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花山農
-
2 # 海南小龍
能出多少不是絕對的,看地域和做法。
北方一般出1.2--1.5斤;南方做的厚和溼度大,能出1.8--2.5斤。
河北出2.5斤以上,北京出1.5斤左右;
東北豆腐乾,因為燉的多,所以考慮客戶的需求,一般出1.1--1.3斤這樣。
-
3 # 運營長空
10斤大豆做出來的醬塊夠一家四口吃上一年了。可以均勻分成三個方正的醬塊。東北人最喜歡吃自制的黃豆醬了!特別是農村每年農曆11月份都要做一些黃豆醬塊發酵,等到來年農曆4月初8以後做醬。 這也是東北特有的飲食文化,我們在炒菜的過程中也會加入黃豆醬,可以給菜餚和餡料增加味道,讓剛做出來的菜餚更加的入味好吃,還有一股濃郁的醬香味。
製作東北黃豆醬塊的做法
1.黃豆撿淨,去除發黴、蟲咬,清水洗去灰塵 ,放進清水裡浸泡24小時。
2.泡脹的黃豆放入大鍋,加水沒過黃豆,中火煮2-3小時,中間用鏟子翻一翻,然後悶一晚上。
3.黃豆煮好了。判定的標準是一碾就碎
4用餃刀將煮熟的黃豆鉸碎,注意加水鉸。
5.將鉸碎的黃豆按形。製作東北黃豆醬塊按成長方體,注意將塊用手端起朝面板輕輕摔下,摔去裡面的空氣,每個面都要重複做,讓醬塊緊實。
6.做好3個醬塊,放置陰涼處2-3天晾乾表面,再包上白紙,放 陰涼處任其發酵,等來年農曆4月初8以後做醬。
般說一斤黃豆生產出5—6斤豆腐 豆腐,人人愛吃。早點喝的豆漿、豆腐腦,菜品裡的砂鍋豆腐、麻婆豆腐,豆製品裡的豆腐絲、豆腐乾......花樣可多呢!單是豆腐做的菜,一個盛大的宴席還擺不開呢!
豆漿、豆腐是中國首創的。洋鬼子沒有豆腐所以豆腐的英文為 tofu。
大豆起源於中國,古稱"菽"。培育大豆在中國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小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每100克黃豆含蛋白質36克多,在各種食物裡遙遙領先。近年來,日本和美國出現了"豆漿熱",男女老幼喜愛喝豆漿,商店裡出售各種各樣的豆漿製品:桔子豆漿、咖啡豆漿......各種豆腐菜、豆腐罐頭一躍成為暢銷的新穎食品。
但是,炒黃豆和油炸黃豆不容易消化,能夠被身體吸收的養分連一半都不到。煮黃豆好一些,吸收率也只有65.5%。豆漿和豆腐就比較好消化,其中85一95%的蛋白質能被身體吸收。
豆腐是怎樣做成的呢?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在石磨盤裡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裡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彷彿在豆漿桶裡跳起了集體舞,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溶液。
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滷。點滷用鹽滷或石膏,鹽滷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我們喝豆漿,有時就在重複這個豆腐製作過程哩。有人愛喝甜漿。往豆漿里加一匙白糖,豆漿沒有什麼變化。有人愛喝鹹漿。在豆漿裡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不多會兒,碗裡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醬油裡有鹽,鹽和鹽滷性質相近,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使蛋白質凝聚。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
豆漿點滷,出現豆腐腦。豆腐腦濾去水,變成豆腐。將豆腐壓緊,再榨乾去些水,就成了豆腐乾。原來,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乾,都是豆類蛋白質,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牛奶和豆漿差不多,也是膠體溶液。在新鮮的牛奶裡,酪素,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在水裡分散開來,不停地運動礦所以,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讓牛奶發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攏來,凝結成塊,象豆腐腦似的。興許你會愛喝這種酸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