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越歷史君
-
2 # 微瀾256
咸豐皇帝是不是昏君,應該從他的小妾慈禧皇太后的身上找答案。慈禧皇太后實際意義上的政治之路是開始於“同道堂”這枚印章的歷史價值開啟的。咸豐皇帝為了防止奕訢成為“多爾袞”弄了個贊襄政務“八大臣”,又怕出現鰲拜式的“八大臣”設定了“兩宮鈐印,方可生效”的制度,這裡面“既防八大臣實防慈禧”,真心想法是把皇權最終交給自己最信任但能力稍顯不足卻宅心仁厚的正牌老婆慈安,這樣才能保證皇權不旁落權柄不下移。關鍵的是別人想運用權力必須透過慈安慈禧,間接利用慈禧與八大臣的齟齬(他們的恩怨咸豐皇帝應該知道),變相讓“最終解釋權”不得不轉到大家相對都能“接受”的慈安皇太后身上也補強她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是多麼恐怖複雜的權力平衡術。可惜的是被“高手中的高手”慈禧皇太后用最簡單的“利益誘惑,下手狠”就輕易破解了!有這樣的“識人之明”皇帝可能是昏君嘛,只不過清朝到了末世“真是病入膏肓藥石不靈了,造成了咸豐是昏君的歷史假象!“一家之言,皆是猜測”,勿噴!!
-
3 # 德厚致遠
咸豐開始當政的時候,對朝政還算勤勉,然而,咸豐當政時的清王朝,己經從康雍乾的鼎盛時期敗落到谷底,國勢日衰,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國內有大規模農民起義運動,外有英法聯軍入侵,內憂外患使咸豐頭疼不已。危局需英主,沒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要想振衰起弊是十分困難的。咸豐面對各種社會矛盾和政治危機只會選擇逃避。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北伐軍打到直隸,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核心地區;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咸豐皇帝率領軍機大臣和皇后嬪妃倉惶逃往熱河,駐蹕木蘭行宮,命人與外國列強簽訂屈辱的談判,各種社會危機令咸豐一愁莫展,束手無策的咸豐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利用淫樂來排遣內心的愁悶,變本加厲地糟蹋自己,倦怠政務娛情聲色,連紛至沓來的奏章也懶得批閱,懿貴妃(慈禧)便主動地代策代行。在這樣的危急形勢下,又造成大權旁落,後宮專政,加深了後宮與朝廷大臣的矛盾,再填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
再有,咸豐生活放蕩,縱慾無度,縱慾自戕,身心受到摧殘,也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咸豐帝雖然擁有眾多嬪妃,但卻仍不滿足,又蓄養美女在圓明園中,為了滿足性慾需要,他還大量服用春藥,抽大煙,他得病咯血,就天天喝鹿血來治療,終使身體受到傷害而支撐不住,一病不起而嗚呼哀哉!
