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好人的故事

    這個問題提的好,本人名字帶一個“重”字,或許有點心得,畢竟寫這麼多年,,可以透過兩種寫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一家之言

  • 2 # 麓風軒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研究價值,據我分析,楷書“重”字的主筆,一般用最上面的橫,而不是底橫(見圖一:唐 · 柳公權 · 大唐回元觀鐘樓銘“重”字),這是有道理的。

    我們從文字“造字法”和“書法美學”兩方面來分析——

    一、從“重”字造字法來分析

    “重”字的主筆,為什麼用最上面的橫,而不是底橫,在造字法上可以找到依據。

    這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字形,從東,從壬( tǐng),東亦聲。壬,挺立。東,囊袋。大意是人站著背囊袋,顯得很重。故《說文解字》解釋:重,厚也。從壬,東聲。

    簡單來說,“重”是“壬”和“東”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構成的,這在篆書當中可以很清晰地體現出來。(見圖二:清 · 吳昌碩 · 篆書五言詩卷“重”字)

    因此,在“壬”、“東”組合在一起的時候,任然保留了“壬”字首橫長,次橫短的造型,這樣就形成了“重”字的首橫突出(主筆),末橫短的構造。(見圖四:唐 · 顏真卿 · 多寶塔碑“重”字)

    二、從“重”字書法美學上來分析

    影響漢字結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書法美學”,也可稱之“漢字結構美學”。也就是說“突出那一筆,什麼樣的結構才是美的”,既要穩中大方,又要平中見險絕。

    有人說,“重”字突出主橫就美,突出“末橫”就不美?其實書法文獻上也有突出“重”字末橫,我們來欣賞一下:

    唐 · 歐陽詢 · 皇甫誕碑“重”字,見圖五:

    明 · 文徵明 · 自作詩卷“重”行書,見圖六:

    從這歐陽詢楷書和文徵明行書“重”字來看,突出最後一橫的視覺審美平淡一些,雖然穩重,但缺了險絕之勢,特別是行書,像是一個“魚”字結構。

    三、“重”字主筆是不是一成不變呢?不是!

    我們探討的“重”字主筆是首橫,是就楷書而言的,在篆書上就沒有這種說法。至於在漢代隸書上,則剛好相反,漢隸上多用底橫作為主筆。請看——

    漢 · 乙瑛碑:見圖七:

    漢 · 華山廟碑,見圖八:

    漢 · 史晨前後碑,見圖九:

    漢 · 曹全碑,見圖十:

    漢代隸書中突出“重”字的最後一橫,作為主筆,採用蠶頭燕尾,這是從書法美學上來考慮的。

    可見在漢隸構造上,結構美學比造字法更加強調。

    四、問題總結

    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楷書“重”字的主筆,是最上面的一橫,而不是底橫,這是由“造字法”和“書法美學”兩方面來決定的。

    參考文獻:《說文解字》、《書法字典》、《書法史》、《書法美學》等。

  • 3 # 頂天立地223212394

    對重字的主筆問題,分三種意見,有人說是豎,有人說上橫,有人說是最後一橫。個人認為豎作主筆欠妥,雖然只有一豎,但無論怎樣突出主筆,並不能讓字增輝,增美。下一橫作主筆,只能讓字看起來穩如泰山,缺少險絕,靈動感。上橫作主筆,讓人感到該字有了頭重腳輕,搖搖欲墜的感覺,也就有了險絕,靈動的感覺。如同獨立天地間,頭大身細的懸崖峭壁,更能引人注目,入勝,有看頭。“無限風光在險峰”而不在腳下。所以上橫作主筆,就很有必要。

  • 4 # 保險問到底

    首先,哪筆為主筆我覺得無所謂,關鍵不要有兩個主筆。多數是上橫為主筆,但文徵明偏愛下橫為主,表現力也很好。

    其次,因為漢字書寫大多取側勢,這就如同女孩子自拍,側臉照會更好看些,顯臉瘦。而長橫落地再取側勢給人不平穩的感覺(側勢導致橫畫是稍向上傾斜的,如果落地給人感覺左低右高。)

    再次,想象走鋼絲那根橫杆,拿的靠上才平穩。

    最後,右下角是視覺重心,長橫落地必導致右下角過於豐滿,如果章法上沒有周圍字的配合顯得不平衡。

    綜上,一般長橫不落地,除非功力很高。

    以上均是我個人瞎胡說,說錯見諒,勿噴。

  • 5 # 良言晨曦

    實踐出真知。沒有人規定必須是上橫寫長,下更寫短。但是,如果讓人選擇的話,基本上都會把上橫寫長,估計這就是審美觀一致的問題。也不是說下橫不能寫長,如果那樣的話,整個字的筆畫安排都要重新考慮了。有興趣可以試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一有錢就變壞,自私自利,為所欲為了呢?