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心懷坦蕩

    這種情況會造成孩子品格方面的問題,這是必然的也是最嚴重的,時間長了很難糾正。幾代人之間的關係不睦(父母,夫妻,孩子),思想糾結,情緒壓抑,權責混亂。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明確教育的權責在於孩子的爸媽,長輩不能越權。二是分開居住。三是學習親子教育方面的免費的課程,也可以看相關的書籍和影片,堅持學習,直到觀念更新,實踐應用,定有喜人收穫。

  • 2 # 家庭教育汪老師

    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家庭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父母幫忙照顧孩子的家庭。

    有句古話叫“隔代親”,爺爺奶奶天生對孫子有一種寵溺,這是普通存在的問題。

    對孫子科學教育、理性照料的爺爺奶奶少之又少,除非是教育理念非常正確的老人。

    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的教育方式要堅持。

    我們才是孩子的監護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孩子將來的責任感、榮辱觀、人生觀都和教養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科學的教育方式要堅持。

    第二,父母的面子要顧及。

    父母護孩子,天生沒有惡意,只是對孫子的疼愛,我們要多和父母溝通,儘量達成一致的教育觀念。

    第三,儘量和父母分開生活。

    如果教育觀念達不成一致,那還是分開住,一來避免父母護著孩子,影響我們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二來避免無休止的家庭矛盾,孩子生活在雞飛狗跳的家庭中,對他的成長也不利;三來避免自己生悶氣,影響心情影響健康。

    改變不了父母的時候,就要改變現狀。

  • 3 # 書霞育兒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大寶兩歲半左右,外公來幫忙照顧過一段時間孩子。我能感受到長輩對孩子的溺愛。二寶一直是我全職帶的,雖然和先生也經常因為教育方法不同而爭執。但現在透過我的方法,情況改變很多。這套方法對父母護著孩子同樣有用。

    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方法

    現實中很多父母,打著“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旗號,經常對孩子嘮叨和指責,嚴重的吼叫甚至打罵。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教育想要的結果,孩子還容易更加叛逆。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長輩護著也屬於正常。正確的做法是孩子有問題多,多溝通多傾聽,多引導。給孩子犯錯的機會,關鍵是事後,孩子能深刻的反省和真正的成長。

    和父母認真溝通

    找機會單獨和父母認真溝通,告訴他們過分護著孩子的壞外,找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項來說明。告訴父母現在護著他,孩子走進學校和社會,沒有人再護著他們,我們過度的保護,會喪失孩子與人交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父母過度的保護,孩子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對孩子的責任感的培養有很大影響。所以,從長遠角度去看,我們過度的保護孩子,其實是一種傷害。

    給父母聽親子課

    我帶兩寶的過程中,經常問題百出。我就會買很多教育類和育兒類回來學習,網上也有很多親子音訊課,每次學習完,受益很深,帶孩子效果很好。父母總是護著孩子,你可以買些書或者音訊課給父母學習,其實育兒的最好方法,是先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也可以自己學習,分享經驗給父母聽。

    堅持親子閱讀

    堅持親子閱讀,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增加親子感情的最好方法。親子閱讀,有利於孩子多認字,寫作文更有方法,最最重要的是書中的道理和故事,更能影響和感染孩子。其實孩子的很多毛病,都可以從閱讀中改掉。孩子讀書多,會思考。下次遇到問題和事情,長輩再護著他們,孩子也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願意接受長輩的保護。愛上閱讀,是孩子一生受益的好習慣。

    單獨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如果和父母溝通協商都沒用,那下次孩子有問題時,就和孩子單獨溝通或聊天。避開父母,堂下教子。或者單獨陪孩子外出散步。切記教育孩子以引導為主,先聽細聽多問少說的原則,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意識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教育孩子,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學習和成長,給孩子做好榜樣。

    我是王書霞,Sunny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 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 努力像Sunny,溫暖每個人;傳遞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 4 # 泥鰍裡的香草

    看過《虎媽貓爸》沒有?至今我仍然對劇中的虎媽“畢勝男”記憶猶新。孩子在爺爺奶奶那裡吃的好穿的漂亮,奶奶自身也很有氣質,心氣兒很高,一心要把自家小孫女培養成優雅的小公主。所以孩子從小養尊處優,在家享受著公主一樣的待遇,甚至要奶奶像僕人一樣給她遞送公主裙,爺爺要像馬一樣蹲在地上給她當座駕……

