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
2 # 風去了無痕D
打王鞭,演義小說裡常有,現實中則是決不可能。
《薛剛反唐》評書中,程咬金就有一根打王鞭,動不動拿出來揮幾下,唬得皇帝小腿發軟、牙根也酸。還有個宋代八賢王趙德芳,手持金鞭,呃~是鞭還是鐧?忘了~每每為楊家將出頭時,他就要鞭打皇帝~
實則,這個八賢王趙德芳,乃宋太祖趙匡胤之子,燭聲斧影之後,叔叔當了皇帝,沒幾年,他這個侄兒也離奇的英年早逝了,哪來的八賢王,又焉有打王鞭啊!
至於程咬金的打王鞭,更是子虛烏有。老程他那時,統軍討伐西突厥,不聽蘇定方而偏信了王文度,犯了個大錯,首戰小勝後,不趁勝追擊,反而駐足不前,大搞斂財屠城,致使大軍潰敗。自己也晚節不保,差點兒被砍了腦袋,幸虧有累年軍功可扺罪,才得免死,但是罷官去職,官職都沒了,哪來的打王鞭哈~
戲文中,之所以常有“上打昏君、下打奸佞”的打王鞭之說,實際就是人民群眾對政治清明、安居樂業的一種寄託與嚮往。
而實際上,現實中是決不可能的!皇帝,豈是你臣下可碰得?連不敬之罪,都可族誅,更何況要想去打他一鞭啊!
-
3 # 時光隧道2019
鞭,古代兵器之一,起源較早,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在人們的印象中,鞭子應該都是軟的。其實鞭在古代有硬和軟之分,軟鞭由皮革製成,硬鞭用銅或鐵打造,古時候的鞭指的是硬鞭。打王鞭最早在出現在商朝。
通常打王鞭都由上代君王賜給託孤老臣,為了防止皇位繼承人昏庸無道或做錯事情的時候,可以有能夠制止他錯誤一種措施,相當於漢代和明清時的尚方寶劍。
但尚方寶劍的效用比打王鞭遜色一點。尚方寶劍多是皇帝賜予親信的物件,代表皇帝;打王鞭則是先皇賜予的物件,代表先皇,先皇所授特權,用於忠臣監督新君的權力,具有威懾作用。
歷史有打王鞭這類“神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殷商太師聞仲,唐太宗時尉遲恭,宋朝大將呼延灼,北宋八賢王趙德芳等。
聞仲長期遠征北海,致使紂王無人管束,回朝後曾力陳十策,怒打奸臣費仲、尤渾,要求紂王改過自新,重塑朝綱,由於東海戰事又起,聞太師再次領兵征討,朝政愈朝政愈加敗壞。
由於紂王殘暴,激起武王伐紂,聞仲為保殷商,兵伐西岐,對陣姜尚,戰於絕龍嶺,死於雲中子奉敕所煉通天神火柱。
王鞭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打奸臣是次要的,其要害在於“打昏君”,它是限制皇權的一個重要途徑,對皇權的一枝獨大是個消解。
-
4 # 史海鉤沉
歷史上,打王鞭是不可能真實存在,至於為何經常出現在民間演義小說裡,實際上只是人們希望有一種新的權利能對皇帝至高無上的皇權進行一點約束的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
一、民間演義裡的打王鞭,只是後世杜撰。
民間演義了的打王鞭,比較著名的有三個:周朝的姜尚,唐朝的尉遲恭秦瓊、宋朝的八賢王。
在民間演義裡,尉遲恭秦瓊名氣很大,他們是太宗李世民的寵臣,是李唐王朝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針,加之壽命頗長,又是幾朝元老,所以太宗皇帝李世民特賜予打王鞭,並特許其“上大昏君、下打佞臣”的權力。
民間演義裡講,尉遲恭曾為了薛仁貴用打王鞭打的李治滿皇宮的跑。大家不妨想想,在封建君主集權社會,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更何況歷史上雖然真有尉遲恭秦瓊其人,但論功績和演義小說裡的相比,那就差的太遠了,他們都只是一介普通的朝臣。對於這樣一介普通的朝臣來說,皇帝是不可能賜予其打王鞭的。
再說說八賢王,民間演義裡的八賢王那也是宋朝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針,但是我們卻很難從歷史中找到其原型,也就是說八賢王應該是一個完全虛構的人物,或者說是借用歷史人物之名而創造的一個全新的人物。
所以,人物本身都不存在,附在他身上的故事更加只能是虛構。
二、封建社會,皇權之上,不會允許打王鞭的出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也不會允許打王鞭的出現。
因為授予任何一個人“上打昏君、下打佞臣”這樣的權力都太可怕了。如此,子孫後代的皇位還能坐的安穩嗎?
