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西莫王國

    謝邀。以中國古代的大規模戰爭為例,前期還是以劍為主的,從出土的文物以及史料中可以看到,劍作為主要的作戰兵器普及度很高。但是劍為雙刃,刀為單刃,相比來說刀的鍛造技術較低,成本也低,發展到後期,大規模的戰鬥越來越多,動輒幾萬幾十萬大軍參戰,這就要求以劈砍為主,動作簡單,殺傷大,成本低的刀逐漸成為了主流兵器,而劍慢慢淪落為禮儀性、裝飾性兵器,並退出了戰場。另外,刀劍的使用,還與不同時代戰士所穿盔甲的厚薄、堅韌度有關。但總體來說,刀的實用度還是優於劍,不然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戰場上只聽說有大刀隊,怎麼沒有大劍隊呢?

  • 2 # 蘭臺講史

    劍的鍛造和使用難度大,但是殺傷力也大;刀的製造工藝相對簡單,使用起來方便,因為符合人體的力學構造和本能

    一般來說職業化程度高的軍隊喜歡劍,比如古羅馬軍團和西方騎士,臨時徵召的軍隊喜歡用刀,比如中國農民軍

  • 3 # sniperxyp

    古代西方認為刺死砍傷,很多人都認為劍優於刀,而實際上劍多用於軍官指揮,佩戴,而刀卻是大量裝備部隊,就拿西方的裝備來說,羅馬軍團的短劍前端並不適合刺殺,而是寬厚的劍身很適合劈砍,後來的聖殿騎士的騎士劍在馬上業主要用於劈砍,騎士刺殺主要使用長矛,在東方裝備漢軍的是環首刀,而裝備唐軍的則是聞名天下的陌刀,到了後期的航海時代,火氣則取代了冷兵器,而明清時代的標準裝備則都是刀,這個說明理論上劍的刺殺比刀高效,而實際上,刀卻應用更廣,刀的應用和劍相比相比是佔優勢的。但刺殺的確優於劈砍,從後來的大刀隊和日本鬼子的白刃戰來看,中國的大刀隊日本的刺刀並不佔優,所以後來中國軍隊也開始訓練刺刀訓練,但是在冷兵器時代也沒有聽說過刀敗於長槍之下,反而是裝備了長槍的中原軍隊和手持彎刀的草原部落相比經常落於下風,實際上古代的長槍在一挑失利以後,被刀近身就難以有所作為,而刺刀的槍身很短,但是全身鋼鐵,讓大刀的近身也得到限制,所謂的一寸長一寸強也實在不及混戰中的一寸短一寸險來的有效,而馬其頓的三米長矛軍陣幾乎長時間無解,也可以看出武器的發揮也在乎戰術的配合,不過如果要行走江湖,帶上一把劍,裝個x很合適,但是要上陣殺敵,還是選一把好刀來的實惠。

  • 4 # _-Leslie

    刀走剛猛,劍走偏鋒。初期劍都比較短,砍易折斷,還不能發揮最大殺傷力,所以刺比較多。後來劍變長了,可以刺可以砍,但是砍殺能力是大不如刀。同樣劍更需要技巧,而刀相對來說要求較低。刀,百兵之主。劍,百兵之君。各有各的用法,根據戰場形式而定。後來劍一般都是指揮官用的,盔甲也變的更結實了。如果是在戰場上,估計刀會更實用

  • 5 # 有靈性的妖怪

    作為一個練冷兵器的武器愛好者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刀比劍更實用更加適應戰場變化。劍身因為雙刃所以強度低於刀。而且劍招都是避免和對方武器硬碰硬選擇對方破綻進行刺擊,刺擊進入敵人體內後很容易被因為疼受刺激的肌肉和負壓夾住,進而無法繼續攻擊和防禦。而刀多劈砍為主不存在被夾住的問題。

    還有一點很主要的是刀招大多比較簡單容易學習,製作工藝也比劍更簡單更適合大批次裝備軍隊,而劍招相對複雜許多。

    古代利用短劍刺殺和防身的比較多,但是漢代有環首刀以後劍就淪為指揮官配飾成了軍中地位的象徵。而長劍應用的比短劍還要少,因為中國長劍和外國的重劍不一樣,咱們的長劍大多是劍尖細越向劍柄地方越寬,這種劍在劈砍上就更弱了。

