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貓大隊長442

    西方-81演習

    中文名

    西方-81

    外文名

    Запад-81

    開始時間

    1981年9月4日

    歷時

    8天

    熱點關注

    解讀 末世狂歡:蘇軍“西方”81軍演的簡單回顧

    俄羅斯組織了多國參與的“東方2018”大型軍演。參演人數超過30萬人,飛機1000多架。還有各型裝備3.6萬臺,其中包括900輛坦克。再次重新整理了蘇聯解體後的軍演規模記錄。...

    2018-10-03

    簡介

    西方-81(俄語:Запад-81)是由蘇聯舉行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假想敵。1981年9月4日,在波羅的海沿岸,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演習正式拉開了序幕。

    演習規模

    蘇軍出動了十個以上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近衛坦克軍,在前線航空兵 遠端航空兵以及國土防空軍的伴隨下,進行了大縱深裝甲合成突擊戰術的演練。蘇軍首次出動由新式T80和T72組成的坦克軍對假想敵進行裝甲衝擊,輔以集團軍屬地地火箭營進行精確戰術打擊,掩護後繼的摩托化步兵繼續前進,演習中大量出現空降強擊旅,OMG叢集等多種蘇軍新式戰役建制,同時波羅的海艦隊還出動了基輔號重型載機巡洋艦掩護海軍步兵重灌突擊上陸。蘇軍在演習中也大量進行復雜條件下大規模諸兵種快速推進訓練,總兵力超過五十萬人。

    紅藍雙方

    和所有的演習一樣,“西方-81”演習也分為紅藍雙方,紅方為進攻方,藍方為防禦方。演習部隊包括機械化步兵,裝甲兵,炮兵,舟橋部隊,防化部隊,地地短程戰術導彈部隊,中遠端戰略導彈部隊,空降兵,海軍陸戰隊,海軍艦艇部隊,空軍前線航空兵部隊……幾乎所有的軍兵種都參加到了這次規模空前的演習當中。在為期8天的軍演中,蘇軍主要演練了導彈遠端精確打擊,裝甲叢集突擊,空降兵的傘降和機降,海軍陸戰隊的人員/重灌備突擊上陸等科目。在演習中,僅僅坦克就動用了上萬輛,比當時中國一個國家全部的坦克數量還要多。而且蘇聯軍方要求“要最大限度的接近實戰”,不但動用的是真刀真槍,導調部甚至連演習的結果想定這一環也省略了,而是命令雙方根據戰場形勢臨時判斷進行決策,打到分出勝負為止。一時間,場面之宏大壯觀,讓人歎為觀止。

    演習目的

    該演習的目的是為了炫耀蘇聯強大的武力。北約國家智庫認為,蘇聯除了炫耀武力,還威懾了波蘭內的改革派。波蘭人民共和國在7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革失敗,使國家進入內亂的狀態。蘇軍在格但斯克附近進行兩棲登陸演習,是為了告誡波蘭人在必要時刻蘇聯會動用武力來維護社會主義政權。然而實際目的是震懾西方!https://m.toutiaoimg.com/group/674087085917234843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77844139&group_id=6740870859172348430

  • 2 # JimzhangXJ

    憑我的估算,如果雙方都不使用核武器,法國退出北約後選擇中立,讓路給蘇軍,那麼蘇軍的裝甲洪流最多兩週時間到達伊比利亞半島最西端,看大西洋的日落,三週後佔領整個大不列顛島和北非,一個月後中東和美軍開戰,石油結算貨幣可能變成盧布,美國經濟崩潰,退出中東,目標轉向南美