所以,皇權至上的封建王朝是不可能會出現打王鞭的。
三、為什麼民間演義裡會出現打王鞭?
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出現了400多位皇帝,在這400多位皇帝裡,不乏各種昏庸無道之主。
-
5 # 夢漢唐
肯定是不存在的,皇權至上的年代,君權神授,至高無上,豈容他人染指,怎麼可能搞出一個“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鞭來分享權力呢。小說評書戲曲看看聽聽娛樂一下,什麼程咬金,尉遲恭,八賢王的鞭啊鐧啊只存在虛構的世界中,是人民寄託的美好願望,千萬不要當真了。
-
6 # 兩眼侃世界
在很多人印象裡,鞭子應該都是軟的。其實鞭在古代有硬鞭和軟鞭之分,軟鞭一般由皮革製作而成,硬鞭則是用銅或者鐵打造,古時候說鞭一般是指硬鞭。而打王鞭更不同於一般的鞭,他還被賦予了“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權利,就和明朝的尚方寶劍差不多。打王鞭早在商朝便以出現,李世民也曾授予尉遲恭打王鞭,不過打王鞭真的能用來打皇帝嗎?這種事還是很難發生的。
我們在看楊家將的時候,就會發現佘太君手上有一個龍頭柺杖,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要知道古代可是君權至上的環境,是絕對不可能出現這種武器的。即便是封建時代的那些顧命大臣或者託孤大臣,擁有大權,皇帝見他們辦事不力,依舊可以把他們換掉。
就算那些起兵造反的大臣對待昏君也不會直接用改朝換代的口號,只會用清君側來說明皇帝身邊有小人。古代大臣對皇帝行為不滿,最多是秉公直諫,甚至帶著批評,這已經算是以下犯上了,哪裡敢拿鞭子抽皇帝。
但是歷史上還真有一些皇帝被大臣打過。據記載楚文王愛好打獵和美女,因此幾乎天天不上朝,不處理朝政。太傅葆申十分擔憂,於是便對楚文王說,我奉先王遺命保護你。如今陛下你聲色犬馬,不理朝政,我有責任打你的屁股。
楚文王說我已經這麼大了,叫我脫光衣服打屁股,傳出去,豈不是會被諸侯們笑話。但是他堅持要打楚文王,無可奈何,只得脫掉衣服。當然他也不是真打,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所以,一點不痛的楚文王又開始得了便宜又賣乖。
-
7 # 墨雪問心
肯定不存在,明擺是糊弄老百姓的。
這三個人,即使真擁有傳說中的打王鞭,對於“天子”,他們敢打嗎?咱們要搞清楚,在中國古代,不管什麼時期,皇帝就是主宰,是真命天子,是高高在上的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等級森嚴,皇權至上的時代,皇帝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順者生,逆者亡!為了加強自己的皇權力量,皇帝們無不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讓權利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上,他們怎麼可能讓自己的皇朝出現一件凌駕在皇權之上的寶貝,那不相當於給自己戴上“緊箍咒”嗎?
再者,皇帝難道不怕擁有打王鞭的臣子蛻變嗎?如果他隨意使用手中的權力,指鹿為馬,非說忠臣是奸臣,很明顯就分化了皇權,嚴重威脅了皇帝的獨裁。這樣的情況是每一個皇帝都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說,“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只是寫小說的傢伙營造的一種假象,只是為了讓故事情節更精彩而已。真要有這麼厲害的鋼鞭,紂王為不至於那麼荒淫無道,李世民也不至於手足相殘,而趙德芳也不至於死得不明不白。
綜上所述,所以我認為“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其實只是小說演義和野史傳說中的杜撰,根本就不存在。
-
8 # 文史墨客
首先,我們要糾正一個誤區,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件兵器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可以打昏君的是人,而不是兵器,之所以說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其實是給予持兵器的人一種身份和權利的象徵,重點強調的不是兵器,而是持兵器的人!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過程中,從來沒有過打皇帝的事情發生,就算是皇帝犯了錯,也只有太上皇或者是太后等可以訓誡,就算是地位再高的重臣也是不敢打皇帝的,在當時封建禮教和皇權至上等級森嚴的年代,打皇帝如同謀反,不管你曾經有過多麼大的功勞。當然,那些謀朝篡位之輩,就得另當別論了。
根據歷史記載和影視劇中的描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上打昏君、下打佞臣這種無上權力的兵器主要有一下幾種:
一、尚方寶劍:
最早在漢代以前,它僅僅是一種裝備于軍隊的普通寶劍,在唐朝的時候,根據形勢的發展和政治需要,逐漸把這種樣式的寶劍稱作尚方寶劍,作為一種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但是,尚方寶劍並不具有打人的功能,更不能打皇帝了。它一般被賜予欽差大臣外出執行皇帝命令時使用,僅僅是起著代表皇帝權威的作用。尚方寶劍也不能濫用,一般在有特殊情況下才能使用,見寶劍如見皇帝,官民臣子都要行下跪大禮,這是極其森嚴的封建禮制。
二、龍頭柺杖:
宋朝精忠報國的楊家將中,佘老太君手中拄著一根龍頭柺杖,據稱是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其實在真實歷史中並沒有使用過,楊家將一門忠烈,為了大宋王朝南征北戰,屢立功勳,戰死者十之七八,堪稱慘烈,大宋皇帝為了表彰楊家的功勞。在佘老太君百歲高齡掛帥出征之時,賜給她一根龍頭柺杖,作為一種特殊的獎勵!