    最後總結一下誰更強的問題,刀容易學習而且力量越大優勢越大,劍法在網上有個武當道長的實用劍法確實很牛,但是想練習那種程度太難了。而刀術只要作用好力量和準確性就可以較好的運用在實戰中,而且劈砍這種招式在氣勢上就更容易壓制對手。

  • 6 # 三隻腳的大烏鴉

    青銅時代,劍實用。因為青銅比較脆,不耐劈砍,最好是刺擊,所以刺擊為主的劍是實用的武器,中國周代的短兵就是以青銅劍為主,羅馬軍隊的單兵武器也是短劍。大家很少有見到青銅刀,就算見到估計也是貨幣。

    到鐵器時代,就是刀比較實用了。很明顯刀既能劈砍也能刺擊,比只能刺擊的劍功能要強,而且刀背比劍脊要厚,不容易折斷。無論中國、日本還是阿拉伯,都是以刀作為主要武器。歐洲騎士雖然用劍,但也基本上是用大劍,說是劍其實就是一根用來砸人的鐵棒,很多大劍都是不開刃或者單開刃,等到近代歐洲人也完全拋棄了劍這種東西而改用馬刀了。

  • 7 # 姚宇時代頻道

    一如我回答的另一個問題“在中國古代,劍是否曾作為作戰兵器?”一樣,算是個姊妹問題吧。(後文引述上一篇回答時簡稱“上一篇”)上一篇問題我定義它為“情懷式”的,那麼這個問題就比較寫實了。不過也絕不能就問而答,否則太膚淺。 首先古代兵器種類繁多,但近戰主要以兩類為主“刺”“砍”,而刀、劍恰恰各佔一類,有其標誌意義。其次歷史久遠,屬最早定型並最早被大規模應用。不過這兩種兵器之間最奇妙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它二者本質上是承襲關係,因為先有劍再有刀。 先說說刺兵,人類工具發展一直遵循著一個不變的原則:“效能決定和技術發展”這兩個基本要素。劍的定型也如此,有歷史記載劍可推至軒轅黃帝時期,當然這是傳說。但至少說明一個事實,軒轅屬上古時期,距今至少5000年以上吧。那麼軒轅這把劍我們可以看作是古人對效能的描述,因為在傳說中涿鹿之戰時蚩尤兵器優良,而後軒轅更勝一籌,最終勝利。這說明在那時效能決定成敗,因為上古幾乎屬於部落時代,工具大多還是石器和木器為主。當然也有記載說軒轅發明了弓矢和刀矛。我認為弓矢是有可能的,但應屬初級的石矢。而刀絕不是我們今天的鋼刀,也絕不可能是青銅刀。因為青銅做刀效能太軟而無用。所以還應該是石刀和石矛。那麼著名的軒轅劍怎麼解釋?在明李承勳著《名劍記》中記載有這麼一把劍。從考證上講,沒有!但從邏輯上講:應該有!為什麼? 涿鹿之戰的結果顯示,首先古人非常重視兵器效能這個概念。第二軒轅的勝利絕不可能是蚩尤氣數已盡。第三從歷史發展角度講:任何兵器都必須有第一把才會有後來的發展。因此我們願意相信軒轅掌握了第一把劍的製造。當然這是個邏輯。 那麼為什麼最早的大規模發展是劍而不是刀? 這就是“刺”對效能的依賴決定的,這也是個歷史的必然。 莫氏硬度對比:鐵4-5。銅3 而手工摺疊鋼可達:莫氏60以上。 資料證明銅做成刀幾乎無用,因為刀的功能是“砍”,而劍的功能是“刺”,這是用法決定優勝略汰。 這一切證明人類最早的兵器發展中,“刺”兵是絕對的先驅,刺兵劍之外還包括了矛、戈(就是後來的戟)、弓箭也算是遠距離刺兵。 那麼刀的出現也就不言而喻了,一定是在新的金屬效能發展之後才會出現,因為“砍”對硬度的要求比“刺”要苛刻的多。 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漢朝以後出現的環首刀的普及,這是主要原因。 有人會說,漢劍也是鋼鐵的,為什麼還是被刀取代。這就是第二個兵器發展原則“技術發展”使然,這裡的技術不單指冶煉技術,更重要的是指“實用技術”。在上一篇的回答中,我專門講了劍在今天的奧林匹克中還有,其原因就在於它高度的技術化使用中。“刺”要靠靈活多變的步法,身法做基礎。而在冷兵器時代,大規模兵團作戰,講究的是效率。戰場上不可能給你逃躥下跳的機會,而只有“刺”顯然效率太低。另外說到鋼鐵劍的劈砍功能,顯然和刀相比時又處下風了。再者製作工藝上,劍是最講究平衡的,因此工藝複雜遠超刀的製作。 綜上,因此劍和刀在歷史上曾經各擅勝場,但劍先發展了起來,曾統治中國歷史戰場長達2000年。之後被刀取代,刀又延續了將近2000年。 請繼續關注我下一個回答,也和刀劍有關“為什麼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兵器多為劍而日本多為刀?”

