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傲視蒼穹39

    因為他們的目的僅是在貿易上開啟中國的市場,利用戰爭的威懾力達到他們貿易上的利益最大化。並不是想滅掉滿清統治。而摧毀紫禁城=摧毀一個國家,是會激起民族矛盾的最大化的。激怒一個巨大的民族,憑他們的那點兵力甚至是國力都是做不到的。只會適得其反。日本侵華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日本的目的僅是霸佔東北,那現在的東北還是不是還能姓“華”還真是不好說!

  • 2 # 來福83422121

    燒紫禁城是一種背信行為,因為安定門的開啟將會是投降的表現,對於投降的人,聯軍是要講道義的,燒掉北京城內的紫禁城顯然與這種精神相違背。

    所以北京城外的圓明園是最好的選擇。而且燒圓明園可以破壞中國文化,可以羞辱皇帝。

  • 3 # 啟風說史

    按照英國代表額爾金的說法,燒燬圓明園,是對清廷虐待英國外交人員的報復,如其所說,“若單要求賠款,在這種擾亂的情形中,中國政府除了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筆款項。或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般苛待英人,和破壞和約的人們,一些可憐的屬員,也許要呈獻出來作替身了。假如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國政府大約不能答應,更決不能實行。只有毀壞圓明園,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而且這種責罰,僅降在清文宗本身,與人民無關。”(歐陽采薇譯《西書中關於圓明園的紀事》)同時,他也希望透過焚燒圓明園,迫使清廷接受和議。

    法軍統帥蒙託邦表示反對,他認為,圓明園不過是“清帝行幸之離宮”,此處“並未設防備禦,亦非敵戰之區也;焚而毀之,實系無益之報復。”建議毀掉“北京城內之宮殿”(即紫禁城),“其印象之深,比之僅焚燬一遊幸行樂之離宮別館當遠過之”。(蒙託邦《蒙託邦征戰中國回憶錄》)

    法華人說的有道理,要是出於懲戒目的,當然是毀掉紫禁城最好,只是這樣一來,很可能要咸豐帝和清廷放棄和議,同聯軍作戰到底;或者導致清廷倒臺,中國陷入內亂,讓太平軍漁翁得利,進而損害英法在華利益。因此,英、法兩國政府都有明確訓令,聯軍的作戰目的不是推翻清政府,不能使用過激的手段。

    這樣來看,焚燒當時北京郊外的圓明園,成了唯一選擇,既能起到懲戒清廷的作用,迫使咸豐帝考慮求和,又不會過於打擊清廷,使中國陷入動亂。當時英法聯軍也做了另外的打算,如果清廷依舊拒絕和議,那麼也不排除毀壞紫禁城,以給清廷更大壓力。

  • 4 # 王之野

    其實,英法聯軍也曾考慮過燒掉紫禁城,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理清時間線: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就攻佔了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也就是說聯軍尚未佔領北京時就先佔了圓明園。在大肆劫掠圓明園後,聯軍在10月10日,向北京守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北京守軍於10月13日正午前,將北京的安定門交給聯軍把守,否則,聯軍將自行攻破北京城。

    10月13日正午北京安定門開啟,官員和士兵們都已經跑光了,就這樣英法聯軍不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北京城。(這一段非常重要,直接決定了紫禁城沒有被燒燬,後面會講到)

    接下來,我們需要再搞清楚一個問題,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呢?在八里橋戰役之前,清政府曾經扣押了英法的談判代表團39人,在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才將代表團救出,但活人只有一半,其餘均被清政府折磨而死,英法決定對清政府做一次嚴厲的懲罰,這就是為什麼要火燒清政府一樣東西的原因。

    那麼,關鍵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是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呢?其實,英法聯軍內部也是很有爭議的,英國公使額爾金要求將圓明園燒燬,因為圓明園曾關押過他們的外交人員,而且圓明園是皇帝的園林,可以羞辱皇帝的尊嚴。

    法國公使葛羅反對燒燬圓明園,他的理由是圓明園不過是“沒有抵抗的鄉村地點和別墅”,如果真的想羞辱皇帝,那還不如燒燬紫禁城,因為那裡是“最高威權的所在”。

    兩國公使為燒圓明園還是紫禁城發生了爭執,此時英軍司令格蘭特的意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認為如若燒掉紫禁城將會是一種背信行為,因為安定門的開啟無疑是投降的表現,對於投降的人,聯軍是要講道義的,燒掉北京城內的紫禁城顯然與這種精神相違背,所以,北京城外的圓明園是最好的選擇。

