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夫覺成
-
2 # 文一多
你不祭拜也可以的,這是你的權利。
行孝盡善,是中華傳統美德。大行德廣,孝行天下!一個有孝心又善良的人,他的家風一定很好,這是他祖上積的德。
父母養育之恩,沒齒難忘,回饋報答是做人的本分。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唯有父母才是這個世界最愛你的人。
孝敬父母不僅是給他們優裕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開心的精神生活。衣食無憂,是基本,使他們精神上沒負擔,活的開心,就是最大的孝順。
“生前一次敬孝,勝過死後萬次墓地祭掃”,這話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從某種角度講還是有點道理的。你與父母有緣相遇在今世,那就要好好珍惜這份情緣,作為兒女,就應當孝敬父母,善待父母,這是作為兒女最起碼的義務。等到陰陽兩隔了,縱然有報答之心,也已經悔恨兩茫茫了。
題主說的老人去世後百日祭,這是一種風俗,各地略有不同。我們這裡的農村風俗是老人去世後的第五個“七”日,也就是“五七”,第三十五天時再次舉辦祭奠活動,比較親的親戚都會再次來到去世老人家舉行一些必要的祭奠活,比如到墳頭燒紙人紙馬,把新墳墓圍添新土等等。而這個日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以我們這裡為例,如果去世老人有兒子,“五七”的祭奠活動日期會相應提前,如果有一個兒子就提前一天,即第三十四天時再次操辦祭奠活動,如果三個兒子就提前三天,總之有幾個兒子就提前幾天,表示兒子行孝急迫的心情。去世的老人,兒女們都有自己的工作事業,難免有時會遇到特殊情況趕不上老人“百日祭”的情況,這本身也沒什麼,只要心裡有這份心,以後補上就行了,在天堂裡的老人也會理解兒女的,因為他們也盼著兒女們好,是吧!
所以說,具體的祭日時間不是一成不變的,祭祀只是一種形式,有孝心,時刻你都會思念,都是在敬孝,關鍵是老人活著時要對他好,“子欲孝而親不待”是一種遺憾。
這個一般不可以,老人去世,頭七、三七、五七、七七都是當天上墳燒紙。
百天、清明、週年、兩週年、三週年、五週年、十週年,都要提前幾天,最遲是當天,不能延後。
每年的十月一送寒衣,冬至、年三十、四週年、六至九週年都不用到墳上,只需要在路口祭典箱內燒紙、祭品就行了。
每年的清明到墳上掃墓、添土,祭祀祖先。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也有差別,我說的這個基本是北方的風土人情習慣。
最好的孝順,是活著的時候在身邊盡孝,莫要“子欲孝而親不待”,心中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