在其位應謀其政,任其職當盡其責,如此的皇帝算是昏君吧。
-
4 # 偽裝的觀點
咸豐雖然荒唐了一些,但若是你說他是昏君,就有些過分了,他不過就是一個在那個時代裡看不到未來和希望的迷茫皇帝,他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出現了什麼問題,也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
當時,中國經歷了康乾時代的人口大爆炸,整個國家都進入了一種人口過剩,任何以節省人力為目的的新技術都無法落地,整個社會陷入了嚴重的內卷化狀態,鎖死了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可能。
正因為內卷化,所以遍地都是勞務為主的苦工,尤其是靠近廣東的廣西,那裡有很多專門將廣州的通商貨物挑過嶺南的挑工,也就是這幫人在鴉片戰爭五口通商以後,藉著洪秀全那半吊子的拜上帝教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可以說是鴉片戰爭的一個後果,而鴉片戰爭是當年滅掉大明的同樣原因——銀荒,這次英華人被貿易逆差弄得受不了了,要求自由通商你不願意,一發狠就賣起了鴉片,然而華人有樣學樣,自己也種起了罌粟,於是發生了林則徐禁菸運動,但也被英華人抓住機會,發動了戰爭,清政府不得不開放國門,於是太平天國起義。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咸豐不得不倚仗曾國藩,結果曾國藩一手改變了大清兵制,官場的滿漢比例和地方節度使化的一元總督制,直接抽空了大清積攢百年的元氣。。。。
-
5 # 唯二歷史筆記
咸豐皇帝算不算昏君,那要看什麼是昏君,也就是說昏君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我們把禍國殃民,殘酷暴虐,喪權辱國等作為昏君的標準,那咸豐皇帝可以說符合一大半。
所以昏君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都不會相同,有的皇帝可能只是沒有相應的素質和能力,但是也勤勤懇懇,治國寬仁。這樣的皇帝肯定不能算昏君,最多就是比較平凡,沒有治國的雄才大略但是也算比較敬業的皇帝。
而有的皇帝很有能力,但貪圖享樂,根本沒有把心思用在治國上,這樣的皇帝算不算昏君?我估計起碼不會是明君。
所以皇帝的標準用什麼來衡量?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能把國家治理的國泰民安,基本就可以算明君了。
能達到這一點的皇帝在中國的歷史上應該不算多,從秦始皇正式稱皇帝開始到清溥儀宣佈退位在中國歷史上大概有四百多位皇帝,(數字不是很精確).這其中能算得上明君的最多不過寥寥數十個。
這也充分說明了皇帝這個職業的標準是非常高的,除了明君以外,大部分的皇帝都是比較平凡庸碌的,至於有名的昏君暴君應該也不是太多,其中包括剛繼位是也勵精圖治,但到了後期就開始貪圖享受,禍國殃民的皇帝。
至於咸豐中肯的說他在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殘酷暴虐的人,只是能力有限,加上也貪圖享受,所以對治理國家明顯力不從心。
最重要的是在咸豐年間,整個大清的戰略環境非常惡劣,周邊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國內官員貪汙腐化,導致民不聊生,整個大清已經搖搖欲墜,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咸豐能勵精圖治,果斷變革,像日本明治維新一樣,改變中國的命運,那他肯定是一代明君。
但他只能算一個庸君,對大清面臨的殘酷局面束手無策,只會也只能躲避逃避,最終導致大清國滅亡,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深重的影響!
所以評價一個皇帝是明君還是昏君,要看他的本質如何,有沒有相應的能力,在位期間的國內外政治環境等等。畢竟人是複雜多變的,社會也不會一成不變的。 -
6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清朝十二帝中各種奇葩都有,咸豐這個皇帝可以說是比較慘的存在,他在位期間國家內亂不斷,外有列強入侵,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是滿清政府長期以來對百姓的壓迫以及對侵略者的所表現的無能導致。
咸豐繼位以後爆發了滿清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太平天國起義戰火燃燒殃及十四餘省份,幸有朝廷重臣曾剃頭的捻軍才得以平息此事,但是這次動亂造成了滿清朝廷元氣大傷,也為後來滅亡埋下了伏筆。
他也開啟了近代割地賠款的恥辱開端,耗費大量時間巨資建立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被沙俄政府強行割走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鴉片戰爭慘敗,可以說面對洋人咸豐完全是畏之如虎,黎民百姓正飽受戰火之時,他卻在避暑山莊吃喝玩樂,對於列強提出的任何要求全部滿足,這樣的昏庸無能的皇帝簡直是百姓的災難。