    虎媽採取了兩個措施,第一步,把孩子從爺爺奶奶家帶到了夫妻兩自己的家。這一帶走也是引來了極大的家庭風波。

    首先奶奶覺得孩子媽媽不信任自己,意思在責怪自己沒有帶好孩子,所以在家庭成員面前職責說,我哪一樣不是給孩子最好的,每天教她跳舞,打扮的乾乾淨淨穿的漂漂亮亮的,帶她去外面參加酒會增長見識,你難道是在責怪我這個老人沒有給你看好孩子嗎?

    其次是老公的不理解,妻子的做法不但自己父母有意見,也給本來平靜的夫妻生活帶來了一定的波瀾。孩子到了父母家,不肯自己刷牙,已經快7歲了從來沒有洗過襪子,刷牙張著嘴等媽媽刷,不刷就哭,爸爸在一邊和稀泥勸和,媽媽仍然堅持,最後孩子只有無奈的拿起牙刷。

    第二步,就是強調家庭教育的統一性,這部劇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點。爺爺奶奶溺愛,老公無所謂還像個大孩子,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始終不能觀念統一,那麼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耽誤成長的。

    爺爺奶奶包括老公都覺得孩子已經非常優秀了,不用學這學那,可實際上是孩子去面試重點小學啥都不會。去老戰友家探望的時候,別家的孩子大方施展才華,而自家的孩子除了扮演公主什麼都不會,甚至當眾尿到了褲子上。孩子媽媽最終說服了老公,孩子姑媽,爺爺奶奶強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能在孩子面前搞兩套要求。

    以上是題主的問題,引發我聯想到的這部電視劇,劇中情節當然比我描述的更加複雜,人物角色關係也很多。但是有一些正面的教育意義。就題主說的問題,在中國的老人身上肯定存在。因為老人畢竟是老人,他們不是孩子的父母,當他們年輕的時候,其實也是有自己的教育觀念的,只是隔代更加容易溺愛而已。另一方面,老人不知道現在社會的競爭壓力和形式,他們的觀念不會像父母那樣與時俱進。

    解決方式有兩點:

    一,想辦法和老人溝通,制定他們能夠接受的家庭原則。比如老人只負責接送,買菜做飯等等。教育的方式方法由父母去操心即可。這樣明確的分工能保證孩子的衣食和學習分工不衝突;

    二,隨著孩子慢慢變大,可以考慮和父母住在一起,這樣孩子的教育由父母全權負責,雖然你們覺得會辛苦一些,但是為了教育,哪個父母又不是親力親為呢?老人那邊可以週末帶著孩子多去看看,吃吃飯,出去走走,讓孩子從小知道知恩圖報,善待老人。

  • 5 # 迪恩的美食日記

    老人插手子女教育似乎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一天陪孩子可能就那幾個小時。其餘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所以作為父母應該要學會一些應對之策,既教育了孩子,還和睦了家庭,何樂而不為呢?彆著急,下面啟思維家庭教育給大家支支招!

      1、和老人多溝通

      首先我們要理解,孩子是老人愛的延續。“隔代親”是一種十分深厚、細膩而又難以言表的感情。有些老人年輕時可能光顧生計,對子女有所虧欠。現在條件好了,就想要把對子女欠缺的愛補償在下一輩身上,他們往往會更疼愛孩子,這可以說是一種“補償”心理。所以當你真的覺得老人寵愛孩子太過,要記得多和老人溝通。

      但是溝通,一定要做到三思而後行。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免得讓老人覺得自己辛苦一場還落得個一無是處。談的時候,態度要誠懇而尊重,要讓老人家覺得你是和他們一起商量解決方法的,而不是在指責他們。也可以多舉例子,讓老人家明白事情的厲害性。想要化解兩代人育兒方面的差異與矛盾,是需要彼此都做一些妥協與讓步的。

