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
2 # 黑暗血緣
董卓就是被進京後的局勢給卡死了!沒辦法直接一路作死到底,然後真死了!主要就是硬實力不行!漢末諸侯割據!董卓坐擁京師一開始太浪了得罪了所有諸侯然後被孤立被打擊!這種局勢下只能掙扎了!他的根據地離自己太遠。又沒和首都人民搞好關係!
-
3 # 平安讀歷史
董卓廢少帝而立漢獻帝是為了更有利於他能夠執掌朝廷的大權。
首先漢少帝是他的舅舅大將軍何進聯合群臣所立。何進雖已死,但他的母親何太后還在位,還有當時擁立少帝的很多支持者,這些對董卓執掌朝政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阻礙。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廢掉少帝,而另立新君這樣可以擺脫他們這些人的控制。
其實當時漢少帝已經13歲多了,即將成年。一般一旦皇帝成年,董卓至少名義上就得歸政於皇帝,這對董卓來說是極為不甘心的。當時陳留王劉協只有八歲,實在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立為新君的物件。而且劉協的支持者董太后當時已經被何進給害死,完全處於孤立無援,孤家寡人的地步。這樣劉協就只能依靠董卓,更利於董卓控制朝廷大權。
還有由於少帝不是董卓所立,所以在好多事情上並不一定會完全聽董卓的。而且極有可能會和擁立自己的那些大臣形成串聯,對董卓形成不利的影響。所以綜合這些因素,董卓遂決定廢少帝而立漢獻帝,隨後又害死了少帝和何太后。
董卓滿以為做完會更加有利於他執掌朝政大權,但是事實卻恰恰完全相反。本來董卓如果不廢立皇帝而一直髮號施令的話,那些大臣們雖然不滿 也只能夠忍受。但是董卓無故廢立皇帝,破壞了規則。於是袁紹,曹操等聯合各路諸侯群起而反對董卓,最後董卓被打敗後被迫西逃,最終一步步走向敗亡的地步。
-
4 # 古今之言
東漢末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血洗宦官勢力,另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就是後來的漢獻帝。根據史說記載,陳留王劉協是比少帝劉辨更有膽識和才智,劉辨在董卓面前語無倫次,劉協卻對答如流。對於董卓來說,劉辨應該更好控制,為什麼反而要另立劉協為帝呢?
董卓在涼州時就因性格豪爽而遠近聞名,西涼地區各部族的渠帥們都和董卓交情很好。後來董卓因戰功升遷,在西涼地區統兵十年,威震西涼,士卒歸心。漢靈帝時擔心董卓勢大難治,多次下詔要將他調離西涼,但都被董卓以各種理由拒絕了。何進讓他帶兵進入洛陽正中董卓下懷,董卓在洛陽城外遇到了被宦官挾持的漢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一番對答下來,漢少帝劉辯語無倫次,陳留王劉協則神情鎮定,對答如流。據說董卓當時就覺得劉辯不配做皇帝,起了立劉協為帝的心思。
按常理來說,董卓如果有心謀權篡位,那軟弱無能的劉辯應該更容易對付。劉協性情沉穩,才思敏捷,可能會是一個好皇帝。而這樣的皇帝對董卓來說才更危險,隨時有可能不動聲色就來一場政變,把他董卓砍了。但董卓最終還是立劉協為帝了,我覺得有幾種可能。
一、董卓一開始沒有謀權篡位的心思。從董卓的生平來看,他還是比較耿直,雖然想要權力,但可能沒想過徹底自立為帝。董卓見識過劉辯六神無主的窘態後,就覺得劉辯做不好皇帝這個角色,沒有能力管理整個天下,所以要立看起來更有才能的劉協為帝。而且,皇帝稱職才能懾服天下臣民,天下太平了,董卓在中央的權利才更穩固。只是那班文官老臣總瞧不起董卓,總想暗中除掉他,才逼得董卓後面大開殺戒。
二、想透過廢立之舉來提升自己的威望。董卓進洛陽時只是個三品地方官,洛陽城裡一品二品的大員滿地走,都是鼻孔朝天的人,瞧不起董卓。董卓也不能把這些傢伙全都殺掉,就問自己的謀士怎樣才能提高威望。謀士告訴他,自古以來最能提高聲望的就是行廢立之舉,連皇帝都能廢立,其他大臣自然就不敢反抗了。所以董卓不管皇帝好壞,總之就是要走一遍程式,換一換皇帝。
三、董卓有更深一層的考慮,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心思。挾天子以令諸侯最重要的當然是手裡要有個皇帝,其次就是要和天子和平相處,維持天子表面上的權威。而這一點不是董卓一個人能完成的,還需要皇帝的配合。劉辯毫無主見,很可能被其他大臣拿來當槍使,和他起明面上的衝突,那時他會進退兩難。而劉協夠聰明,聰明的人能認清局勢,也懂得自保,這樣就不會和他明著起衝突,維持表面上的和諧。至於暗地裡的動作,只要他董卓牢牢控制兵權,就不怕他翻了天。
四、和劉協的養母有關。
劉協的生母是王美人,生下劉協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死了,劉協由董貴人撫養長大,就是後來的董太后。董卓控制朝政後,認為自己與董太后是同宗,有親戚關係,因此更加親近劉協,如果劉協成了皇帝,董卓就是皇親國戚。不過據史學家查證,董卓應該只是與董太后同宗,沒有血緣關係。
你覺得哪一個更接近真相呢?