  • 3 # 親愛的達瓦里氏

    斯拉夫食人魔洗劫了西柏林

    紅色強盜對富爾達谷地發起無謂的進攻

    波蘭流氓無產者從海上和空中入侵哥本哈根

    維也納淪陷於俄國蠢熊和匈人之手

    西德退出戰爭,俄國士兵進入波昂

    蘇聯軍隊抵達布魯塞爾,但他們絕無可能踏上法蘭西的土地

    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在蘭斯檢閱法蘭西人民軍

    巴黎公社的繼承者將於明天解放革命的巴黎

  • 4 # 寧靜致遠50947733

    這不是想象,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情況,除動用核武器,不然鋼鐵洪流真能平推過去不要用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評價50年前。要代入當時的環境和武器情況,蘇聯可不是伊拉克那種進口點前蘇聯的坦克飛機就感覺無敵的三流土著國家,前蘇聯的鋼鐵洪流可不單單指坦克多,而是海陸空協同作戰,就算按現在的作戰環境,就歐洲那滿地碎玻璃一樣的國家也扛不住40年前的蘇聯鋼鐵洪流。美國有的,蘇聯都有,導彈摧毀縱深機場彈藥庫,飛機奪取制空權,防空裝甲車跟隨坦克協同進攻,火炮殿後提供火力支援。這一套下來沒有縱深的國家分分鐘被幹趴下。

  • 5 # 四川達州人

    怎麼會是想象呢?

    戰爭當然是從從東德開始,這裡距離法國不過千多公里而已。

    從常規力量來說,華約僅只有海軍遜色於北約集團,陸軍空軍則呈現壓倒性優勢。

    1984年,華約一體化部隊有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摩步師是機械化步兵師的蘇聯稱呼),7個空降師,10個空降突擊旅,16個方面軍炮兵師。合計擁有主戰坦克5.3萬,裝甲車6.3萬,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2.9萬,對地導彈1570部。而北約在歐洲部分的主戰坦克只有2萬,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9400門,短程導彈365部。

    華約還有固定翼作戰飛機6800架(北約是3700架),防空導彈發射架9600,雷達7000部,都是雙倍數量壓倒北約。這還沒計算蘇聯本土2.8萬輛坦克與3000架固定翼作戰飛機。

    當時蘇聯空陸軍裝備與美國沒有什麼代差,蘇27米格29比F15F16的早期型差嗎?

    不使用核武器,華約真是的可以在3天內殲滅西德,7天內到達英吉利海峽。否則北約也不會從來都不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當時北約完全依靠靠美國核武器在保護。就如今天的俄羅斯一樣,常規力量萎縮得也只能靠核武器來保護自己。

  • 6 # 楠竹一

    最近,俄羅斯舉行了建國來最大的軍演,出動了30萬人之多,其規模僅次於當年的西方81軍演。這也著實令歐洲嚇了一跳,為什麼那麼多軍迷會相信,蘇聯能夠一週毀滅西歐呢?專家說出了原因,被西方八一嚇壞了。那麼西方八一究竟有多嚇人呢,因為這代表著當時蘇聯最強大的軍事實力。

    這次軍演,蘇聯出動了最先進的T64與T80坦克,這些坦克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而且,蘇聯不光坦克質量高,數量也十分龐大,當時一共擁有各型坦克達到了5萬餘輛之多,而當時美國坦克總量,才不過一萬餘量。歐洲唯一能與蘇聯坦克抗衡的德國豹2,也不過1000餘輛。

    在這麼龐大的坦克叢集面前,北約還真抵抗不了。而且,蘇聯還擁有大規模的空降師,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坦克在地面平推的同時,空降兵還能大規模實施敵後空降,這樣北約就陷入兩線作戰,想抵擋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只能靠美國前來救援或者使用核彈來反擊蘇聯,但蘇聯當時的核實力遠遠超過西歐各國,還沒等核彈落到蘇聯頭上,說不定就已經被蘇聯先滅了。就算想美國前來救援,由於美國與歐洲並不接壤,美國駐紮的歐洲那點兵力還不夠蘇聯吃的。等美國從本土增兵過來,歐洲早已經淪陷了。

  • 7 # 星輝650

    在武裝直升機出現之前,蘇聯的坦克叢集是不可阻擋的。蘇聯有油田,數千輛坦克,裝甲車,那真是鋼鐵洪流。直到武裝直升機發展成熟才有所改變。歐州地勢平坦面對坦克群基本沒戲。

  • 8 # 謝金澎

    可能有很多人以蘇聯折戟阿富汗作為理由來懷疑蘇聯的強大,要知道,蘇聯解決阿富汗,一次性空降了5000人到阿富汗首都喀布林,幾個小時就佔領了阿富汗指揮中樞並擊斃了阿富汗總統阿明,不費吹灰之力顛覆了反蘇的阿富汗政權並逼迫阿富汗全國投降失陷。

