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思為教育
-
2 # 西安鑫航標教育明責權
這是典型的不思考型學生,必須讓他克服恐懼,不讓這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問題,不論是學習、工作、生活。誘導他去嘗試挑戰自我,嘗試讓他自己獨立決策及承擔後果。
-
3 # 胡老師中小學數學
在遇到問題而不知道如何去解決時,很多人都會產生畏懼心理,想要逃避。在學習中,老師和家長經常教育孩子遇到問題時要先去獨立思考,可是很多同學一遇到難題就想要後退,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在學習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題幹很長,有的同學一見到這樣的題目連題都沒看就想要放棄了,對於這樣的題目,對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就有一定的要求,要能從眾多的文字資訊中剝離出有用的條件和資訊,當我們把題目條件分析和梳理後發現很多的題其實沒有那麼難,只是很多同學就倒在了第一步。
不管什麼樣的題目,先去讀題和審題,最起碼做好兩點,找到已知條件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解題的第一步。如果讀一遍沒有理解題意,那就多讀幾遍。這總該簡單吧,如果連題目都不閱讀和分析就放棄了,那是很可惜的。所以,不管是見到什麼題目,首先要求孩子去認真讀題,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能不能最終正確解答是後話,但第一步總該要邁出的。
讀完題目後,找到了已知條件和問題,那接下來就需要去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了,這一步的關鍵是合理分析和運用已知條件,在輔導學生中,我經常會問,看到這個條件,你能想到什麼?合理而有效的聯想是解題的關鍵。為什麼同樣一道題有的同學能快速解答,而有的同學甚至連思路都找不到,差距在哪?個人認為關鍵在是否能針對題目條件產生正確的聯想,這是一種數學意識,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在學習中我們可以先去思考老師是如何去分析和運用某一條件的,然後去借鑑和模仿,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方法。
在面對難題時需要將題目進行分解,難題的難也只是在其中的某一步或幾步,我們在解題時最起碼先把我們能想到的寫出來,也就是能做多少是多少,遇到問題或在某一步出現卡殼時,我們所需要解決的僅僅是這一步,然後帶著問題去聽課,就能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問題,效率也會高很多。
所以在學習中要多鼓勵孩子去思考,遇到難題時先去找條件和問題,然後再把自己能寫的寫出來,再針對難點去思考和理解。
-
4 # 三味聊教育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是在父母所建造的“溫室”中長大的,所接受的挫折教育很少。特別是在生活上,從小到大幾乎沒有面臨什麼困難,基本上沒有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經驗和技能。
但是,在學習上就不同了。學習困難終歸須由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父母不可能代勞。
因此,現在的孩子從內心上產生畏難情緒既常見也正常,不僅學習上如此,生活上也如此。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下面,“三味"給題主分析一下“孩子畏難”的問題——
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被孩子當成“困難”的情況,一般有以下幾種型別,家長應按不同型別,採取相對策。
一、“力所不及”型困難成因及危害:
這類困難是孩子的一個客觀存在。受孩子生理、心理、智力及經驗等因素限制,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必然存在很多問題是孩子力所不及的。
比如:對一個才上初一的10來歲的孩子而言,父母讓他扛一包水泥上樓,他會感到困難;父母叫他去完成一套數學中考試題,他會感到困難……
特別是在對待孩子學習的問題上,由於家長的急躁心理和過高期望,不顧孩子心理發展和教育規律,揠苗助長,人為性給孩子設定困難。
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嚴重危害性: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影響孩子迎困克難良好品質的培養;容易造成孩子的厭學心理等。
應對策略:
如果孩子所面對的是這類“力所不及”型困難,家長不應對孩子予以埋怨,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如果將一個蘋果掛得太高,孩子怎麼跳也夠不著時,即使孩子有多麼飢餓,這個蘋果也會對他失去誘惑力。
二、“過程繁瑣"型困難成因及影響:
這類困難實質上是由多個“容易"問題疊加而成。孩子之所以會感到困難,是因為對解決它的步驟和過程缺乏清醒的認識。
比如:父母和孩子從超市購物回家,大袋小包的,一大堆物品,父母拿不完,讓孩子幫忙,孩子見一大堆的物品,抱怨說:“這麼多,我拿不了!”於是,乾脆什麼也不拿。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很常見。
同樣,在學習上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初中數學考試中,最後一道題一般會被學生當難題看,而其難並非沒學過,主要是因為“綜合性"較強,問題設定多,解題過程相對繁瑣。正因為這個特性,被很多學生當成難題,而不願去觸碰。
再如,語文閱讀題,很多學生感覺好難,往往失分較多。“三味"曾長期分析這個問題,發現一個較普遍現象:學生對文章過長、問題過多,缺乏耐心。
孩子的這種心態,會嚴重影響自身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方法性。
應對策略:
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如果孩子面對的是這類“過程繁瑣”型困難,建議家長:鼓勵孩子樹立信心,引導孩子將困難分解成多個步驟和過程,一步一步去完成。並在感受成功快樂的過程中,培養孩子面對困難的方法和樂趣。
10個袋子一次性提不完,可以分幾次去提,但不可因一次提不完而不提。
數學難題綜合性很強,前一問的結果往往是後一問的條件。不能因為後一問題解決不了,而放棄了前一問題。拿出耐心,一步一步推演,難題也不難。
三、“依賴型”困難:所謂“依賴型"困難,指的是孩子因為過於依賴父母或老師,在離開父母和老師的情況下,將容易的、會幹的事,也當成了困難。嚴格講,其本質不是“困難",而是缺乏獨立性的依賴心理。
有不少家長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寫作業時,父母陪在旁邊,他的勁頭很足,也沒說不會做,但一旦父母不在旁邊,就寫不下去了,還叫個不停:快來啊,這題我不會做啊!
