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唯依名號
項羽為什麼被稱為英雄?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愛慕千古英雄項羽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詩賞析:項羽,在很多人的眼中,都算是一個千古英雄。尤其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充滿了讚歎。《史記·項羽紀贊》:“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侵,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特別是那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中記載是項羽在戰敗的時候說的,但又是誰為他記載下來的呢?很明顯,這是太史公自己杜撰的,可見太史公對項羽的推崇。
“生當作人傑”:作者感慨項羽是人傑,也表達了對項羽的崇拜愛慕之情。
“死亦為鬼雄”:項羽雖然死了,在楚漢之爭中是一個失敗者,但是任然不失為一個英雄。
“至今思項羽”:到現在(南宋)都有很多人懷念項羽,當然也包括作者李清照。
“不肯過江東”:不願意過江東(東山再起,重頭再來)。實際上,項羽根本沒有到達烏江邊,當然也就沒有“霸王別姬”和“烏江自刎”的故事。項羽還沒有到烏江就戰死了,他的十萬楚軍都死在了韓信的十面埋伏(包圍阻擊)中。但是後世的人非常的懷念項羽,崇拜項羽,所以編出了許多英雄與美女的悲情故事。
自司馬遷開始,項羽的故事開始一代代被人傳頌,從軍事上來說,他無疑是一代戰神,一代軍神。“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其“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往直前拼搏精神,永遠的激勵著後人。然而其政治上的幼稚,又是那麼的令人扼腕嘆息:“坑殺20萬秦軍”,“斬殺秦王子嬰”,“火燒咸陽阿房宮”,“破壞秦始皇陵兵馬俑”,“鴻門宴錯失良機”,“楚漢議和輕信劉邦”……。註定他是一個悲情的英雄。
1000多年之後,南宋的詞人李清照,在“靖康之難”後,其家庭也遭到變故。
寫詩的背景是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再次進攻開封。閏十一月,開封陷落,第二年二月,金人廢黜宋徽宗、宋欽宗,北宋滅亡。 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青州兵變,李清照與丈夫數十年收藏的金石古玩字畫付之一炬,僅有少數留了下來。揹負著亡國之恨、喪寶之痛的李清照對金人入侵和一味求安、東渡保全自己的南宋政府表示了強烈的憤慨。於是這位表弱骨剛的女子就借項羽當年垓下戰敗,不肯回到江東的事,諷刺南宋政府。
結語
國仇家恨,已經充斥著這位女詞人的生命。期盼有項羽這樣的英雄來拯救蒼生。女詞人李清照的命運曲折,也折射了宋朝在靖康之難後,天下蒼生的命運悲曲。“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
3 # 靜裡水聲1
因為項羽,從沒用過什麼計謀!堂堂正正的和敵人廝殺,殺贏了,天下歸自己。殺敗了,他死,江山贏者你拿走!故此,不管怎麼說,都不失英雄本色!
-
4 # 小竹驛站
項羽的厲害不單單是因為他的藝高膽大,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也不僅僅因為他英勇善戰,單槍匹馬衝撞敵營如入無人之境。而更在於他的性格,脾氣暴躁但直來直去,心無城府,簡單;雖是個攻城無數的英雄,但他劍膽琴心,俠骨柔情。
正因為如此,歷史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像項羽這樣,在人們的評價裡是水火不容。喜歡他的成為“鐵粉”,不待見他的人如同死敵。然而,這依然不能阻擋許多人如痴如醉地喜歡項羽,把他當成英雄崇拜。連女詞人李清照都寫詩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劉邦危在旦夕,樊噲持盾強入宴會廳,撞倒數名衛士,對項羽怒目而視,項羽作為一統諸侯的霸王,他非但不怪罪樊噲的無禮,反而惺惺相惜,又是請他喝酒,又是請他啖肉,還興奮地贊其為“壯士”!真乃性情中人。說明他英雄相惜,無論貴賤。
-
5 # 老劉侃講壇
1、項羽乃千古第一英雄。項羽的才能,就說軍事才能吧,楚漢時代僅略輸韓信,古代勇戰派代表人物,打出了經典戰役之彭城之戰,鉅鹿之戰。
2、項羽天生神力,勇猛無雙,24歲起兵,25歲破釜沉舟滅秦朝,26歲分封諸侯稱霸天下,鉅鹿之戰天下諸侯莫敢仰視,隨後4年楚漢相爭,兵敗垓下,自刎而死,轟轟烈烈的遭遇讓很多年輕人覺得項羽短暫輝煌的一生根本不是常人能擁有的,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度乃真正的英雄。
3、按正史記載,也就是史記記載,項羽武力千古無二。當然有人會說,史記記載的就是真的啊?司馬遷偏愛項羽什麼的,把他描寫成神了。這些人所說的東西,其實稱之為第一歷史,也就是事情的真相。而事情的真相,也就是第一歷史,那是永遠無法知道的,只能考證,推測。而我們一般談的歷史,是第二歷史,也就是所謂的正史。