    這樣的實力戰術玩法,實際上比美國入侵伊拉克還漂亮、乾淨、徹底。之所以最後蘇聯折戟阿富汗,不是蘇軍不夠強大,而是全世界的強國、富國都集中力量一起挖蘇聯的牆角,透過鈍刀割肉的模式來消耗經濟上並不發達的蘇聯,從量變到質變,最後促使其內部信心出現動搖,才發生了蘇聯兵敗阿富汗的假象,最後政治改革失敗而崩潰的重大事件。

    冷戰時期蘇聯到底有多強大?除了獨步天下的核武力量,蘇聯還有一個讓西歐恐懼的玩具——大規模重灌甲叢集。蘇聯上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猶如一把懸在西方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都有可能斬下。根據北約的估計,一旦戰爭爆發,蘇聯的大規模坦克叢集一個禮拜就能推平歐洲。

    要知道二戰中蘇聯就是憑藉大規模的坦克叢集戰術打贏了不可一世的德國,又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了日軍不可一世的關東軍。冷戰開始後,在空軍和海軍尚無法抗衡北約的時候,蘇聯幾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就是除核武器之外能夠震懾對手的戰略武器,所以對於坦克的發展,蘇聯一直都不遺餘力。

    經歷了戰火錘鍊的蘇聯設計師在坦克設計思想上已經爐火純青,結合了二戰大規模實戰經驗和戰後最新技術打造的新一代鋼鐵洪流——T-54/55坦克就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作為蘇聯二戰坦克技術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護、機動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是當時最先進的坦克之一。不僅效能可靠,而且造價便宜,所以從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整個T-54/55的產量高達10萬輛,由5對負重輪組成的坦克海成為北約揮之不去的噩夢。

    雖然赫魯曉夫上臺後,作為導彈核武器的忠實信徒,對於一切常規武器都嗤之以鼻,一心痴迷於核潛艇和洲際導彈。但是蘇聯仍保持著5萬多輛坦克的規模,超過北約所有國家的總和。其中不僅有2萬多輛T-54/55,還有最新服役的T-62,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裝備的115mm滑膛炮開世界坦克先河。蘇聯在其後續坦克上不僅一直使用滑膛炮,而且將西方也帶上了滑膛坦克炮上發展之路。

    赫魯曉夫時代,蘇聯在坦克數量上已經確立了對西方的絕對優勢,而這個優勢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將繼續擴大。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國力軍力達到頂峰,大量先進坦克的服役不斷為鋼鐵洪流注入新鮮血液,T-64、T-72、T-80等新銳坦克相繼問世入列。尤其是1965年服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時期西方還在裝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時代的武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在1979年豹2沒出現前,沒有任何一種西方坦克能與之抗衡。蘇聯視為鎮國重器,嚴格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公開,此時蘇聯已經在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上確立了對北約的雙重優勢。

    1981年9月4日,蘇聯舉行了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這場演習最大的觀眾就是北約各國,大量西方國家受邀圍觀。在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中,蘇聯陸海空軍聯合出擊,參演總兵力達50萬人,淋漓盡致的演示了蘇聯大縱縱深裝甲叢集突擊。西方-81演習了冷戰軍事對抗的巔峰,是蘇聯軍隊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代表了機械化戰爭時代軍隊建設的最高水平。

    看著演習中蘇聯鋼鐵洪流所向披靡的畫面,北約各國被嚇得面如死灰,美國總統里根說“如果蘇聯在1981年向我們發起進攻,美國將無力抵抗”。按照北約的估計,一旦蘇聯發動戰爭,1個禮拜之內就能佔領整個西歐,然後封鎖英吉利海峽,阻止美國遠征軍登陸。

    所以,蘇聯的鋼鐵洪流一個星期碾壓、毀滅西歐,那不是軍事愛好者的危言聳聽,而是讓西歐國家肝膽俱裂的事實存在。當然,盛極必衰,蘇聯最終沒有開一槍一炮便解體了,這個訊息讓整個西方陣營無不奔走相告、彈冠相慶,高懸於頭頂的達摩利克斯之劍終於被他們的上帝摘下了。

  • 9 # 千佛山車神

    這個真扛不住

    蘇聯在建國之初就非常崇尚大陸軍主義,而且由於當年德國的閃電戰給了蘇聯太過深刻地記憶,所以在二戰後蘇軍大力發展裝甲部隊,其中坦克是陸軍最為重視的武器,蘇聯在坦克方面沒少花錢。