      2、全員統一戰線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所有家庭成員需達成統一戰線。千萬不能父母忙著管教,老人跟著拆臺。其實,小孩子特別的聰明,他會透過家長的反應判斷出這件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爸爸媽媽誇獎他了,他就知道這件事情是對的,下次還可以這麼做;爸爸媽媽很生氣懲罰了他,他就會記住下次不能這麼做了。而當他們犯了錯礙於老人的原因最後沒有懲罰孩子,不僅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還會讓他們認為這麼做是對的,以後還會繼續這麼做。

      所以,父母和老人要協商一致,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老人最好不插手,並努力維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嚴,這樣孩子就不會惟我獨尊,懂得尊重父母。其次,即使雙方有分歧,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暴露出來,這樣只會讓孩子在犯錯的時候還抱有一絲僥倖。

      3、不要當著老人的面管教

      為了避免衝突,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儘量不要當著老人的面。明知道兩人會產生矛盾,那為什麼要去“硬碰硬”呢?父母如果總是因為子女的教育問題和老人爭吵,其實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影響。

      切記,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全盤否定老人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4、原則性問題不能妥協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原則性的問題決不妥協。雖然這樣過於鐵面無私,但必須要樹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嚴,讓他明白不要觸犯底線。有些家長吐槽,每當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總會出來干涉。啟思維教育想說,即使老人出面干涉,也要勇敢的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要因為對方是老人就中斷正常的教育,這樣只能讓孩子覺得不管犯什麼錯都有靠山。

      當然,為了避免惡化家庭矛盾,父母可以在事後避開孩子主動和老人溝通,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儘量減少正面衝突。

      5、關鍵時候老公出馬

      所謂“人老惜子”,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溺愛往往是很難克服的心理,所以如果透過溝通仍然無法讓老人不插手孩子的教育就要另想辦法了。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當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嘗試包容而不是決裂,如果直接與婆婆鬧僵就更難互相理解了。

      如果媽媽溝通無效,為了避免婆媳矛盾,這時候就要充分發揮老公的作用了。畢竟老公是親兒子,無論如何也是得罪不了親媽的,就算是一時不愉快,過幾天就好了,也不會記在心裡。

      6、距離產生美

      如果不能和諧相處,那就離得遠遠的。如果真的是家庭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那等到時機成熟你能獨立帶孩子時,就和老人分開生活吧。為了孩子好,即使再苦再累也要自己親自帶孩子,這樣才能更瞭解孩子,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

      當然,並不是說不給老人看孩子,只是距離產生美更能讓孩子覺得犯錯了後沒有靠山,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直接丟給老人,做起甩手掌櫃。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才發現隔代教育的遺留問題。

      孩子的教育是為人父母應該履行的責任。所以,無論我們有多忙、多累,都應該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多陪陪父母。

  • 6 # AA熱愛生活

    隔代親是現在普遍的教育問題。

    我女兒小的時候經常做壞事,

    她知道等我發火時,會有爺爺奶奶幫忙。有一次她做錯了事,我在客廳裡教育她,她就特意很大聲的哭,我知道她想把爺爺奶奶吸引過來,這樣就有人護著她了,顯而易見她確實把護著她的人都吸引過來了,當時我也很生氣,我就把門關起來,等事情結束了,我和我婆婆談了話。

    我說:媽,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千萬不能去袒護她,哪怕我們教育有問題,你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講,等我們教育過後,你覺得有問題你可以說我們,罵我們,但是不能在孩子的面前這麼做,不然我以後管不住的。

    我婆婆當時說了句我們看著很心疼啊!

    我和我婆婆說心疼你就不要看,你可以走開,不聽自然而然就不心疼了 。

    我婆婆自從那次之後再也不去袒護我女兒了。

  • 7 # 先媽育兒

    你好,5歲的先寶媽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樓主說的這個問題,相信現在很多的家庭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目前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爸爸媽媽因為要上班,沒有時間帶孩子,所以把孩子讓爺爺奶奶帶,一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做錯了,爺爺奶奶就喜歡護著孫子,打不讓打,說不讓說,隔代教育存在著隔閡和分歧,我們家曾經也遇到過這個問題,那麼,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搞定孩子的爺爺奶奶的吧!