-
5 # 秦野雁
董卓是個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野心家。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董卓受大將軍何進之邀入京。何進是有勇無謀之輩,董卓還沒到洛陽,何進由於不聽勸反被宦官張讓等所殺。京城大亂,閹官被誅。少帝以及陳留王等連夜逃至北邙山,董卓聽李儒的建議,乘勢引兵進入洛陽。
少帝和陳留王落難後,董卓去接駕,當他們見到董卓之時,少帝戰戰兢兢,嚇得說不出話來。而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始至終,沒有失語。董卓心中驚奇,所以有了廢立之意。
董卓在溫明園中召集百官,大擺宴會,遍請公卿。酒過數巡之後,董卓停酒止樂,厲聲說:“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諸大臣以為何如?”說完按劍怒視百官。這意思就是我要廢帝,你們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誰敢說個不字,便是逆我者亡。
董卓廢帝的原因真的就是僅僅因為少帝懦弱,陳留王聰明好學嗎?當然不是,最重要的還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董卓作為西涼地區一個軍閥,在京城裡又沒有沾親帶故,很難立足。他可以借廢立之事剷除異己,主要是可以除掉何太后這個最大的威脅。除掉何太后,廢少帝后,立一個9歲的陳留王為帝,大權就自然而然的落到董卓的手裡了。
-
6 # 歷史研習社
《三國演義》中有著這樣一段故事,東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擁立年僅14歲的劉辯登基為帝。何進十分厭惡靈帝所寵幸的宦官“十常侍”,故希望設計除掉他們。不料訊息走漏,十常侍先發制人殺死何進,並劫持了少帝。軍閥董卓聞訊,連夜勤王救下了少帝劉辯。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董卓在解救了少帝劉辯後,不僅沒有效忠劉辯,反而將其廢黜,另立劉辯年僅八歲的弟弟劉協為帝,即日後人人皆知的漢獻帝。那麼董卓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少帝立獻帝呢?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劉協的身世講起了。劉協是漢靈帝的第二子,其母親為只是一個普通的妃子。不過,漢靈帝也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因為靈帝的皇后何氏是出了名的悍婦。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劉辯能夠繼承帝位,只要宮中的妃子懷上了龍種,何皇后就會千方百計的讓他們流產。劉協的母親王美人在得知自己懷孕後,本來也想吃墮胎藥打掉嬰兒。怎料造化弄人,飲了藥後不見成效,只得生下了劉協。
何皇后在知曉劉協出生的訊息後大怒,不過劉協畢竟是皇子,何皇后不敢對其下手,便毒死了劉協的生母王美人。劉協的生母死後,孤苦伶仃一人,漢靈帝怕何皇后再對劉協下毒手,便將劉協交給自己的母親董太后撫養。正因劉協自小由董太后撫養長大,故劉協自小便被人稱之為“董侯”。
不過,也正是因為劉協與董太后間的關係,令劉協同董卓扯上了關係。董卓在攻佔洛陽城、把持朝局後,便因其同董太后同姓的緣故,和董太后認了同宗。既然,董卓同董太后認了親戚,那麼愛屋及烏由董太后養大的劉協生出自然備受董卓青睞。
加之十常侍之亂時,年僅九歲的劉協居然處變不驚,對於自己的遭遇及十常侍的所作所為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令董卓十分讚歎,心中便生出了廢劉辯立劉協的想法。
從前文來看,劉協聰慧過人,又同董卓有著名義上的親戚關係,繼承帝王自然是理所當然。其實不然,上述的理由極有可能是後代史官為了美化獻帝,掩蓋其為權臣所立,得位不正的事實所強行附會。董卓之所以會立獻帝,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貪孩童以久其政”。
劉辯雖然只有十四歲,但是在漢代男子一般16歲行冠禮代表成人,皇帝在成人後自然也就可以親政了。這麼看來就算董卓把持了朝政,可是一年以後少帝成年了,董卓也得從名義上將朝政歸還給少帝。因此,出於長期執政的考慮,改立年僅九歲的劉協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同時,董卓立了劉協,不但可以讓劉協乖乖聽自己指揮,而且自己有擁立之功,更能增加自己的威望,利於掌握朝政。
