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辛酸苦辣,五味雜陳。有的覺的沒有時間。有的感覺自己堅持不下來,也有為一直找不到一個明白人指點下而困惑,各有苦衷。來在這裡吐槽一下,倒到你的酸水。
4
回覆列表
  • 1 # 椰果漁民

    學習書法,是一個苦樂交雜的過程,透過書法的練習,能夠修養自己的心性,改變自身的氣質,變得與眾不同!

  • 2 # 楚中漢人

    書法是一種傳承!學習書法首先要愛好喜歡書法,沒有一顆摯愛的心是學不好的。以前臨過一些楷體,但是都沒有學精,略知皮毛而己。這就帶出第二個問題來,學書法從哪裡入手的問題,是學楷還是行或者篆也或是隸書呢?一直以來社會上各種聲音都是說的楷為基礎。本來我也是這樣子認為的,但是自從臨習了《書譜》過後,我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在學習草書的過程中,又順便臨過《石門頌》《尹宙碑》。個人以為學習書法最好能從書法的起源開始,由篆、隸、草、行而來。雖說如此,我在臨習草書的過程中,每次在寫"之"字的時候,總是會心煩氣躁,心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適,好像要走火入魔似的!不知道該怎麼辦?誰遇到過?該如何處理才好?

  • 3 # YM43817255

    當今書壇,最困惑的無非是傳承與發揚(即創新)的問題,很多書家也都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但我認為終歸於失敗居多,原因在哪呢?是最困惑的問題,到底要不要創新?怎麼創新?茫茫書海?從甲骨文到今草,如果全要精通,終其一生都無法做到。如果功力不足急於創新、創作終不能成,所以現代幾乎所有書家其實都是走上一條永遠不能到底的不歸路。創新或許有可能出點名,但終歸曇花一現,不能傳世。臨帖若死磕一家,終究不能出帖,若遍臨諸家則左右為難、易陷於不倫不類。若全拋開則己之漏習全在,與無學又有何異?

  • 4 # 子衿書法

    很慶幸的一件事,便是沒有拜過任何人為師。很遺憾的一件事,是沒有遇上一個明師指點。一切都只能靠臨帖來增進對書法的理解。

    而在同道中,由於彼此的欣賞型別有異,常會以自己喜歡的形式來提建議。雖然大家都是善意的提出自己的觀點,無奈書風不同。融合不了。這便是沒有明師指點的遺憾

    時下的一些名家大師,他們自身的筆法都解決不了,信手胡塗。沒有和這類人扯上關係,也是幸事一樁

  • 5 # 韓丹嬰

    在抓字形的同時,必須“寫”而不是“畫”。字形不準,可反覆推敲,但必須注意書寫狀態,不能因為怕字形不準而走向“畫”的誤區。其實字形的“像”,是需要書者經過多年、反覆地臨習後才能獲得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單字訓練”不是看一筆寫一筆,是看一眼寫一個字,寫完後與原帖進行對比,查詢問題,然後再寫。當然,“單字訓練”只是臨帖的一種方式,不是全部,光有“單字訓練”是不行的,必須綜合運用。

    2、抄帖。

    臨帖和抄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臨帖是有目的地學習,它包括讀帖、研究時代背景及法帖的特點,需要經過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再到感性的過程。人們常說的對臨和背臨,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對臨、背臨到意臨或叫臨創,則是一個由理性再到感性的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才能在臨帖與創造之間架起一座橋樑。

    3、臨、創分家第一章選帖

    只關注區域性而忽視全域性,從而導致臨、創分家。我的老師劉文華先生曾反覆教導我:臨帖就是創作,創作就是臨帖。起初不明其意,隨著學習和教學工作的深入,對此我感觸越來越深。從目前廣大書法愛好者,甚至是一些有名氣的書家來看,在此間題上出現了兩個極端。

    臨帖就是臨帖,如前面講的畫字形、抄帖等;從態度上看,臨帖時隨意找一張紙,光寫字形和筆法,古代經典作品中的章法、格式、落款、印章、尺寸等。

    如何將臨帖與創作融為一體,這是所有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 6 # 老路書法

    我也在臨寫柳體,現就發現的問題一一道來:第一,道字、運字的走之和原帖有出入,希望多注意。第二,十字的豎畫書寫無力,多練中鋒行筆。第三,像仁,伽字的單立人的撇畫多練習,應行筆迅捷,力送筆端。

    主要問題還是基本筆畫的練習缺乏,多多練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蟈蟈的叫聲怎麼才算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