    1、育兒觀念統一!對於孩子的教育必須保持一致性的,就是一件事情一個標準,尤其是關於孩子的生活習慣方面的,比如吃飯問題,先寶2歲多時,就喜歡自己拿著勺子學我們大人吃飯,畢竟孩子剛開始學吃,所以吃的餐椅上到處都是,爺爺心疼孫子,怕吃不飽不說,覺得浪費糧食,打算讓奶奶喂他吃,我直接制止了,耐心的和老人家說,孩子總有一個學的過程,能浪費得了多少飯了!再說如果現在不學,等3歲上幼兒園,如果你孫子不會自己吃飯,到時候在幼兒園老師可沒有那麼多時間一個個來喂,孩子上幼兒園飯都吃不飽,要餓肚子!爺爺奶奶聽我一說,覺得確實如此,也就贊同了我的做法!所以就算爺爺奶奶再怎麼疼愛孫子,都不可能過度溺愛,否則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會有很大的危害的肯定要一家人商量好,教育孩子的話最好是保持統一性的。

    2、多溝通!老人家心疼孫子,隔代親是很正常的,但你必須和老人家溝通清楚,什麼事情可以變通,偶爾寵寵也沒關係,什麼事情是必須遵守的不能破例,這樣老人家心理才有底,不會在你教育孩子的時候,拖你後腿,和你唱反調,因為在老人家那個年代,習慣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如果你不溝通清楚,分歧就來了啊!

    3、家庭分工明確!一個家裡,只能有一個人說了算,那麼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就要有明確的分工,例如爺爺奶奶只負責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而教育孩子則由爸爸媽媽負責,這樣有明確的分工後,各司其職,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時,爺爺奶奶做自己的事情,不插手孩子的教育問題,孩子只有一個標準,這樣才能教育的好!

  • 8 # 海上書聲

    老人的“護短”,常讓父母們抓狂,但這又是人生最平常的事,處理該問題的核心原則就是:理性看待、良性溝通!

    每個家庭,特別是雙工薪家庭,能有父母過來幫忙生火做飯、照看孩子,那都是應該感恩戴德的事,每對父母都首先要知道感恩!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老人更寵孩子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是典型的“隔代親”行為!做父母的,一方面要理解體諒,另一方面要注意溝通、堅持原則,主要談談以下幾點拙見:

    1、原則性問題不妥協,父母要堅持。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老年人也越來越開明、理性,也在不斷學習和接受新的育兒知識和方法,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老人和父母要建立統一戰線,對孩子加強引導並予以及時糾正,決不縱容,態度誠懇但也要堅定。只要父母加強溝通,態度親暱友好,老人家都應該可以接受,大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培育一個良好的健全的品格。

    2、孩子是家庭愛的延續,不要過分指責老人,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訓斥老人,要心態平和地去溝通,這是基本的倫理道德和家庭和睦幸福的秘訣。

  • 9 # 舒心育兒

    教育孩子時父母老是護著,這在我看來這就是隔代親的表現了!

    想想我們小時候沒少挨父母打罵,受到父母的教訓,那個時候他(她)們可很少會護著,想一想是不是有心理不平衡的感覺,讓我忍不住會感嘆:“我到底是不是親生的”。

    如果小孩子犯的小錯誤,在教育的時候爺爺奶奶護著,那你說一說也就算了。至於如果犯了大錯怎麼辦?有幾個小方法,我想你可以參考一下

    一:偷偷的教訓

    趁著父母不在的時候偷偷教訓,這樣可以避免在父母面前教訓小孩時他(她)們護著,一時氣上頭,和父母產生矛盾。

    二:反思教育方法是否得當

    自已也要反思自已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小孩犯錯該罰,應該教育,但是怎麼罰?怎麼教育?應該也要考慮到方法得當,否則會產生反效果反而不好。

    三:讓父母幫忙去教育

    自已的父母會護著孫子或孫女這無可厚非,但是他(她)們也不是都是不講理的人,有些話,自已做為父母的講出來孩子可能會不聽,但是讓他爺爺奶奶講出來,沒準效果會出奇的好。所以當孩子犯一些大錯,原則性錯誤,在父母講不聽的時候,和父母講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讓他(她)們去幫你教訓下。

    四:這不一定是壞事

    教訓小孩時父母護著也不一定是壞事,起碼可以讓你暫時冷靜一下 ,不至於採用太過激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難道你希望你在教育孩子或是在用暴力的時候,他(她)的爺爺奶奶在旁邊不管不顧不做為的時候你會怎麼樣?