    最終,所謂的“道義”佔了上風,紫禁城保住了,圓明園將被燒燬,儘管掠奪圓明園的主要是法華人,但因為此前的爭執,法軍拒絕參加燒燬圓明園的行動。10月18日,格蘭特率領英軍執行了燒燬圓明園的命令,就這樣,法華人掠奪,英華人放火,這座神話般的園林、人類藝術的經典、幾千年東方智慧的結晶,從此在這個地球上消失了。

  • 5 # 老豬的碎碎念

    鏡頭場景:1840年英法聯軍軍事會議

    爭論焦點:法方要求燒紫禁城,英方要求燒圓明園。

    英國辯方額爾金意見:我們的使者是在圓明園遭受了孽待,那麼我們就要把這個犯罪現場夷為平地,給這些高傲的清華人點顏色瞧瞧,所以要把圓明園,這個皇帝的私家園林,他最喜愛的地方一把火燒掉作為懲罰,然後對於使團的死難者要求清國出錢安葬,並且要道歉認罪,在天津設立紀念碑,並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前往天津祭祀安葬。

    法國辯方葛羅的意見:不同意燒圓明園,因為圓明園沒有設防,嚴格說來非交戰區,燒了此地乃無益之報復,如果實在要燒,還是選擇皇帝的皇宮吧,燒皇宮比燒一個不痛不癢的園子,更能讓清朝皇帝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立碑這事兒不同意,因為清華人驕傲慣了,尤其注重面子,這樣刺激他們,弄不好影像咱們的談判。

    會議結果:英法各自向清國政府下了最後通牒。英華人的通牒是:1,拆毀圓明園;2,賠償英方人員撫卹金30萬兩白銀;法華人的通牒是:1,撫卹金20萬兩白銀;2,將虐殺使團的相關人員治罪;3,把肅王府作為法國使館交付法國使用;4,返還以前扣留沒收的天主教教徒的財產。

    最後的結果是,圓明園被燒,英法聯軍開啟了毀掉圓明園的先河。

  • 6 # 歷史雜貨鋪

    火燒圓明園是有兩次的,第一次範圍有限,第二次則是毀滅性的打擊。第一次英法聯軍在追擊清軍的路上,為了補充水源去了圓明園,這個時候,其實只有一個宮殿被燒燬。第二次則是專門去破壞掠奪。那麼有人要問了,既然專門去搶東西,為什麼不去搶故宮呢?很明顯故宮中的寶貝更多。

    其實在燒燬圓明園前夕,法國將軍孟拖班建議燒紫禁城,給清朝皇室一個狠狠的教訓,他的這個建議直接被駁回。首先英法兩國最高首腦並不希望清政府垮臺,火燒圓明園相當於給清朝一個懲罰性的教訓,並不是要徹底佔領中國,法國政府在大軍出發的時候就下過命令,這次戰爭的目的並不是推翻清皇室的統治。

    英國政府的命令是,適可而止,不能做的太過分,導致對方不議和,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利益,並不是為了推翻清朝,如果火燒紫禁城肯定會導致矛盾激化,別說清政府,百姓們肯定會憤怒,並且會選擇抗爭到底。

    其實在英法聯軍進城的時候,他們和清政府有一個約定,那就是不得破壞城市中的建築。可是聯軍需要在冬天來臨前撤離,他們迫切的需要清政府趕緊妥協,可是又不能毀壞京城裡的建築,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圓明園,讓清政府看看自己的手段。

    在毀壞了圓明園之後,英法聯軍便告訴清政府,如果還不接受他們的一系列要求,下一步就是紫禁城。試想一下,如果清政府當時拒不妥協,說不定紫禁城也難逃一劫,當然如果有可能聯軍是不希望毀紫禁城的,因為這樣帶來的影響太大,很可能得不償失。

