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118608266

    因為,當時中國軍隊雖然裝備了美式裝備,但是日本人是屬於那種不怕死型的。所以拼死抵抗,而且當時駐守騰衝的又是日軍精銳部隊!

  • 2 # 昆明警方李雲峰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和網上能查到的情況分析,1944年夏秋兩季,前後共4個月零幾天的時間,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兩個軍五個師共五萬餘人,發起對騰衝日軍的大反攻。在徹底殲滅日軍三、四千人(一說是七千)的同時,遠征軍也犧牲九千來人。如果加上負傷人員,總數會在兩萬以上。當然,這些傷亡數字,不一定確實。因為按常規分析,五萬多人的遠征軍,若死傷兩萬以上,其戰力肯定難於維持了。事實上,攻克騰衝後的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經過短期休整後,從騰衝越過龍川江,又投入參加攻擊龍陵、芒市的戰役,甚至進軍中緬邊境。其戰力仍然旺盛,與攻克騰衝期間比較,沒有顯著差別。從當年國軍的情況看,臨戰逃亡的不少。有些流落民間,可能被部隊視為戰死,統計上報。一些傷兵出院後,因各種原因沒去原來的部隊,而是又到別的部隊“吃糧”。這類情況,也可能被原部隊誤會為死亡。解放後,有個別在世的遠征軍老兵的姓名,竟然被發現國殤墓園的墓碑上有他們的名字。遠征軍傷亡統計的誤差,肯定存大。但傷亡重大是事實,數倍於敵不是誇張。我們小時候,聽家鄉長輩和在世的老兵口述,遠征軍的傷亡,總體上說,確實遠超敵人。區域性戰術攻堅,傷亡數倍於敵也不誇張。反之,以少勝多區域性戰鬥,也是有的。

    總體上犧牲重大的問題,原因很多。

    一、從一般軍事常識看,戰術行動中,進攻一方的火力、人員暴露情況大於防守一方。防守一方具有以靜制動的優勢,犧牲的可控條件優於對方。所以,進攻的一方,總是要付出多於對方的犧牲和代價。

    二、從單兵素質方面的體能,訓練水平,戰術能力包括班組進攻、射擊拼刺等看,日軍確實遠勝一籌。

    三、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死硬頑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除非人死了,槍聲才停。

    四、日軍的後勤保障條件好,可以透過公路連線緬甸,運進戰略保障物資。而遠征軍卻沒有公路從保山連線騰衝,後勤保障全憑人畜運輸。笨重、大件的現代水泥、鋼材等建築材料和重武器,難於抵達前線。

    五、當時的公路只通到保山,中間隔著怒江和高黎貢山。遠征有外援支援,雖然具備一定的摩托化運輸能力,卻因交通基礎設施限制,難於到達騰衝。重炮、坦克、重型工程機械過不了怒江,運不進騰衝。嚴重影響了高黎貢山和騰衝城區的攻堅克難戰術行動。遠征軍只能以輕武器,最多是山炮,野炮、火焰噴射器的火力,硬啃騰衝以花崗岩石條構築的城牆和高黎貢山上日軍精心構築的堅固鋼筋水泥堡壘工事。雖有強大的中美聯合空軍飛機助戰,但空投的航彈雖然威力強大,其毀傷效力,總是代替不了地面的重炮直射直瞄火力。所以,遠征軍更多的是拼人力,導致犧牲特別重大。

    六、日軍為阻止遠征軍強渡怒江大反攻,曾經在高黎貢山依恃險要,構築了無數的永久性野戰工事,形成堅固的防線。盤踞騰衝的數千日軍,也傾巢而出,進入高黎貢山野戰工事死守。後來在遠征軍持續近月的強大攻勢下,高黎貢山防線崩潰。殘餘日軍奉命,分多路潰退回城。期間,若遠征軍能提前預知,事先派出有力部隊,在日軍回撤的險隘要道上,埋伏阻擊,爭取運動中殲敵,比後來攻城圍殲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少得多。但這一有利戰機,遠征軍沒有充分利用。撤退的日軍主力,或結隊或零散,官兵傷病疲勞飢餓,建制不整,裝備不全,指揮不靈(三個主力大隊長,一傷重被俘,兩個戰死)。卻象羊拉屎一樣,源源不斷。從高黎貢山樑子到騰衝城的多條道路上,綿延數十公里百多公里不等。其零亂疲睏狼狽絕望,比三國時的曹操敗走華容道有過之而無不及(好歹曹操還活著)。持續時間一週以上,卻一直沒受過有準備,有組織的迎頭痛擊阻滯。這些日軍進城休整後,傷病得到治療,體力得到恢復,裝備得到補充,建制得到完善,更頑固更瘋狂。為後來的遠征軍圍城攻堅戰,增加了無可估量的難度。