    五:當以上均無效果時

    當以上幾點均達不到效果時,該教育的時候還是要教育,做錯了事就要好好說教,不管父母護著也好,事後一定要讓他(她)清楚明白自已錯在哪了。總之一句話,教育方法對了,不管父母有沒有護著,你始終站在理這邊,相信父母也不是那麼的頑固不化!

  • 10 # 琪琪和芳姐

    當你和老人的育兒觀念不一樣怎麼辦?現在是不是有很多職場媽媽,休完產假後都會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那麼,孩子自然就會交給老人帶了。但是慢慢地媽媽們就會發現,老人和我們的育兒觀念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在照顧孩子這件事情上雙方衝突不斷,吵個不停。那麼當和老人的育兒觀念不一樣時,我們應該怎麼去化解呢?

    首先我們要尊重老人的意見

    分歧再大,我們也應該尊重老人的意見,先接受老人的想法,然後再和我們科學的育兒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看看哪個更合適。其實,老人育兒方法並不是完全不可取,很多經驗還是非常有用的。哪怕觀點有不可取之處,我們溝通時也要講求方式方法,在指出錯誤的時候,可以透過周圍的一些案例和故事委婉地去表達,這樣,老人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我們可以共同一起學習育兒知識

    父母年紀雖大了,但是在看孩子這個問題上多半還是比較用心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去買些育兒書籍、雜誌等。可以一起看,一起學,遇到問題可以透過書籍去查詢解決辦法,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和老人之間的感情,而且也能在育兒方面達成共識。那麼我們也可以在一些讀書平臺上,找到相關的課程和書籍,如果在遇到育兒難題的時候,不妨和父母一起聽一聽,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收穫的。

  • 11 # 愫說育兒

    「 教育孩子時父母老是護著怎麼辦呢?」

    看到這個問題,我很自然地想到上個月Papi醬更新的一條影片——

    影片演繹了父母對孫輩和子女的“雙標”,貼近現實,對比強烈,活脫脫就是我們大多數家庭的日常嘛,共鳴深刻,引人深思。

    Papi醬說:

    我發現我朋友的爸爸媽媽,不管他們之前對自己的小孩有多麼嚴厲,一旦他們成為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無一例外地會對第三代非常寵溺,我希望以後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不要變成這樣。

    “你覺得有可能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們很快就會知道了,我要當媽媽了。”

    Papi醬官宣懷孕的方式都這麼有趣,除了微笑祝福之外,我也不免反思“隔代寵溺”這一讓很多年輕父母煩惱不已的家庭教育問題。

    接下來,我想透過兩個真實的例子,談談我的觀點:

    隔代寵溺不是洪水猛獸,是利還是弊,取決於年輕這一代父母如何主導。

    ❁ 先說說這個家庭的背景:

    這位媽媽是我的朋友,她的父親重男輕女,偏偏不能如願得到一個兒子。她說從小到大,父親動不動就拍桌子瞪眼睛,任何不如意都歸咎於“自己沒兒子”這件事,“女兒無用”成了她父親的口頭禪,她看著母親委屈隱忍,她一方面心裡怨著父親,同時竟也不知不覺把“生兒子”當成了人生中極重要的事,她潛意認中也認為自己及其家庭的所有不幸,皆因自己不是一個男孩子。

    她人生早期的經驗告訴她,只有生了兒子,婚姻才能幸福,人生才能得以圓滿。

    她公婆同樣重男輕女,不同的是他們育有兩個兒子,正因如此,老兩口在村子裡走起路來都特別昂首闊步,自豪不已。

    老兩口為了兩個兒子,可謂是殫精竭慮,恨不能掏心挖肺付出一切。同時他們性格強勢,兩個兒子都非常孝順,即使已成年,對父母基本上也是言聽計從;加上老兩口一向勤勞致富,拆遷又分了幾套安置房,腰桿更是硬氣。

    說到這兒,大夥兒應該能明白,這是將自己孩子的生命進行深度捆綁的一對父母。

    ❁ 眾星捧月

    到了孫兒這一輩,大兒子連生三胎都是女兒,爺爺奶奶成天唉聲嘆氣。

    老人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孫輩中的第一個男丁——大寶,那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