  • 7 # 神界魔遵

    因為聰明的傻逼,它們永遠需要一個完整的而又愚蠢的機構,去替自己鞍前馬後的賣命,因為這春傻子們,它們永遠知道,授人以餘永遠不是讓人於餘簡潔的道理!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英法聯軍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確實是只劫掠並燒燬了圓明園,而沒有破壞紫禁城。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個人分析,應該有以下幾點。

    1,紫禁城是皇宮,在東西方的概念裡皇宮代表政府!而圓明園只是座皇家園林,雖然皇帝有時也在那裡辦公,但仍不能算西方含義上的政府機關!所以,破壞並掠燒圓明園而不破壞紫禁城顯得英法剋制!況且這就足以懲戒清帝了,不必過於擴大戰爭。

    2,英法聯軍若是連紫禁城一併破壞了,則等同於徹底切斷了清政府的苟且之路,使其無家可歸,只能背水一戰!或者重新振作之後的清廷會集中北方的力量與英法聯軍對抗到底。那樣戰爭可就沒完沒了了!以當年英法聯軍那點兒兵力,想佔領全中國,筒直是做夢!而與清軍兩敗俱傷的後果,只會是白白便宜了太平天國和捻軍等力量!而那些力量並不會比清廷更能保障英法的利益。所以英法得給清帝留好"家″,以待其回來後再行敲詐!

    3,英法聯軍侵略清廷,是為了求利,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對於色厲內荏的清廷他們己經摸透了,只要狠揍一頓(掠焚圓明園),再恩威並用,給清廷以面子。清帝自會順從!可假如連皇宮都毀了,清帝就是再想苟安,也無臉談判了!只能死扛到底,而這並不符合英法的利益……

  • 9 # 既生瑜何生亮i

    清王朝的腐朽和沒落,隨著閉關鎖國基本已成定局。又因為慈禧的殘暴昏庸,使得清廷向西方列強簽訂了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這樣對外軟弱只知道一退再退,也間接導致了國門被破,圓明園被燒。

    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地大物博,一直以來都有豐富的各類資源,這片土地對外華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侵略者攻打北京城,搶掠圓明園不過是順手而為,目的就是給清政府足夠大的壓力,從而保證在中國境內的特權。

    他們的武力入侵只是為了向慈禧證明自己的強大,從而使得慈禧不敢反抗,只能順從。事實也的確如此,他們的目標也很快達到了。在圓明園被毀之後慈禧立刻就向西方列強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

    既然他們醜惡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繼續下去了。可以說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眼中就是一個完美的傀儡,打壓已經到位了,下一步當然要稍稍給點面子了。他們僅僅只是想開啟中國口岸,並沒有抱著毀滅清王朝的想法。

  • 10 # 東子侃球

    聯軍進入北京城因為抵抗不足,圓明園屬於皇家園林,休閒的地方,燒了圓明園毀滅搶奪文物事實。之所以沒有動紫禁城有以下原因。

    1圓明園所拿寶物已經夠多,沒辦法再帶走更多的東西。

    2皇宮是權威之地,無法估量的事情太多,或者是隱藏抵抗力量都是沒法估量的。

    3聯軍進入北京城也是有軍令在的,只搶圓明園也應該在這個範圍。

    4所帶兵將不多,快速撤離也是關鍵因素,所以紫禁城沒有在時間允許的範圍。

    5進來就是為財,不是為了瓦解王朝力量,所以沒有動清朝的統治地標紫禁城。

    綜上所述,時間不允許,人力不允許,軍事不允許都是可能的。

  • 11 # 清晨陽光42693

    謝謝邀請,我認為主要作為完成工業化這些國家對國家意示較清晰,八國聯軍目的是秀肌肉和搶奪財物,而不是佔領中國或推翻清政府統治,攻佔象徵皇權的皇宮性質不同,意味著不死不休的戰爭,八國聯軍一共來了一萬多人,不可能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歐美列強從海洋文化上來說去海外搶奪就是一種商業活動,但日本在甲午海戰後對中國仰望的態度改變後開始有了對中國的全方位的企圖心,它在八國裡應該是特別的,由於它不是老大,即使有想法也不可能主導成侵略戰爭

  • 12 # 江東汪郎

    19世紀中期,西方已經進入了近代社會。相對英國而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讓物權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法國雖然再一次進入君主時代,但因為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他們對私產、公產的理解並不弱於英國。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大列強,之所以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的貿易市場。