4、項羽鉅鹿之戰摧毀了大秦的有生力量,轟轟烈烈的帶領楚人,連同天下諸侯共滅暴秦,三年,遂將五諸侯滅親,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這樣的經歷顯然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5、而當秦滅亡後,時勢已經變了,已經不需要項羽這樣的將軍打仗的人才了。治國將將之才,才能順應秦滅亡後的時勢成為新的天下主。這是歷史的必然。項羽即使殺了劉邦,也會有其他的人把他消滅,或者是消滅項羽的後代。因為項羽的政治抱負就是滅秦復楚,從未想過做天下主。項羽的政治覺悟太低,顯然會被歷史的車輪壓的粉身碎骨。項羽本身性格有重大缺陷,剛愎自用,也許是因為自身能力太強吧,所謂人無完人。
-
6 # 一隻鹿耳朵兒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沒有項羽,秦國不會亡。項羽下令鑿沉船隻,椎破斧甑,焚燒廬舍,每人預備三日糧餉,前往迎敵。一班士卒見主將如此舉動,知得有進無退,便都死心塌地,磨拳擦掌,準備廝殺。項羽既到鉅鹿城下,揮兵前進。各國救趙將士聞知楚兵進攻,便都立在自己營壁上觀戰,各人心中都替楚兵危懼,以為定被秦兵殺敗。及至兩個交鋒,殺了許久,誰知楚兵愈戰愈有精神,人人奮勇直前,無不以一當十。喊殺之聲,震天動地,竟嚇得觀戰將士膽戰心驚。末後,秦兵抵敵不住,大敗而退。每戰一次,秦兵只有退後,楚兵只有前進。如此,自二次、三次,直至九次,楚兵漸漸四面包圍,直將秦兵甬道斷絕,困在城下。到得末次,秦兵陣腳大亂,便如山崩堤潰,不可收拾。秦將王離被楚兵生擒。涉間戰到力竭,不肯投降,自焚而死。項羽既破秦軍,解了鉅鹿之圍,傳令遍請各國將軍前來相見。各國將軍聞命,都有懼色。只因平日遇著秦軍,已是膽怯,今見楚兵勝過秦兵,直如天神下降。兵士如此,主將可知。所以一聞項羽命令,便同奉詔入覲天帝,安得不懼!但心中愈懼,愈不敢怠慢。立即整理衣冠,隨著來使人見及行進轅門,便不知不覺一齊跪在地上,以膝著地而走。到了項羽座前,俯伏地上,不敢舉頭仰視。項羽此時真是如帝如天,尊嚴無比。由此威震天下,各國將軍皆歸節制。項羽打破了成王敗寇這個滑稽的理論。透過司馬遷的妙筆生花,人們意識到原來失敗者未必非英雄。主要是同行的襯托,劉邦做的事,有些陰損,兔死狗烹。
-
7 # 知無為而有益
破釜沉舟,擊潰秦軍,項羽一戰成名
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於是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兩萬士卒渡河,多次進攻章邯給王離軍輸送糧食的甬道,但收穫不大,趙將陳餘派人請項羽再次發兵。項羽率領全部兵馬渡河,與秦軍大戰九次,章邯破走,項羽率軍繼續北上進攻王離。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打退章邯後,諸侯軍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與項羽一起進攻王離,斬殺蘇角,並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願投降而自殺。大破秦軍後,項羽於轅門召見諸侯將領,諸將無不跪著前來,不敢仰視項羽。於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諸侯都歸附於他。
雄霸天下,分封諸侯
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垓下之戰,寧死不屈
項羽跑到烏江,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司馬遷給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所以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中,以帝王對待。
項羽至少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
8 # 歷史記錄儀
春秋戰國時期,各派學說開始進入一個迅速成長的階段,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比較出眾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以及陰陽家等學派。而我們所熟知的西楚霸王項羽就是項氏一族的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兵法勇戰派的最傑出代表人物。人們在提到項羽的時候,往往想起的是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以及項羽這個人依靠蠻力打天下的事蹟,卻忽略了項羽的超乎常人的軍事天賦和領導才能。他的諸多的戰役都是可以成為後世的借鑑的戰爭。
項羽9.jpg
就像秦始皇、曹操等人一樣,眾人也會評論項羽是不是一個英雄的問題,對此人們也大有爭議。有人認為項羽只是一個使用蠻力而沒有謀略的勇夫,算不上是英雄。郭嘉就是這樣評價項羽的: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他認為項羽最後的失敗就是因為沒有謀略。但是也有人說項羽是一個英雄,當年鉅鹿之戰,項羽僅僅憑藉著士氣,帶領五萬兵力攻打善戰的秦軍四十萬,最後竟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還坑殺了二十萬的秦軍,這是怎樣的一種戰績。鉅鹿之戰可以說是項羽一生中最得意的戰爭。後世少有人能夠做到這樣的地步。
要看項羽是不是英雄,就要看他配不配得上英雄的稱號!
