是“肉味兒”,也不是內衣的味兒。尋摸其來源、變異的發展歷程,其實也沒那麼難理解。
“內味兒”簡單說就是那味兒的意思,“那”是特指,那就需要樣板。此樣板,也即“典故”來源,據查出自鬥魚遊戲主播大司馬和電棍的故事。傳說在一次遊戲直播中,大司馬和電棍一起玩耍,因為玩的水平太弱,被電棍稱為“大司”。由於大司馬那一局玩的是酒桶,因此,後來大家看到有人玩酒桶很弱,就會說他有大司內味了。
“內味”就這麼誕生了,嚴格說來是錯別字,“內味”按教科書應寫成“那味”,但中國地大物博,方言五花八門,在北方人的口語裡,“那味”就是念“內味”。年輕人也喜歡寫成“內味”,這就流傳開來,“內味”成了流行詞。慢慢這個詞的意思有了拓展,在不同情境有不同所指,有時可以理解為帶勁,有時可以理解為土味兒、技術菜等。
所以當有人說這事兒有了“內味兒”了,千萬別跟著起鬨,不理解它當下所指,是很容易鬧笑話的,一不小心,你也可能變成特定的“內味兒”,成為典故。這事兒,當然未必是好事兒。你怎麼看“內味兒”呢?
回覆列表
-
1 # 靜聽花解語
-
2 # 雲上牧歌
你好,關於有“內味兒”一詞,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有“內味兒”了一詞,通常被指俗了,土了,不正宗不地道了...
放眼世界,正宗,正統何其多?大家都說自己認知的是正宗的,自己代表的是正統的。但誰又能真正代表正宗,誰又能真正化身正統?
哥白尼、伽利略時代,他們倆被稱為妖魔,被批判,被誅殺,其時,又有幾人為他們站隊,又有幾人為他們聲援?達爾文以前,世界信奉親上加親,沒有覺得近親通婚有什麼不妥...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認知,都有“內味兒”嗎?
世界大一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所代表的不一定全對,我所發表的,也不一定全錯。所有不是白就是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理念與認知,都是片面的,絕對的,淺薄的。
試問,你會認為一個與拾荒者論輸贏的人有多英雄嗎?所有看不到他人閃光點,看不起他人的人,其最終看不起的是骨子裡的自己。
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諧,發自己的光,做自己的人,何樂而不為?非要挖空心思去看,去說他人有“內味兒”了,才能顯示你的高尚與脫俗嗎?
有“內味兒”一詞,無可厚非,是那愛說有“內味兒”人,把這詞給說出“內味兒”來了。
-
3 # 高光最前線
喜歡使用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常年不洗澡的人,所以他們特別能夠明白什麼是那種味道,然而這種感覺卻是無法與其他人產生共鳴的。他們自己享受內味兒就好。
“內味兒”在不同語境和環境中,表達不同意思。
大司馬在一次遊戲直播中和電棍一起玩。由於玩的太菜,被電棍稱為“大司”。司馬玩的就是酒桶這個英雄,後來觀眾看到有人玩酒桶很菜,就會刷有“大司內味兒”了。這個詞的意思逐漸拓展,在不同情境有不同意思。
不同情景的不同理解在北方流行語中,一般將“那味”輕讀為“內味”,我的理解是那種味道。
“內味”可以指味道
比如,女兒與母親之間在一起生活,母親天天做飯偶爾吃。母親做什麼菜,需要幾道工序,放哪幾種調料,做菜時如何控制火候等等。耳聽目染,女兒做菜時自然而然學著母親的做法,做出的菜,自然帶有母親“內味”。這裡的“內味”自然是指母親做出的菜的味道。
“內味”可以指風格
舉個例子,有人練習書法,臨摹顏真卿的筆跡,練習幾年、十幾年後,寫出的字具有顏體字的風格,也就是具有顏體字的味道了,可以口語化為顏體字內味兒了。
再比如,許多人唱歌,喜歡某位歌唱家的歌,就刻意模仿他的唱腔、他的動作。經過數次訓練,唱出的歌自然有他崇拜的歌唱家的味道,也就是具備歌唱家的風格了。
“內味”可以指人的言談舉止
有時,老百姓指著一個人說:“看你那味!”、“看你那樣!”眼中和話語中帶著對那人言談舉止的的不屑,看不起等意思。
這裡的“內味”指的是對某人的行為不認可、不認同。
內味兒”究竟指什麼意思,只能放在不同語境、不同環境、讓不同人來體會它的不同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