  • 3 # 翡翠1975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反攻騰衝時部隊缺乏訓練、地空、地炮協同奇差,炸彈炮彈招呼到自己人頭上的事時有發生,各部隊缺員嚴重,逐次投入打成添油,進攻中就算撕開突破口也無力擴大戰果,反之日軍困獸猶鬥,單兵作戰能力很強,死戰不退。

  • 4 # 戰爭史

    抗戰後期,滇西反攻中的騰衝巷戰,慘烈程度超乎想象。1944年8月18日,在美軍的空中支援掃清城牆等障礙之後,中國遠征軍打通騰衝城的東門和西門,突入騰衝市區。等待中國士兵的,是日軍經營了兩年、佈滿殺機的迷宮。騰衝城內大街小巷交錯,高房巨宅毗連,日軍將每條街巷的房屋都改建成了可以頑抗的據點。為了收復騰衝,中國軍隊做好了付出重大犧牲的準備。

    (慘烈的騰衝巷戰)

    騰衝城內的戰鬥是一房一屋的爭奪,一寸一寸的挪動,戰事非常艱難。有中國遠征軍的老兵回憶,在一處名叫小龍井的地方,日軍將機槍架在一棵很粗的大柳樹上。中國遠征軍第198師的一個連全部犧牲在大柳樹前的溝裡。遠征軍炮兵架上迫擊炮,才將這棵大柳樹炸斷,繼續前進。

    從城西進攻的中國遠征軍第35師第108團被死死釘在駐騰衝英國領事館的一處建築物前。這座領事館是英華人從1921年開始在騰衝歷時十年打造,牆壁全部用火山岩砌成,牆體厚達1.5米。日軍將這裡作為也佔倉庫,糧食彈藥都存放在這裡。這裡成為了中日兩軍爭奪的焦點。美軍飛機的空中支援也沒能削弱領事館的頑抗,400多名日軍據守在這裡用輕重武器死命阻止中國軍隊的進攻。

    (中國遠征軍戰士檢視擊斃的日軍屍體)

    領事館門前的戰鬥打了幾天仍沒有結果。直到三天之後,三架美軍飛機急速俯衝,將18枚火箭彈準確地從屋頂和門窗射進,才拔除了這顆釘子。戰後的騰衝英國領事館只剩下些燒不掉炸不爛的火山岩。進入騰衝五天以來,巷戰的推進速度極為緩慢。據說城西的部隊向前推進了15米,城東的部隊只推進了10米,而且傷亡極大。

    (慘烈的騰衝巷戰)

    8月30日,中國遠征軍第53軍第116師從城東攻入騰衝,攻到文昌宮附近時,部隊在一座大鐘前再也無法前進。這座大鐘是明朝景泰年間,為了記載騰衝建城的歷史而築造的。向文昌宮進攻時,許多戰士被子彈打死,卻不知道子彈是從什麼地方射過來的。後來才發現,這口大鐘上有個洞眼,日軍士兵將大鐘作為掩體,躲在裡面向中國士兵射擊。遠征軍戰士的步槍、機槍一齊向這口大鐘射擊,但是子彈無法準確地打進去。後來一個戰士想了個辦法:摸到大鐘背面,用一根木棍,用力敲打這口大鐘。敲了一段時間,大鐘裡面沒有動靜了。抬起大鐘來一看,一個日本兵死在裡面。這個日本兵耳鼻流血,死狀奇慘,原來是被敲鐘的巨大聲響給活活震死了。

    (據說這就是那座大鐘)

    日軍失敗在即,準備做最後的突圍。雖然上面命令死守到10月,但誰也不願死在守不住的地方。9月13日,日軍騰衝守備隊向上級師團部發去了最後的電報,電文說,在中國軍隊炮火的絕對控制之下,我們已經忍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請理解全體官兵的心情。在最後的瘋狂之前,日軍騰衝守備隊還殺死了重傷員和部分慰安婦。

