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門太守

    曹魏方面:歷武帝、文帝、明帝以及三少帝時代,幾世傳承,竟一代不如一代,不僅他們的個人能力不足,而且控制政局、對外征伐的能力也越來越差,曹爽輔政更是轉折點,胡作非為、任性偏執,把祖上留下的權力和權威很快揮霍光了,司馬懿大白天搞政變,文武百官聽到動靜連門都不願意出,大家只等曹家人趕緊下臺。

    蜀漢方面:自諸葛亮去世後便國運便更加艱難,外戰不行、內戰在行,幾大門閥輪番控制朝政,加上蜀地本身就有本土與外來之爭,讓真正幹事的人施展不了拳腳,唯一有個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專心北伐,但先有費禕處處掣肘,後有黃皓事事刁難,姜維如履薄冰,自己都難保。在不思進取的劉後主領導下蜀漢君臣耽於太平,自己糊弄自己,一朝大兵壓境,個個不知所措。

    孫吳方面:孫權晚年越來越糊塗,與江東大族鬥法,不惜消耗掉國家的實力,又在立太子一事上左右搖擺,讓大臣們分成若干陣營,之後是一場又一場內耗,朝廷元氣大傷。孫權之後盡是弱君、昏君,權臣相互攻伐,更沒精力搞建設,末代皇帝孫皓上臺之初有些大展宏圖的意思,但也是曇花一現,終成一代暴君,孫吳也江河日下了。

    縱觀以上,曹氏、劉氏、孫氏的第一代創業者都是人傑,這不奇怪,因為大浪淘沙、強者生存,他們是經自然法則篩選而留下的,自然優秀,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自然競爭變成了生物遺傳,“基因”突變,能力平平庸庸也是正常的事,但彼時並非漢、唐、宋、明那樣的大一統時代,還允許犯錯、試錯,在紛爭依舊的情況下他們被更強者所淘汰也就難免了。

    反觀司馬氏,雖然以功名起家,但數十年為人臣、為奴下,始終戰戰驚驚、謹慎內斂,對手的沒落就是時代給他們的機會,天時、地利與人和兼具,只要不浪費機會那就一定能成功。更多詳情可參閱拙作《司馬懿》(上下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7年出版)。

  • 2 # 成語大全

    十常侍亂政,大將軍何進無能引董卓亂倫,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地方勢力割據,民不聊生,餓殍遍野。人民厭惡軍閥相互撻伐,需要休養生息。征戰成了鬧劇。司馬氏應運而生歸為一統已成定局。

  • 3 # 小崔哥7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個人有各人的看法。如果從人性上回答也許會更貼切(個人看法)司馬懿本身就是豪門望族,包括司馬懿他爺爺他爹到他自己本人都是。在漢末時期司馬家族也是位列公卿之列,門生顧吏也是數不完。在當時的時期那時候人還是非常懂得感恩的。比如自己的爺爺受了恩惠到孫子輩也願意去感恩的。不像現在自己受別人恩惠都不願意去報。所以他的勢力也就大。再說司馬懿本身也知道恩惠於人。還有就是個人威望高,好比曹操也是一樣個人威望高別人也願意跟隨。還有本身魏就強大於蜀吳兩國。蜀吳兩國也本來就不是真心的聯合,而且為了各自的生存才聯合國。彼此都有戒備心裡。曹操當初有機會當皇帝但沒有做,也證明個人威望已經高於皇帝了,所以司馬家族的威望也是高於了當時的曹氏家族。還有在司馬懿掌兵時期是對軍隊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軍隊也願意跟隨。所以他起事就會順利。(個人看法有高見請賜教指正)

  • 4 # 泊圖泊途

    這裡首先說明一個問題,司馬懿“叛變”是為了誅殺曹爽,而並非您指出的叛變,篡曹芳的權(當時魏皇帝是曹芳)。司馬懿在誅殺曹爽後,他依然在魏國體制中,並沒有獨立存在於魏國之外,就沒有魏國打司馬懿一說。也就是說“三國”並沒有變成“四國”。

    既然沒有變成“四國”那麼以前的知識體系還是能用的上了,那就是吳蜀依然很難撼動曹魏。劉備死後,蜀國實力下滑,吳國也有損失。算是兩弱相拼。諸葛亮北伐時期,吳蜀無論從人口還是人才上都不及魏國(那時候經濟政治中心不在南方),魏國佔中原久了,大家就逐漸認同魏國,人才流向可想而知。

    再說說司馬懿殺曹爽。曹睿死後,讓曹真之子曹爽為輔政大臣,曹爽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奪了軍權。司馬懿隱忍稱病。曹爽肆無忌憚的濫用權力,把郭太后遷居,多樹朋黨,其羽益豐。頓時權傾朝野,出入堪比皇帝,不僅是皇帝受不了,大臣們也看不下去。後來在曹爽參拜帝陵時,司馬懿參見了郭太后,獲得旨意發動政變,奪了曹爽軍權,後誅殺曹爽。

    司馬奪權算是和平奪權,對外宣稱除賊,沒有引起太大動亂,魏國只是從一個權臣過度到另一個權臣,皇帝年少無權,不能有作為。魏國相對穩定,沒有大變數。

    所以司馬懿很安穩,各位看官還有什麼補充的呢?