後來咸豐皇帝病重,他的帝王心術課程顯然也沒畢業,朝中留下三方勢力讓其互相制約,分別是兩宮太后,包括慈禧在內,一方為朝中大臣,還有一方是皇室貴族成員。夢想總是很美好的,但是事態卻完全沒有按照預想的結果發展,兩宮太后聯合皇室成員把朝中大臣的權給奪了,這樣一來造成一方勢力獨大,給慈禧未來幾十年干政鋪好了路,一直到滿清滅亡,可以說咸豐完完全全是一個無道昏君,死了留下來的毒一直伴隨著清朝滅亡。
-
7 # 筒子河旁
昏和庸是分不開的。且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來對比。看歷史記載,我認為咸豐帝是一個徹底的昏君,即昏且庸。
比起他父親道光,咸豐帝也差遠了。從清史宣宗實錄看,道光不是裝出來的簡樸,他禁止唱戲,即為節省縻費,也是反對宗室和大臣們沉醉於享樂。他告介大臣,讀書為明理。兩廣總督進獻了兩把左輪手槍,道光皇帝誇獎異常,還講到仿製太難了。至於鴉片戰爭失敗,這是先進科技和先進制度的勝利,皇帝一邊失敗是必然的。
該講咸豐了,他得了大位,卻絲毫不想改。哪怕只是學習外國的技術,也不行,奇淫技巧。文宗實錄裡,咸豐帝批閱奏摺,很多都是:覽畢實堪憤懣,或者是威脅要了地方大臣的性命。多無能啊!他有一次接見地方大員,問到:兩司是巡撫的署下嗎?官制還沒搞清楚。還問到,你在京城住在哪裡,有幾個人伺候(女人)…沒有一句是討論怎麼管理地方,治理國家的話,如同村婦。他重用些道學大臣,只知頌讚聖明,骨子裡百無一用。只加速皇朝的衰敗。
英法打來,咸豐帝喊打喊殺,後來先跑了。最昏的是,快死了仍要看戲,典型的醉生夢死。他怕自己的弟弟篡了他的位,顧命大臣里居然排除了恭親王。他看不出,死後必內鬥。
咸豐這十年,清朝是敖過來的,沒有任何進步,即使是想江山萬代(不可能),也不是他這個幹法。所以咸豐真的是個才不稱職的昏君。
-
8 # 穿越再現彼岸
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掌握君主實權的帝王,其後的同治、光緒、宣統皇帝基本沒有實權,權利集中在後宮和外戚手中。咸豐皇帝的個人形象不是太好,小時候因為出天花,成了麻子臉;皇子之時,因為狩獵跌落馬下,摔傷了腿,成了瘸子,但這些沒有妨礙他登上帝位。(咸豐皇帝劇照)
咸豐皇帝如何登上帝位?道光皇帝晚年時,存活的兒子中皇四子奕詝(咸豐)為最長。道光帝並沒有像清朝以前的皇帝那樣提前立皇儲,而是到了晚年才準備立,此時的候選人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得到他的喜愛,皇長子、次子、三子都已經去世,皇五子過繼,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都非常年幼。(慈禧劇照)
論才智奕詝要比奕訢差一些,這是有目共睹,為了獲得皇位繼承權,奕詝的老師面授機宜,決定以仁孝博得道光皇帝的垂青。
有一次,道光和皇子們進行狩獵,奕詝的老師杜受田讓他不要放一箭,並交代如何回答道光帝的問題。一番狩獵下來奕訢獵取的獵物最多,而奕詝一個獵物也沒有,道光問起時奕詝回答:
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這時正是春天,鳥獸正在繁衍後代,我不忍心殺生,與天道不和。這番言論深得道光帝的讚許。
在道光皇帝病重時,奕詝一直待在身邊痛苦失聲,非常悲切,這讓道光帝非常感動,真是一個孝順的兒子,隨即秘密立奕詝為皇儲。
咸豐的坎坷執政命運咸豐皇帝即位時,大清入關已經207年,這艘清朝的大船已經千瘡百孔——政治腐敗、國庫空虛、內憂外患齊至。
他剛剛登上帝位就遇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直到他去世也沒有消滅這一農民起義。英法列強趁此機會,也對清朝政府巧取豪奪,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了北京,火燒圓明園,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面對中國封建社會3000年未有之變局,咸豐帝的政治改革顯得非常虛弱,根本無力迴天,內亂未平息,攘外又失力,只能在哀嘆中死去。
咸豐皇帝的主要施政和失誤咸豐皇帝還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對外他是主戰派,上臺初始就將道光皇帝留下的主要成員進行更換,先是穆彰阿、後是耆英(對外主和派),並處決了耆英,換上改革派的官員擔任,皇權高度集中。(肅順劇照,咸豐改革派主要大臣)
咸豐整治腐敗廣官場的力度遠超嘉慶和道光皇帝,面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咸豐皇帝還是有魄力的。
太平天國運動中八旗軍和綠營兵戰力大跌,已經沒有昔日的輝煌,咸豐帝敢於任用漢族官員訓練鄉勇對抗天平天國,尤其以曾國藩、胡林翼等漢族官員最為有名,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步政治舉措是非常恰當的。(曾國藩胡林翼照,早期重用的漢臣)
雖然咸豐帝銳意進取,但效果卻沒有馬上顯現,個人處於情緒極端低落中,個人生活也陷於混亂之中。
一、咸豐是否貪戀美色?