再者,在廢少帝立劉協的行動中,董卓並非一個人在戰鬥,除了前文所說得董太后,宦官們其實也希望劉協可以繼位。因為劉辯雖是嫡長子,但是靈帝更疼愛王美人所生的劉協,只是礙於何家的勢力,遲遲沒能改立太子。然而,靈帝在彌留之際依舊對此事念念不忘,還特意叮囑自己身邊的宦官們要保護劉協。正因為這層關係,宦官們對於董卓行廢立之事,基本持贊同態度。
參考書目: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7 # 中孚鑑
大將軍何進為了除十常侍而調董卓帶兵進京,但是董卓還未到京,何進已經被殺,何進的手下為何進報仇,衝進皇宮,皇帝也因此流落在外,剛好碰到董卓,董卓一是奉調進京,二有護駕之功勞,同時董卓的西涼兵也非常厲害,所以就很快控制朝廷。
但是董卓只是用武力震懾朝廷,而資歷卻不高,所以董卓為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就廢去少帝,而改立漢獻帝為帝,這樣對於漢獻帝而言、對於朝廷他就有擁立之功,雖然廢帝立帝在其他大臣心裡認為董卓是奸賊,但都沒有人能和董卓抗衡,董卓的地位就又上了一個檔次。
其次,在董卓心裡,覺得漢獻帝會更加好控制,為了更好的控制朝廷,所以就選了漢獻帝為帝,控制了皇帝就是控制了朝廷。
所以董卓要廢少帝而改立漢獻帝為帝。
漢獻帝的一生,也都是在被控制的環境中生存,先是受制於董卓,在董卓死後同樣受制於人,後來又被董卓所挾,到曹丕繼承曹操的位置後,終於篡漢稱帝,東漢滅亡。
其實,東漢在董卓時期,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同時當時天下諸侯割據嚴重,慢慢的就來到了三國時代。
-
8 # k笑笑生
東漢末年,黨人與宦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在漢靈帝時期達到了頂峰,在靈帝駕崩之後,長子劉辨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十常侍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不可調節的地步。
在一次宮廷政變中,大將軍何進被殺,皇帝出逃,被之前何進請來勤王的董卓遇見,救下少帝劉辨。
其實早在靈帝選接班人的時候,就要考慮立更聰慧一點劉協而不是劉辨,但是礙於立長不立幼,又加上一些人為因素才不得已立了並不太喜歡的劉辨。後來在董卓遇到出逃的皇帝隊伍,發現少帝劉協確實是草包一個,而邊上的陳留王劉協反而神情穩若。
至於董卓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天子進行廢立?
首先董卓跟董太后是同姓,於是他就跟董家認了親。同為董氏一族,董卓自然要支援董太后養大的劉協了。於是,他就廢掉了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
其次董卓在入京之前的地位並不高,屬於那種奶奶不疼舅舅不愛的草根一族,不然也不會被何進選為勤王軍隊,奉調入京了。所以他在踩了狗屎運之後,急需要匹配到現在掌握的資源,提高自己的身價。與董太后認了親,還需要在百官面前立個威,不能讓這些文人儒士拿他這個大老粗不當回事!所以要殺雞儆猴,但是這個大老粗向來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廢皇帝儆大臣”以此立了自己的威!
最後其實對於董卓來說,無論劉協還是劉辨當皇帝,都是兩個乳臭未乾的小兒,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至於劉協稍微有主見膽識一點,也恰如其分的給了董卓“為江山社稷著想”的說辭。而且劉辨背後是何進的勢力,勢力盤根錯節,遠沒有劉協的背景容易控制,董卓要實現自己的野心,當然要選擇背景更白的劉協作為傀儡!
-
9 # 醉愛侃足球
首先,筆者認為董卓之所以要廢掉少帝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想要立威。
董卓作為一個從西北來的軍閥,他在京城根本就沒有足夠深厚的背景,再加上沒有卓越的功勳和戰績,想要讓文武百官和天下的人臣服於他根本不可能。於是董卓放了一個大招,廢帝自立!
(董卓劇照)
此時的董卓已經權傾朝野,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他這麼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告訴天下人:我連皇帝都能換掉,還有什麼是不能幹的呢?你們最好老實點,乖乖的聽話,否則沒有好果子吃!