  • 8 # 灌木叢裡的蜈蚣

    其實刀劍並不是對手,他們真正的對手是甲,如果對付遊牧騎兵刀管用,因為遊牧騎兵不穿什麼像樣的甲,如果對付魚鱗甲這類重型甲還是劍靠譜點。

  • 9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刀和劍雖然都是近身格鬥的武器,但形制不同、用途不同,要評價哪一種更實用,要看用在什麼場合中。中國最早的近身武器就是劍,包括秦王劍這樣的長劍,也包括魚腸這樣的匕首(短劍)。我們看到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武器,幾乎都是劍;《史記》中提到的刺客所用的武器,也盡數以劍為主。劍開雙刃,以刺為主,小巧多變,但力量上有所限制,在盔甲尚未發展成熟的時候是比較實用的近戰武器。

    然而當盔甲漸漸完善、防護裝備的效能漸漸提高時,力度較小的劍就不太佔便宜了,所以刀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刀開單刃,刀尖位於刀脊一線,以砍為主,其勢猛烈,使用的難度也較劍為小。刀刃上還可以增加一些鐵環以增重,讓刀砍的力度更大,這些都是劍所不具備的。

    從歷史發展上來看,處於青銅時代的春秋戰國以劍為主,到了兩漢時期,刀已經漸漸代替了劍的主流地位。東漢時期,中國區域性淬火技術和百鍊鋼發展出來,刀鋒更加鋒利,其基本形制也漸漸固定,此後一直沿繼了數百年,直到隋唐時期才有較大的改變,充分說明了在技藝發展的層面來看,刀以其實用性戰勝了劍。三國時期,兵士的短兵器基本是刀,劍已經完成退為輔助性武器甚至是禮儀用具。

    以上似乎可以得出刀比劍實用的結論,事實上中國古代兵士所配的也基本都是刀而非劍。但刀的威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其重量上的,如果是短刀與匕首相比,則短刀在重量上並沒有優勢,匕首卻因為雙開刃而適合刺殺,這就比短刀更實用,刺客刺殺,用匕首就比用短刀方便。所以二者相比,各有千秋吧。

  • 10 # 大馬哈魚12

    “劍”,是刺,講究的是“一寸短,一寸險 ”,短小精悍。對於近身攻擊,對準致命部位,一劍封喉或一劍穿心。

    而“刀”是砍,一邊開刃,一邊厚重,掄起來來,順勢砍向目標的薄弱環節。一刀斃命。

    對於相同,距離特近,近身肉搏,還是劍,其實我覺得古代的特別長的劍,只是一個裝飾物,它不實用,太長了,劍刺的力量不集中。這一點不如槍,可以雙手端刺。

    劍太短,在冷兵器時代,槍如林的刺殺裡,用劍消鐵如泥的斬斷槍,只有戲裡有的情節。

    冷兵器的槍消失不見了,劍的體型縮小了手握住可以實戰的長度就是匕首。

    刀,在哪裡威風八面,我想應該是騎兵的速度加上長刀。在馬上用劍,不如刀,人借馬力,刀借人力,騎兵揮舞馬刀曾經是這個陸地不可戰勝的後來出現熱兵器,才將它淘汰出局。

  • 11 # 匠人工坊

    劍的前身是匕首。匕,指的是調羹。首,指的是手柄。給帶刃的金屬按上個像調羹一樣的手柄,就是匕首。

    刀、劍、匕首出現的先後順序是這樣的:

    刀出現的最早,石器時代人們就以石刀為工具,後來發展出青銅刀、鐵刀。

    其次出現的是匕首。在匕首出現以前,刀主要作為農具、工具來使用。用來幹活兒的刀,刀柄五花八門,比如鐮刀、鍘刀。而作為武器的刀,通常會把刀柄製作成適合單手握持的樣式,就好像古代人喝湯用的調羹,所以人們就把用來作為武器的刀稱作匕首。當時並不區分單刃或者雙刃,也沒有“劍”的概念。

    △漢代匕首

    最後出現的才是劍。一些古籍認為軒轅黃帝是劍的始祖。也有一種說法是蚩尤最早發明了劍。反正劍大致就出現在那個時代。

    劍是一個形聲字,利刀旁,聲從僉(qiān)。“僉”是眾人的意思。左“刀”右“僉”意思就是“眾人帶著刀”,表示以劍作為武器裝備的軍隊。所以劍這個字最早就是特指部隊使用的刀。和市井打鬥、個人防身所用的匕首相比,劍更長,更堅固,更兇狠,更適合作戰殺敵。

    所以,刀出現的最早,既是工具、農具,有時也被當作武器。然後出現了匕首,給刀裝上一個方便握著的柄,用來格鬥。再然後才出現戰場上的專用武器“劍”。

    在漢代以前,戰場上以劍為主戰兵器但是由於當時的冶煉技術比較落後,鐵器的製作成本很高,所以只有指揮官和少數精銳部隊可以配備劍。由於劍方便攜帶,又有巨大的殺傷力,逐漸演變成一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徵。具有一定地位的貴族、士大夫,以佩劍作為自己身份的象徵。根據劍的長短和裝飾,又分為不同的等級,如果佩劍與自己的身份不符,配得低了屬於自降身份,低職高配就可能犯僭越之罪。

    △漢代將士

    漢代是鐵器應用的一個分水嶺。這時候冶煉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鐵器的製作成本大大降低,質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春秋時期的劍很短,只能直刺,不能劈砍。因為那時候以青銅劍為主,青銅質地較軟,直能刺擊,揮砍的殺傷力有限還容易損壞兵器。到了漢代就不用了,從春秋時期到漢代,劍的形制越來越長,硬度越來越高,不但可以直刺,還可以揮舞,用狹長的側面刃傷人,這樣它的作戰半徑一下子就加大了。

    △青銅劍

    因此漢代成為戰場上用劍的一個高峰,但是正所謂物極必反,達到高峰的同時,也意味著劍在戰場逐漸開始衰落。

    導致劍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隨著金屬加工技術的提升,鎧甲和盾牌成為戰場上的標配,使得以刺擊為主的劍不再那麼好使了。刺擊講究直擊要害,主要目標是敵人的軀幹,當士兵的軀幹披上堅硬的鎧甲,刺擊無法穿透,劍就顯得有點雞肋了。而要傷及對方難以用鎧甲披掛的頭、頸、臂、腿等部位,顯然單面刃的揮砍型武器更具殺傷力。這時候,一直被作為農具的刀便躍躍欲試,準備重回戰場了。

    從漢代直到清末,刀一直取代劍,作為戰場上廝殺的主戰武器。

    在刀重回戰場之後,劍並沒有乖乖退出歷史舞臺。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把佩劍作為將領指揮、彰顯地位的一種儀式。不得不承認,習慣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戰場上士兵用刀,高階軍官指揮用劍(反正他又不用直面身穿鎧甲的敵人),朝堂官宦也仍然佩劍(有些文官配的根本就是木劍或者玉劍,完全是彰顯身份而已,沒有任何實戰和防身的意義),校場比武也會比劍。劍儼然成為了一種禮器,隨之還衍生出了劍術。

  • 12 # 使用者9041296858697

    劍在單打獨鬥或者幾個打幾個,劍比刀好用,劍可以跟你遊鬥,借力打力,後發制人…!

    刀適合兵團作戰,剛,猛,快顯出它的威力…!