    日軍戰俘、第56師團衛生兵吉野孝公的《騰越玉碎記》裡,對騰衝日本守軍的結局做了誇張煽情的回憶:昭和十九年(1944年)9月14日早上,騰衝守備隊3000餘人的生命在玉碎的美名之下猶如風中的燈燭,搖晃著熄滅了。其實,日軍並沒有發動所謂玉碎的自殺衝鋒。日軍殘餘兵力集結在騰衝城南方圓200米的區域之內。中國遠征軍喊話:放下武器,投降不殺。窮途末路的日軍舉起白旗投降了。

    (騰衝戰役中,中國遠征軍共俘獲日軍53名)

    1944年9月14日上午10時,松山被攻克一週之後,騰衝城的日軍也被徹底消滅,騰衝戰役終於結束。至此,騰衝被日軍佔領兩年四個月又四天的屈辱日子終於結束。騰中之戰是八年抗戰正面戰場上少有的主動向日軍進攻而取得的勝利。中國遠征軍為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後人將永遠銘記。參考資料:《二戰紀實——中國遠征軍》

  • 5 # 安徽跑跑卡丁車冠軍

    我來說一下我在一個紀錄片上看到的騰衝戰役。

    首先騰衝是做古城,純火山岩極其堅固,然後攻擊部隊前期由於命令為了保護城市(因為當時城內已是孤軍,認為不會有太大抵抗),所以選擇了雲梯攻城,不用飛機大炮支援,打了三天發現根本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攻下。決定請求美國12航空隊轟炸,重武器全上,艱難的攻入城內,但是直推進了幾米,可以說只是打開了城牆缺口,日本人之前已經清出了中國百姓決定死守,所以很難打。開始了漫長的巷戰,靠人數優勢最終戰勝了鬼子。只有少數的鬼子和慰安婦投降,在投降的鬼子中詢問得知鬼子的指揮官早在勝利的幾天前就被飛機炸死了,但他們依然死守,為了所謂的玉碎。

    所以,總結一下。

    1鬼子充分利用地利,頑強抵抗。

    2指揮失誤,前期攻城戰為了保護城市的作戰方法根本不符實際情況。

    3國軍打的也很英勇頑強,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 6 # 戰略論

    原因有二:

    1、騰衝城堅固易守。騰衝古城,始建於明朝,是標準的中國式城牆,內分為東西南北四區,呈“田”字型,高達8米,後達6米。城牆基礎是巨石,上為磚砌,城上有城垛,外面還有護城溝壕。經過日軍近兩年的經營,構築工事極為堅固。最為重要的是地形的優勢,騰衝除城南是一座小山,東、西、北三面都是開闊地帶,且河流縱橫,防禦者射界極為開闊,進攻部隊毫無可掩蔽之處,實為易守難攻之地。

    2、日軍報必死之心防守。防守騰衝的為日軍第56師團148聯隊和第18師團的114聯隊等總計一萬餘人。這一萬日軍除了突圍出去數十人和俘虜10人外,全部戰死或者自殺,完全是抱著同陣地共存亡的必死之心。古語云“置之死地而後生”,日軍此時全軍上下全部抱著必死之心,瘋狂抵抗。每每我軍攻佔日軍一堅固要塞,都會遭到日軍十幾次的瘋狂反攻,戰鬥之激烈從所未有!

    當時參戰的一位國軍營長形容戰後的騰衝城:“沒有一片樹葉沒有兩個以上的彈孔,沒有一幢房子可供人臨時避雨之用。”城內屋宇盡成粉碎,夷為平地,一片瓦礫,已經分不出哪裡是街道,哪裡是房屋。足見作戰之激烈,遠征軍傷亡慘重也就不足為奇了。

  • 7 # 戰情解碼

    騰衝中國西南一個安寧祥和的邊陲小城,但在七十多年前這裡卻是硝煙瀰漫的戰場。中國遠征軍曾在這裡與日軍展開殊死較量,拉開了抗日戰場中國全面戰略反攻的序幕。1942年,應緬英政府請求,同時也為了保護中緬公路這條交通線,中國第一次組織遠征軍入緬作戰,但由於各方面原因,此次遠征最終以失敗告終。中國軍隊一路潰敗,最終憑藉怒江天險,才得以穩住戰線。此後,中國守軍與日軍隔江對峙,怒江也成了中國西南最後一道防線,然而怒江以西的3萬多平方公里國土被日軍侵佔,騰衝也處在日軍鐵蹄的蹂躪之下。

    1944年,中國組織兵力再次發起反攻滇西,遠征緬甸的軍事行動,於是騰衝成為了中國遠征軍的第一個戰場。同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渡過怒江,正式發起反攻。經過四個多月艱苦卓絕的戰鬥,在付出了19000餘人傷亡的代價後,才終於在9月14日收復騰衝城。騰衝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為什麼遠征軍還會遭受如此大的犧牲呢?