    聯軍攻打北京城,是因為英法兩國對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的不滿足,他們希望透過換約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此舉遭到了咸豐帝的強烈反對。而且在英法聯軍發動侵略戰爭期間,清政府殺掉了當時滯留在北京城談判的使者,這讓英法聯軍感覺到了不友好。他們認為只有透過軍事打擊才能威懾清政府,但同時又不能徹底激怒清政府,畢竟在此之前聯軍在塘沽口被打敗過。

    在兩國的侵略者眼裡,紫禁城屬於清王朝的政府所在地,是一個國家辦公的地方。而圓明園屬於皇家園林,在侵略者眼裡這是皇帝的私產。

    在物權法的思維下,侵略者認為燒了紫禁城不一定讓皇帝心疼,但燒了圓明園一定會讓皇帝長記性!

    再者,英法聯軍畢竟是深入中國境內,他們也害怕被清政府來一個包餃子。所以侵略者在掠奪了圓明園的財寶後根本不敢再去紫禁城,怕因為自己的逗留惹怒了清王朝而引發報復。加上恭親王奕訢坐鎮京城,力主和英法聯軍進行談判。在西方列強的眼裡,既然談判了,那就暫停軍事行動,一切看談判的結果。

    結果當然讓英法聯軍滿意,《北京條約》的簽訂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侵略者們自然也就放棄了紫禁城,開始了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並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

    圓明園被毀是我們民族史上的一大恥辱,勿忘國恥,勿忘歷史!

  • 13 # 執斧談史說事

    巴黎聖母院被燒使得許多人都為此感到惋惜甚至是痛心,但是也勾起了許多人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大肆搶劫和燒燬圓明園的慘痛回憶,不過許多人也很好奇為什麼當初英法聯軍卻放過了紫禁城呢?

    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之所沒有遭到和圓明園一樣的命運被英法聯軍燒燬,我認為最主要原因就是清政府已經向英法兩國卑躬屈漆搖尾乞降了,所以英法兩國在可以達成自己目的的情況下最終也就放過紫禁城了,不然等待紫禁城的的必將是和圓明園一樣的命運!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是英法美俄等列強想要進一步殖民掠奪中國,因此強迫清政府簽訂更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遭到拒絕後在美俄配合下英法兩國悍然發動侵略戰爭。戰爭中清軍固然有於大沽口之戰沉重打擊英法聯軍的精彩表現,但是因為武器裝備落後士兵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更多的時候還是如八里橋之戰中那樣慘敗,於是英法聯軍很快就攻入北京城嚇的無能的咸豐皇帝落荒而逃。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向他們投降滿足他們的侵略要求,就打著為死去的侵略士兵復仇等各種無恥的口號悍然搶劫了圓明園並將之一把火燒燬了,於是舉世聞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就這樣被侵略者毀了。英法聯軍之所以選擇首先搶劫並燒燬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原因就在於紫禁城的政治地位要遠高於圓明園,因此英法兩國應該是經過精心盤算才選擇這樣做的。

    如果英法聯軍把明清兩朝皇帝權威的象徵紫禁城給燒燬了,那麼清朝皇帝將更加顏面掃地有可能沒有這麼快跟英法聯軍投降,這對想要儘快結束戰爭以最小的代價就達成自己目的它們來說顯然不是好事。因此英法聯軍最終選擇燒燬圓明園這一比紫禁城相對次要的目標,就是為了給清朝皇帝留那麼一點僅剩的面子又警告其要儘快投降,不然下一步英法聯軍肯定就要燒紫禁城等地方了。

    圓明園被燒之後嚇破了膽的清政府果然很快就和侵略者和談屈辱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於是達成目的英法聯軍也就沒有再去燒紫禁城了,反而是聯合清政府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維護它們的在華利益。所以紫禁城之所以免於被燒燬的命運最根本原因就在於清政府選擇投降了,至於其它的諸多清政府和英法聯軍達成協議北京不設防以保護北京城不被迫壞等原因都是次要的,如果清政府不滿足列強要求這些言而無信的侵略者必然要翻臉不認人。