我認為咸豐皇帝應該不是那麼貪戀美色,他和宮中的很多女性同床的目的是為了養育自己的後代,他即位時只有一個女兒,繼位後幾年都沒有後代出生,直到喜歡上了慈禧才有了一個兒子(1856年出生,未來的同治皇帝)。1858年,另外一個兒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終其一生也只有二子一女,存活的是一子一女。
咸豐皇帝這麼貪戀美色就是要雨露均霑,看看誰能為他養育後代。
二、好酒、好鴉片、好戲劇。
咸豐皇帝因為太平天國的戰事不力,對政事逐漸的喪失了信心,經常麻醉自己,喜歡飲酒、聽戲曲,連清朝規定不能吸食的鴉片也吸上了,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三、最大的失誤應該是提前做好對後宮干政的預防。他自己培養了慈禧太后干政,對以後國家的發展應該早有預估,並沒有嚴格控制後宮參政,導致清朝後繼的皇帝都喪失了實際權力,這個鍋應該咸豐皇帝背,沒人替。
綜合來看,咸豐皇帝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命運不濟,攤上的幾件事都太大了,他解決不了。
-
9 # 飛哥講歷史
咸豐,清朝第九位皇帝,1850年上位,1861年去世,享年31歲,在位11年。這麼短的在位時間,正常情況下,應該沒什麼事蹟流傳於世,但咸豐不同,因為這短短的十一年,發生了兩件足以讓清政府滅亡的事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1856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毀,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任何一個皇帝在位期間發生這兩件事,應該都不能算“明君”吧?
不是“明君”那是不是“昏君”呢?
昏君,指皇帝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有了標準,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四個方面,咸豐的所作所為
第一,昏聵不明這一點咸豐應該是所佔不多,上位之初,任用改革派,清洗軍機處,嚴懲貪官汙吏,這一政策使清朝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
大舉提拔漢族士紳官僚,鎮壓太平天國(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曾國藩)
1858年3月,當英法聯軍以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謂“修約”時,咸豐指示直隸總督譚廷襄“以夷制夷”,對俄示好,對美設法羈縻(籠絡控制),對法進行勸誘,對英國則嚴詞質問,很可惜沒有成功
1859年,大沽口衝突中,英法聯軍被擊敗,咸豐帝單方面撕毀《天津條約》(應該是履行了一部分,之後戰敗又簽訂了《北京條約》)
1860年,逃到承德之後,不斷催促恭親王奕訢儘快辦理“親遞國書”一事
從以上幾點來看,咸豐帝對國家現狀是瞭解的,而且所有的決策都是他自己做的,所以“昏聵不明”應該跟咸豐沒有關係
第二,荒淫無道咸豐有3位皇后,15位妃子,但他還沒有滿足,據記載,1860年,咸豐跑到承德之後,每天帶著各色美女,成天遊玩,用以麻痺自己。有野史記載,山西有個寡婦曹氏,長得漂亮,腳很小,被咸豐帝召入宮中
不論這些記載是真還是假,對懿妃(慈禧)的寵愛應該是真的,不僅讓她代批奏章,還可以藏於政事,為以後慈禧垂簾聽政打下基礎
由此可見,咸豐確實“荒淫無道”
第三,對國家的罪行除了咸豐年間發生的“有辱國體”的事情,咸豐本人也對國家存在危害
其在承德期間,沉迷戲曲,基本不是看戲,就是準備看戲,而且過分依賴改革派,造成黨派爭鬥
1860年11月,居住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帝久久不回京城,恭親王奕訢本打算來承德見皇帝,奏摺居然被改革派肅順扣留,致使咸豐帝最後死在承德
