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
shū
玉板,古朝會時所執 [jade tablet]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荀子·大略》
通“舒”。舒緩 [leisurely]。如:荼緩(舒緩)
另見tú
tú
〈名〉
(形聲。從艹,餘聲。本義:一種苦菜)
成語:如火如荼(荼)
同本義。苣菜屬和萵苣屬植物 [a bitter edible plant]
荼,苦菜。——《爾雅·釋草》
誰謂荼苦?——《詩·邶風·穀風》。傳:“荼,苦菜也。”
又如:荼蓼(荼是苦菜,蓼是辛菜。皆是穢草。也用以形容處境的艱辛);荼薺(荼、薺皆菜名。荼味苦,薺味甘,因以“荼薺”喻小人與君子)
白色 [white]
荼首之孫。——《管子》
劉績補註:“荼首,白首也。”
茅草、蘆葦之類的小白花 [the white flower of congongrass,reeds,etc.]。如:荼火(形容軍容壯盛。荼是白色茅花,火是紅色,此指白、紅相間的戎裝。今以“如火如荼”形容聲勢盛大);荼首(發白如茅花。喻白髮老人);荼白(如荼之白色);荼錦(荼茅草的白花)
雜草 [weed]
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詩·周頌》
用同“塗”。爛泥。比喻苦難 [mud]。如:荼苦(艱苦;苦楚);荼毒生靈(荼毒生民。殘害人民);荼棘(比喻遭遇極壞);荼酷(慘重的苦難)
通“塗” [mud]
況在秦隴荼炭之餘,直是老臣盡效之會。——《魏書·盧水胡沮渠蒙遜傳》
天子悼兆民之荼炭。——東魏《敬史君碑》
又如:荼炭(比喻極度痛苦。通“塗炭”)
〈動〉
借 [borrow]
荼,借也。——《廣雅》。王念孫疏證:“荼蓋賒之借字,賒荼古音相近。”
另見shū
荼毒
túdú
[torment;afflict with great suffering] 荼,一種苦菜;毒,螫人之蟲。吃苦菜,受傷害。比喻毒害,殘害
罹其兇害,弗忍荼毒。——《書·湯誥》
荼毗
túpí
[印度古巴利語 Jhpeti] 佛教用語;指僧人死後火化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荼
shū
玉板,古朝會時所執 [jade tablet]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荀子·大略》
荼
shū
通“舒”。舒緩 [leisurely]。如:荼緩(舒緩)
另見tú
荼
tú
〈名〉
(形聲。從艹,餘聲。本義:一種苦菜)
成語:如火如荼(荼)
同本義。苣菜屬和萵苣屬植物 [a bitter edible plant]
荼,苦菜。——《爾雅·釋草》
誰謂荼苦?——《詩·邶風·穀風》。傳:“荼,苦菜也。”
又如:荼蓼(荼是苦菜,蓼是辛菜。皆是穢草。也用以形容處境的艱辛);荼薺(荼、薺皆菜名。荼味苦,薺味甘,因以“荼薺”喻小人與君子)
白色 [white]
荼首之孫。——《管子》
劉績補註:“荼首,白首也。”
茅草、蘆葦之類的小白花 [the white flower of congongrass,reeds,etc.]。如:荼火(形容軍容壯盛。荼是白色茅花,火是紅色,此指白、紅相間的戎裝。今以“如火如荼”形容聲勢盛大);荼首(發白如茅花。喻白髮老人);荼白(如荼之白色);荼錦(荼茅草的白花)
雜草 [weed]
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詩·周頌》
用同“塗”。爛泥。比喻苦難 [mud]。如:荼苦(艱苦;苦楚);荼毒生靈(荼毒生民。殘害人民);荼棘(比喻遭遇極壞);荼酷(慘重的苦難)
通“塗” [mud]
況在秦隴荼炭之餘,直是老臣盡效之會。——《魏書·盧水胡沮渠蒙遜傳》
天子悼兆民之荼炭。——東魏《敬史君碑》
又如:荼炭(比喻極度痛苦。通“塗炭”)
荼
tú
〈動〉
借 [borrow]
荼,借也。——《廣雅》。王念孫疏證:“荼蓋賒之借字,賒荼古音相近。”
另見shū
荼毒
túdú
[torment;afflict with great suffering] 荼,一種苦菜;毒,螫人之蟲。吃苦菜,受傷害。比喻毒害,殘害
罹其兇害,弗忍荼毒。——《書·湯誥》
荼毗
túpí
[印度古巴利語 Jhpeti] 佛教用語;指僧人死後火化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