其次,董卓廢劉辯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他見不得軟弱之人。董卓雖然殘暴,但他終究是個武力高強,且非常有頭腦的軍閥,看到軟弱之人他是極度厭惡的。少帝劉辯第一次見到董卓怕得要死,大哭著喊要媽媽,而劉協在董卓面前則顯得從容不迫、應答如流,頗有帝王風範。
(劉辯劇照)
當然這是表明現象,董卓想要的是一個聽話的傀儡皇帝,如果他身邊的皇帝動不動就哇哇大哭,這是不是顯得自己很殘暴呢?稍不留神就會讓自己落下一個欺負皇帝的罪名。
於是董卓立聰明膽大的劉協,就是想讓皇帝乖乖的聽他的話,讓皇帝和自己“合作愉快”。董卓雖然確實很殘暴,但他也想讓自己成為天下人眼中的“賢人”,天下人就沒有討伐自己的理由。
(漢獻帝劉協劇照)
除了廢立皇帝外,董卓還極力想要拉攏朝中計程車大夫和社會名流,但是這些士大夫和名流很讓他討厭,因為他們都不願意與自己合作。於是董卓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不聽話的全部殺掉!
董卓的做法實在太過於極端,只要是反對他的人,不是挖眼削鼻、砍手腳,就是把人扔湯鍋裡煮了吃。這些人的慘叫聲越大,董卓就越興奮。
董卓做以上事情就是想鞏固自己的地位並滿足各種慾望,大權在握的董卓縱兵燒殺搶掠、姦淫婦女,自己也穢亂後宮,連先帝的嬪妃和宮女也不放過。
(董卓和貂蟬劇照)
董卓讓洛陽城成為了人間地獄,他的暴行自然也引起了天下的公憤,各路諸侯紛紛成立義軍討伐他。只可惜這些諸侯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只是走走過場而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董卓入京後,大漢王朝基本上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總之,董卓廢立皇帝的目的就是立威,以此來鞏固權力地位來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但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害人終害己。
-
10 # 掌心記
何進借徵召董卓進京清君側,想一網打盡宦官“十常侍”,不料謀事不周,反送了卿卿性命,這到是小事,畢竟何進何大將軍這也是罪有應得。此事引起更惡劣的影響就是,就象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將董卓這個野蠻人招到了京城,直接將本來就氣息奄奄的大漢王朝給斷送了。
董卓本有虎狼之心,趁此大好機會,狠狠地幹了一大票,不僅打掉了“十常侍”的宦官集團,還一舉消滅了何氏外戚集團,更是出大招,直接廢掉了14歲的少皇帝劉辯,而劉辯年僅八歲的弟弟劉協為漢獻帝,將皇權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對西涼軍閥的這般操作,一幫文武老臣只能乾瞪眼。
董卓之所以在解救了少帝劉辯後,反而將其廢黜,非得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另立新主,其目的何在?根據《三國志》及《後漢書》等史料記載分析,掌握覺得董卓其實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其一,何氏外戚風評不佳,行廢立之事,有撥亂反正之意。
何皇后在靈帝時期,獨霸後宮,手段毒辣,是出了名的悍婦,不僅毒死了劉協的生母王美人,更是逼死了靈帝的生母太后董太后,這在以孝道治國的大漢王朝是非常大的忤逆之罪責。
用董卓的話講就是:“後逼迫永樂太后,令以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節。”另外作為外戚的何進獨霸朝權,引得朝臣不滿。
更關鍵的是,靈帝的本意也是想立劉協為帝,無奈何家勢大,自己又早死,至使劉辯上位。所以董卓另立劉協為帝也算是撥亂反正,可得正義之名。
其二,劉協可算作董氏一脈,擁立劉協,更便了掌握朝權。
劉協本是靈帝的寵妃王美人所生,王美人被何皇后毒害至死,靈帝怕劉協再遭不測,便將劉協交給自己的母親董太后撫養長大,故劉協也稱為“董侯”。由於王美人孃家沒什麼人當官,所以劉協便可算作董氏一脈了,董卓與董太后本來是八竿子打不著,但由於都姓“董”,五百年前是一家,這麼一算,董卓差不多簡直就是劉協的舅家人了。
