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丹嬰
-
2 # 中州耕牛堂主
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當屬神品,流傳千古,無人超越之!可以這樣說,王羲之的《蘭亭序》應稱之為“標準行書”。
王羲之作《蘭亭序》是在自然的狀態下進行的,無刻意做作之嫌,筆法精湛,結體符合行書的書寫法則,用墨灑脫自如,章法處理微妙而恰到好處。這樣的書法作品,怎麼高評都不為過。
關於題主在描述中說到的“如果再工整一點,再草率一點會影響實際使用,是否有道理”之說法,我的觀點是:做為行書,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已把它發揮到極致,無須在“添油加醋”啦!如果再工整一點,再草率一點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行書了。
記住:行書就是行書。因為行書的稱謂既不帶“楷”,也不帶“草”。
-
3 # 汶水才子
一是行書字標準的認識。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現在又有行楷字和行草字之分。可以說是楷書稍加連貫性和點畫帶呼應,可以說是行書字,書寫速度比楷書快,比草書易辨識。
所以說實用性應用性最廣的字型。
如何把握漢字每個字的行書寫法?這是我們需要探討標準的問題。
如部首三點水吧!在行書字書寫過程中有好幾種寫法,有寫三點的,有直接兩點帶過,也有寫成草書三點水的一筆帶過去。
行書就是這樣子,簡化筆畫,點畫呼應時更容易簡化筆畫,簡化的少的近楷書字連寫,簡化大了近乎草書字的痕跡。所以說,行書很難有標準。
二是再談《蘭亭序》是否是標準行書的問題。以上說了行書字很難有標準,就如王羲之在蘭亭序的之字也都超過20多種寫法了,他若再延長蘭亭序的內容,估計還會寫出其它字形的之字來。所以說,行書字標準無法度量和規範,這就是行書字的書寫軌跡導致的。《蘭亭序》裡的字,改變了楷書書寫軌跡,給我們了一套快寫漢字的規律和筆法,值得我們學習,不要談其標準行書問題。就如王羲之以後的米芾、王鐸、蘇軾等等行書字,也都有實用性,也都值得我們學習臨摹。難倒說臨習米芾、王鐸、蘇軾行書字不是標準行書嗎?簡直就是可笑之談。
三是從實用行書字練習的角度來看,我建議還是先從《聖教序》臨起,然後翻轉臨習《蘭亭序》,不知朋友們是否認可。
-
4 # 酌古書苑
《蘭亭集序》為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可以說它的藝術成就是行書中非常高的。
因其格調之高筆法之妙,也就令很多書學愛好者望而卻步,難以下手。所以就學行書而言,擇《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而習,反而更適宜。對書者來說,“聖教序”是學行書的不二法門!
個人淺見,觀者哂之!
-
5 # 瀚墨無極
王羲之《蘭亭序》能超越時空,流傳千古,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並非徒有虛名,其章法合理,結構謹嚴,筆法流暢自然,這都是《蘭亭序》書法中相互諧調,又統一的美的必然結果。
《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有興至,受感動,不加思索,不掩飾的書法之作,其特徵就是自然之寫,這是從心靈流露的自然的美,這種自然,是任何力量無法抗拒的;《蘭亭序》的書法,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對於《蘭亭序》曾有人試想過,質疑過,為什麼寫後不在重抄一遍,是的,也許再抄一遍字型更工整些,好看些;但是,絕對失去了流暢自然美的感覺,如失了真情,和其它書法沒什麼兩樣,又怎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又怎成為流傳後世學習之楷法。
相關內容
- 《蘭亭序》被稱天下第一行書,為什麼據說王羲之說讓他再寫一遍也寫不出原來的效果了?
- 王羲之是因為行書《蘭亭序》而被尊為書聖的嗎?
-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去哪了?
- 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第一個“永”字為啥寫得像“楷書”?
-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定論為天下第一行書,那為什麼有人更喜歡他的其他作品?
- 在學習行書時,是先練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先練《聖教序》?大家有何建議?
- 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有多處塗改痕跡,為何還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對此你怎麼看?
- 為什麼有人說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第一個“永”字寫得像“楷書”?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在酒後寫的,該文有哪些不足之處?
- 《蘭亭序》真的是王羲之書法的最好水平嗎?為什麼《蘭亭序》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
晉代以前,中國文字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到了晉代,字型的發展演變基本完成,各種字型均已出現。這一時期的書法走向了完全自覺的階段,書法在社會各階層普遍成為一種有意識的欣賞物件,文人有意識地追求書法之美,把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實踐活動,追求自我,表現個性,出現了文人書法流派。
在文字史上,晉代可以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晉代篆、隸書已經衰微,楷書漸趨成熟,而行、草書則大盛於世。行書具體產生於何時,歷來爭論頗多。從對史料記載的研究中可以得知,行書最晚出現於東漢,盛行於西晉,因此發展到東晉完全有可能產生成熟的行書。但是,西晉書家的行書遺蹟極為少見,宋時內府儲存的幾件真偽難辨的作品,今天我們也難以看到,因此人們只能從文獻上知道一點關於西晉行書的“史實”,而難見“書跡”。
在行書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王羲之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他在當時流行的行書中,創造出了一種俊逸、雄健、流美的新行書體,最終形成了以“二王”為代表的行書最佳模式。《蘭亭》是王羲之行書的經典代表作,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的極力推崇,被眾多書家共同推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被尊為“書聖”。
《蘭亭》不僅僅是一幅行書作品,其代表的是魏晉風度的審美典範,對後世書法藝術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簡單的王羲之“書體”的繼承,而是一種思想及這種思想主導下的文化傳承。王羲之書風對後世的影響有時表現為後人對他的技法的學習,有時則表現為後人對他的藝術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蘭亭》書法的技藝體現在通篇章法佈置參差有秩渾然一體,字形欹側而不失重心。用筆中鋒、側鋒交替,重複的字,必若重構,絕無雷同,整幅作品七個“不”字,二十個“之”字極盡變化,無一雷同。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蘭亭》的藝術精神則體現在王羲之當時進行創作時的渾然忘我的“無我”境界,以及“無意於佳”的創作心態,這也是魏晉風度“尚意”的審美情趣的體現,對後世書風的形成及書法藝術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王羲之的《蘭亭》代表了那個時代書法的最高水平,歷代書法家都在盡心盡力地臨摹它。在唐朝,學習王羲之書法蔚然成風,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在臨摹王羲之的作品。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是唐初四大書法家,他們都臨過《蘭亭》。唐人臨摹的《蘭亭》以馮承素、虞世南、精良的摹本最著名,後人稱它們是唐人臨摹王羲之《蘭亭》的三種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