而且,其去世之前,雖然安排了“顧命八大臣”,但去世之後,政治局勢馬上發生變化,黨派及後宮爭權,改革派失敗,慈禧太后獲得最高統治權
由此可見,咸豐對國家的罪行,真是不可饒恕
第四,對民眾得罪行咸豐元年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咸豐本人對這次起義態度很堅決,必須鎮壓,為此政府付出了很大代價,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花錢”,造成國庫空虛
其實,這很正常,畢竟對待叛軍,是要狠一點的。但咸豐不懂經濟,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大量發行鈔票,造成通貨膨脹,到頭來承受這一切的只能是民眾,造成民眾辛苦工作一天都不夠吃一頓飯
飯都吃不起,已經是最大的罪了
總結一下:咸豐,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雖然 其上位之時,國家已經千穿百孔,但其在位期間,並沒有實施什麼力挽狂瀾的政策,就像前文提到的,在瞭解國家現狀的前提下,聲色犬馬,沉迷戲曲,這算是一種任命,算是一個昏君
-
10 # 史海尋蹤
清咸豐帝奕詝,自努爾哈赤後第九帝。壽只三十歲,在位也不過十年。雖然勤政努力,但當時的清朝政局已漸入膏肓。咸豐元年,1851年,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而後西方列強不斷對清朝發起攻擊,企圖“修約”以獲得更大的利益,1860年英法聯軍更是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
咸豐的父親道光留給他的已經是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江山,到他繼任後,只是進一步的惡化。史評,以咸豐的資質表現,在清代帝王中算是中上,如此看來,咸豐頂多算是庸碌,昏君倒是說重了。
其實咸豐差一點沒當上皇帝,道光帝雖然兒子好幾個,但是夭折的夭折,幼小的幼小,合適當儲君的只有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奕詝曾經墜馬,成了跛子。在才智武功方面,都比不上六弟奕訢,那最後被道光選為儲君,奕詝倚仗的是什麼呢?
千般不行萬般不行的奕詝,有位好師傅——杜受田。“才藝比不上鬼子六,咱們拼人品”。杜受田給奕詝量身定做了“仁孝”的路子。
有次道光帶著皇子們狩獵,奕詝憋著一箭不發,這在眾皇子中便顯得卓爾不群了,於是道光就問他為什麼不射獵。奕詝早就備好了功課,胸有成竹的答到:“此時正值春季,鳥獸繁育,不忍心殺生免違天和”。道光大喜,“這才是真正的皇帝該說的話!”於是,儲君之選的天平,傾向了老四一邊。
道光末年,道光重病臥於榻上,老四奕詝跪地痛哭,樣貌十分悲切。帝心甚悅,“還是老四仁孝啊!”至此,大事已定,奕詝順利繼位。
咸豐登位後,也是有著扭轉大清頹勢之雄心的。改革吏治,嚴懲腐敗,重用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漢臣。“攘外必先安內”這個調子也是從咸豐這定下的,為了鎮壓天平天國,不惜拉攏藉助外國勢力。
咸豐在位時有個很大的敗筆,鼓勵懿貴妃參政批摺子。這位深受聖寵的懿貴妃,就是後來一手遮天的慈禧,清朝的基業後來落入慈禧手中,跟咸豐的縱容是脫不了干係的,從這一點,罵他句昏君也不為過。
-
1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昏君”的定義歷來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到底什麼樣的皇帝才能被稱為“昏君”?整日不問政事、只顧做木匠活兒的明熹宗朱由校叫“昏君”,還是勤務政務的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叫“昏君”?平心而論,相對於明朝那些“愛好廣泛”的皇帝,清朝除了沒有親政便已經亡國的末代皇帝溥儀之外,十一位皇帝都還是比較勤政的,從來沒有出現過像明熹宗那樣的“木匠皇帝”!即便是在盛世之下,也沒有出現像明宣宗朱瞻基那樣的“鬥蛐蛐明君”。