按照東漢一般由外戚掌權的光榮傳統,董卓作為外來戶,立劉協後,便可堂而皇之地攀上這層關係,當外戚代小皇帝掌權,理由正當,也無可挑剔。
其實公正的說,董卓當時想的只是專權,還沒有想到篡位這樣的志向,從這一點講,董卓的動機算是比曹操要單純些。董卓擁立新君後,也只將自己封為相國,郿侯,將自己比作伊尹、霍光,將皇帝當小孩,代天子以行政務。
其三、劉協比劉辯更有皇帝威儀,選能立賢,博得天下支援。
獻帝紀曰: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
三國演義中寫道,董卓發兵勤王,追上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時,十四歲少帝劉辯遇到此情嚇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反到是九歲的九歲的劉協居然處變不驚,呵斥董卓輕慢皇帝,不講君臣之禮,嚇得董卓趕緊下跪。
同時與董卓並馬齊行,回答自己的遭遇,以及十常侍亂政,頭頭是道,十分得體,頗有帝王風範,因而讓董卓對陳留王劉協更高看一眼。如果立劉協,則可以讓天下人看出董卓的“大公無私”,更便了博得天下人的支援,鞏固自己的掌權基礎。
當然這個理由比較牽強,因此從東漢歷代權臣廢長立幼的作法來看,無非是想立一個更年幼的皇帝,便於自己專權而已。如果劉協真如史書中所描述的那聰惠,我們故且也認可這一理由。
-
11 # 想吃果凍的果凍
第一點,這時候的董卓已經入主朝廷,但是就像來了新領導不瞭解下屬是不是跟自己一條心怎麼辦呢,所以我認為這是在測試官員的一個測試,和曹操因為伏唸的衣帶詔而誅殺親漢大臣是一樣的。
第二點,這是我猜測的,這是董卓想要稱帝的準備,逐漸削弱臣屬對於大漢的忠誠度,流水的皇帝,鐵打的董卓,時間長了,天下只認董丞相,不認漢帝了。
-
12 # 歷史怪誕說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槍桿子夠硬~~~
首先需要看看董卓是個什麼樣的人。
董卓是涼州人氏,他在桓帝的時候被朝廷徵召,受命去討伐漢陽的羌人。
因為作戰有功,所以屢受提拔,後來董卓又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等,所以董卓的威名也一步步的樹立了起來。
隨著勢力越來越龐大,董卓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後來他受詔入京,討伐十常侍的時候,這個時候董卓就趁機,吞併了一同入京的其他兩大勢力,在朝中獨攬大權。
董卓此時在朝中權勢滔天,當時的,皇帝是少帝劉辯,但是因為劉辨手中無兵無將,所以他只能是董卓的傀儡。
而當時無論是誰當皇帝,都是難逃傀儡的命運的。
但是董卓卻又多此一舉,廢掉了漢少帝劉辨,而立了獻帝劉協為帝。
董卓這麼做,不是給了他人討伐自己的藉口嗎?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
首先,漢少帝劉辯的母親是何皇后,家族的勢力非常的強大,身後是強大的外戚集團。
而董卓想要穩固的掌管朝政的話,就要廢掉劉辯和他深厚著強大的外戚集團。
所以他就選擇改立沒有什麼根基的漢獻帝劉協為帝。
其次,就是董太后的緣故。因為漢獻帝劉協在母親王美人死後,是一隻養在董太后的膝下的。
而董太后和董卓是同族,所以董卓立還年幼的漢獻帝劉協,其實是非常方便他掌管朝政的。
而且和董太后聯合起來,也方便他行事。
最後,當時朝廷大臣多是反對董卓之人,而且早已派系林立,董卓需要大量的時間與朝廷各派系勾心鬥角,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朝廷的各個派系都要忠於皇帝,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擒賊先擒王”,董卓直接換掉他們的皇帝,不但省去了勾心鬥角的時間,而且打亂了各派系的方寸,其實歸根結底,最關鍵的還是因為董卓槍桿子硬。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最後董卓廢了漢少帝劉辨而立了劉協為帝。
雖然當時董卓是權傾天下,但是最後他還是因為暴虐無道,所以被天下群雄討伐,最後死於自己義子呂布之手。