項羽8.jpg
有人說,在戰場上身先士卒的將軍都是好將軍,他們往往喊著殺敵的口號,帶領眾將士奮勇殺敵。而另一種是躲在將士們的身後,大聲呼喊口號“將士們,給我上!”這種就是懦弱的表現,讓將士們在前鋒衝鋒陷陣,自己卻在大後方貪生怕死,稍有不對,第一個逃跑的一定是這種人。
項羽在戰場上往往是衝在最前方的那一個,這對於士氣有很大的鼓舞作用。項羽既勇猛無雙,又有著無比敏銳的戰場嗅覺。他能在第一時間分析出來最佳方案,針對敵方的弱點和己方的優點大加利用。就拿他最得意的鉅鹿之戰來說,他知道己方兵力是完全不夠給秦軍塞牙縫的,但是秦軍雖然驍勇卻並不是無懈可擊。秦軍主力分為兩隊,一隊是王離率領的二十萬,一隊是章邯率領的二十萬。在兩支軍隊之間有一條運輸糧草的甬道,這條甬道就是最關鍵的地方。項羽知道章邯雖然勇猛,但是對大秦抱有一定的異心,再加上章邯身邊有一個叫做司馬欣的下屬,此人和項羽家族頗有些淵源,所以他選擇攻打兩支軍隊中的王離軍,而勸服章邯歸順。
剩下的就是自己這方面的軍隊的問題了,五萬兵實在是太少了。他讓這些士兵們燒掉所有的備用帳篷,只帶三天糧食,然後給士兵們鼓足勇氣,這次戰爭是死戰,如果我們沒有勝利,那就犧牲在戰場上。大家一定要活著回來!於是這支隊伍抱著勝利的決心和秦軍對戰,大敗秦軍。
項羽7.jpg
隨著這支橫掃六國、驅逐匈奴的秦軍精銳部隊的覆滅,幾十萬的諸侯軍隊大為震驚,都被項羽的威力所折服,人人膽顫,共舉項羽為聯軍之首,名震四方。
項羽領兵喜歡強勢突擊,疾如閃電,迅速佔領地方的控制中心,將地方掌控在手中。彭城之戰中,項羽在面臨盟友背叛,後方失守,兩線作戰,孤軍深入,兵力懸殊的危機下,僅僅以三萬騎兵精英部隊突襲劉邦及諸侯聯軍五十六萬大軍,他們摧毀了敵方的控制空心,使得聯軍大亂,失去控制力量,成為一盤散沙。最後不斷分割聯軍,一一擊破,摧毀聯軍意志,最後取得了殺死漢軍近二十萬人,漢軍奔逃溺死亦十餘萬,殲敵人數超過三十萬人的戰績。
項羽2.jpg
項羽戰鬥力高,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壞事,為什麼不能被稱為英雄,更何況,根據目前正史史料,項羽確實是整個華夏冷兵器時代單兵戰力最高的武將。關於他的成語故事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沐猴而冠、錦衣夜行等。
-
9 # 名留青史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這首詞表達了對項羽不屈不饒,悲壯豪邁的高尚氣節表示欽佩與敬慕的心情,道出了多少文人騷客和老百姓的心聲。
是的,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重義氣講信用,英勇善戰,又坦然直率。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於是項羽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五花大綁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說呢,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非常明白,你跟人家打仗你打不過人家,你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裡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是一個男子漢,用不了下三濫的手段,何況他們有約在先。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表現了他的兒女情長。
所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後世無限的同情,項羽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烏江之上,面對渡船,讓寶馬上船,然後自己步行,舉著劍繼續作戰,直到戰死。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後人無限的同情和景仰。
項羽死後,劉邦還把他的屍體重新拼湊了起來厚葬了。
同眾多卑微的靈魂相比,他雖敗猶榮,雖死猶生!
