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墨書法
-
2 # 老冉書法
此作取法於王羲之行草對《書譜》及蘇東坡也有所借鑑,是件較成功的作品,不足之處是沒能掌握好墨法,墨汁與水沒充分交融,一或是沾墨過多而紙張過薄所致洇紙嚴重。另筆法上折處遲滯生硬。在生宣上用墨尚欠火候,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會能解決問題,存在的問題是學習中常見的。
-
3 # 一笑貫長天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書法非常出色!
尤其是有幾處的方筆非常好,比如少字,書字,學字,雲字,單字的話,書,雲,少,恰寫得都很好。
不足的地方呢!主筆與牽連區分不好,比如學字的三點,頓挫的不好致使牽連的筆劃比主筆的點還粗,還有揮字的提手筆劃也有這樣的毛病。學字的起筆處理不好。再有就是斥字明顯看出出筆自信心不足,還有華字的後十字也看出不果斷的用筆。
建議在章法裡適當豐富一些圓筆會更好些,第一列的字型需要變化一些,感覺有點擠了,最不舒服的地方是年與風兩個處理不好,風習明顯側左了,而且橫向過長,致使影響了字字之間的氣韻貫通。
基本功很好,筆力弱。瑕不掩瑜,作者基本功值得稱讚,希望多加練習,早日成才!
“翰不虛動,下必有由”這句話是著名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裡說的話,意思是我們寫字,字字要有出處,不可信筆書之。看了書者的作品,我覺得有一定的書寫能力,是經過一方苦練的,是有功夫的,值得大家去鼓勵和認可。但去單字分析的時候有一些細節的問題:
一,書家一定的書法功底的
a,下面這幾個字的草書寫得真不錯:
為了書寫,經過漫長的過程,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逐漸被大家認可,終於產生了具有法度的草書,那便是章草,之後進一步發展成今草,狹意的草書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但也有一定的法度和規範要求,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於快捷書寫和便於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但為了辨識需要,也有一定的規範。
b,用筆含蓄,不張揚,使轉靈活要做到也不容易
書法從淺層來看,要追求線條的質感,起收筆不能鋒芒畢露,圓潤含蓄最好,點是組成書法的基礎,就像磚頭之於大樓;線條是由點組成的,毛筆落紙上先形成點,讓後運筆成線,書法好的人,就在於運筆,使轉一定要做到靈活,不拖泥帶水,死拉硬拽。所以可以說是點畫藝術。
二,下面這幾個自的草書寫法不妥,有的是行書
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但每個階段,都有其書寫規範和標準,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繼承了篆書圓渾靈活的線條。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多帶有隸書的筆意,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王羲之是集大成者,十七帖是一本非常好的帖,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張旭和懷素就是寫大草的高手。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有很多書家喜歡草書, 因為它最能表達個人的情緒,草書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畫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