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魏保良
-
2 # 吃糖青年
想想中國5000文明,真正的楷書就只有歐、顏、柳這3家。柳公權就是3箇中一個,這地位如何?
個人認為要創造柳體,其實比創造顏體和歐體更加的困難,看看柳體誕生時間也知道,柳公權也是在60幾歲之後,柳體才真正的成熟的,也就是說,如果柳公權沒活過60歲,估計就沒有柳體了(人生60古來稀),可見柳體的創立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的淬鍊。
為何創造柳體會比歐體、顏體難呢? 學過書法史和歐都能感覺到,其實歐體在筆法有非常多的隋朝魏碑的筆法,歐陽詢只是將其進行了最佳化和改造。
而柳公權在前面已有歐體、顏體兩位大家橫亙在面前,所以柳體只能是極盡變化之能,從點畫到結構,已經把能變化的都變化了,導致後面沒有發展空間。如果有學習柳體的話,話發現,柳體的字畫跟歐體、顏體非常的不一樣,入門也比較困難。
個人認為,假如筆有3分長,歐體用1分筆尖,所以大家看大歐體筆畫都比較細,也被後世譏為狀如運算元;而顏體,用了3份,筆畫比計較粗大,也被譏為厚皮饅頭。而柳體用的2份筆,所以大家看到柳體的筆畫,其實都比較均勻,不會像顏體那樣,橫輕豎重對比非常的明顯。
-
3 # 千年蘭亭
平心而論,柳體的產生,難度要大於顏體。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頂峰時期。楷書中各種字型的產生,時間越往前,越具有“先發優勢”,這就如同長跑時,佔據了內道,後來的超越者,需要付出更多汗水與“彎道超車”的技巧。
位列“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其影響深遠。但不可否認的是,初學書法,由顏體入門者多,而由柳體入門者少。
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柳體法度森嚴,對中鋒要求嚴格,不容一筆拖沓,過度強調骨力雄健,較少含蓄,入帖較難。
二是柳體變化較少。其作品雖多,但碑與碑相近,字與字相同,不如顏體,一個碑有一個碑的面目和風格。故柳體出帖較難。
-
4 # 田書吳
楷書發展到柳公權止以無發展空間,到西安碑林便有柳體高高在上之感。後人習練書法能達到唐楷的水平,也必須有天賦和勤奮才能奏效。現在書協的一些小丑天天叫嚷著創新,用所謂的意識流抽象派書法騙吃騙喝真是傳統文化的悲哀。本人練了20年顏體,西安碑林回來後被柳體所征服決定練柳體10如一日,不好練難度太大。楷書習練有如習練氣功,凝神靜氣屏住呼吸意在筆端也是一種享受。
-
5 # 牛歌書法536
柳公權的楷書書法是唐朝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書法清勁挺拔、俊秀深厚、七分顏三分歐、自創一格,人稱“柳體”。
據說柳公權小時候字寫的很差,常常因為大字寫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親的訓斥。柳公權為此練習了整整一年,這時候柳公權的字大有長進,和一起的小夥伴相比之下,略勝一籌,柳公權也因此常常炫耀。有一天柳公權和小夥伴在一起比較書法,自己的書法在小夥伴中獨佔鰲頭,這時候過來一個賣豆腐的老人,柳公權讓老人欣賞自己的書法,不曾想老人卻把柳公權批評一頓!
這時候柳公權很不高興,讓老人寫一下,老人說: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出什麼書法,可是有的人用腳都比你寫的好。老人告訴柳公權去城裡看看人家用腳寫的書法,第二天柳公權就去了城裡,找到了老人所說的用腳寫字的奇人,柳公權大吃一驚,跪在寫書法的老人面前。要拜老人為師,老人說,我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寫字方法,就是多練習,在柳公權苦苦哀求之下,老人用腳在紙上寫了這樣一句話: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這雖然是一個故事,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書法與勤學苦練是分不開的,柳公權把這些要求牢記在心,後來終於稱為一代書法家。
唐推崇王羲之,宋推崇顏真卿,明清推崇歐陽詢,民國推崇趙孟頫……,但是歷朝歷代為就是沒人推崇柳公權, 歷史上學柳體的確實遠少於歐、顏、趙,如今書法展也很難看到柳楷蹤影。
其中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1.客觀原因。社會主流引導的結果。在書法界,唐推崇王、宋推崇顏、明清推崇歐、民國推崇趙,這些原因在客觀上促進了王、歐、顏、趙的發展。
2.主觀原因。柳體較難入門。學柳體,需要較好的掌握歐體、顏體以及王體,方能表現其精神。初學者很難掌握這點。如果較好的掌握了歐體、顏體以及王體,則儘可不必費勁不討好的學習易學難精的柳體了。許多有成績的書法大家,在研習柳體後,也知難而退。
3.社會原因。在效果上,楷書柳體的墨跡效果不如王、歐、顏、趙的墨跡效果具有衝擊力,這點大家可能有爭議,但確實存在這點;但是,柳體楷書的碑刻效果特別好,這也需要承認。
-
6 # 鴻軒壁畫
柳公權是唐代末期中國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字,結構嚴謹,剛柔並濟,疏朗開闊,為書法界所珍視,素有“顏筋柳骨”美稱。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藝的楷模。
至於為什麼後來學柳體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再難出大家,其實原因有二。
第一:之所以柳體被認為是楷書裡難以超越的巔峰,難就難在一個神韻的理解。柳公權一身經歷7個皇帝變更,從沒因動亂而亂了自己的分寸,這種嚴謹,謹慎的處世能力非常人能及,而且此人一生性格正直,心正則筆正,我認為此話是絕對正確的。