  • 13 # 十三哥喂

    刀和劍在古代戰鬥中到底哪個實用,這要看時代、冶金技術、盔甲技術和作戰形式以及戰術的形態與發展。

    比如羅馬短劍,就曾經稱雄一時,那是因為當時的盔甲技術條件步伐抵禦短劍的刺殺,而作戰的緊密方陣也限制了個人的動作幅度,而且從效能來說,刺比砍更加致命。

    但是到了中世紀,歐洲進入了黑暗時代,很多技術失傳了,但是盔甲和冶金技術卻進步了,而此時的歐洲長劍和雙手劍,雖然依舊叫劍,但在很多時候使用的是“刀”的戰術,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團隊作戰的陣法發生了變化,個人由於防護力的增強,騰挪的餘地更大,因此可以使用聯絡更加簡單,更加依靠體能力量的砍殺動作,不過那時但依舊保留了馬上持劍衝刺的騎兵戰術。

    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由於冶金技術和戰術的需求,在春秋時代,近身格鬥,用於刺殺的劍在適當的戰術條件下是非常致命的,但是砍殺,啄擊還是主要靠戈,揮劍砍殺絕對是無效而且是敗家子兒的行為。但漢唐之後,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和盔甲的進步,緊靠劍的刺殺已經無法滿足戰場需求,於是使用更加簡單,更加依靠體能力量的各種刀普遍裝備了部隊。

    最後說一句,其實無論刀劍在古代都是輔助武器,戰陣交鋒,主要靠的還是弓弩、槍矛、盾牌和盔甲這些遠端的,或者重型武器。

  • 14 # 庫克船長的小屋

    我贊同部分網友的觀點,兵器的發展跟科技的進步息息相關。

    兵器是製造業的產物,不同年代的製造業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決定了兵器的走向。正如火藥的出現,促使幾千年的冷兵器時代進化到熱兵器時代,電子技術的出現,又讓熱兵器時代進化至資訊戰時代。

    製造技術的迭代升級

    秦漢以前,青銅冶煉的技術更為成熟,兵器以青銅材質為主。青銅劍是鑄造方式,便於批次生產,相對成本低,但青銅的柔韌性不如鐵,劈砍動作容易造成刃面斷裂,當時的鎧甲多為皮革、精硬的織錦,以刺為主的青銅劍足以對身體造成傷害。而當時鐵器的冶煉技術更加複雜,成本高,穩定性不強,所以像有名的越王勾踐劍這樣的合金兵器不是沒有,而是成本太高,無法大面積應用。

    到了魏晉時代,鐵器的冶煉技術逐漸成熟,已經可以廣泛應用於普通的農耕用具上,成本大大下降。同時,軍隊的作戰方式也在發生改變,以騎兵這樣高機動,衝擊力強的軍種成為主流。用鐵打造的刀,不需要劍那樣精打細磨,只要刀刃鋒利,厚重的刀體就可以發揮肩臂帶動的力量,對付金屬鎧甲的破壞性更強。刀的普及是因為鐵製品的成本降低而來的。

    作戰規模和方式的改變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林立,戰事紛爭不斷。但當時各華人口有限,國力之間相差不大,大多數的戰爭都屬於區域性戰爭,小規模戰爭。而且是以車戰為主,擁有百乘的部隊已經算是很多了。秦、趙、齊、楚這樣的大國之間,實際作戰規模也就在幾萬人上下,一個關口千把個人可以守個幾年無法攻克。史書記載和描繪的戰爭場面,動輒幾十萬基本算是文學筆法。而漢代以後,長期對北方匈奴這樣遊牧民族之間的重大戰爭頻繁,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雙方的作戰規模升級,地域更為遼闊,作戰方式升級更為多樣機動作戰和叢集作戰,更依賴軍隊的集團陣法和指揮人員的戰場排程能力。士兵之間的近距離作戰變得更為簡單,數萬人之間的戰鬥就是打群架,最快讓對方喪失戰鬥力,用騎兵衝擊,動搖整個戰線才是主要目的。劍的用法單一,需要更多的技擊訓練。用刀的方式,不需要特別的訓練,刀力勁大就可以,比的是勇猛,不是技術。這對戰時為兵,和時為農的軍隊模式,更適合實際作戰需求。所以古代的江湖俠客武功再高,在以陣法驅動的叢集士兵面前,幹不了幾十個人,就得被亂刀砍死。