-
13 # 菸酒閣小學士
董卓是漢朝重臣、當世梟雄,掌握雍、涼地方和數十萬大軍,自然有膽略和過人之處。任何一個臣子,哪怕是權臣,對於皇帝是否睿智、有擔當、帝王氣度是十分在意的。很多皇朝被權臣所立的皇帝,非但不是無能之輩,反而文武兼備、果敢聰慧,如漢獻帝、曹髦、元善見。董卓果斷廢少帝,另立漢獻帝,有人認為昏庸的皇帝不是更容易控制?推測起來主要是幾點原因:
1、協天子以令諸侯。協天子的前提是天子的才能學識為天下認可,否則諸侯見天子昏庸,很可能另選賢明皇族,再立中央對抗。而漢獻帝能使天下諸侯臣服,董卓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坐班人,而不是任何事都需要他勞心的廢物。2、天子權力在權臣手中,無論他如何反抗,都沒有作用。但漢獻帝並非毫無作用,在董卓勢力不能到達的地方和宗室勢力內,甚至在董卓軍隊內部,都需要皇帝的名號和漢獻帝的行政權力。這種情況下,雙方會有微妙的讓步和妥協。董卓也會給予有限的自由和權力,與皇室相處。漢獻帝要主持正常的朝會,按董卓主要思想釋出詔令、賞罰分明,協調漢臣與董卓勢力的關係,安撫反對董卓的諸侯勢力。這是事都是昏庸皇帝做不來的,只能給董卓添亂。3、皇帝有皇帝的威嚴和手段,一個明君雖然失去了決定權,但是他是漢室正統,即使董卓有篡位之心,也是受禪於漢不可能滅漢,還需尊重漢獻帝,董卓的繼位才是合法的。挑個明事理的皇帝,實際比一個昏庸皇帝更知道趨勢已去,更容易配合和接受。
從曹丕受禪來看,漢獻帝經過有限的反抗,已經非常厭惡自己的工作崗位,真心實意的退位。而他被封為山陽公之後,讓百姓安居樂業,是個有才幹和情懷的皇帝,劉邦開創400年基業,雖亡於其手,但相比靈桓二帝,他已經做的很好,不應受到苛責。
-
14 # 南門太守
董卓執意廢少帝改立獻帝,這件事讓董卓與以袁氏為代表計程車大夫們之間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可以說這件事讓董卓付出了很大代價,如果沒有充分理由,董卓再傻相信也不會這麼幹。
理由是什麼呢?有人認為少帝劉辯太平庸,而獻帝劉協給董卓留下了不錯印象,董卓剛見到他們的時候,正值他們二人流落在外,少帝受到驚嚇不知所錯,而獻帝比較鎮靜,所以董卓更喜歡獻帝。
但這個理由不成立,董卓的目的是把持朝廷,天子越平庸、越無能才更好,除非董卓對漢室忠心耿耿,否則他不會因為這個理由去廢立天子,說這個理由可以說剛好反了,董卓要除掉漢獻帝的話這個理由倒成立。
有人說年齡因素是董卓行廢立之事的出發點,這個理由勉強可以成立,劉辯比劉協大5歲,年齡小更容易控制,這是其一;其二,根據制度天子未成年時由大臣或太后輔政,天子成年後必須還政於天子,小5歲可以晚5年還政。
還有一個原因,董卓跟獻帝更有親近感,獻帝劉協生母王美人死得早,他的父親漢靈帝劉宏害怕有人謀害他,就把他悄悄送到自己的母親董太后那裡撫養,對外稱“董侯”,董卓覺得自己也董,跟董太后雖不是近親,但可以視為本族。
但年齡和董太后這兩個因素都不是最重要的,董卓必須廢掉少帝改立獻帝,根本的原因在於政治鬥爭的需要。少帝的生母是何皇后,舅舅是被宦官殺死的大將軍何進,董卓要控制住洛陽,必須消除何進、何皇后的影響力,一方面瓦解他們的部下,另一方面迫害何皇后,讓她退出政治舞臺,何皇后最終因董卓的迫害而喪命。
想想看,一面把少帝的親媽致於死地,另一面又讓少帝繼續呆在天子的寶座上,董卓會不會這麼傻呢?所以,董卓行廢立之事不是個人喜好所決定的,也並非沒事找事,而是必須走出的一步。
對董卓的政敵袁紹來講,由於他繼承的是大將軍何進的政治遺產,他的手下大多數也是何進曾經的手下,所以他必須力保少帝,從而對獻帝沒有好感。袁紹對獻帝的這種態度一直保持著,以致於他後來再三想另立一個朝廷與獻帝分庭抗禮,當獻帝從長安迴歸時,也正是基於這種的原因他不願意“奉天子以令不臣”。
-
15 # 九州歷史
董卓是當時非常有能力的地方大員,他出身並不高,依靠自己能力成為一方諸侯。廢少帝立獻帝是董卓一生敗筆,也是他失敗的導火索。解釋董卓這一行動,離不開他的動機:透過廢立,掌握朝政!
之所以廢掉劉辯,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如劉協,這只是董卓的藉口。對董卓來說,掌握一個痴呆皇帝最好,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中,怎麼可能願意侍奉能力強的君主呢?
