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
2 # 鐵血金戈
東漢的蜀郡太守廉範,為官、做人、交友都十分出色,在《後漢書》本傳中有精彩的記載。在他擔任蜀郡太守時,曾對前任的防火制度進行了更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蜀郡的治所成都,從戰國時就是全國知名城市,在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稱譽,物產豐富,尤其是手工業特別發達。流傳至今的蜀錦和蜀繡紡織工藝,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廉範任職時,家家機杼聲不斷,經常夜間加工。但是,成都的民居過於密集,古代的建築極易著火,夜間加工因照明用火往往出事,一燒就是一片。為了防範火災,廉範的前任規定,嚴禁夜間開工。表面看來,這一舉措並無不當。但是,讓老百姓放著掙錢的門路去睡覺,這個制度執行起來就不順利。由於官府嚴禁,老百姓就變著花樣規避。為了不讓巡夜人發現,堵窗戶,做牛皮燈籠,什麼方子都能想出來。結果是民眾的聰明用在防範官府上,各種遮蔽燈光的手段,反而導致更容易失火,三天兩頭火災不斷,“嚴打”也無濟於事。
對此,廉範上任以後,只是做了一點小小變更,他順應民情,不再禁止夜間開工,而是要求每家每戶都要有足夠的儲水工具並盛滿水。這樣一來,老百姓不再提心吊膽偷偷摸摸,火災反而減少了許多。即使不小心燒著了一點,足夠的儲水也能迅速撲滅。就這點小變化,使民眾得到了實惠,成都開始流傳贊揚他的民謠:“廉叔度(廉範字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
這件事雖然不大,卻反映出了兩種管理觀念。前任的防火措施,誰也不能說他不對。但這種禁止式的管制是建立在對抗性思維基礎上的。因為夜間開工而失火,就禁止夜間開工,而斷了老百姓的財路,這制度執行起來就大有問題。廉範的做法,實際上是把思路調整為合作性思維,把官府對老百姓的防範性措施變為鼓勵老百姓配合官府的建設性措施,不限制甚至鼓勵民眾晚上開工,上下合作解決夜間防火問題,最後的結果是雙方得利。
回覆列表
東漢漢章帝的時候,廉範改為擔任蜀郡太守,廉範在來蜀郡前,向來的郡守都嚴禁百姓夜晚工作,而城裡的百姓都有夜間工作的習性,夜晚工作就就要點燈來照明,成都特產豐富,人流量大,而街巷狹小,房屋緊緊相連,這樣就非常容易起火,而且只要著火,就有許多的房屋被燒燬,損失巨大,雖官府有嚴令禁止,但居民仍悄悄工作,因敢正大光明點燈,就喑地裡用火來照明,因而加劇了火災災情發生的次數。廉範做了蜀郡守以後,把之前的條令給廢除掉了,許可百姓夜晚引火工作,但嚴格要求,每家每戶都要注意防止火災,最重要的是要儲備足夠的水來滅火。新法令一經頒出,當地蜀地百姓覺得特方便,就編了一首歌謠稱讚他,大意為廉叔度擔任蜀郡郡守來得太晚了,他不限止我們夜裡點火,讓我們在晚上定心勞動工作,讓我們有了以前從前都沒有的好日子,從前沒有衣服穿,現在有五條褲子穿。
廉範乃名臣是也,字叔度,杜陵人,是廉頗的後代,太爺爺廉褒,他家好幾代都是邊郡牧守,駐紮防守邊境。年輕的時候,其父於四川遭禍亂,客死在他鄉,當時他只有十五歲,得知後,十分傷心難過,前往把父親的屍骨迎回家鄉,蜀郡太守張穆廉範爺爺廉丹的部下,拿出許多錢給廉範,廉範婉言拒絕了,他覺得拿別人的錢迎接父親屍骨,對父親不夠孝順尊敬。他徒步揹著屍骨到了葭萌,後來又乘著船過白水江,非常不幸,船觸碰到岩石,廉範兩隻手死死抱住棺柩,不願意放手,要和棺柩一塊沉下去共存亡,馬上就要被水覆蓋,別的船上以及岸邊上的人被其孝行所深深感動,大家就各拿著繩子鉤子把他撈將到了岸上,竭盡力氣打撈搭救,廉範才得以免於災難,棺柩也被打撈起。歷經重重困難以後,他最終把父親的屍骨埋葬在了家鄉。
廉範的老師薛漢因參加楚王劉英謀反的事情被殺掉,學生都沒人敢給薛漢收屍,唯獨廉範給他收屍下葬,有人把這件事上報。明帝很惱火生氣,將廉範召來怪罪。廉範叩頭道,臣知道觸犯王法,只是因為和薛漢有師生的情誼,不忍心坐視不管,因而簡單收殮,願意接受處罰。明帝曉得廉範是廉頗之後,也曉得他與謀反沒有什麼關係,就將他給放了,廉範也憑這件事名聲遠播。這就和西晉馬隆有點像,話說王淩服毒自盡,令狐愚被挖出暴屍三天,過去三天,無人給令狐愚收屍,這時馬隆上前以令狐愚門客的身份給他收屍,其實馬隆不是令狐愚門客,妥當安葬了令狐愚,並守喪三年。當初涼州被禿髮樹機能攻下,司馬炎問何人能替我平定這個賊人,馬隆自告奮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