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左老師

    意思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

    這是對教師的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在貫徹這些思想,只不過沒有總結成理論罷了。

    這個指導思想尤其對沒有形成教學風格的年輕教師來講,意義非凡,如果年輕教師結合自己實際特長融會貫通,成長速度必然加快,一定會有很大教學成果!

  • 2 # 淡定陽光

    強扭的瓜不甜、不能強按牛頭飲水。充分調動和激發教育物件的內驅力、好奇心、求知慾,更有利於教育物件的接受、吸收,變“要我學”為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的“我要學”,這樣才能真正把人領上“道”,從而改變習以為常的灌輸式育人方式;

    對於正面的、必要的、需要堅持的育人內容和目標任務、育人思想和精神等,該堅持的一定要堅持、還執著的還是要執著,但在此實施過程中、執行落實的細節中,對於育人物件的思考和想法,不可以簡單的以強勢、高壓抑制,不能草率、武斷、粗暴的對待和處理,應以“治大國”的莊重,以“烹小鮮”的謹慎明察秋毫、顯微知著、處置得宜,不放過任何一個育人契機、更不能因自己一時“暢快”,而誤傷了學子們的奇思妙想、不能因自己的自負無意中充當了扼殺學子想象力、創新創造力的惡魔或兇手,不能“好心辦壞事”,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需得有開放自信的心態、有益友良師、教學相長的胸懷、與時俱進的氣度,方不愧為明師;

    育人的成效不能急於求成。育人中的點化、開示、啟迪、啟蒙、引領、激發、階梯式訓練、透過小目標的實現分期達成中期目標、終極目標……,庸師急於實現預期目標、明師關注實現目標的過程,因為目標不過只是良好習慣和絕佳執行力這個“因”之藤上順帶結出來的“果”,大師更是把重心前移,用力於培訓培養學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化功大法”,其志在“遠”,俗人眼中的目標何須“斤斤計較”?故此“達”“弗達”,即不必“急於達”,智者順其“自然”,最好的成功與“達成”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對於現實的指導意義就在於,能從戰略的高度上去影響和決定戰術層面的制定和實施,得悟此“道”則可任他風狂雨驟,我自閒庭信步、淡定從容,不在計較過程和細節中“一城一地”的得失,深得“捨得”之道,一如東晉謝安袖手棋坪錨定淝水之戰、西蜀諸葛火燒赤壁羽扇輕搖……

    不知此解,可合君意?

  • 3 # 33教育

    這是《學記》中的句子,意思是引導學生但絕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嚴格要求學生,但絕不讓學生感到壓抑,啟發學生思考但絕不把問題的結果告訴學生。這是歷來教師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

    引導學生但絕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怎麼理解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往一個方向一個地方去,怎麼才能既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又能使學生到教師所想要達到的方向或地方呢?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就是指學生在想問題旳時候不受制於老師,想怎麼想就怎麼想,但要到達的目的地就是老師所要引導的地方。這就看老師的本事了。

    嚴挌要求學生,又不讓學生感到壓抑。這就是規矩與自由之間的事兒了。規矩是約束人的,自由是對人的放縱,一個約束一個放縱,是一對矛盾。自由應該是在約束以內的自由,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如果自由超越了規矩的約束,那就是違紀違法。對學生嚴格要求就是對學生的行為有所約束,學生不感到壓抑,說明學生還沒有感到規矩的約束感,這說明學生都是守規矩上進的好學生,他們不感到規矩的約束,以為那是理所當然的。

    啟發學生不把結果告訴學生,這是老師啟發學生思考經常用到的方法。結果就是問題的答案,如果把問題的答案告訴給了學生,那麼學生就失去了思考的意義,也不願意思考了,所以告知答案是禁錮學生思考的利器,所以老師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把答案公佈岀來,以激發學生尋找答案努力思考的積極性。高明的老師總是能夠吊起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探索的胃口,讓學生蹦一蹦似乎就能摘到果實,讓學生自己發現結果比老師告知結果,教學效果要好上百信。

    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是古代教育家總結岀來的教育真諦,現在仍然適用。如果我們的教師都能像古人那樣引導學生要求學生啟發學生,那我們的教育形勢會有一派新的天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瑜伽考證要多少錢?瑜伽的初學者可以考瑜伽教練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