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師兄吃瓜
-
2 # 國內ERP專題
說強漢和盛唐都與世界有聯絡,為何中間的三國,十六國,南北朝彷彿沒有關於與外國交流的事蹟,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是有的。
三國時期,魏蜀吳在於爭正統所謂和平外交關係,對於漢代以後的中國來說,不外乎冊封朝貢關係。因為中國皇帝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統治者,所以不可能和外國君主平起平坐。對於鞭長莫及的那些地域,只要其君主承認中國皇帝的正統性,表示服從,並朝拜納貢,中國皇帝就承認他對這一地域的統治權(冊封)。
首先西域可說是魏的勢力範圍。文帝黃初三年(222),鄯善(後為Murano)、于闐(和田)、龜茲(庫車)等各國朝貢,隨後太和三年(229)大月氏國王波調派使者來朝,魏封波調為親魏大月氏王。景初三年西域諸國獻上火浣布。但是如果諸葛亮文集中記載的建興五年(227)“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可信的話,那麼就說明蜀國在此地也有某種權益。
相對而言,南方的越南北部因為地理關係,只能是吳的獨家買賣。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黃武五年(226)士燮死去,吳將呂岱乘機消滅了士氏政權,當時呂岱就要求扶南、林邑、明堂各國向吳進貢(參見151頁);赤烏六年(243),扶南王範旃派使者獻上戲樂人(曲藝和樂師)及方物(地方土特產)。《三國志》的記載雖然只有這一件事,但是恐怕朝貢不止這一次。而且吳國的這個獨家買賣也並不是就沒有受到魏和晉的騷擾。蜀滅亡後(264年),交趾的吳將呂興反亂,魏授予都督交州諸軍事稱號,重派交趾太守前去鎮壓,但是卻以失敗告終。四年後的泰始四年(268),晉終於成功佔領這一地區,於是向吳朝貢的林邑和扶南就又轉向向晉朝貢。但是後來經過激戰,吳國又奪還了這一地區。
最激烈的爭鬥當然要數魏吳之間圍繞遼東和高句麗的爭奪戰。對於魏來說,這一地區就像是頭頂上的屋簷,其重要性遠遠超出遠離自己的西域諸國。當這兩者在孫權的外交攻勢下倒向吳國時,雖然只是一時的,但對魏的刺激卻很大。不難想象,魏肯定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策動兩者回心轉意,結果是兩者都向魏獻上了吳國使者的首級。即使這樣魏還是不放心,剛一騰出手來,司馬懿就在景初二年(238)滅了公孫氏,接著將軍毌丘儉又把高句麗痛擊得體無完膚。《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中的記述,大部分都是基於毌丘儉的這次遠征見聞。
而日本與中原和漢朝開始就有往來,“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中國史書第一次出現“倭”名的,就是這個《漢書·地理志》的著名記錄。
前漢末期的元始五年(59)王莽的上奏文中有“東夷王度大海奉國珍”(《漢書·王莽志》)一文。這個東夷王到底是誰雖然不明,但是從“渡大海”一語不難想象,這指的可能就是倭王。
漢光武帝中元二年(57)正月,有“倭奴國奉貢朝賀”(《後漢書·東夷傳》)的記錄。奴國是位於福岡平原中部春日市一帶的一個國家。志賀島發現的著名的“漢委奴國王”金印就是這個時期光武帝賜予的。
據《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記載,景初二年(238)六月,卑彌呼的使節難升米與副使都市牛利來到帶方郡,申請朝貢天子。太守劉夏派人送兩人去洛陽。同年十二月到達洛陽,兩人獻上生口男女十人和班布二匹二仗。對此,魏皇帝發詔書,
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都市牛利為率善校尉,並回賜金八兩、五尺刀二把、銅鏡一百枚、珍珠、鉛丹各五十斤等禮物。兩年後的正始元年(240),帶方郡太守弓遵派建中校尉梯儁訪倭,給卑彌呼送去“親魏倭王”印綬和大量賜品。估計難升米等人就是這時隨梯儁一起回國的。
其實,到了晉代,西晉依然保持著魏原來與高麗、日本的關係。只不過西晉命短,很快就被五胡擾亂,趕到了南方,進入東晉南北朝時代
北方被其他政權佔領,隔斷了晉與西域、東亞區域國家的往來。至於北魏、前秦、大燕有沒有與這些國家有往來,一定會有的,但是文字記載的比較少而已。
加上中原地區分裂成那麼多國家,人家也不知道要找誰進貢啊。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有交流的事蹟,只不過比較少罷了。
試問一個戰亂頻發的地區,又怎麼會吸引外來的交流?即使有或許也淹滅在動盪的戰亂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