第一,少帝劉辯稱帝理由不充分,何進兄妹樹敵很多,董卓認為廢立可以贏得人氣。劉辯之母是何皇后,也就是何進的妹妹。何皇后身材高大、性格強悍,橫行後宮、無人敢惹。漢靈帝的兒子一直夭折,說不定跟她就有關係。劉協的母親王美人懷孕,怕被何皇后加害,竟然想要打胎。何皇后毒死王美人,漢靈帝大怒,把劉協送到自己母親董太后那裡撫養,才得以保命。劉辯自小舉止輕浮,沒有帝王威儀,漢靈帝也不太滿意,但他是長子,很多事情還得仰仗何進一族,臨終只得傳位劉辯。董卓可能覺得群臣也對劉辯不滿意,才想到廢立,同時透過此舉剷除何進一黨的勢力。
第二,劉協年紀小,可以玩弄於股掌之中。董卓進京時,劉辯13歲,漢獻帝劉協8歲。劉辯即將成年,對於董卓來說不易掌控;漢獻帝才八歲,是個毛頭小孩,自己才能大權獨攬。
第三,透過廢立樹威,確立獨裁地位。董卓口碑不好,所在的涼州也不入流,董卓主政自然很多人不服,如果鎮不住滿朝文武,說不定自己性命不保。當時,東漢首都洛陽的軍事力量並不強,以至於害怕董卓的三千西涼兵。軍事方面,曹操、袁紹等“西園八校尉”可能連兵都沒有,主力部隊在駐紮各地,以至於董卓能夠橫行京師。
-
16 # 歷史紅顏說
總起來說,廢少帝而立獻帝,是在大眾接受程度VS自己野心程度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1.在封建社會,皇帝被稱為天子,他的血統是受到認可的,不可以隨便推翻的。戰國時期,秦國後來變得如此強大,也不敢隨便將當時的周王取而代之。
歷史上即使出現取而代之的情況,也要打上一個“清君側”的旗號。
所以異姓公然篡權是風險很大的,搞不好就是另一個王葬。
這個時候,最保險的方法就是立一個新帝。
彼時,漢少帝劉辯已經在何進的支援下做了皇帝。
按照篡權的傳統步驟來看,他廢掉劉辯,是在意料之中的。
2.劉辯在袁紹,何進的支援下做了皇帝,何進已死,袁紹就是擁立有功的人,若論起功來,董卓擁護劉辯一點好處也撈不著,只能看著別人坐大。
3.董卓以劉協聰穎,更合適做皇帝的理由廢劉辯,立劉協,但其實,劉協與劉辯的智商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中,當時劉協再聰明,也只有九歲而已,他身後沒有勢力,他的母親王美人出身低微,並被劉辯的母親何皇后害死,劉協身後沒有勢力,容易控制,但是劉辯的身後,卻是何家一家的外戚勢力,對於當時的董卓來說,難以控制。
4.漢獻帝劉協母親王美人早逝,他由董太后撫養起來,董卓覺得同姓,本是一族,到時候可以以外戚身份干政,在東漢,外戚與宦官干政,十分普遍,掌握政權相對比較容易。
所以考慮到以上幾點,平衡了自己想得到的權力與別人可以接受的程度,立漢獻帝是最穩妥的做法。
-
17 # 老龔166916589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劉辯手下有一幫完整的閣僚,太后姓何,大權撐在以何進為首的手中,董卓廢劉辯立劉協是為了以自已為主羅列親信重新組閣,這是權力的調整,或者說權力鬥爭。歷朝,歷代的權臣行廢立都是一脈相順。
。比如秦朝醃臣趙高和丞相李斯。秦皇死後假傳遺召,殺太子扶蘇,大將蒙恬。趙高,李斯立世子胡亥,趙,李保持了朝廷最高權力,如果太子扶蘇稱帝,那麼最高權力一定有蒙恬掌握,這是必然性,為了爭權不惜假傳遺召,欺君妄上。(好在君己死,死旡對正),總的也是人在做天在看,先趙殺李,後趙也是曇花一現,並不長久。
。歷史上權臣廢立鞏固自已地位都著呢?
-
18 # 小小的酸奶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董卓到底想不想篡位我們不用去管他,但是他為什麼會廢掉看起來蠢笨的少帝,反而立了聰明機靈的漢獻帝?對於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首先,對於當時的董卓來說,誰是皇帝都是一樣的,軍政大權都是掌握在董卓手中,聰明和蠢笨沒有任何區別,反正都是個孩子。但是漢獻帝與董太后很親密,因此董卓對他同樣會更有好感。
第二,董卓為了完全的掌控之中朝廷,他想借廢立之事看看朝中有多少反對他的人以便於之後有目的的清除,確立自己的權威,達到他一言堂的地步。也可以為他日後走到更高的地位奠定基礎。
還有就是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原本以為就喜愛的皇子,也許他的內心就是想讓劉協即位也說不好。董卓只不過是付諸實踐。
-
19 # 鴻哥iouyh福小鋪
野心是一點點膨脹的。
起初董卓可以說是沒有篡位之心,他無非就是想當個權臣,可以架空皇權的權臣,效仿霍光那樣可以廢立皇帝的權臣。
說廢立皇帝,其實董卓也是存著立威的思路,畢竟少帝是董卓來之前就有的,是先帝和眾大臣所立,這時候,董卓來了,廢了少帝,立漢獻帝,無非就是讓整個朝廷和整個天下知道,誰才是權傾朝野。
而且,理由嘛,少帝蠢笨,漢獻帝聰明,可以側面佐證董卓是睿智的,是值得天下稱頌的。
奈何,混跡朝堂的眾臣雖然受制於董卓,但人家僅僅是在朝堂受制於董卓,若是回到地方,個個都是過江龍,就好比袁紹,袁氏四世三公,袁紹在朝堂頂多就是將校級別,可到了地方,他便是妥妥的一方大諸侯,實力不輸給董卓。
所以,董卓的廢立皇帝,其實重點在立威,並不是想篡位,奈何眾臣不是這麼看的,畢竟皇帝蠢笨,眾臣不蠢笨就可以了,大夥聚集朝堂,無非就是透過朝堂這個參政議政的所在為各自的家族牟取利益,皇帝蠢笨更好控制,所以董卓這麼幹,自然眾臣不服,在他們眼裡便是僭越,霸道和不講理,不遵守遊戲規則。
董卓純粹就是要當權臣,所以他拼命斂財和擴張勢力,反正敗壞的都是漢天子的江山,與他沒關係,即便當個亂世梟雄和軍閥又如何?
