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63jk5
-
2 # 胡瑞嵐298
劉備在東漢末年起兵,破黃巾救董卓、結公孫救陶謙、對袁術失徐州、反曹操投袁紹、投劉表求孫權、赤壁戰破曹操、靠張松竊益州、依法正得漢中、關羽擒荊州失、戰東吳夷陵敗!劉備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有關張趙馬黃和魏延,他依靠仁義來禮賢下士卻未能一統,究其原因是得地時間太晚,許多謀臣和良將被曹孫獲取,劉備終只能得益州而不能取天下;劉幫雖是莽夫,但他利用項羽與章邯鉅鹿之戰時,先從武關攻破咸陽,秦帝子嬰投降,他趁項羽未至關中時,依張良之謀依法三章獲取民心,項羽破關入長安時,劉幫依張良之策尊讓項羽避免與他決戰,項羽東歸分18個王,劉邦被封漢王定都漢中,項羽未識人導致韓信西歸至漢中,被蕭何舉薦劉幫封為大將軍,項羽勇武過人但智謀僅有范增,劉幫文有張良陳平武有曹參樊噲,加上國士無雙韓信與善於治理的蕭何,因此,劉幫屢被項羽擊敗,但韓信助戰十面埋伏就使項羽自刎烏江!天下歸於漢室劉幫。
-
3 # 經典守望者
首先,劉邦的出身比較低微,在其布衣時期還是能夠做到與人為善。據《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遊,客數月。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
這一時期高祖比較弱勢,所以和張耳能夠以禮相待。但是,其發跡之後便開始變得輕禮而倨傲,特別是對於儒者而言。酈食其在求見他時,就聽說:“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所以酈食其自稱為高陽酒徒,才得到了劉邦的接見。劉邦在其發跡期間也沒有過十分禮賢下士,謙恭有禮的記錄。所以,劉邦的禮賢下士很大程度是其微末時的生存狀態導致的。人才之所以願意追隨他,主要是因為他能夠給予人才良好的地位、權力、待遇等物質條件。至於他的態度方面,他手下的人應該是看在物質的面子上自動忽略了。
其次,劉備的禮賢下士是由於內心的強烈願望。他心中有強烈的振興家業,興復漢室的理想與憧憬。所以當他發跡之後,他對於士族和人才往往是倍加尊重,彬彬有禮。但是在他年輕時期,他卻是一個嫉惡如仇的火爆脾氣。據《三國志》記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由此可見,劉備也並非是天生的仁厚好脾氣。
綜合看來,這兩個人對於自身的前途是由不同的觀念組成的。劉邦是典型的基層思想,通權達變。也許在他的心中從來沒想過可以成為天子,所以在他的發家史上多了幾分真性情,充滿了嬉笑怒罵。而劉備則有很遠大的理想,在他幼年時期就曾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胸有大志的人往往就會顯得有幾分虛偽。因此也有人說劉備之仁而近偽,禮賢下士也多了幾分刻意。
劉備、劉邦出身平民,禮賢下士,能得眾心,百折不撓。陳壽評價他:“有高祖之遺風。”
然而,靡芳投敵,致關公身沒;討伐孫權,致張飛身死;兵敗夷陵,僅以身免……一蹶不振。
我喜歡劉備,早根英雄,未能一統,實在惋惜。
高祖皇帝,17歲訪信陵君(已故),從遊於張耳不過數月。至到47歲起兵,天縱奇才,滅秦驅楚,終得天下。我一直在思考:高祖這30年究竟在做什麼?是他天生就是皇帝的命,還是?
請各位大神,幫我解惑啊。
回覆列表
劉備與劉邦,珍惜人才,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起家的時候就比較弱勢,人才匱乏,再不珍惜人才就是找死了。而且從劉邦與劉備的個人能力上看,也基本處於一條水平線,差距不大,都能帶兵,但離一線還有一定距離。眼界,大局觀,用人手法上都有過人之處。
劉邦成事了,劉備沒成,區別在於3條
1.手下的實力,韓信是什麼水平?關羽張飛又是什麼水平?就是博士生與小學生的水平。吹上天的諸葛亮,撐死了是一個蕭何,讓蕭何理財治民都是把好手,但你讓他去領兵打仗就等於抓瞎,劉備這裡沒辦法,沒有了韓信,被逼讓諸葛亮這種人去領軍,那結果只能是謝謝參與了,至於張良陳平這種人,對不起,在劉備陣營裡我還真沒發現有誰能到達這一高度,法正龐統加起來可能還能勉強夠一夠,而且兩人總共也就效力了不到10年,陳平可是一直堅持到呂氏之亂的。
2.對手的實力,孫權是什麼人?是一個全方位吊打蜀漢的猛人,孫權在世,對蜀漢無一敗績,捧的起蜀漢,砸起來也是毫不手軟輕鬆寫意。而曹操更是一個全方位吊打孫權的人,而且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沒有一個弱雞,始終把孫權牢牢摁在江東出不了半分。劉備在這兩個對手面前,能討的了什麼好?劉邦的對手?項羽?一屠夫耳。
3.劉邦知人善用,從善如流,對張良、蕭何提出的反對意見也能先想再做,還能時時反省自己並立即採納良言。而劉備呢?將不因怒而興兵,他不聽諸葛、趙雲一眾良言,無謀而興師,未慮退而冒進,斷送蜀漢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