父母曾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他總藉口說不知道怎麼收拾,但如果適當幫他一下,其實他乾得很好。
初一學生在學習上常有這樣的心理:老師課堂上佈置一個學習任務,稍有點難度,就不想主動去想辦法解決,要麼亂寫一通,要麼不思考也不寫。他就等著老師講答案。
這種行為,很容易養成孩子的惰性心理和習慣。
應對策略:
如果孩子所謂的困難,屬這類情況,家長應注重孩子的獨立能力和習慣的養成教育。平時不要低估孩子能力,不要過於溺愛而事事為孩子代勞,凡事做到責任分明,各盡其責。
四、“習慣型"困難有時,父母偶爾要求孩子去洗刷一次碗筷,由於孩子從來就沒這個習慣,他就會將洗碗當困難看。
在學習上,孩子照樣會習慣將某類問題當難題看。拿“三味"所教的初一政治科來看,有部分學生,在測驗和考試時,對最後一道實踐探究題,往往放棄不寫。即使有時很簡單容易,也照樣如此!因為在他們心理已形成一個習慣性認識:這類題我從來就做不好!
其實,各個學科都存在類似問題的學生。
應對策略:
關鍵要鼓勵孩子邁出打破習慣思維定勢的第一步!並協助讓孩子長期堅持,習慣成自然就好。
比如:“三味”針對那些習慣性不答最後那道“實踐探究"題的學生:
首先,改變學生習慣性思維定勢,告訴他們,解決這類問題,其實並沒想象中的難。專心去做時,其實也很容易。
其次,我要求:以後,這道題不可以空著不寫,即使真不會,也要根據題意,“亂”寫一通。
再次,我讓學生多多總結一下應對這類難題的經驗和感受,引導學生總結答題方法和技巧。
總結語:總之,對於初一孩子來說,存在學習困難是很正常的事。但家長應及時對孩子困難的分析,找出造成困難的真正原因,並尋求老師協助,從心理上和知識貯備上,鼓勵和幫助孩子樹立面對困難的自信心,提高孩子解決困難的能力。
-
5 # Wunei媽媽微課堂
孩子讀書時有畏難情緒,是他學習生涯當中的一個非常大的阻礙。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克服了畏難情緒,孩子才是真正的長大了”,對此我深表贊同。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還是畏難情緒由何而產生。最大的一個原因在於孩子遇到困難時他不能積極的去面對。
他首先想到的是逃避,因為他害怕失敗。
實際上,孩子有這樣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不僅僅是未成年人,即使是成年人的生活中也會產生各種畏難情緒。
孩子有畏難情緒,家長該怎樣做?家長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要對孩子的這種情緒表示理解。
在理解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溝通,以鼓勵為主。
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從簡單的事情開始,但是我們要學會一步一步的去加深難度,要去主動的面對,不能逃避。
鼓勵孩子在作出進步之後及時的進行表揚,然後鼓勵他們可以更進一步。
或者在面對一個困難問題時,他被難住了,他可能失敗了,此時家長也要積極的鼓勵他,表揚他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自己思考了、努力了,而不去重視最後失敗的這個結果。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
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在面對較為困難的問題時候,就它會有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他知道父母會在一邊支援他,這樣他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完成較為困難的問題。
除此以外,我們作為家長也要學會以身作則。當我們自己面對困難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的心態,以及如何去處理這一個困難問題的過程和孩子進行分享。
讓孩子明白成年人是如何去面對困難的,他們在有畏難情緒時又是如何去巧妙處理的、化解的、最後能夠解決問題的。
孩子是聰明的,他們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與對待事物的態度。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的行為就成為了孩子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在自己遇到困難問題時,勇於去面對,積極的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成長,也就自然而然的學會去接受挑戰、去直面困難。
孩子養成這樣的品格之後,家長還是要去積極的正面引導,從而讓孩子鞏固住這樣的好習慣,一旦固化為自己的內心想法,那麼學習上自然就會有長足的進步。
回覆列表
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想著如何從問題中逃出去,避開問題,從來不會想要主動去解決它。
為什麼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逃避呢?
1、孩子可能屬於內向性格的,表面上看起來像是逃避責任,但實際是因過於內向不敢勇敢的表達自己,缺乏自信,很容易被貼上“遇事就逃避”的標籤;
2、家長習慣包辦孩子的事,孩子很難有機會自己去嘗試,漸漸的也習慣了依賴父母,當遇到新的問題或困難的時候,他就會習慣性的迴避,等待家長來幫忙,而不是自己嘗試著去解決;
3、家長對孩子的管束和限制過多,家長的控制性比較強,希望孩子能夠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常常壓制孩子的想法,長此以往,孩子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和解決未知事物的積極性就會被打壓,導致遇事退縮回避。
坐在家裡靠著門的男孩全長Full Length Of Boy Sitting Against
當發現孩子遇到困難只知道逃避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1、家長需要清楚孩子為什麼遇到困難會逃避,多和孩子聊聊天,聊他想聊的,即使不是你想要了解的事情也沒有關係,不要打斷孩子的興趣;
2、家長應該對孩子多些鼓勵,鼓勵孩子獨自探索,無論探索的結果是好是壞,重要的是探索的過程,要讓孩子養成自己獨立做事的習慣;
3、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當孩子遇到困難向你求助的時候,不要馬上幫助他,而是問問孩子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然後表揚孩子獨立思考的這個行為,和孩子一起探討他給出的解決方法的可行性;
4、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孩子鼓勵,多注重對事情過程的鼓勵;
5、家長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辛苦、失敗、失望等各種情緒;
6、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7、陪伴和包容理解永遠是孩子最需要的。
寫在最後:
對家長而言,教育孩子的過程本身也是自身不斷修煉、提升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