    所以,由於科技發展和作戰方式的改變,劍,這種從製造和使用上相對複雜的兵器逐漸讓位於更實用的刀。劍更多的成為禮儀式裝備或更文雅的技擊武器。

  • 15 # 羽清歡

    查閱資料知識點如下:就刀和劍來講,刀出現的最早,石器時代人們就以石刀為工具,後來發展出青銅刀、鐵刀。

    其次出現的是匕首。在匕首出現以前,刀主要作為農具、工具來使用。用來幹活兒的刀,刀柄五花八門,比如鐮刀、鍘刀。而作為武器的刀,通常會把刀柄製作成適合單手握持的樣式,就好像古代人喝湯用的調羹,所以人們就把用來作為武器的刀稱作匕首。當時並不區分單刃或者雙刃,也沒有“劍”的概念。

    △漢代匕首

    最後出現的才是劍。一些古籍認為軒轅黃帝是劍的始祖。也有一種說法是蚩尤最早發明了劍。反正劍大致就出現在那個時代。

    劍是一個形聲字,利刀旁,聲從僉(qiān)。“僉”是眾人的意思。左“刀”右“僉”意思就是“眾人帶著刀”,表示以劍作為武器裝備的軍隊。所以劍這個字最早就是特指部隊使用的刀。和市井打鬥、個人防身所用的匕首相比,劍更長,更堅固,更兇狠,更適合作戰殺敵。

    所以,刀出現的最早,既是工具、農具,有時也被當作武器。然後出現了匕首,給刀裝上一個方便握著的柄,用來格鬥。再然後才出現戰場上的專用武器“劍”。

    在漢代以前,戰場上以劍為主戰兵器。但是由於當時的冶煉技術比較落後,鐵器的製作成本很高,所以只有指揮官和少數精銳部隊可以配備劍。由於劍方便攜帶,又有巨大的殺傷力,逐漸演變成一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徵。具有一定地位的貴族、士大夫,以佩劍作為自己身份的象徵。根據劍的長短和裝飾,又分為不同的等級,如果佩劍與自己的身份不符,配得低了屬於自降身份,低職高配就可能犯僭越之罪。

    △漢代將士

    漢代是鐵器應用的一個分水嶺。這時候冶煉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鐵器的製作成本大大降低,質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春秋時期的劍很短,只能直刺,不能劈砍。因為那時候以青銅劍為主,青銅質地較軟,直能刺擊,揮砍的殺傷力有限還容易損壞兵器。到了漢代就不用了,從春秋時期到漢代,劍的形制越來越長,硬度越來越高,不但可以直刺,還可以揮舞,用狹長的側面刃傷人,這樣它的作戰半徑一下子就加大了。

    △青銅劍

    因此漢代成為戰場上用劍的一個高峰,但是正所謂物極必反,達到高峰的同時,也意味著劍在戰場逐漸開始衰落。

    導致劍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隨著金屬加工技術的提升,鎧甲和盾牌成為戰場上的標配,使得以刺擊為主的劍不再那麼好使了。刺擊講究直擊要害,主要目標是敵人的軀幹,當士兵的軀幹披上堅硬的鎧甲,刺擊無法穿透,劍就顯得有點雞肋了。而要傷及對方難以用鎧甲披掛的頭、頸、臂、腿等部位,顯然單面刃的揮砍型武器更具殺傷力。這時候,一直被作為農具的刀便躍躍欲試,準備重回戰場了。

    從漢代直到清末,刀一直取代劍,作為戰場上廝殺的主戰武器。

    在刀重回戰場之後,劍並沒有乖乖退出歷史舞臺。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把佩劍作為將領指揮、彰顯地位的一種儀式。不得不承認,習慣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戰場上士兵用刀,高階軍官指揮用劍(反正他又不用直面身穿鎧甲的敵人),朝堂官宦也仍然佩劍(有些文官配的根本就是木劍或者玉劍,完全是彰顯身份而已,沒有任何實戰和防身的意義),校場比武也會比劍。劍儼然成為了一種禮器,隨之還衍生出了劍術。

    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吧,實用與否還要看個人擅長而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知道自己太多事印象有影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