    身為母親,我這位朋友也“母憑子貴”,她終於放下自卑感,大有揚眉吐氣之勢,她對兒子也是無上愛憐,看到爺爺奶奶把孩子當寶貝寵著,她既放心,又滿足。

    孩子出生後,婆婆為了讓她月子裡能休息好,自願沒日沒夜地帶著小寶貝,從此孩子便一直跟奶奶睡,年輕媽媽貪睡,也樂得享清閒,何況奶奶帶孩子的細心勁一點不輸親媽,反而還有經驗的優勢,產假結束,這位媽媽就重返職場,因為有靠譜的奶奶撐著,媽媽幾乎過回了生育前的自由生活。

    ❁ 大人的包辦溺愛,都是在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苦果要一起嘗

    轉眼孩子上幼兒園了,晚上不睡覺,早上起不了床,不會自己吃飯,午睡尿床,還總欺負別的小朋友……

    媽媽這才意識到出問題了,責怪爺爺奶奶太溺愛,開始約法三章,想要迅速解決問題,可我們都知道,習慣養成豈是一日之功?

    雞飛狗跳的日子開始了,每當媽媽要求孩子坐到餐桌前跟大家一起吃飯,孩子就各種鬧脾氣,把食物撒得滿桌滿地,開始媽媽還有些耐心勸導,可孩子哪裡肯聽?媽媽開始吼,拿出鞭子想嚇唬孩子,爺爺奶奶不依了——

    “孩子還小呢,誰都不許打我的乖孫。”說完抱著孩子坐回電視機前,開啟動畫片,孩子終於安靜了,奶奶一勺勺的喂完一整碗飯,晃著空碗炫耀。

    媽媽被孩子哭鬧得感覺頭都快要炸了,心想能安靜一會兒也好,隨他去吧!

    就這樣,每次總是試圖管教,最後輕易又放棄。就在這樣的反覆中度過幼兒園的三年。

    今年孩子上一年級了,依然還要邊看動畫片邊餵飯,上課坐不住,理解能力較差,聽不懂老師的要求,也看不懂題目。

    朋友說,我現在只要看到班主任的來電頭皮就發麻,每天都被告狀啊!

    ❁ 總結:

    該怪爺爺奶奶嗎?

    當然,過度寵溺讓孩子驕縱、刁蠻、任性,阻礙了孩子獨立能力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發展。

    全是爺爺奶奶的責任嗎?

    顯然不是。父母在孩子生命早期教育的參與度太低,聽之任之;

    3歲以後才想糾正,只知心急卻沒有正確的方法,又信念不堅,左右搖擺3年仍無法統一家庭成員的教育理念;

    往往雷聲大雨點小,一場場“家庭鬧劇”,終是“小霸王”利用大人之間的矛盾,“大獲全勝”。

    我曾對朋友直言不諱,如今的局面,你們作為父母應負主要責任。父母對孩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一個屋簷下生活6年,父母從未反思,也未有效干預。

    父母的懶惰和對責任的逃避,才是一切的原兇,爺爺奶奶只是寵溺的幫兇。

    ❁ 再來說說我自己的經歷

    我出生農村家庭,是家中長女,很早就跟著父母上山下田,我害怕夏天的烈日,也懼怕勞作的辛苦,所以拼命讀書,想改變命運。

    我上初中時便離開家,外出求學,很早獨立,父母也習慣了我的自立和自律。

    他們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機會見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因此不能給我更多更好的意見。人生中很多重要選擇,我都會與他們商量,但基本上他們都會說:“這些事我們不懂,你想好就去做吧。”

    我養成了自己負責,自己做主的習慣。

    ❁ 經驗育兒的外婆VS科學育兒的媽媽

    孩子上小學之前的那幾年,大多數時間是我的母親在幫我。

    最初,生活習慣和育兒理念上的衝突,我們頻頻有矛盾,母親很不屑:“我一手帶大你們姐弟倆的經驗還能有錯?你這也不信,那也不信,照書養就一定好?”