清文宗(咸豐帝)這個人,“明君”似乎談不上,但是“昏君”似乎又有些誇大其詞了。個人認為,用“庸君”來形容清文宗似乎更加準確一些。清文宗接手的是父親清宣宗(道光帝)留下的一副實實在在的爛攤子,不僅要為曾祖父清高宗(乾隆帝)所謂“乾隆盛世”留下的一副爛攤子買單,而且還要為祖父清仁宗(嘉慶帝)和父親清宣宗的平庸付賬!同時,還有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來自西方列強的壓力。道光年間,英華人以堅船利炮敲開了清王朝的國門之後,清王朝面對的已經不再是自己內部封建的農業社會,列強對清王朝的不斷蠶食已經無法躲避。
清文宗之所以能夠鬥敗恭忠親王奕訢成為密立皇太子,除了“準嫡出”的身份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穩”。清文宗性格比較中庸,缺乏奕訢的進取心和銳氣。但是,對於已經千穿百孔的清王朝而言,重病不能用猛藥,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最終,清宣宗選擇了更加“穩”一些的清文宗,雖然不能將清王朝重新帶回盛世,但起碼不會迅速敗光清王朝的家底。不可否認,如果是在道光朝之前的純粹封建王朝時期,清宣宗的這一選擇無疑是最為穩妥的選擇。但是,偏偏這個時候西方列強盯上了中國這塊肥肉,而這也為清文宗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拋開那些政治因素不談,但說用人方面,清文宗即位之後的作為實際上還是可圈可點的。不拘一格重用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庶出的兒子肅順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肅順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庶出的兒子,鄭親王一脈雖然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但是卻屬於小宗旁支,真正有身份、有地位的實際上只有承襲鄭親王爵位的這一支,其他小宗的地位並不高,基本上就是“吃閒飯”的。但是,清文宗卻發現並重用了肅順!肅順這個人雖然是宗室,但因為是庶出,身上並沒有宗室和滿洲貴族那種不可一世的臭毛病,相反對只會“提籠架鷹”的旗人非常鄙視,是一個想做事、敢做事的人。正是因為肅順向清文宗提出了重用漢人官僚的建議,才有了後來曾文正公等人的崛起!因此,肅順對於輕易“發亂”、為清王朝續命功不可沒,而慧眼識珠、發現肅順的伯樂正是清文宗。
除此之外,面對“發捻之亂”,清文宗也沒有盲目延續清王朝長期排斥漢人官僚的傳統,而是大膽啟用漢人官僚,此舉雖然有不得已的成分,但是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清文宗用人的膽識!清文宗這個人還是敢放手用人的,讓漢人官僚掌握兵權,在清初、甚至清朝中期簡直是無法想象的……而正是清文宗此舉,為後來的“洋務運動”“同治中興”留下了許多可用之才。至少說,清文宗在用人方面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