直到有一天,王允等的捧殺,這才使得董卓有了篡位之心。
回覆列表
董卓不是司馬懿,他的心計沒那麼深,視野也沒那麼遠。但是,這並不妨礙他也有自己的小盤算。
初見漢少帝和漢獻帝兄弟倆,董卓是在接到聖旨,讓他進京之際。當夜,行進至黃河渡口附近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方向一片火海,這個時候,身為領兵之將的董卓,當然是第一念頭要早點趕到皇帝身邊,因為救駕這一樁功勞,那可真是可遇不可求。
說來也是巧,在北邙路上,董卓這一支人馬,便真的遇上了皇帝。
皇帝,董卓以前是見過的,只不過之前見的,是漢靈帝那個昏君。官位級別比他高的大臣們,董卓也是見過的,只不過頗為不屑。早在四年前,董卓就曾不屑過當時的上級張溫,張溫那個時候掛著車騎將軍的頭銜,比還只是中郎將的董卓高階太多,可是董卓就敢怠慢他,甚至是在張溫用皇帝的以詔書邀召之際,他依舊拖了很久,才慢吞吞到場。
為什麼?其實就是看不起張溫,因為張溫其實是個文官,此次出征之前,他的職位是大司農,負責糧食農業那攤子事,典型的文官,哪裡懂軍事啊!可這個時候,張溫是董卓的上司,敢如此無禮?張溫其實是有權力殺了這個胖子立威的。當時南方人孫堅在場,他就覺得這事很不合禮,哪有部下對上司如此傲慢的,於是他建議張溫,以軍法殺了此人。
所以董卓的無禮,是有很大風險的。但問題是:他恰恰碰上了心慈手軟的張溫,一點事沒有——這裡我要說一句,你對董卓客氣,董卓可不會對你客氣。六年之後,便是董卓,隨便找了個理由,說張溫你和袁術私通,於是便在十月初一在京城的大街上,將張溫活活打死。
從這裡你也看出來了,董卓這個人,其實就是欺軟怕硬,你越軟,他越橫;你強硬,他倒不敢怎麼樣!皇帝這邊,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望見蜂擁而來的大軍,也不知是敵軍還是本方,漢少帝便嚇呆了,說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老實說也可以諒解,因為他才中學生年紀)。
相反,身為臣子的董卓,倒是大搖大擺、硬氣得很。
關鍵時刻,比皇帝還小五歲的弟弟陳留王劉協,倒是挺身而出了,他主動向前一步,向董卓不卑不亢地講述了整個事變的過程,一點都不亂。三國演義說,就是這個時候,董卓便下定了要讓這個小朋友來當皇帝的決心,這個我感覺不靠譜,董卓的反應沒這麼快,但劉協給他留下的印象很出色,那是真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當哥哥的皇帝表現那麼差,拿來當傀儡豈不是很容易操縱,董卓為什麼一定要換看上去好太多的弟弟來做新皇帝呢?
其實原因就在於,此時的董卓,根本就沒有將來要篡位自己當皇帝的決心。他的心思,可以說完全是想當一個權臣——之前的東漢歷史上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只不過他們有一個特殊身份,叫做外戚。
而關鍵就在這裡,董卓其實並不是什麼外戚,可是他聽說這個劉協,是董太后撫養長大的,而他也姓董,這意思是不是就是說:冥冥之中,有一種天賜的聯絡,將董卓、董太后和劉協三個人,神奇地聯絡在了一起。越是文化程度低的草莽,越會相信這種莫名的聯絡。董卓便是這樣一個草莽。
況且,董卓又進一步想,漢少帝已經證明是個不稱職的軟弱皇帝,而劉協要比他強太多。漢朝在此前已經出了一串糟糕的天子,如桓帝、靈帝都是這路貨色。而他董卓,如果能扶立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英明天子,豈不是會得到天下人的一致推贊。這便意味著,他可以在眾人擁戴的情形之下,順利地掌握權力。
當然,董卓沒有想的一點是,即便扶立了英明小皇帝,如果他胡作非為,朝上百官以及地方官民,也都會奮起反對他。只是那些事,都是後來才發生,以董卓的智商和情商,管那麼多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