    真正令她對我改觀,是孩子8個月時幼兒急疹,孩子反覆高燒不退,她既心疼又緊張,“趕緊上醫院,你小時候也是這樣,一發燒便是高燒,不到鎮上吊瓶都好不了,有一次半夜翻白眼,嚇得我和你爸連夜抱上你就跑……”

    “他出生後這還是第一次發燒,很可能是幼兒急疹。”我安慰她,並告訴她書上對幼兒急疹的描述。

    “我可從來沒聽說過什麼‘幼兒急疹’,高燒不能耽擱,你別自作聰明害了孩子。”她跟我急了。

    那一次,我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大,觀察、給孩子物理降溫……我趕她回屋裡去休息,自己守著孩子熬了兩個通宵……事實證明我是對的。

    我們都鬆了一口氣,母親玩著說:“算你厲害,赤腿醫生。”

    從那以後,她便很少再與我爭得臉紅脖子粗,但我仍然會虛心請教她,與她商量,在育兒過程中,好多次都是母親的經驗幫到了我,但是對於一些老一輩的育兒誤區,我也會堅決抵制。

    ❁ 最嚴厲的父親

    我的父親年輕時很英俊,但常常愁眉緊鎖。生活的重擔壓著他,印象中他不經常笑,每次喝酒微醺時,就把我們姐弟叫到跟前:“你們一定要爭氣,好好讀書,離開窮山溝。”這句話,他重複又重複,我也特別放在心上。

    我弟小時候頑劣,不學習,愛搗蛋。父親常常訓他:“你是不是想我氣死我?要是有你姐一半懂事……”

    嘮叨說教都不管用,父親氣急了就打,我弟偏是執拗的性子,小腿被藤條打得傷痕累累也不叫屈,梗著脖子不認錯。

    有一次,我爸氣瘋了,將他雙手縛於身後,敲碎了瓦片讓他跪在上面。

    我哭著求情也被父親大聲喝斥。爺爺來了,走到跟前惡狠狠地說:“該打,不聽話就該狠狠地打。”

    父親霎時又舉起藤條揮向弟弟,打得眼紅了,他丟掉藤條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我隱約聽到他的哭聲,那是我第二次聽見父親哭,上一次,是我的三叔(父親的親弟)意外去世時。

    後來我無意中聽到父親和母親的談話,其實打在兒身,痛在己身。他下手狠了,心裡已經後悔,可以我弟不肯認錯,父親便沒有臺階可下。如果當時爺爺能挺身護一下晚輩,罵我爸幾句,他都可以就坡下驢,沒想到爺爺火上澆油,我爸又怒又惱,想到自己從小也不受爺爺待見,心下頓時傷心不已。

    ❁ 最“沒原則”的外公來了,我們先立好規矩

    我爸每次見到我兒子,他連眼睛都會笑,那種由內而外的歡喜很感染人。

    我兒子對外公外婆的感情也非一般人可比擬。

    我看了papi醬的影片,那簡直就是我父母的翻版嘛,對孩子寵溺到沒邊。

    去年我裝修新房子,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忙不過來,就請我爸來幫我幾個月。父親來之前,我先和孩子約法三章:

    第一,外公來了以後,一切秩序照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許犯懶,不許過分依賴;第二,外公年紀大了,沒有固定收入,不許讓外公花錢給你買任何東西;第三,外公愛你,事事順著你,你更要有分寸,敬他愛他,不能逾矩。

    我也和父親聊天:

    我知道您超級愛孩子,我也愛他,我們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他好。而且,他一直是我親手教導的,所以你一定要配合我原有的軌跡,可不能三兩天打回原形,這樣於他於我都不利。 他已經九歲了,你想想我9歲的時候已經能自己生火燒飯了,所以他的事情你千萬不能插手,包辦替代只會把他養壞。我管孩子的時候,會有分寸,我一定不會打他,但有時候可能會需要嚴厲地批評,事後你可以安撫,但過程中你不能插手害我破功。一旦孩子知道有靠山,很多規矩便不能執行。

    ❁ 總結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早期教育對孩子性格、習慣、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因此,0-7歲,父母一定要親自陪伴孩子,給予他生活上的照料、情緒上的接納、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安全,與父母建立深度連結;

    正確對待“隔代親”問題,首先兩代撫育者之間需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無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是爸爸媽媽,都是以愛孩子為前提,以親情為紐帶,遇到教育上的分歧應透過溝通來解決。

    若確是思想僵化且強勢的老人,溝通不成,嚴重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正常教育,只能暫時隔離。