    原來當時公路無法通到騰衝,這導致遠征軍的大炮、坦克等重武器無法運抵前線。在攻堅作戰時,遠征軍只能依靠輕武器,而這就增加了軍隊的傷亡。此外,日軍侵佔騰衝兩年有餘,日軍在騰衝外圍精心構築了大量碉堡、坑道等防禦工事,而且這些工事又足以抵抗飛機的轟炸。遠征軍只能依靠人力一個碉堡一個碉堡的爭奪,這也加劇了傷亡。

    儘管此時的日軍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中日兩國軍隊的單兵素質依然存在著差距,再加上中國遠征軍又都是新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軍隊的傷亡。騰衝城的城牆採用花崗岩構築,高大而堅固,而我遠征軍由於缺乏重武器,這也給攻城作戰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最後一方面,我軍攻入城內後,日軍由於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依然負隅頑抗,他們利用民房構建起“家家設防,巷巷築堡”的防禦網,以巷戰阻擊我軍的進攻。為了肅清殘敵,遠征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遠征軍的戰鬥打得非常艱難,所以才付出瞭如此慘痛的代價。

    如今,為紀念在騰衝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騰衝西南的小團坡建有一座遠征軍烈士陵園——國殤墓園,園內安葬了騰衝戰役中犧牲的3000多名烈士。望所有人都能夠記住這段慘烈的歷史!

  • 8 # 星爺說車

    不僅是騰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損失通常會大於日軍。即使是兵員素質高、裝備精良、後勤有保障的駐印軍,在緬北戰場,雖然取得勝利,但損失同樣不樂觀,尤其是密支那之戰。

    作為後人,我閱讀戰史時,時不時地總會為前輩著急——他們的英勇毋庸置疑,我所謂的著急,指的是在戰場上,理應根據情況變化,隨時調整策略,如果能做到靈活多變,多好呀。

    但是,我軍在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是思維單一、戰術呆板。就拿1944年的滇西反攻來說,經常是寄希望於集團衝鋒,一鼓作氣拿下,就完事了。這種思維,恐怕至今仍然廣泛存在——不願意斟酌每個細節,不願意穩紮穩打,喜歡一氣呵成,渴望一揮而就。

    然而,日軍並沒有如咱們的願,他們即使在白天丟失了陣地,晚上一個夜襲,往往就會失而復得。此外,他們的責任感似乎太強,沒有命令,單兵也會主動作戰,甚至在沒有後勤供應的情況下,單兵抵抗十幾天、幾十天,直到把最後一顆子彈射出。

    如果咱們能夠做到靈活多變,打贏一場戰鬥也不是什麼難事。比如甲午戰爭時期,聶士成與依克唐阿聯手,率軍在鳳城西北山區裡,與日軍展開運動戰,神出鬼沒,把日軍一個旅團弄得暈頭轉向,最終只能畏縮在鳳城。

  • 9 # 紅色手電筒

    在1944年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的戰役中,騰衝,松山,龍陵都是透過攻堅戰的戰鬥方式從日軍的手中收復的,其中龍陵會戰的規模最大。而騰衝是全殲了日軍的148聯隊。

    騰衝古稱騰越,城區是狹長而曲折的盆地,四面均為高山,城牆高5米,寬2米,呈正方形,邊長2米。日軍在1942年5月佔領騰衝以後在城裡構築了堅固的工事,並且各個工事中都用坑道溝通。這些是日軍在北方構築的工事,在騰衝的也應該類似,如果是在雲南再覆蓋上了植被,發現這些堅固的碉堡十分困難。

    日軍在1942年佔領騰衝以後,當地組織了游擊戰,日軍也在組織討伐,不過沒有消滅當地的抵抗力量。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開始反攻滇西,20集團軍53,54軍進攻高黎貢山,在攻破了日軍在高黎貢山的防線後,日軍148聯隊全部退向騰衝,7月2日20集團軍開始清掃騰衝外圍據點,經過一個月的戰鬥,掃清了日軍的外圍據點,8月2日開始攻擊騰衝城區,戰至9月14日徹底攻克騰衝,全殲日軍148聯隊,俘虜日軍55人,殲敵約7000人,中國方面傷亡約2.1萬人。日軍用2年的時間構築了大量工事。

