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和永道
-
2 # 科技前沿解說者
原子可以是球形的,但大多時候沒有固定的形狀,分子不是圓形(球形)的。有時候畫示意圖畫成球形,只是因為這樣很方便。
(圖片來自新浪)
首先聊一下原子:
1803年,英國的道爾頓提出了第一個原子模型, 假設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
1904年,英國的湯姆森改進了原子模型,他認為原子核外還有電子,電子像葡萄乾一樣散落在原子的表面;
1911年,湯姆森的學生盧瑟福又進行了改進,以經典電磁學為指導,搞了一個行星模型;
1913年,丹麥的波爾覺得不稱心,又搞了一個波爾模型;之後根據知識的積累,電子雲模型是最複合實際的,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下面使用電子雲模型說明一下:
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合起來的。中子和質子透過“強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電子則依靠電磁力和向心力幫助它繞原子核移動而不會掉落在原子核上。電子之間則透過“弱相互作用”保持一定距離。因此,由於這些力的存在,原子結構似乎是均勻的球形。但是單獨的原子不容易存在於自然界中,都需要和其它原子發生相互作用,根據相互作用力的不同,原子可以被蹂躪成任何形狀。
原子相互作用後會形成分子,分子因為是由兩個或以上的原子組成的,所以也不是球形的,舉個例子就知道了,上圖是最簡單的氫氣分子。
首先,分子、原子的“表象”不是圓球型。
如果非要說“它圓”,那也可以近似的說“這些粒子”是不規則的“球狀”存在。
以原子為例,
整個的“原子”,像一個空曠的“日地天體系統”。太陽,就像原子核,很大的“質量”,很微小的“體積”,相對而言。地球,就像核外電子,整個地月系統絕大部分“空間”都是極端稀薄的“存在”。
原子也好、分子也罷,它們的外圍是一種“霧氣蒸騰狀”的存在“相”,是“粒子”繞著“場域中心質點”的波振動,以及振動間隙——稀薄空間存在。
為什麼呢?
這是一種自然存在,沒有“所謂理論”解釋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