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乾坤書書

    舊時過了燈節,正月裡還有一個節日——填倉節。填倉節在正月二十五,一般說法是紀念倉神的節日。

    中國民間信仰的倉神,傳說是著名歷史人物、漢代淮陰侯韓信。韓信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五,長久以來,民間在這一天都會有祭祀他的活動。

    為什麼叫填倉節呢?清初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載:“惟是京師居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用今天的話來說,城市居民不種莊稼、不存糧食蔬菜,每天吃的用的都要到市面上去買。正月二十五,新年已經過完,家裡準備的吃的用的都沒有了,該買新的來補充,故而叫填倉節。

    填倉節怎麼過?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每至二十五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鞭炮最盛。居民不盡致祭,然必烹治飲食以勞家人……”這大概就是京城居民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過填倉節的情景:糧商米店放鞭炮以祭祀倉神,一般居民就只是吃一天的好飯食。

    我幼時是在河北農村度過的,家鄉人管填倉節叫“添倉節”。每到正月二十五,太陽尚未出來,家家開始放鞭炮,男主人用灶火灰(又名“小灰”)在院中央畫幾個大圈,圈中心各放一把不同的糧食,用磚頭或者瓦片將糧食壓上,待太陽出來後再將蓋著的磚頭或瓦片移開,任雞啄食;這些大圈要等到“二月二龍抬頭”時才能掃掉。這種畫圈的活動俗謂之“打囤”。家庭主婦則在起床洗漱完畢後做小米撈乾飯與綠豆雜麵湯,早起一家人吃頓熱乎乎的撈乾飯、雜麵湯,就算是把節給過了。舊時家鄉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謠諺,講述如何過填倉節:“大添倉,小添倉,小米乾飯,雜麵湯。”

    我的家鄉在京西南離京城七十公里的地方,填倉節這個節日過到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期才慢慢消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電視臺播放的一個節目中,一位出身京郊農家、任職於某建築公司的嘉賓也說他的家鄉到五十年代依然有在正月用灶火灰在院子中畫圈打囤的習俗。可見,京郊農村過填倉節的習俗也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才慢慢消失的。據民俗研究者李志強先生的調查,這一習俗在天津、河北、山東、山西也曾存在,只是過節的方式有些差異。

    《帝京歲時紀勝》、《燕京歲時記》這兩本書都說在填倉節這一天,城裡人要好吃好喝一番,農民的生活不比城裡人,特別是新年剛過,開銷很大,再買大魚大肉既無必要,一般人家也沒那個經濟條件,吃小米乾飯、綠豆雜麵湯,算是新年過後換換口味。對一般農戶來說,這也算得上是一頓“美餐”了。

    至於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個節日,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所說的只是從城市居民的現實生活來回答,從農民在這一天要打許多象徵性的“囤”、在“囤”中放各種糧食來看,其大意是過了年,家裡的糧食快吃完了,應該往倉廩中補充糧食。這種表達,肯定與祈求新一年的豐收有關;我家鄉管填倉節叫“添倉節”,更可看出祈求豐收的意味。城市居民過的是“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的生活,與農業收成的豐與歉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所以過填倉節時只有糧商米店有祭祀活動,一般居民便以儲柴、購糧、買肉、恣餐竟日了。

  • 2 # 百姓雜壇

    填倉節或叫“添倉”節,是民間祀祭倉神祈望來年五穀豐收的古老節日,曾在農村老家過春節時,親眼見到並參與過填倉節的活動。後來此俗漸衰。

    下面我和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當地關於填倉節的習俗:

    1、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也叫“老填倉”、龍鳳日。這天一大早,就要從園場沿道撒灰,直到院內糧倉處,俗稱“引倉龍”。並盛一盂米飯,在上面插以高粱秸做成的種種農具模型,送到倉房中中間放一些五穀雜糧,叫做“填倉”。

    2、家家戶戶在院內用草木灰撒成一個梯子和一個大圓圈,圈中劃上十字,十字中央方塊石板,石板底下撒些五穀雜糧,稱之為“打囤”。這天家家早晨吃煎年糕,中午為餃子。

    3、做“龍鳳尾”、掛“龍鳳尾”驅蟲、小孩戴“龍鳳尾”、吃“活菜。

    4、如果新嫁的女子回了孃家,一定要趕回來,到夫家行填倉禮,而孃家人紛紛送她一些蒸熟的食物,叫做“蒸鬥”,讓她帶回去,而夫家則要準備好酒餚來款待。

  • 3 # 我是個地道的農民從事

    正月二十五大添倉:在院中畫個大糧倉的圖案(用小灰):倉中堆些五穀雜糧:黃豆黃米黃玉米:黃代表黃金其他隨意新增品種不限樣式越多越好:其意:表示紅紅火火:要加紅高粱的祈禱老天風調雨順:能夠大豐收:農民靠天吃飯:乞求上天保佑:無可厚非

    我村都添倉了:今年定有好收成:全面奔小康定有望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脂玉能用熱水浸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