    自二戰之後,蘇聯相繼研製了T-54、T-64、T-72、T-80等主戰坦克,其中以T-72最為成功和知名,T-72是世界上首款使用複合防禦裝甲的量產坦克。

    在複合裝甲出現之前,世界各國的坦克基本都是使用單一金屬材質製作裝甲,例如鋼製裝甲、鋁合金裝甲,這種裝甲被稱之為“均質裝甲”。如果想提高裝甲的防禦力,均質裝甲就只能一味地增加厚度。但裝甲厚度的增加必然會導致重量的上升,而坦克的能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因此均質裝甲的厚度不能無限制的上漲,這就限制了坦克防禦力的提升。

    但複合裝甲的出現就改變了這一切,複合裝甲是由多種不同材質疊加製成的裝甲,一般來說至少使用三種材料,做成三明治的結構,其每層材料都具有獨特的效能,層層阻截外部火力,終達到阻止敵方炮彈射流穿透的目的。

    目前複合裝甲分為:金屬與金屬複合裝甲、金屬與非金屬複合裝甲以及間隔裝甲三種,它們均具有較強的綜合防護效能。而作為世界首款運用複合裝甲的坦克,T-72的出現直接震驚了西方軍界。

    (如今的T-72幾經改款仍舊在俄軍中服役,並且還是主力坦克)

    到80年代初,蘇軍擁有各式主戰坦克超過5萬輛,如果加上華約集團的坦克數目,這一數字將高達6萬輛。要知道當時北約在西歐的坦克總數才1萬兩,雖然現在西方坦克的是要遠遠領先於俄羅斯坦克,但是在冷戰時期,雙方的坦克差距沒有那麼大,反而是蘇聯在某些技術方面還佔有優勢。哪怕是以一敵五,北約坦克也擋不住蘇聯。

    而其當時蘇軍就陳兵於東德前線,從東德到巴黎的可以說是近在咫尺,而且這片區域都是大平原,非常利於裝甲部隊作戰,當年納粹的軍就是利用坦克橫掃西歐,如今蘇聯的坦克數量遠勝於納粹,這讓西歐各國如何不膽寒!(當年除了核武器,北約似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擋住蘇軍的入侵)

    為了應對蘇軍的裝甲洪流,北約作了大量的應對方案,其中最主要的防禦措施就是使用小型戰術核武器應對。

    首先要說明的是,無論是蘇聯還是北約都不願意爆發全面核戰爭,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利益,絕對不是為了同歸於盡。

    北約所使用的核武器是一種小型核武器,可以用大炮進行發射的,甚至也可以用榴彈發射器作為投射武器。其威力遠大於一般的常規炮彈,能夠摧毀某一區域的所有坦克,並且這種小型核武器也能夠對方圓幾公里範圍內的區域造成核汙染,持續時間大約在一週左右,可以有效的阻止蘇軍的推進。(1955年美國在西德進行M65核炮彈訓練)

    總體而言如果北約與華約爆發戰爭,那麼西歐估計就會成為一片焦土,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只有核武器才能拖住蘇軍,為美軍大部隊的到來爭取時間。不過在冷戰時期,即便是美軍的裝甲部隊規模也遠不及蘇聯。

    但好在美國的工業能力極為恐怖,在戰時可以迅速擴大生產,只需要很短的時間美國就可以將大批坦克送往歐洲前線。

  • 10 # 沒好話說

    因為你不是軍事愛好者,所以不知道當年的蘇聯有多可怕。

    那個年代凡是與蘇聯接壤的國家都戰戰兢兢。包括我大華夏。

  • 11 # 王鬍子848

    蘇聯的鋼鐵洪流一星期佔領歐洲不可能,但毀滅歐洲是肯定可以的。

    鋼鐵洪流的戰術之一,戰術核武器開道,在沒有可靠反導技術的當年,這個怎麼破。為什麼要鋼鐵洪流,因為下車戰士無法生存在輻射塵埃中,全靠坦克的防輻射系統提抗各種輻射。

  • 12 # 紅中1975

    就算是西歐國家不破壞道路橋樑,讓T72全速前進,一個星期也不能掃蕩西歐,坦克每行進幾百公里是需要維護保養的

  • 13 # 美好生活需要激情

    一個星期確實不行,當時在1970年後對於北約來講,想要在美國陸軍抵達歐洲(兩三個月)前守住挪威乃至於西班牙都是幾乎不可能的。

    主要原因是因為,蘇軍的機械化程度太高,即使在切斷補給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戰鬥力。同時,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對北約的防務事物一體化造成了很多惡劣的影響。

