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幼兒打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本性很壞”。他們打人有時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相處,又不會以語言來表達,就以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打人,不會考慮到這樣做會傷害別人,會引起別人不高興,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覺。雖然父母總期望自己的孩子對人友善,和睦相處,但孩子滿懷好奇,喜歡探索,他打人不是想要得到什麼,而是去試探一下有什麼反應。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同伴發生哭的反 應,而他看到同伴哭得傷心,又受到感染引起共鳴,也跟著哭。孩子早期打人與兒童期的打人動機是不一樣的,大人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不理他或懲罰他,更不能因為別人打了你的孩子,也讓你的孩子去打還他。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是宣洩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接下來我們談談如何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治:原則就是應以正面疏導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強化他的攻擊性行為。 減少環境中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儘量避擴音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都可以減少衝突的產生,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啟發幼兒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從動機上改正其攻擊性傾向。例如,可設法讓他明確打人、推人、搶奪等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可以告知孩子他的行為之後會有什麼後果,比如你打了人,別人會疼,這樣慢慢讓孩子學會體會別人的感受。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為此,我們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到他人對其攻擊性行為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否定情緒。比如,透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其講座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人歡迎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進一步與其共同設想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願望,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在給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一定要講清這個行為的具體表現,我們說孩子你要懂禮貌,什麼樣的行為是懂禮貌的行為,要說得具體一些,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去講。作為成人要怎麼做呢?一個是首先要做到父母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這個道理家長都懂。比如大人在家裡,可能上了一天班或者工作上有什麼問題,你的情緒很不好,一回家有可能就是發脾氣,夫妻之間吵架就會摔東西等等,這些就會對孩子有影響,他也會慢慢覺得我用這樣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憤怒、委屈。父母應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父母對孩子教育時的粗暴方法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和重要原因。由於父母粗暴方法,孩子感到印象深刻的不是父母的教導而是其方式,而更嚴重的是,由於父母與孩子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孩子不良情緒得不到合理的渲洩,只能積壓在心中,遷移到“弱者”身上。父母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孩子雖小也是人,存在各種需要,父母應滿足其合理的需要。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人的基本需求(精神、物質兩方面)如長期得不到滿足,必然會導致心理的異常變化,變得煩躁、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值得一提的是父母不能造就孩子的不合理需要,形成習慣後亦會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再有還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如果一家庭裡總是充斥著一種互相指責,一種很矛盾的氣氛的時候,是不太容易矯正他的行為。所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或者跟孩子教育有關的人,經常是爺爺奶奶跟父母同住的,大家儘量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取得一致,這一點也很重要。
早期的幼兒打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本性很壞”。他們打人有時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相處,又不會以語言來表達,就以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還有一種情況。孩子打人,不會考慮到這樣做會傷害別人,會引起別人不高興,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覺。雖然父母總期望自己的孩子對人友善,和睦相處,但孩子滿懷好奇,喜歡探索,他打人不是想要得到什麼,而是去試探一下有什麼反應。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同伴發生哭的反 應,而他看到同伴哭得傷心,又受到感染引起共鳴,也跟著哭。孩子早期打人與兒童期的打人動機是不一樣的,大人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不理他或懲罰他,更不能因為別人打了你的孩子,也讓你的孩子去打還他。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是宣洩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接下來我們談談如何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治:原則就是應以正面疏導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強化他的攻擊性行為。 減少環境中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儘量避擴音供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都可以減少衝突的產生,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產生。 啟發幼兒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從動機上改正其攻擊性傾向。例如,可設法讓他明確打人、推人、搶奪等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可以告知孩子他的行為之後會有什麼後果,比如你打了人,別人會疼,這樣慢慢讓孩子學會體會別人的感受。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為此,我們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到他人對其攻擊性行為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否定情緒。比如,透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其講座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人歡迎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進一步與其共同設想受人歡迎的兒童形象,增強孩子向榜樣學習的願望,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在給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時候,一定要講清這個行為的具體表現,我們說孩子你要懂禮貌,什麼樣的行為是懂禮貌的行為,要說得具體一些,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去講。作為成人要怎麼做呢?一個是首先要做到父母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這個道理家長都懂。比如大人在家裡,可能上了一天班或者工作上有什麼問題,你的情緒很不好,一回家有可能就是發脾氣,夫妻之間吵架就會摔東西等等,這些就會對孩子有影響,他也會慢慢覺得我用這樣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憤怒、委屈。父母應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父母對孩子教育時的粗暴方法是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和重要原因。由於父母粗暴方法,孩子感到印象深刻的不是父母的教導而是其方式,而更嚴重的是,由於父母與孩子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孩子不良情緒得不到合理的渲洩,只能積壓在心中,遷移到“弱者”身上。父母應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孩子雖小也是人,存在各種需要,父母應滿足其合理的需要。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人的基本需求(精神、物質兩方面)如長期得不到滿足,必然會導致心理的異常變化,變得煩躁、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值得一提的是父母不能造就孩子的不合理需要,形成習慣後亦會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再有還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如果一家庭裡總是充斥著一種互相指責,一種很矛盾的氣氛的時候,是不太容易矯正他的行為。所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或者跟孩子教育有關的人,經常是爺爺奶奶跟父母同住的,大家儘量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取得一致,這一點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