第二:後代學習柳體大多從時刻臨摹入手,但只是在刻板臨摹並沒有跳出來認識柳公權,沒有分析這種字型是怎麼來的,沒有太多感悟性,於是耗費半生精力也不能出帖,於是紛紛半路離開,再也不敢學習柳體。這也是後世很難出大家的原因。
-
7 # 妙笑學書法
很多書籍上。都說顏筋柳骨。然自稱一派(後人稱柳體)他學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最終得力於顏真卿。在結字上吸取了顏真卿的縱勢。在用筆上。集歐體之方,與顏體之圓。
-
8 # 習兿無涯
一、單從唐朝來看,唐人所說的顏筋柳骨,當時顏真卿柳公權就已經在楷書上齊名了;
二、從書法史上來看,歷史上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柳公權佔有重要的地位,至於說楷書四大家誰的成就最高,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柳體,之所以從柳公權之後沒有大家,主要是因為柳體筆力險峻,結構奇險,易賞難學。
回答完畢。希望這個回答,能給大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
9 # 翰墨書道
柳體楷書的地位在書法歷史上的地位問題,除魏晉楷書以外,可以說是第一流的而且是歐顏柳趙四家抗行的,為什麼這樣認為呢,因為我們以鐘王的楷書書法和唐代以後的楷書包括魏碑書法雖然到達後無來者的高度,但比較鍾繇和王羲之的楷書,只不過是突出了鐘王楷書其中的某些特點而已,要說眾美兼善,歐、顏、柳、趙四家仍然難以和鍾繇王羲之的楷書抗衡。這樣說不是因為推舉鐘王而排斥其他,而是鍾繇,王羲之的書法更肇乎自然,然後成熟與楷書,而以後的書法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鐘王為法的演繹和發展,故才有了唐人尚法的歷史定位。
那麼,我們的唐以後的書法,或者包括魏碑書法,都沒有能超越王羲之的書法了嗎?書法的發展在魏晉以後就沒有發展進步了嗎,有的,但不是從自然萬物中汲取營養,而是從豐富的人類的社會文化中汲取營養,就是說肇於自然的程度越來越低,不難理解,仍然是受王羲之一脈書法的影響,特別是唐楷的發展的狀況的左右。
比較王羲之的書法,更概括,更凝鍊,更簡潔,更規範,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館閣體的出現,一些有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復不得不又發出重新迴歸魏晉時代書法的美學思想的思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建議學習書法必須從古代經典書法學起的原因,從古代經典書法入門,我們現代書法的發展與創新時代特色的書法的空間更大,更廣闊。
-
10 # 翰墨今香
柳公權的楷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顏真卿一樣重要,“顏筋柳骨”不是蓋的。為何柳體在唐以後沒有大家呢?這個問題要從下面兩方面來探討:一個是柳書的特點,一個是書法本身的發展規律。
柳公權《玄秘塔碑》
第一,柳書的特點。柳書的楷法森嚴,差之一點則謬之千里。柳楷的特徵是筆畫鋒利、瘦硬、險絕。柳公權把這樣的用筆特徵貫穿到每個字的每一筆,所以學習柳楷時稍有不對柳味就沒有了。所以柳楷難入帖也難出帖,留給後人自我發展的空間較少。這對於書法家來說是很致命的,因為古代的那些書法家,誰不想自成一家,流芳百世啊。
明 王鐸楷書《延壽寺碑》
第二,書法本身的發展規律。可以說中國的書法史就是一部王羲之的學生互相PK的一段歷史,歷代不管哪個大家,幾乎沒有不學習王羲之的。不管每個書家的書法風格是如何演變的,基本上都是在師法魏晉的基礎之上嬗變出來的(康有為等人的碑派例外)。柳楷雖然很好,在唐代的地位很高,但也沒有必須學他的必要。
明 姜立綱《節錄張載東銘冊》
當然後世學習柳公權楷書的書家也是大有人在,不是幾無大家的。只不過前面我們說過,書家學習書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自成面目,形成自己的風格,因此很多書家仔細去看他們的作品,或者研究他們的學習書法的過程都能發現柳楷的影響。
啟功先生《臨玄秘塔》
明代的大書法家王鐸,他的楷書《延壽寺碑》就是濃濃的柳楷味道,與柳楷的《玄秘塔》非常相似。還有明代的大書法家姜立綱,他的書法點畫雅健,體度渾厚,清勁方正,世稱館閣體。姜立綱的楷書當中就能發現柳楷的痕跡。還有當代的大書法家啟功先生,晚年就十分喜歡柳楷,深受影響,曾經作詩云:“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柳公權)竟體芳。”
所以唐以後不是沒有人學柳楷,只是取法多少的問題而已。
回覆列表
柳公權的楷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柳體和顏體並稱“顏筋柳骨”,柳體還和歐體、趙體並稱為“四大楷書”。這兩點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那麼柳體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地位呢?
唐代是楷書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大家,這一點是歷史上任何朝代都無法相媲美的。而柳公權則是這個偉大的楷書時代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柳公權將唐楷發展到極致,柳體之後再無楷書大家。趙孟頫楷書雖然憑藉著自身的藝術特點躋身“四大楷書”之列,但始終無法和唐楷相提並論。
為何柳公權之後幾無楷書大家?柳體將楷書的筆法、字法發展到極致,楷書已經在沒有發展空間,再難出大師。趙孟頫楷書是在楷書基礎上加入強烈的行書筆意,似楷似行,其實已不完全是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