再就是馭下的帝王之術了,這一點清文宗也是玩得爐火純青。不僅讓鋒芒畢露的恭忠親王奕訢回家抱孩子去了,連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面前也只能乖乖當個“小媳婦”!臨終前,為了能讓兒子清穆宗(同治帝)的皇權能夠得到保障,清文宗煞費苦心設計了一整套宗室輔臣與異姓輔臣的權力平衡、滿漢輔臣的權力平衡以及輔臣與兩宮皇太后的權力平衡體系。以異姓輔臣牽制宗室輔臣避免出現第二個多爾袞,又以宗室輔臣牽制異姓輔臣,避免出現第二個鰲拜,同時又以滿漢輔臣之間相互牽制。而且,在輔臣頭上又安上了兩宮皇太后這個緊箍咒。因為輔臣掌握具體事務,兩宮皇太后只有否決權,沒有決定權和執行權,從而又避免了第二個呂后、武則天的出現!如果按照這一套體系運轉下去,雖然會造成一定的效率低下,但起碼不會出現後來慈禧太后專政、架空皇帝的局面。但是,輔政八大臣首先破壞了遊戲規則,企圖架空兩宮皇太后使之成為“橡皮圖章”,最終導致了“祺祥政變”的發生,清文宗的苦心設計淪為泡影……
從用人和馭下之術來看,清文宗這個皇帝還是非常“合格”的。但是,清文宗遇到的問題也是前所未見的,不僅西方列強步步緊逼,國內又爆發了“發捻之亂”,清王朝這艘千穿百孔的巨輪正在逐漸下沉。這個時候性格中庸的清文宗明顯有些力不從心了,開始沉迷女色,以緩解心中的壓力與不安情緒。而這,讓身體本就先天不足的清文宗雪上加霜,不得不依靠鹿血等大補之物勉強維持。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更是讓清文宗丟盡了臉面、心力交瘁,在逃亡避暑山莊之後不久便一病不起了。最終,死在了避暑山莊,年僅三十歲。
那麼,清文宗是“昏君”嗎?顯然不是!雖然清文宗在用人和馭下之術方面有著獨到的一面,面對錯綜複雜的局面時,清文宗卻明顯有些能力不足了。最後只能縱情女色、怨天尤人,落得個客死他鄉的下場。雖然其在位期間基本平定了“發捻之亂”,但也讓清王朝這艘破船變得更加千瘡百孔……從這個層面而言,清文宗是平庸的,只能是個“庸君”。
回覆列表
咸豐皇帝非但不是昏君,而且還是清中晚期皇帝中的一位治世明君,一位命運多舛的君主。
咸豐,也就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透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 他的生母是孝全成皇后,可謂是根正苗紅啊!但是,年少的弈詝又比較不幸,在他十歲的時候,他的皇額娘就去世了,道光皇帝便將他交給靜貴妃撫養。那麼靜貴妃是誰呢?他是道光另一位重要的皇子奕訢的母親。這哥倆在年齡上相仿,又是從小玩大,所以他們最初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正是因為過早失去母愛,又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這種遭遇讓奕詝養成了一種謹小慎微的性格。
當上皇帝之後的咸豐帝,還是非常有魄力的,最起碼給朝中大臣帶來一種我想當一個好皇帝這種感覺!在他老師杜受田的建議下:一是對大臣廣開言路;二是重新啟用在漢人士子中被頂禮膜拜的愛國英雄林則徐。最震驚朝野的就是,將道光朝權臣穆彰阿拿下。這一招不僅僅讓很多人拍手稱快,最重要的是他敢做敢為,樹立了自己的皇權。
在選用大臣上,大膽啟用肅順,並接受肅順建議:任用漢臣。肅順作為滿人,是鄭親王的第六子,他看慣了滿人貴族子弟的腐朽沒落。所以,他認為治理國家還得依靠漢人。最終也印證了,這個治國方針是相當有效的!面對封建王朝中最為兇猛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正是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一幫漢臣,救大清於危難之中,得以將大清生命延續半個多世紀。
咸豐皇帝雖然在生命的盡頭,經歷了英法聯軍因進攻北京而棄皇城而逃,導致圓明園被焚燒,表面看起來的確有辱祖宗。但是,這些也不是咸豐皇帝所能阻擋的了的,因為他處在一個內憂外患的困境。從一即位,就接上了道光皇帝留給他的一個爛攤子,這個時候的大清王朝早已不復輝煌。這對於咸豐帝來說,實在是太難了!相比他祖父嘉慶、父親道光的碌碌無為來說,咸豐帝不能說是一個無作為的皇帝,更不能說是一個無道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