-
10 # 皇北月
說說自己看法,,與劉邦兩分天下,一己之力,霸王舉鼎,是一個極其出色的軍事家,武力,羽之神勇,天下無二!本身不是征戰,就是在征戰的路上(後期)雷厲風行的!此生只愛虞姬一人,不沉醉酒池肉林!最後與劉邦一戰唯一一敗,付出生命代價!烏江自刎,自殺也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拿刀抹自己脖子,叫我跳江沒問題,講我抹自己脖子,做不到!古往今來,能叫霸王就僅此項羽一人,這些生平,足矣稱英雄,他如果這樣還不算,那誰還有資格
-
11 # 真誠地看著你
項羽雖然有猶豫、自大的性格,政治智慧也差,但是也不掩蓋他豪爽、英勇的性格,軍事能力強。再加上與虞姬的感情戲,突顯了俠骨柔情的浪漫,以及最後烏江自刎的悲壯博取了不少同情分。所以被傳為英雄。
-
12 # 愛美阿婷
有一句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說起這位楚霸王項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或許是一個身披鎧甲,正勇猛地與敵軍廝殺的猛士,也或許是氣節的代表"無顏見江東父老"。然而在精美的鎧甲,鋒利的長劍,健壯的駿馬,壯麗的史詩背後,都是無數屈死的亡靈。在精美的頭盔之下,是一顆可怖的骷髏。 作為單個的軍人,項羽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武藝的高潮,作戰之勇猛,令人歎為觀止。在吳中時,項羽就以其勇武,而聞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己"在會稽起兵時,項羽作為其叔父項梁的得力助手,不但親手殺死了郡守,而且格殺其部下近百人,穩定了局勢。"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百數十人。"然而作為一支軍隊的統帥,一位君主,其所作所為卻是極其可憎的。 秦二世元年,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會稽起義,之後項羽便開始了血淋淋的屠殺史,攻克城陽之後,項羽便夥同劉邦將城陽"屠之"。之後項羽攻打襄城不下,等到城池投降了,又"皆坑之"。在鉅鹿之戰後,項羽為降卒反叛"楚軍夜擊阬秦軍二十餘萬人新安南"章邯所部"秦軍"大多是原來修築驪山陵墓的六國刑徒,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懼怕聯軍失敗,擔心其在關中的家小性命"一說,而項羽卻仍將其屠殺。但是項羽新安殺降還是存在一些疑惑,正如上文所說,降卒根本就不用擔心自己家小的性命,他們本來就是六國之人,就當時的形勢來講如果聯軍攻秦失敗,在短時間內秦軍也很難將聯軍消滅,更不用說去捕殺他們的家小。而且屠殺降卒,他們的統帥章邯等三位將領(三秦),不可能不作出任何反應。當然,既然司馬遷將此事記載了下來,就說明此事並非空穴來風,或許屠殺的物件真正的秦軍,也或者是一些降卒真的反叛。項羽進入函谷關,在咸陽分封各王之後,立刻故技重施"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是,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個"貴族英雄"似乎在這裡變成了無恥的強盜。在彭城之戰之前,項羽鎮壓齊國反叛時,又"逐北燒夷齊城郭,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在齊國的燒殺掠搶"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項羽的楚軍就像一隻巨大的惡獸一樣,所過之處片瓦不留。當然哪裡有欺壓哪裡就有反抗"齊人相聚而叛之"。在項羽攻打彭越時,攻打外黃時不利,等城池投降了,他下令"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又想"阬之"。幸虧機智勇敢的外黃令兒對項羽曉以利害,外黃城的人們這才逃過一劫,東至睢陽的人這才"聞之皆爭下項王"(更多的是因為害怕)" 在秦朝末年的起義軍之中,很難說他們軍紀都很好,就算是漢高祖劉邦也曾屠殺過。但很難找出像項羽這樣如此喜好屠殺和酷刑的將領。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最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然而項羽帶領的楚軍四處燒殺掠搶,進行大肆屠殺的目的竟然更多的是為了洩憤,比如外黃,比如咸陽,比如襄城。