    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後清王朝還花巨資修復了部分圓明園景觀,可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圓明園又再度遭到列強的搶劫和燒燬被徹底毀壞了,於是如今的圓明園就只剩下斷壁殘垣和無盡的恥辱了。可氣的是英法聯軍搶劫的圓明園等中國文物如今正堂而皇之擺放在它們的博物館中,它們絲毫沒為自己曾經的罪行道歉和贖罪的意思將這些文物歸還給中國,因此也就難怪當巴黎聖母院被燒時這麼多人在幸災樂禍了。

  • 14 # 歷史大學堂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聯軍攻佔北京城,掠奪世界第一大皇家園林——圓明園無數珍寶之後,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成為大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更成為我中華民族切膚之痛。

    平心而論,中華民族的歷史對於外國來說,道義上幾乎是沒有汙點。然對內則恰恰相反,王朝的更迭,大多是血雨腥風,枯骨成山,這就是中國封建歷史程序之鐵律。

    相比之下,歐洲人的封建統治方針恰好與我們相反。對外,必要時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放棄道義而專注利益,甚至成為強盜之流也在所不惜,而對內卻是各種法律規章,以明文自居。這一方針規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1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為了解決國內生產資料過剩之危機,英華人想方設法地要開啟中國市場。英華人曾經試圖使用國際建交,合理之方式開啟中國市場。說實話,要是英華人的計劃順利成真,對於兩國來說,都是利國利民之好事兒。那麼為什麼英華人的計劃沒能在中國實現呢?說白了,還是英華人不瞭解封建中國之國情。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是一潭死水一般的“穩定”,並不需要什麼商業上的興起。同時無知傲慢的清朝統治者,更是根本沒把當時已經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當回事兒,致使中國錯過了這次與世界接軌之良機。

    那麼英華人會甘心就此罷休嗎?當然不會,強大的征服慾望以及巨大的貿易逆差讓英華人無法死心,不死心怎麼辦?合法的不行就來非法的,賣不成商品就改販毒,這就是“文明人”之行徑。而當中國清政府禁毒之時,英華人就又打著“文明”的幌子,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實現以武力以達到販毒合法化之目的,同時殖民了我香港島之企圖。這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圖2 鴉片對華人的毒害

    俗話說:有其一,必有其二。也就是說,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那麼這一次又是為了啥?

    這一次,坦誠地說,中方在外交上處理不當在先。在當時,中國的主要外交手法就是一個“拖”,第二個就是“躲”,所謂的“拖”和“躲”都是極不坦誠之所為。遲遲不能履行條約進入廣州城的英華人急了,在“中國通”巴夏禮的策劃下,以同樣不光彩之手段藉口“亞羅號事件”發動了對廣州城的攻城戰爭,結果不到一天廣州城落入敵手,兩廣總督葉名琛成了英華人的階下之囚。當然,法華人並沒閒著,而是欣然地接受了英華人之邀請,以“西林教案”為由,成為英華人之幫兇。取得廣州勝利的英法人,還不肯罷休,他們企圖繼續北上,要求與中國皇帝換約,並要求皇帝同意在北京建使館,與中央政府直接進行外交事務。

    圖3 英軍在廣州遇襲

    建使館,這在今日看來無比正常的外交活動,在當時之天朝是不可接受的,“不可教化”之西人進駐北京城,這還了得?咸豐皇帝斷然拒絕西方人之請求,甚至不惜與英法決戰。這並不僅是咸豐皇帝以及中國官員的無知,更是時代不可逾越之侷限。與西方國家相比,天朝之落後不但是軍事,更是思想與科技知識,是核心競爭力的全面落後。面對中國皇帝的強硬拒絕,英法聯軍再次發動軍事打擊,這一次是直逼天津大沽口。儘管在戰鬥打響之前,咸豐皇帝已經在大沽口做了精心佈置,實際戰鬥中,也有重創英法艦隊之戰績,但還是沒能抵禦住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之強攻,英法聯軍成功登陸,向首都北京進軍。咸豐皇帝決心死戰,派出自己最精銳之師,由最信任的得力干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領軍,在通州張家灣與英法聯軍決一死戰。