三、打王金鐧:
說的也是宋朝時期,八賢王趙德芳手中所持的一根金鐧,這根金鐧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王金鐧,完全可以實現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為什麼呢?這就要說說八賢王的來歷,八賢王趙德芳,宋太祖趙匡胤的次子,因為當初讓位於宋太宗,所以宋太宗十分敬重他,賜予他金鐧一根,專打奸臣不法之徒,並承諾自己的後代如果有什麼失德之處,可以拿金鐧擊之以示懲戒。以致於到了宋真宗之時,八賢王的輩分已經很高了,如果真的因為真宗失德八王使用了金鐧,真宗也無可奈何,不說金鐧本身具有的的權力象徵,就是憑藉八王的資歷和輩分教訓他也是理所當然的。
回覆列表
小時候,聽評書,每當聽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還不明情理,幫著奸臣使勁兒。說書人講得又繪聲繪色,讓人若在境中,於是便會恨得牙根癢癢。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會出現一位王炸,不是什麼八賢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級重臣,手持先王御賜金鐧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嚴聲辯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顫顫抖抖,收了偏心。聽到這兒,真是令人急中生喜,峰迴路轉。對這樣的兵器極盡羨慕之情,想來這應該才就是天下最厲害的武器了,皇上見了都哆嗦,使人暢氣。
長大後,書讀多了,閱歷也有些了,便漸漸明白,古時候帝王天下,下層一句不敬,都能治你個欺君之罪,真史中那會有什麼號稱上打昏君的金鐧銅鞭。封建社會等級論,就算有,持有人也會睡不好覺吧,還不擔心皇上老大哪一天找個茬陰死他。再看評書中的八賢王,有的版叫趙德芳,有的又叫趙德昭,史傳上都對不正這個人。打王鞭持有著尉遲恭,唐史到有其人,李世民建唐的特大功臣。可是史料中沒見到他教訓什麼皇上過,到是讓李世民教訓了一下。一次國宴,恃功自傲的尉遲恭與人發生口爭,動了手,被打的還是位皇親。李世民就教訓他說:‘’我發現漢高祖的功臣很少能夠保全自己,心裡還常常責怪高祖。我登基後,一直想保全功臣,讓他們世代平安。但是你呢,不斷觸犯國法,我這才明白韓信、彭越遭到殺戮,並不是漢高祖的過失啊!你要嚴格要求自己,別做後悔不及的事。”一番話,尉遲恭忙磕頭謝罪,從此才有約束,晚年門也不出友也不交了。
雖然,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金鐧銅鞭,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真實出現,但它在評話、演義等民間藝術形式中的新增亮相,卻又不是顯的那麼生編、突兀,反而似乎在理成章,讓老百姓樂於接受。究其因,八賢王能夠持金鐧、尉遲恭有打王鞭,是有個世情邏輯做為鋪墊的。評書中表述的八賢王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本該接位,但卻被太祖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他叔,佔了皇位。那麼綱常情感上,老叔愧疚八賢王,直到兩人後代也會延續這種愧疚。那麼叔對侄子,允什麼的諾,給多大的王,彌補一下,在百姓心中都會覺得應該,合情合理。這符合了華夏我族最崇尚的知恩有報之說。同樣,唐朝尉遲恭為大唐的建立,戎馬征戰,奪槊陷陣,尤其在李世民玄武門奪權之変中立有首功,可說是忠心耿耿、赴湯蹈火。演義裡把這種情感的無形,物化成代表殊榮的打王鞭,也算是對於生活的一種藝術提煉。況且,這樣的打王鐧鞭的產生,目的是宏揚正義正理,鞭苔奸邪陰詐,表達了世人對於善惡有報的一種良好寄願,老百姓有何不樂於接受呢。
王炸的金鐧銅鞭並非不是沒有,它是存在於老百姓心中的一杆稱,一杆代表正義必將伸張的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