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大開殺戒,主要是為了削弱趙國的實力及恐嚇趙人,為下一步滅趙做好準備,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白起無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雖然這歷史的車輪是攆著鮮血的,而項羽的目的卻僅僅是為了破壞和發洩憤怒,項羽分封諸侯的做法也無異於在開歷史的倒車,所以白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而項羽卻是阻礙歷史發展的。但是從情理上來說,屠殺就是屠殺,項羽和白起完全一樣。 曾經有人說中國在近代之所以遭受如此大的災難,主要原因在君主專政,而君主專政的源頭是秦始皇的統一六國,導致貴族精神的消亡。還說項羽的失敗是貴族的失敗,標誌著貴族精神在中國的最終消亡,是個悲劇。但現在我要說,如果說所謂的貴族精神就是肆意屠殺和破壞,殺伐僅僅是為了發洩憤怒,那麼這樣的貴族精神不要也罷。所謂貴族精神的核心就在於"貴族的尊嚴",這種"尊嚴"在一些人的眼中可能就是大無畏地對抗中央朝廷,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些人總是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大一統是大勢所趨,而項羽分封諸侯的行為,開歷史倒車,阻礙歷史發展。這種所謂的尊嚴還有一重含義"氣節高於生命"項羽在烏江自刎,可能就是他的這種"貴族尊嚴"的最大體現。然而這種精神在此後的中國歷史中並未消失,明末江陰全城百姓士兵抵抗清軍八十一日,10萬人僅剩不到53人,這也是一種尊嚴的體現。這種精神並不是所謂的貴族獨有的。或許是這樣,強調貴族精神的人或許在早年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對中世紀西歐貴族的莊園生活極其嚮往,再加上之後所讀的歷史,便衍生出了這麼一個所謂的"貴族精神",李清照只不過想借項羽表達一下對南宋朝廷的不滿。而現代的這些人,所謂的"貴族精神"不過就是他們夢中的意淫罷了。
-
13 # 胡言兌先生
西楚霸王項羽是第一個失敗了也被稱為英雄的人,第一個沒當過皇帝卻以本紀被司馬遷記載到了史記中。所以首先項羽要感謝司馬遷,讓後人知道項羽的英雄事蹟。
打鐵還需自生硬,項羽本身也是個不簡單的人,雖然政治覺悟和手段差點,但是不影響他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作為一代梟雄,項羽肯定不是被人們過度渲染了的有勇無謀,不然,他不會在跟劉邦交手的上百場戰鬥中全部取得勝利。公元前206年,項羽26歲,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同時代的比項羽大十幾歲的漢高祖劉邦還是他給封的漢王。
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彭城之戰,劉邦率領五路諸侯兵馬有五十六萬,項羽率軍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中午時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餘萬,打得劉邦落荒而逃。
垓下之戰,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在只剩下了二十八騎的情況下,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烏江自刎,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下馬步戰,殺漢軍百餘人,受傷十餘處,揮刀自刎,何等豪氣,可謂之英雄。
回覆列表
項羽的歷史地位形成過程十分複雜,尤其是在普羅大眾的心目中,項羽的地位很高,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勇
(2)智
項羽智慧可能會有人反對,但是從歷史記載來看,項羽軍事才華卓越,是公認的兵勢大家,絕對不是頭腦簡單的匹夫,他矯詔殺卿子冠軍宋義,破釜沉舟擊敗王離章邯,奇襲彭城,無不顯現出高人一等的智謀。
(3)仁
鴻門宴放過劉邦,鴻溝協議放過劉邦老爸老婆,叔叔項伯屢次背叛他也無動於衷,也有有人會說,項羽是婦人之仁,但我想說,婦人之仁也是仁,仁者愛人,雖說項羽曾數次屠城,殺人無算,但是他內心深處,依然守護著一份善良
勇劍斬天罡,智劍平四方,仁劍震音揚!
除此三點,項羽桀驁不馴年輕氣盛的性格特點也收穫了大批迷弟迷妹,在年輕人的心目中,項羽快意恩仇,敢想敢幹,雖說情商低下,卻不厚黑,是個真性情的男人。
一個勇智仁的真人,自然不乏擁躉!
何況還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