    張家灣一戰稱之為“死戰”絕不誇大,我最精銳之鐵騎,在敵軍槍林彈雨之中奮勇向前。只是,縱然有視死如歸,氣拔山河之勢,然則血肉之軀如何抵擋荷槍實彈?面對著巨大之傷亡以及戰鬥完全呈一邊倒之事實,僧格林沁終於承認了中西之間的巨大差距。兵敗如山倒,精銳鐵騎全軍覆沒,將士之鮮血染紅了京郊大地,除了悲壯,僅存扼腕。咸豐皇帝到底沒有御駕親征,戰死沙場之勇氣,於是選擇逃遁熱河行宮,攜帶家眷老小秋狩去了。

    圖4 英法聯軍進軍京津 形勢圖

    取得城郊之戰勝利的侵略者本應該乘勝追擊,直抵京師才對,然而侵略者們竟然放慢了腳步,修整部隊。其實,外華人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他們的子彈打光了。他們低估了華人抵禦外辱侵略之決心,而對現代軍事幾乎一竅不通的中國將領,根本不知道敵人的尷尬處境,從而錯過了扭轉戰局之良機。

    就在這段英法聯軍“修整”時期,英華人又有自告奮勇者,要前往紫禁城與中國皇帝談判,此人正是巴夏禮,沒錯就是那位製造“亞羅號事件”的巴夏禮。可惜比較“悲劇”的是這位巴夏禮前腳進入北京城,後腳就連同他的同事們成了階下囚。又因為這巴夏禮頻頻出現在華人之視野,則被清政府當局誤認為,他乃英國重量級人物,以為以他為人質,可迫使英法頓首退兵,因此如獲珍寶。咱們回過頭來看,難道“中國通”巴夏禮不知道自己根本見到中國皇帝,即使見到皇帝也不可能談判而達成換約和建使館之目的嗎?不然,此乃緩兵之計,巴夏禮以自己為人質,拖住清廷政府與英法聯軍周璇,從而贏得了後勤補給之寶貴時間。巴夏禮這一招鋌而走險還真就達成目標,有了彈藥的英法聯軍持續對清廷軍事施壓。

    圖5 哈里·斯密·巴夏禮爵士(1828-1885),19世紀英國外交家

    關於如何處置巴夏禮,此時“流亡”熱河的咸豐皇帝一再指示“殺之而後快”,而留守北京,全權代表恭親王奕訢卻不敢如此妄為。對待外國囚徒們也是從最初的“鞭子燉肉”到給予優待,僅限制人身自由而已。英法聯軍此時已經兵臨城下,奕訢無奈只能將巴夏禮之流釋放。得以自由的巴夏禮,就成了英法聯軍北京城之嚮導。

    中國首都之繁華浩瀚令侵略者們驚歎不已,無數奇珍異寶更讓洋鬼子們垂涎三尺,流連忘返。而紀律相對敗壞的法華人,已經開始偷摸砸搶,順手牽羊。在關於如何迫使中國皇帝屈服的討論會上,法國最高指揮官葛羅直接提議炸燬紫禁城,還好有點理智的英華人制止了他的野人行徑。目的當然不是為了保護人類文明,而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他們不是來中國改朝換代,而是攫取利益,炸了紫禁城中國皇帝就得下臺,後果很嚴重。那怎麼辦?這時,又是巴夏禮站了出來,提議將我們無恥的侵略黑手伸向圓明園,那裡就相當於我們的白金漢宮,是皇帝的私人財產。其實,圓明園之恢宏,豈是一個白金漢宮可以比擬?

    圖6 額爾金

    英軍最高統帥詹姆斯-布魯斯,也就是英國貴族額爾金,欣然接受了巴夏禮之提議,經過英國首相帕麥斯特之支援下,就有了人類歷史上對文明最大破壞的悲恥行為,掠我中華名族瑰寶無數又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濃煙滾滾,火光通天。世界皇家園林之最,最終沒能逃過歷史的浩劫,更成為我中國民族無法平息之創痛。正如法國作家雨果先生給法軍上位巴特勒的“表彰信”諷刺所述:這就是自詡為“文明”的歐洲人,對“野蠻”國度之行徑。侵略者的卑劣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永遠!

    筆者並不贊同將我們的歷史傷痛轉化為報復性民族仇恨,更不願看到對人類文明的進一步摧殘而產生快感,只希望它的璀璨能夠永遠地被傳承,而不是隻能停留在圖片和記憶之中。願世界人民遠離戰爭,願低階錯誤不再重現!

    文:王金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兩個樂高機械組玩具,可以用它倆的零件拼出別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