    日軍當時在滇西的是56師團,代號龍兵團,在滇西日軍的三大據點中,松山,騰衝是兩個龍頭,龍陵是龍身,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就是擰掉了兩個龍頭,砸爛了龍身,最後把龍兵團埋葬在了龍陵。

    在53軍預備2師中,預6團的團長方誠在戰後寫過一本八年抗戰小史,在這本書中,方誠團長總結了一下雙方的對比,在總結中,在國軍的反攻中,傷亡比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1日軍的素質遠遠高於國軍。主要是各種訓練方面,國軍剛剛換裝了部分美械,但是士兵只是學會了如何使用,但是對於攻堅戰的訓練幾乎沒有。

    2日軍在情報方面遠遠超過國軍,日軍清楚的掌握國軍方面的戰鬥序列等情況,而國軍對於對面的日軍情況大部分是推測。包括地圖兵要地誌,地圖方面。

    3日軍對於工事特別講究,工作能力也強,日軍都會構築適合要求的工事。

    4日軍善於在防禦中進行反突擊,而且十分善於把握反突擊的時機。

    日軍當時已經是成立新式陸軍80多年,已經是成為了一隻近代化軍隊,國軍雖然已經透過改善裝備縮短了和日軍的差距,但是整體實力還是不及日軍,尤其是在士兵的訓練和素質上,差距太大。而國軍中各級軍官對於戰術問題,很多時候研究的並不透徹,很多時候就是憑著一時的勇氣而行事,按照方團長的話說就是,敵軍在戰場的一切行動,多依據典範令之原則而實施,較之我軍官兵多憑勇敢而行事,又要穩健多多也。

  • 10 # 花木童說史

    騰衝城是國軍收復的第一個縣城,本身攻堅難度大,就戰鬥結果來說,騰衝戰役是國軍在滇西反攻作戰中,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1944年初,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同時對滇西和緬甸的日軍發動了反攻,其中衛立煌的中國遠征軍首要目標就是佔領滇西要塞騰衝城。

    騰衝城是明朝時期建立的一座石頭城,城高牆厚,非常堅固。而且騰衝城還有來鳳山和怒江兩道天然屏障,可謂易守難攻。

    騰衝戰役國軍全殲日軍148加強聯隊6100人,自身陣亡9200人,從數字上看,好像不算吃虧,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國軍負責騰衝戰役的是霍揆彰的第20集團軍,下轄3個軍近10萬人,兵力佔據巨大優勢。其次有盟軍的支援,掌握了全面的制空權。

    另外在渡怒江時,在盟軍的飛機轟炸下,日軍幾乎沒怎麼抵抗就撤退了。而在攻佔日軍重兵把守的來鳳山時,陳明仁的預備第2師突襲成功,傷亡也不大。

    在前面突破兩個天然屏障時,國軍傷亡都很少,那為什麼後來會犧牲那麼多人呢?答案很明顯,問題出在攻佔騰衝城上。

    來鳳山被攻克後,騰衝城完全在第20集團軍的包圍下,霍揆彰安排一個軍打援和充當預備隊,負責攻城的是54軍和周福成的53軍,其中53軍負責主攻。

    而53軍僅有各8000人的兩個師,其中130師還要擔當警戒外圍高地的任務,所以真正攻城的只有116一個師,這對攻堅戰來說明顯兵力不足。

    明明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為何到最後變成了劣勢了呢?這主要是派系鬥爭所致。

    其實當時騰衝城幾乎是個死城,53軍和54軍同時攻擊完全沒問題,但關鍵就在53軍是東北軍雜牌上。

    蔣公對當年西安的是還念念不忘,一直有解散53軍的想法,而霍揆彰為了邀功,就抓住這次名正言順的機會。

    好在116師師長趙鎮藩是位有勇有謀的悍將,他用挖坑道的辦法巧破騰衝城,否則傷亡會更大。

    由於日軍在騰衝城構築了大量的堡壘工事,所以城內的巷戰非常慘烈,116師也傷亡慘重,直到周福成不得已把130師也全部調過來,經過幾番死戰才扭轉局面。

    就在大局已定時,54軍“及時”出現了,城內日軍被全部殲滅。

    戰後霍揆彰秘密向蔣公打小報告,說53軍全軍作戰不力,軍、師級幹部應全部撤職。蔣公下令衛立煌照辦。

    衛立煌勃然大怒,首先打電話找霍揆彰對質,然後再親自打電話給蔣公解釋,這才算還給53軍一個清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路橋樑大四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