    如果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有序而有效的,那麼讓孩子偶爾體驗一下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溺的感覺也不錯。

    寫在最後:

    育兒路上,願我們都成為有覺悟、能自省的成長型父母。

  • 12 # 一月愛八月

    深有體會,教育孩子,就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矛盾也是這樣產生的。

    果果和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媽媽一起住,果果媽媽經常會因為在教育果果上面和果果爺爺奶奶吵架,他們的教育觀念完全不同。

    第一,吃飯問題。

    果果媽媽會讓孩子自己吃飯,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從不餵飯。可是爺爺奶奶就怕孫子餓著,每天追在後面餵飯,因為這件事情,吵了很多次架,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至今爺爺奶奶在家,就喂果果吃飯,爺爺奶奶不在家,都是果果自己吃飯。

    第二,看電視。

    果果放學回家,媽媽會要求果果先做作業,可是果果的爺爺奶奶,就像擔心孩子不會看電視一樣,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電視臺換成少兒頻道。

    第三,關於零食。

    果果媽媽知道孩子吃太多零食不好。不會給孩子買零食,可以爺爺奶奶,就會給果果買一堆零食,就怕孩子餓著,別人孩子吃的、玩的自己的孫子一定得有。因此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架,果果吃零食太多,就不愛吃飯,瘦瘦小小。

    第四,出去玩。

    果果跟著爸爸媽媽出去玩都是自己走路。可是跟著爺爺奶奶就得要爺爺奶奶推嬰兒車出門,或者要爺爺背奶奶抱等等。

    還有很多很多的習慣,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很難教好孩子。

    解決辦法有兩個:

    第一個方法,和老人分開住。如果可以和老人分開住最好,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老人喜歡寵著慣著孫子,一起住會有很多矛盾,特別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

    第二個方法,開家庭會議。召集家裡成人開家庭會議,針對我上面列出的例子,找到解決方法。和老人說明情況,孩子不能護著,該教該管的必須執行,在教育孩子方面,達成一致意見。

    最後總結一下:

  • 13 # 希望今天遇見的育兒記

    隔代育兒就是存在老人護短的情況,“隔輩親”可能是人的本能吧。

    我家也有這種情況。每次我一說孩子,公公婆婆就說孩子還小,不要要求太嚴,慢慢長大就好了。我萬一再沒控制住,一大聲吼孩子、打孩子,婆婆就不高興,說我沒本事管娃,就知道吼孩子,把孩子越吼越發愣。

    我說孩子太胖了,應該少吃肉,公婆卻說娃不吃肉就不長;我說漢堡薯條等垃圾食品讓孩子少吃,公婆卻說人家的操作間乾淨的很;我說吃太多糖對孩子的牙不好,公婆卻說他們小時候最愛吃糖,也沒見牙不好......

    老人就像護小雞一樣,護著、寵著自己的孫子、孫女。

    每當這些時候,年輕的爸媽都很崩潰,即不想惹父母不高興,又擔心如此下去把孩子慣壞。常常束手無策。

    教育孩子時父母總是護著怎麼辦?

    一、自己帶孩子

    克服一切困難自己帶孩子,這是最直接的辦法。和父母分開住,父母想護也護不著,自己按自己的教育理念帶孩子,陪孩子成長。

    二、不當父母面教育孩子

    如果你知道當你教育孩子時,你的父母會護著孩子,那就不要當著父母的面教育孩子,可以回自己的房間,關起門來教育孩子或者回自己的小家教育孩子,這樣父母想護都護不了。

    二、和父母提前溝通立規矩

    當我們請求父母幫助我們帶孩子的最初,就應該和父母提前做好溝通,立好規矩,告訴父母,只要管好孩子的一日三餐就行,孩子教育就讓父母不要插手。

    三、抓大放小

    愛孫子,這是爺爺奶奶的通病,年輕父母也不必凡事上綱上線,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就讓父母偶爾護著孫子,也能讓孫子感受到爺爺奶奶的愛。

    總之,每個人的教育理念都不一樣,都是一家人,年輕父母也要理解父母愛孫子的心,多和父母溝通,告訴父母你是一個合格的爸媽,可以把孩子教育的很好,讓他們放手少操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會理髮想開理髮店怎麼留住髮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