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開成海洋
-
2 # 文心傳道
慾望從這而來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翻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聾,豐腴的美食使人口味敗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寶令人行為不軌。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此而取捨。
白話:隨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社會發展也越來越富裕,貪嗔痴慢疑就隨之而來。有了貪嗔痴慢疑,必定會有求而不得之痛。所以,今天要文化復興,讓每個人對生命重新開始認識,透過文化來覺醒。
哪怎麼辦呢?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翻譯】: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不誘發邪情私慾,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裡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白話:不要去崇拜誰,一切遵循天道而行。聖賢都不崇拜,明星更不能崇拜,要崇拜、敬畏自然。每個人都儘量去了解自然,順應自然,才能活得更好,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沒有紛爭。道是無我的,不彰顯自我,包容承載的,一切以萬物生長為核心的,又怎麼會有紛爭,又怎麼會在意珍奇財寶,邪情私慾呢?如果每個人都通道,順應大道而活,求知、奇珍異寶等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天下自然無為而治,天下大同。
總結:人要沒有慾望,就有修為自己,探尋真理,尋道、悟道、得道。我們把慾望重新做了一個定義:為自己的是慾望,為別人的才是夢想。多個人因為同一個夢想而在一起,形成了理想。夢想也叫志向,立心立志,就是正向的發心,為了一群人為奮鬥。偉人都有志向,天下大同;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天地立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這就是道,也是生命的終極價值和意義 。
素書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一個人沒有這樣的志向,就會活的很累。想想,我們為了自己個人的人是不是都活的很累?當我們為了別人的時候,好像又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再比如,我們的國家!在抗日戰爭中,多少人都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哪裡還會去計較累不累,今天誰欠我幾塊錢,明天股票跌!所以,慾望少,是因為夢想大。情緒越大的人,情懷越小。
-
3 # 洪祖強
人有七情六慾,貪心不足蛇吞象,這是對人的欲求之心的詮釋和註解,欲窮千里目,才會更上一層樓。
人有很多欲求之心,才是人的本能。沒有慾望,就沒有理想,失去了目標,就沒有奮鬥動力。
欲求之心也好,奮鬥目標也罷,理想也如此,要建立在自己的實力之上,要受法律道德規範,惟如此,人的欲求之心越多越好,在社會實踐中總是推動人類向前發展的動力。反之,危害社會的貪心,違反法律的慾望,違背道德規範的惡念,都是不可取,必須封殺在萌芽之中。
回覆列表
人的需求增多,再加上貨幣的出現,貨幣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一個人的慾望,所獲得的貨幣量越大,代表著自己越富有,可支配的就越多,滿足自己的慾望的實力就越大,可以,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了無形的等級,從而這些人穿好的,吃好的,用好的,住好的,慾望無限而可滿足慾望的工具確是有限的,導致人們越有錢就越想活得更多的錢,從而進入了無限的迴圈之中。貪得無厭說到底就是人性,人的劣根性,與生具來的很難讓人們意識到,而那些意識到的人有的放任自流,活的很累,有的人卻知足常樂,享受餘生,人性決定著態度,而態度決定著幸福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