    先說法國吧,法國所處的位置很顯然是非常重要的,與德國一樣,它處於歐洲的中心位置,西南方就是西班牙,北面就是英國,而且面積還不小,這麼一個玩意退出北約了,說實話給蘇聯人省了很多事。

    要知道,法國與蘇聯政府的關係其實一點都不差,甚至還有點好,畢竟高盧雄雞不願意給美華人當狗腿子。想想看,一旦開戰,法國中立,憑蘇聯的軍事實力,要平推西德乃至於南邊的義大利,這根本不是事。至於北歐?不都是蘇聯囊中之物嘛?

    說完法國中立的問題,再說說蘇軍自己的實力。

    我記得前幾年的時候還能經常看見一些人批評說:“蘇聯陸軍師的裝備比例太大了,人員出現損失就會造成裝備沒人用。”

    能說出這句話,很顯然是不明白冷戰時期的軍事學背景。

    大規模的裝甲叢集快速推進面對的最大的問題,除開敵軍的抵抗以外,就是自己的補給了。所以坦克一定是搭配各種裝甲車,機械化的後勤體系一起用的。

    (核武器並不是萬能的,戰術核武器對展開的機械化部隊的殺傷效果並不好,戰略核武器要好一些,但是捨不得丟前線,戰略核武器是炸後方戰略目標的)

    在冷戰時期,美蘇的軍事研究在關於核武器對前線的影響上大概得出了這樣的結果:“考慮到大當量的戰略核武器在前線使用的效費比太低,前線作戰部隊要考慮的僅僅是戰術核武器的威脅,而一枚戰術核彈對於呈戰鬥隊形的部隊來講,只能覆蓋一個排或者連。並且,戰略核武器就算能夠對後方造成很大的損失,這種損失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影響到前線部隊。如果前線部隊的裝備比例足夠高,機械化程度足夠高,能夠在斷絕補給的一段時間內維持完成戰鬥力,就能很大程度地抵消戰爭早期核武帶來的影響。

    正是基於這個結論,蘇軍把陸軍部隊的裝備密度提升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水平。

    即使是蘇軍最普通的步兵師,也擁有一個坦克團,共計94-96輛主戰坦克,同時蘇軍實現了全軍機械化,要注意是機械化不是摩托化,就是說蘇軍最普通的陸軍師的基層步兵,作戰都是坐著步兵戰車或者裝甲運兵車跟在坦克集群后面。同時全軍的地面車輛都擁有三防(核,生,化),主要不是直接處於核武器爆心內,根本不是事。

    而北約無論是在陸軍規模,還是技術裝備數量上,都不及蘇軍。

    一旦開戰,北約在歐洲地區的所有非一線部隊在核大戰的環境下,會喪失機動能力,只能原地堅守。而反觀蘇軍,即使是最基本的步兵師仍然保有自由機動的能力,能在沒有後勤補給的情況下保持1-2周的戰鬥力。

    這張圖片裡的裝備規模,也就是一個蘇軍陸戰旅的水平,作戰-支援-後勤全機械化的部隊在核戰爭中的戰鬥力幾乎不受影響。

    再看看空軍,誠然,北約在整個冷戰期間在空中力量上相比蘇軍都有一些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並不是特別大,細化到進行近地支援的前線航空兵,雙方的戰鬥力並不差太多,遠遠達不到靠空軍彌補陸軍劣勢的要求。

    正是因為蘇軍保有著核戰環境下相比歐洲內陸地區北約軍隊的優勢,才讓北約不敢動手。不然,以資本家的作風,他們早就對蘇聯開戰了。

    假如在1980年,這個蘇軍最為強盛的時期打響一次世界大戰,最有可能的發生的是:美蘇核彈互扔,蘇聯在付出一定損失之後控制住了歐洲,然後美國無奈和蘇聯簽訂停戰條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講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