  • 5 # 知常容

    司馬懿叛變嗎?司馬懿壓根沒有叛變,那隻不過是內部的權力爭鬥。邊境是非常穩定的,所以你想太多了。司馬懿之所以能夠發動高平陵之變,就是因為他已經牢牢掌控了整個局面。更重要的是隻是奪回權力,而不是替代曹魏。

    大家對群臣干政或者權力爭奪是不會有太大意見的。更重要的是高平陵之後,當時要給司馬懿加九錫,但是司馬懿拒絕了這個說明司馬懿是忠於曹魏的。封司馬懿為丞相,這是仿曹操,但是司馬懿沒有要九錫,這說明他沒有謀逆之心,越位之心。

    本來曹爽倒行逆施,大家就憤憤不滿,司馬懿在魏國威信非常高,東征西討,可以說是魏明帝朝的救火大隊長。所以他重新奪回權利,大家還是非常認可的,魏國非常的穩定,偶爾有反對的,也只不過是浪花。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吳國和蜀國已經處於全面防守態勢,無力攻擊。

  • 6 # 紅色星河

    公元249年,原本長期在家稱病、已經喪失實權的司馬懿利用曹魏大將軍曹爽、曹魏皇帝曹芳等人離開京城洛陽、前往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突然率領三千私養的死士,打著郭太后的旗號,趁機發動政變,最終成功掌控了曹魏帝國大權。

    司馬懿此次政變的最先目的不是為了改朝換代,而是為了清除政敵,重新恢復自己託孤重臣的身份,但事態演變出的有利局面超出了司馬懿自己的預計。長期以來曹魏士族及官僚階層都很信任司馬懿,而且此次司馬懿等人運用了欺詐手段,對著洛水發誓,承諾不殺曹爽等人,還承諾保留其富貴 ,大家誤以為他只是想拿回自己應有的權力,因為司馬懿曾經是託孤重臣之一。

    所以高平陵事變中,大家都被司馬懿矇騙了,一些曹魏士人還幫助司馬懿勸說曹爽停止對抗。當曹爽對司馬懿等人的誓言信以為真,不聽從“智囊”大司農桓範的勸阻而返回洛陽,並交出“總督魏國內外軍事”的軍權後,事態立即發生變化,其命運即刻被司馬氏掌控,成為了案板上的魚肉。隨後,司馬氏一夥違背誓言,以“謀逆罪”抓捕曹爽及其支持者,曹爽、桓範、何晏等十餘家很快被屠滅三族,不分男女老幼,五千多人被棄市,連出嫁的女子也被抓回處死。

    這個時候,大家如夢初醒,方知道被司馬懿欺騙了,但事出倉促,大局已定,曹魏大權已經被司馬懿徹底掌控,對曹爽、曹芳抱有同情心態的人要麼無力迴天、要麼來不及做出反應。自此曹魏政權名存實亡。

    高平陵事變不是大規模叛亂,只是曹魏內部的一場突然政變,而且時間短暫,對曹魏國力影響有限,並沒有改變魏蜀吳一強兩弱的總體格局。

    此時蜀漢正是費禕當政時期,其人只是滿足於自守,缺乏進取精神;江東孫權同樣缺乏問鼎天下的意志。因此吳蜀兩國無心、也來不及做出軍事反應。

  • 7 # 嚴肅三國

    其實在劇集《虎嘯龍吟》的後半部分說的很清楚,重點講述司馬懿對“畢其一生”的理解。從表面上看,司馬懿從“手中刀”變成了“執刀人”,與其說是“黑化”,不如說是司馬懿對其“依依東望”執著的追求。他心向曹魏,也發誓永為魏臣,變成“執刀人”,只能說是歷史使然,畢竟當時的曹魏宗親已經沒有一個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曹爽也是個草包。

    最後,司馬懿完成了他的“畢其一生”,放眼望去,朝堂之下,三國之中,已經沒有對手,魏國在三國裡國力最強的,良好的國家體制帶來的是充足的糧食和穩定的人口,也有非常穩定的後勤保障。他的對手呢?蜀漢常年征戰毫無戰果不說,人口也越打越少,兵力受限無法發動大規模進攻,大將都還死絕了,拿什麼打。東吳方面,領導人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偏居一隅,內部爭鬥嚴重不說,沒有騎兵軍團,要打徐州一點勝算都沒有。兩華人口加起來甚至還沒魏國多,古代國力最看重的就是人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性非要那麼複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